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辩证概要:治法概要课件
合集下载
儿科诊法概要ppt课件

儿科诊法概要
编辑版ppt
1
小儿诊断疾病四诊:望、闻、问、切。
钱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后序》 : “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
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 : “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
编辑版ppt
2
一、望诊
望诊
望神色 整体望诊
望形态 审苗窍 辨斑疹
分部望诊 察指纹 察二便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2.望动态
小儿喜伏卧者,为乳食内积; 颈项强直,手指开合,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为惊风; 头颈不立,吮吸无力,四肢萎软,肌肉瘦削是为五软。
形态自如
解颅
编辑版ppt
形体瘦弱动态失常小儿
14
(三)审苗窍
苗窍: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
舌为心之苗, 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
热性病后而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等。
染苔:食物或药品染苔,不是病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辑版ppt
25
(1)霉酱苔: 舌苔厚腻不化,整个舌面十分垢浊。
属宿食内滞,中焦气机阻滞。常见于消化障碍 及粪便性部分肠梗阻时,由于大便秘结,中焦 食滞,气机为之阻塞而有腹痛、腹胀、口气秽 臭、脉滑实等,
治疗:保和丸、平胃散等消导食滞,燥湿理气。
便秘腹胀严重的,应服用枳实导滞丸,并结合 通便的措施。
编辑版ppt
26
霉酱苔
编辑版ppt
27
(2)花剥苔:
亦称“地图舌”,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 时现,经久不愈。
编辑版ppt
1
小儿诊断疾病四诊:望、闻、问、切。
钱乙《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后序》 : “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
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 : “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
编辑版ppt
2
一、望诊
望诊
望神色 整体望诊
望形态 审苗窍 辨斑疹
分部望诊 察指纹 察二便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2.望动态
小儿喜伏卧者,为乳食内积; 颈项强直,手指开合,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为惊风; 头颈不立,吮吸无力,四肢萎软,肌肉瘦削是为五软。
形态自如
解颅
编辑版ppt
形体瘦弱动态失常小儿
14
(三)审苗窍
苗窍:口、舌、目、鼻、耳及前后二阴。
舌为心之苗, 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 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
热性病后而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等。
染苔:食物或药品染苔,不是病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辑版ppt
25
(1)霉酱苔: 舌苔厚腻不化,整个舌面十分垢浊。
属宿食内滞,中焦气机阻滞。常见于消化障碍 及粪便性部分肠梗阻时,由于大便秘结,中焦 食滞,气机为之阻塞而有腹痛、腹胀、口气秽 臭、脉滑实等,
治疗:保和丸、平胃散等消导食滞,燥湿理气。
便秘腹胀严重的,应服用枳实导滞丸,并结合 通便的措施。
编辑版ppt
26
霉酱苔
编辑版ppt
27
(2)花剥苔:
亦称“地图舌”,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 时现,经久不愈。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
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
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
37卷等。
医学课件
9
专科教育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
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 年。
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 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 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
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 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 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课件
20
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他 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 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 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
医学课件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医学课件
14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 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 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 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 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 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 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 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 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 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力。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辩证概要1课件

