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治法概要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呼吸系统疾病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1.疏风解表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如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
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
2.止咳平喘法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证,如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
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药物;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药物。
3.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痄腮、黄疸、痢疾等。
4.消食导滞法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调,饮食内积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证、厌食等。
5.利水消肿法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可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
6.驱虫安蛔法适用于小儿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7.镇惊息风法适用于小儿窍闭神昏,抽搐之证,如惊风、痫证、小儿暑温等。
8.补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证,是通过补益脾气、滋养脾血、补益脾阴、温补脾阳,治疗脾胃气、血、阴、阳不足病证的治法。
9.调脾助运法适用于脾运失健证,是通过运脾化湿、运脾开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治疗湿困于脾、乳食积滞、中焦气滞等各种原因所致脾运胃纳功能失健病证的治法。
10.培元补肾法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胎怯、五迟、五软、遗尿、解颅、哮喘等。
11.凉血止血法适用于小儿各种出血证候,如鼻衄、齿衄、紫癜、血尿、便血等。
血证急性者多由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引起,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居多。
但是,气不摄血、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等虚证出血临床也不少见,因此,可与补气、健脾、养阴、清虚热等药配合应用。
1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时见口唇青紫,肌肤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有痞块等。
儿科治法特点 的概要

儿科治法特点的概要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
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一)治法选用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
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
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
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
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
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
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
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儿科治法概要

又如内伤杂病
儿科 治法 概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 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 热清寒至之变不行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留意兼以行 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 留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 热药时留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 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 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
如蛔虫、蛲虫等。
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 〔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 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状况 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 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 驱虫。
儿科 治法 概要
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 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 证等。
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 香槟榔丸
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
儿科 治法 概要
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 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 主动协作治疗。
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 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 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 匙自嘴角渐渐灌入,待咽下后 再灌。
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
儿科 治法 概要
2.注射给药法
患病后留意调理脾胃 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儿科 治法 概要
治疗原则
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简洁,传变快 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 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 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 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儿科 治法 概要
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家取 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 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 化。在相应的证候消失之前预 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 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
儿科 治法 概要
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 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 是大一些。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 版)感冒感冒,俗称“伤风”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
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
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兼证: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一、诊断要点: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二、治疗方案: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1.⼩⼉常⽤推拿⽅法 亦称⼩⼉按摩,此法具有促进⽓⾎流⾏,经络通畅,神⽓安定,脏腑调和的作⽤。
临床常⽤于治疗哮喘、⾷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
⼩⼉推拿⼿法与成⼈推拿相似,⼿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定。
常⽤⼿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等。
捏脊也是⼩⼉推拿中的⼀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的。
常⽤治疳证、遗尿、婴⼉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
2.⼩⼉常⽤针灸⽅法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针、⽿针、拔⽕罐等。
⼩⼉针灸疗法常⽤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症、⼩⼉暑温后遗症等。
所⽤经⽳基本与成⼈相同,但因不易合作,故不宜深刺和留针,⼀般采⽤浅刺、速刺的⽅法。
⼩⼉⽤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较困难,宜⽤艾条间接熏灸⽳位,每⽳约灸2~3分钟,年龄较⼤⼉童可适当延长时间,待局部微红即可。
⑴刺四缝 ⑵头针 ⑶⽿针 ⑷拔⽕罐 3. 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有调和⽓⾎,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
常⽤以治疗疳证和哮喘等证。
割治部位常取两⼿掌⼤鱼际处。
操作⽅法:将两⼿掌鱼际局部消毒后,⽤⼤拇指揿住⼑⼝旁约1cm处,⽤0.4cm宽的平⼝⼿术⼑直戳割治部位,创⼝约长0.5cm,然后挤出⾚⾖⼤⼩黄⽩⾊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包扎期间,防⽌感染。
4. 爆灯⽕疗法 是⽤灯⼼草蘸⿇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种⽅法,由于在烧灼时会发⽣爆声,⼜称爆灯⽕疗法。
古⼈⽤以治脐风、惊痫等。
如《幼科铁镜》中就有取囟门、眉⼼、⼈中、承浆、少商、脐⼼、脐轮共⼗三燋,治疗脐风。
⽬前⽤于治疗痄腮、乳蛾、癫痫、脐风、荨⿇疹等。
本法主要通过对经⽳或患处周围的刺激,使经络通畅,⽓⾎流通,祛邪外出。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6)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
【推擦疗法】
取生姜、葱白各十克,水煎后,用食指蘸药液推擦患儿两手小指外侧,向下推擦九次,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吹鼻疗法】
取棘针(即酸枣树上的刺)、瓜蒂等份,研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把药末吹入鼻中。
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刮痧疗法】
取长强穴到大椎穴处刮治。
【耳穴疗法】
取耳穴: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临证配穴:烦躁哭闹、夜寐不宁者加耳尖放血;盗汗者加肺;口渴喜饮者加渴点、内分泌;消化不良者加胰胆。
治疗方法:常用压丸、按摩(搓擦、点按法结合)。
每次取一侧耳穴,每天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两至三天换对侧耳,十次为一疗程。
按:本法简便有效,一般治疗一周左右诸症明显改善,一个月左右体重可有不同程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