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平方米,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平方米。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1.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一、产房产房是新生命诞生的场所,它担负着母子生命安全的重任。
在紧张的接生甚至抢救母婴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感染,产房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做到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制度严格,以及具有良好素质的医护人员。
1建筑设计与布局。
产房的布局应以便于工作,有利于母婴的安全,符合消毒隔离流程和无菌技术为原则。
(1)产房应与产科病房、母婴室相邻近,有迅速向手术室转移产妇的条件,周围环境应清洁安静,无污染源,形成便于管理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2)产房应宽敞,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墙壁及天花板无裂隙,不落尘。
地面光滑,物品家具摆放无死角,氧气、负压管道应靠一侧走行,不影响无菌区域。
同时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根据医院的规模和任务,产房应安装程控门,内分设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洗手间、办公室、储藏室、杂物室、值班室等。
产房应建立监测中心,具备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产房内设有双走廊,实施清洁与污染分流处理。
(4)产房应明确划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
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面,包括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洗室、卫生间、值班室、休息室、杂用室、换鞋及推车入室区,并设有防止感染设备及推车转换设备。
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洗涤间、敷料准备间、刷手间、器械室。
限制区在内侧,主要包括分娩室、无菌物品放置处。
各区之间必须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5)产房应备有温度及湿度控制设备。
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并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刷手间应处于两个分娩室之间,内设洗手池,备有无菌毛刷等。
2.工作人员(1)只有经上级批准的专业医护人员才能进入分娩室,专业医护人员包括专职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和分配到儿科或产科的实习医生。
经产科医生同意,认为对产妇分娩有帮助者(如直系亲属)可进入分娩室,并应按照医护人员要求着装。
(2)出入产房人员管理: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认真执行出入管理要求,这是减少产房感染的重要方面。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六篇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六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将器械表面的污垢和细菌清除,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清洗时应使用专门的清洗剂和清洗设备,避免手工清洗。
2.干燥:清洗后的器械必须进行干燥,以避免细菌滋生。
可以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干燥,也可以使用干燥柜或者风干法进行干燥。
3.器械的检查与保养:在使用前需要对器械进行检查,确保器械完好无损。
使用后需要进行保养,保证器械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4.包装基本要求:在使用前必须将器械进行包装,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包装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包装材料必须具备防水、防尘、防腐蚀等特性。
四)特殊感染处理1.感染的分类:2.特殊感染的处理措施:1.感染的分类:感染可以分为普通感染和特殊感染。
特殊感染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2.特殊感染的处理措施:特殊感染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包括隔离治疗、使用特殊的药物治疗等。
在处理特殊感染时,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定和标准,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就是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六篇内容,包括概念、职业暴露、器械的使用流程和特殊感染处理等方面。
在医疗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清洗是指除去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附着的污物及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清洗操作过程,应该包括以下步骤:①冲洗,使用流动水进行清洗,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
②洗涤,使用清洗剂,乳化分解和分离器械表面污物。
③漂洗,用流动水冲去被清洗剂分散脱离的污染物和化学清洗剂残留,防止污物重新沉淀在被清洗器材的表面,保证器材洁净度。
④终末漂洗是最后一次清洗的步骤,应选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漂洗,可进一步提高器材洁净度。
干燥是指去除消毒后器械残留水的过程。
水是细菌滋生的基本条件,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立即干燥处理,避免消毒后的器械二次污染,避免霉菌生长和生锈。
由于器械构造的复杂性,手工干燥处理难以保证干燥质量,因此提倡机械干燥方法。
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大纲和主要内容一、临床医生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一)、基本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等。
2.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
3.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要求诊疗活动中能规范执行个人防护,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正确进行处置。
4.标准防护与手卫生,要求诊疗活动中能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5.医疗废物管理,要求正确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发生外溢时能正确处置。
(二)、重点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监测,要求能够发现感染病例并上报。
2.医院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要求诊疗活动中能遵守并落实相关要求与操作。
3.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本院或本科室的主要目标菌耐药率情况、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要求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提高标本的送检率,并能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抗感染治疗新进展,要求外科医生掌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使用药物的管理。
5.重点环节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呼吸机、中央导管插管、导尿管、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
6.重点部门防控措施,包括各类ICU、各类手术室、血液净化室、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产房、新生儿科等部门,建议单独对各部门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7.医院感染暴发和处理步骤,要求掌握医院感染暴发的预警与发现,了解处理流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控措施。
二、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大纲和主要内容全院护理人员包括正式上岗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一)、基本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等。
2.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
3.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要求诊疗活动中能规范执行个人防护,发生职业暴露时能正确进行处置。
4.标准防护与手卫生,要求诊疗活动中能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5.医疗废物管理,要求正确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发生外溢时能正确处置。