3.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显示得尤为 突出。辨病有助于提高辩证的准确性,重 点在全过程;辩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 重点在阶段性,故辨证与辨病结合,可以 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相结合 取中西医在理论上与方法上之所长,优势 互补,达到源于中西医又高于中西医的境 界。
Hale Waihona Puke 一、儿科学的辩证特点 1.强调儿科辨证应及时、准确 小儿为“纯阳”、“稚阴稚阳”之体,病理 上“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邪之 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 病情变化快。
2、注意辨识主证与兼证 由于小儿的体质特点,小儿临床证候多见 寒热虚实错杂。所以,在儿科疾病的辨证 中,应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找出主证和兼 证,主证为主要矛盾,兼证为次要矛盾, 在治疗时应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兼顾次 要矛盾 。
1.八纲 辨证 寒热之辨 虚实之辨 阴阳表里
2.脏腑辨证 ①肺(与大肠)病证: ②脾(与胃)病证: ③心(与小肠)病证: ④肝(与胆)病证: ⑤肾(与膀既)病证 :
3.气血津液辨证 4.六经辨证 5.卫气管血辨证 6.病因辨证
辩证概要
“辨证”是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从整体出发,通过以四诊为主要内容 的诊断方法,把得到的患者的主、客 观症状,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 营血、气血津液、三焦、病因等多种 辨证方法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和归纳, 找出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变 轻重以及邪正消长、疾病动态变化情 况等,从而对疾病提出一个综合概念, 即“证”,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儿科辩证概要:四诊概要1课件

:
论舌苔,共有三,黄白黑色薄厚干;
白薄外感厚腻湿,质红湿热淡湿寒;
黄厚干燥里热盛,黄白相兼热初传;
黄厚浊腻食积热,中黑燥刺大便坚;
苔黑润滑阴寒极,燥刺火热在肠间;
白色乳苔属正常,舌起红点是虫斑。
察耳: 注意耳之外形、颜色、有无分泌物及耳后 有无舋核(淋巴结)等。 察前后二阴:主要看前后二阴的外观和颜 色。如男孩前阴阴囊紧致沉着为健康少病 之征,而阴囊松弛颜色变浅则可为病态等。
1、诊
进行望诊时,首先应对病儿作整体望诊, 即首先望全身的一般情况,包括营养、发 育、精神意识等,然后根据病情再进行有 目的、有次序,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分部 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 察二便、看指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望神色
神,广义讲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 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即 可从病儿精神的好坏以判断精气的盈亏, 从而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病情的轻重及 预后。 《素问· 移精变气论》所谓“得神者昌,失神 者亡”在儿科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诊概要
鼻气通于肺,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鼻衄肺热并阴虚,燥气乘肺鼻孔干, 鼻孔红赤肺热盛,喘急鼻煽是肺炎, 鼻如煤烟阳毒证,鼻孔黑润阴毒寒。
第六章
(3)审苗窍 2、察口
四诊概要
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颚及舌(舌质、 舌苔、舌体)等七个方面。
第六章
(3)审苗窍 舌象
四诊概要
望舌象首先注意有无舌苔、津液多少、有 无染苔假象以免造成误诊,望舌主要观察舌 体、舌质和舌苔。
3.望指纹 为儿科特有的诊法。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如新生儿要察看脐部,一岁半以内要 察看囟门的情况,3岁以下当察看指纹 等。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论舌苔,共有三,黄白黑色薄厚干;
白薄外感厚腻湿,质红湿热淡湿寒;
黄厚干燥里热盛,黄白相兼热初传;
黄厚浊腻食积热,中黑燥刺大便坚;
苔黑润滑阴寒极,燥刺火热在肠间;
白色乳苔属正常,舌起红点是虫斑。
察耳: 注意耳之外形、颜色、有无分泌物及耳后 有无舋核(淋巴结)等。 察前后二阴:主要看前后二阴的外观和颜 色。如男孩前阴阴囊紧致沉着为健康少病 之征,而阴囊松弛颜色变浅则可为病态等。
1、诊
进行望诊时,首先应对病儿作整体望诊, 即首先望全身的一般情况,包括营养、发 育、精神意识等,然后根据病情再进行有 目的、有次序,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分部 望诊。
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 察二便、看指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望神色
神,广义讲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 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 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即 可从病儿精神的好坏以判断精气的盈亏, 从而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病情的轻重及 预后。 《素问· 移精变气论》所谓“得神者昌,失神 者亡”在儿科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诊概要
鼻气通于肺,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鼻衄肺热并阴虚,燥气乘肺鼻孔干, 鼻孔红赤肺热盛,喘急鼻煽是肺炎, 鼻如煤烟阳毒证,鼻孔黑润阴毒寒。
第六章
(3)审苗窍 2、察口
四诊概要
口唇、牙齿、齿龈、咽喉、腮、颚及舌(舌质、 舌苔、舌体)等七个方面。
第六章
(3)审苗窍 舌象
四诊概要
望舌象首先注意有无舌苔、津液多少、有 无染苔假象以免造成误诊,望舌主要观察舌 体、舌质和舌苔。
