《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学案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扬州慢》答案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扬州慢》练习 (含解析)

《扬州慢》练习 (含解析)

《扬州慢》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①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④。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⑤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西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

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④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C.“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D.此词的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

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

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

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

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四、学习课文1.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明确:①清角吹寒②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3.阅读本词,赏析下列重点词语。

(1)“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明确: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扬州慢学习目标1、学习情形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会忧国伤时的感情及“冷清”的境界。

知识累积文学知识对于词词又叫诗余,长短句。

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以为,58 字以下为小令, 90 字以上为长调。

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婉约派、豪放派。

宋朝是诗歌全盛期间。

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一样,词的平仄押韵都不一样。

词牌是乐谱名称,所以填词是要听从音律的需要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亲密有关;此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没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风格,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作者介绍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少年期间生活在湘、鄂间,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 ,遨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很有影响。

他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谨慎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嘴滑舌,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代有较大影响。

他频频考进士都不中,没有做过官,一世过着清客生活。

正由于他寄身显贵门下,生活安逸,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离开,致使视线不阔,情调低落,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显然的反应。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月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凉的边地。

但大部分的士医生却只顾宴饮享福,不思恢复。

词人21 岁时经过扬州,目击扬州破败荒凉的情形,联想起了往日的茂盛,不由思路翻腾,感触万千。

《扬州慢》是姜夔初期的代表作,抒发生者经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惋惜的情绪。

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假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 年的春秋战国期间扬州就开始建城,到现在已有2490 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即是我国东南地域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解题: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3、背景: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解读上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文章来自:《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词作赏析解读上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文章来自:《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