产房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doc

产房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1
产房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
一、培训要求
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务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二、基本培训内容
1、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等。
2、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意义。
3、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
4、医疗废物管理。
三、重点培训内容
(一)助产士
1、培训范围:产房助产士包括进修助产士、实习助产士。
2、培训方式:讲课、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网上学习等。
3、培训内容:
⑴医院感染概论(概念、暴发流行、内源性感染、微生态失衡);
⑵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监测;
⑶医院清洁、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
⑷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强度监测;
⑸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⑹医院感染暴发和处理步骤;
⑺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
⑻手卫生与感染控制;
⑼临床与环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⑽侵入性操作相关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⑾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反应;
⑿本科室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二)后勤人员
1、培训范围:产房后勤人员
2、培训方式:讲课、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网上学习等。
3、培训内容:
⑴医院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的基本知识,消毒剂的选用,手卫生知识;
⑵医院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和废物分类、转运、储存与处理;。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志明确,有实际屏障。
二、医务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患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产房工作。
三、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度在24℃~26℃,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Ⅱ类环境标准。
四、接送病人车辆应用交换车。
平车、待产床、产床上铺防水床单,每个病人使用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产垫、无菌单、被服一人一换。
待产床及产床每个病人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栏等表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可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五、严格无菌操作,接生前刷手,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手刷严禁重复使用。
六、产前病人进行HBV、HCV、HIV检查,设隔离待产床和隔离产床,传染病人的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并做好标识。
待产床、产床及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八、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九、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PPT精品课件

消毒、灭菌质量管理
强化先清洗后消毒的理念
凡进入人体组织或灭菌器官的医疗用品 必须灭菌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洗干净---消毒 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应实行“双消”
消-----洗-----消
采用标准预防,将所有患者视为感染 性患者,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 医患之间的双向防护。
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 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
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
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 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 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
下列情况肯定为获得性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计算起,超过其常规潜伏期 而发生的感染。
把病人从床上扶起来
测量血压或脉搏
接触病人的手
给病人翻身
接触病人衣服或床单
接触床头柜、床 垫、输液泵
手卫生最重要的理由?
去污 防止细菌从家庭到医院 防止细菌从医院到家庭 防止医院内感染
有关手卫生的名词术语
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 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用不含抗菌剂的普通肥皂/ 液和流动水洗手,仅能去除手部皮 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 程。
灭菌剂 环氧乙烷 甲醛 戊二醛 二氧化氢 臭氧 过氧乙酸 酸化水
机制 碱基化 碱基化 碱基化 氧化 氧化 氧化 氧化
温度°c 30-60 60-80 25 30 30 50-55 常温
浓度 6001200mg/L 8-15mg/L 10-50mg/L 0.5-5mg/L 8-10% 0.20% 10-50mg/L
损伤性废物:
产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物品洁污分开,摆放有序。
2.室内墙、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
3.有普通分娩室及隔离分娩室。
4.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
5.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
6.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或有感染性伤口时,暂停接产工作。
7.接产前必须外科手消毒。
8.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9.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
10.保持分娩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干燥。
11.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消毒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为急诊产妇及传染病产妇接产应做好职业防护(如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等)。
二、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凡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渗出性病灶等,应离岗或调岗。
3.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探视者洗手或手消毒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4.环境管理: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50%-60%。
5.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室内物体表面。
6.病室每天上下午各开窗通风一次,同时用动态循环风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7.每季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8.为婴儿哺乳前应洗手,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消毒灭菌,以防交叉感染。
9.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浴液、浴巾及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10.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11.所有人在接触婴儿前后均需认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12.新生儿出院后,床单位、保温箱等应进行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