3.望指纹 为儿科特有的诊法。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如新生儿要察看脐部,一岁半以内要 察看囟门的情况,3岁以下当察看指纹 等。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21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 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 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 13卷等。
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 “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
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 观点。
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 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 所习用。
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 著之始。
医学课件
23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 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 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 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 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 的应用。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清代朝廷组织编写, 是书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证治经验,加 以分析归纳编纂,立论精当,条理分明,为了便 于记忆,均以歌括列前,注解立后,颇受初学者 与临床医生的欢迎,内容丰富,方法多效,既适 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 小儿内科病外,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 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70多种,脏腑、 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 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 “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f其他
3、病理特点 a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b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四节 儿科四诊特点
一、 概述 四诊合参,重视望诊。 二、望诊 1望神色 2望形态 囟门闭合过早 头小 五迟证 解颅
畸形
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前囟宽大,目睛下垂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审苗窍
婴幼儿泄泻阴伤
口: a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 b 口腔破溃糜烂—口疮 c 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a 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出现麻疹 粘膜斑—麻疹
b 低热出疹,色淡红,出没较快—风痧
c 热退疹出,玫瑰红色—奶麻
d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丹痧 e 斑丘疹大小不一,瘙痒难忍—瘾疹
f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水液色清—水痘
g 大疱疹,疱液浑浊,疱壁薄,流出脓水—脓疱疮
4、二便 母乳喂养正常大便: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 日行三次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苦闹—肠套叠 5、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风关、气关、命关 三、闻诊 1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 2咳声嘶哑如犬吠,白喉、急喉风
3、囟门 前囟:12-18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2-4月 4、头围
出生时33-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长 6cm, 1周为46cm,2周为48cm,5周为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5、胸围
新生儿 32cm , 1 岁 44cm ,接近头围, 2 岁后渐大于 头围,其差数为岁数减1。 6、乳牙 4-10月 始出,2-2.5岁出齐,6岁出恒牙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辨证论治 1以温阳散寒,活血化 瘀为治疗原则 2分证论治 a 阳气虚衰 参附汤 b 寒凝血涩 当归四逆汤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培训课件

面红实热
颧红虚热
2020/2/3
17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目肤黄疸婴儿
唇风
2020/2/3
18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③、黄色 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 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
重点:四诊中之望诊
难点:对望诊中的面部望诊、五色 主病、舌诊、指纹望诊及对五脏 辨证的理解。
2020/2/3
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第一节 诊法概要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20/2/3
4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20/2/3
6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以望诊为主 “有诸内,必形诸外”。 小儿肌肤嫩薄,体内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
变化容易表现出来。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2020/2/37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虫证。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 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 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 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2020/2/3
19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④、青色 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 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 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 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法
2
3、灌肠
动物实验,肛门给药疗效比口服快,口服后6小时效 好,肛门给药2小时为高峰。肛门给药吸收快,不经肝 脏直接如大循环,不影响肝功,同时避免消化液对药物 的破坏,减少药物对肾的刺激。
常用治则
解表法 止咳平喘法
内 治 法
清热解毒法 开胃运脾法
活血化瘀 回阳救逆法
解表法
要用于小儿表、卫诸证。 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祛暑解表法 等随不同个体表现出的不同证型及不同季 节分别选用各自的代表处方。 如:葱豉汤、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桑菊 饮、新加香薷饮等
2 准 忌
3)消而勿伐 小儿用消导之剂也不少,消而除积,而 积有多种,如食积、痰积、水积、癖积等, 消的本身就是攻伐,有积用消,则积去,若 消之太过则会伐气,临床多用补剂佐之,如 十枣汤中的大枣就是防止大戢、芫花、甘遂 过伐。
2 准 忌
4)补而勿滞 补可疗虚,虚证较多见,如阳虚、阴虚、 脾虚等,虚者补之。补之不当,尤其过多, 必然出现“气有余便是火”的局面,因此, 临床用补过多佐用调和之剂,如补中益气汤 中陈皮就是调和气机,防止补剂而赋。
2 准 忌
5)温而勿燥 用温治寒证,应注意过之生燥,古谓寒 者热之斯矣,热之太过,则燥热之症复起, 为避免化燥,用药注意剂量不要太过,逐渐 加量,适可而止,久用宜佐养阴之剂,如生 地、寸冬、石斛等皆常用。
2 准 忌
6)汗而勿伤
小儿汗法用之宜慎,汗多伤津,津伤液 亏,所以用汗法不宜过,佐用甘草,但力小, 临床以慎忌为主,多可适当。
宜 忌
2 准
宜(适宜)
要想准确,必须掌握应该做的,如辨 证要准确,确定证属是寒治寒,是热治热, 这个原则不能含糊,即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
2 准
忌(不应该)
小儿用药勿使太过,过则伤正,勿使不及, 不及则留邪,伤正留邪机能转病或戕正。 不可不顾正气之虚,恣意攻邪之实。
药至病所,病当之则病去,而正气不伤, 否则正气受伤,轻者致重,重者不可为。
3 活
活者灵活也,前两项,慎、准是基本的 要求,但活则是进一步,由于小儿有一系 列的特点,所以治疗上应灵活,活反应医 生的水平,凡能适应小儿多变的证情治疗, 必须能灵活,在《千金方》中提出:行欲 方而智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胆欲大而心欲小。 方—原则;圆—灵活。
3 活
古人云:病无常形, 医方常方,药无常品, 在人之善学善用。这就 要求儿科医生不仅有高 深的理论,而且还要有 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才能更好的结合各种原 则治好病。
4 严
严者严谨、严肃,讲得是科学性,具 体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古人讲:病宜 医而药,病不医而药,则不死于病,而死 于药” 若不注意这些则易成小节不谨, 大义方亏。
5 选
选是选方用药,这是一个规范问题,又 是一个经验问题。 古方今方众多,因此治疗就存在一个选 方、用药的问题。筛选、优选、首选均是 治疗的最佳方药。古人讲:药味数千,何 能尽用,识其性而用者十中不过一二,又 有:医者用药如同用兵,精兵三千,足可 赢敌卒十万,可见治小儿病不仅技术好, 理论熟,而且对方药的运用指挥,必须有 很高的才能。
一、治疗用药特点
(一)知其要 宋代钱乙方如 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 泽泻、丹皮等均药少而精。
一、治疗用药特点
(一)知其要 以上五个字:慎、准、活、严、选, 不仅是古人所教,也是当代儿科的经验, 是从事儿科工作者必须知道的要点,亦 是儿科良医的基本功底之一。
治疗概要
一、治疗用药特点
*《温病调辨.解儿难》”“其用药也,稍呆则 滞,稍重则伤,稍不对症,则莫知他乡,捕风 捉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治疗之道,关键用药。”
治疗小儿疾病,必须根据小儿 生理、病理特点,针对其病, 环环相扣,才能药到病除,要 达此目的必须知其要点。
1 慎
5 选
2 准
知其要
4 严
1
剂量
药物剂量要求药量与病情相互适应而治病, 如过则伤,不及不治病,目前小儿药量则 算法以成人为准: (1)汤剂 每日
新生儿用 婴幼儿 儿童 11岁以上
成人量的1/6 成人量的1/3 成人量的1/2 成人量的2/3
汤剂的煎服方法:
儿科汤剂的煎服量相对要少 1岁以下在100以内, 1~3岁在100~250以内, 3岁以上在250~500以内; 煎前可用冷水浸泡15~30分钟,参考处方作用决 定煎熬时间,小儿服药一般根据“少量频服”的 原则,参考患儿服药的难易决定,每次服用的剂 量和次数;且一般不宜在汤剂中加调味剂;尽量 注意不强行灌服。
用法
2
诊病合理,方虽中病,服不得法,亦难奏 功,服药方法十分重要。
1、口服 2、注射 3、灌肠 4、其他
用法
2
诊病合理,方虽中病,服不得法,亦难奏 功,服药方法十分重要。 注意少量味甜 初生儿用奶瓶喂 婴儿用灌法
1、口服
幼儿用动员合作法
年长儿用督促法
用法
2
2、注射
较多用,尤其是剂型改革以来,大力开 展注射法研究,西、中均有注射剂,分皮下、 肌肉、静脉等。
2 准 忌
1)清而勿凝
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故清法、清方、 清药使用最多,比如现代应用抗生素一样滥用弊病 不少,清剂多寒凉,寒之太过则虚寒之症亦生。 故清而勿凝出用药相佐外还要用药适度—中病即止。
2 准 忌
2)下而勿损 下法通里,许多因素都可引起里实,而出现 大便干的症状,用下法通里,如大黄、枳实、番泻 叶等。用此法应注意小儿本身的特点—娇嫩、稚弱, 用药太过易伤易损,所以用药时宜少量,短程和作 用保护剂,临床用大黄加甘草或白术、山药既是此 意。 下之太过易伤易损,多见的是失液、里虚、邪陷, 能做到通里不伤正损气为宜。
3 活
1 慎
小儿疾病具有特殊性,治疗用药不可不慎, 古人云:夫用药,差之毫厘,损其性命。小 儿脏腑娇嫩,对药物耐受力有限,尤其是损 伤性大的药物用之应更慎。
只要临证树立一个“慎”字,治疗上才能万 无一失,至少杜绝医疗差错,这是儿科医生 必备的素质。
2 准
古人云:方不中病,无的放矢,是说治小 儿疾病一定要准确,怎样才能做到准,是 技术、医疗水平的问题,实践要求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