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李鸿章,这也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1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

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

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

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

而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执掌大权,朝野相倾,居然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实属遗憾。

他之所以演绎了一幕历史悲剧,其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2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

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

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

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

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

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鸿章传读书笔记6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1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李鸿章,这也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读李鸿章传有感(一)高二(4)班唐柔嘉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

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

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

”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

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

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

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

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读李鸿章传有感(二)是功,是过?2016学年高一15班执信中学姜杰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精选】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精选】

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

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便是李鸿章。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革命史范式教学中,李鸿章被国人唾骂,其"汉奸"、"卖国贼"的形象在众人心中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

后来,我看到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却和我们过去认识中的卖国者大相径庭。

爱国还是卖国?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诸种疑窦在我心中沉积良久。

直到我读到梁任公所著的《李鸿章传》,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梁启超先生特别注重给当代人物作传,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指出:"近代的人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应当为他们作专传……尤其是最近的人,一经死去,盖棺定论,应有好传述其生平。

即如西太后、袁世凯、蔡锷、孙文都是清末民初极有关系的人,可惜都没有好传。

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

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点,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

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于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之后,梁启超便立即为他作传,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

全书提纲挈领的概括了李鸿章一生重要的活动,分述"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章节。

梁启超在绪论中自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

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

…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

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
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

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其二,滥觞于外交亦身败于外交。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进行传教,而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固有保守守旧的思维,使得这些冲突变得尖锐复杂,由于满清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官僚保守自大无知,对西方的文化以及政体了解甚少。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外交事物的处理上,满清政府官僚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往往引发了许多冲突,综观从鸦片战争的外交事物的处理,清朝庭官僚多不熟谙外交为何物。

同治九年(1871年),天津教案爆发。

身为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接案处理此事。

然而,处理的结果让法方和国人皆不满意,李鸿章奉旨接任曾文正的直隶总督。

梁启超评述道:“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使同治九年八月也。

”因为有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李鸿章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有了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从此李鸿章善于外交的解决纠纷的声誉大起,从此以后三十年大清国的重要外交国事基本受其操纵。

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政府都任命当时最善外交的李鸿章出面解决,虽然签署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约》,确保大清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屈辱的协议使得大清帝国割地赔偿而颜面皆失,作为议和大臣的李鸿章自然难以逃脱国人的责难以及历史给他的垢耻。

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此协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根承慈禧太后默许,为抗衡日本出卖东三省的权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还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

如此的外交结局,不得不叫人感叹“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就时人议论李鸿章是权臣,而论溯历史上的权臣事迹。

梁公曰:“溯夫春秋战国之间,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之陈田,为千古权臣之巨魁。

”,并将历史上的权臣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盼,则天命可移,而犹鞠躬狼狈,无有诲心,是以归公儒术之效,斯固然矣。

然亦贵族柄权之风衰,故非贵族不敢有异志也。

”,如张奂、皇甫规等。

第二类则“窃大位,以武功而为权臣者”,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浴、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

第三类“起于布衣,无所凭籍,而以才学结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举国听命,权倾一时”,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第四类“巧言令色,献媚人生,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的秦赵高,汉十常侍,唐李林甫,宋蔡京秦桧、明刘瑾、魏忠贤等。

权臣中,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曹操了,而能贯穿着权臣风格并
能延续其精髓的则莫过于司马懿父子。

由“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

”演绎出另一个有趣的成语“司马家风”。

(“司马家风”又叫“典午家风”,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对“司马家风“和”典午家风“的解释,“午肖马,典者司也,故旧称司马为典午”,所以两个成语是相同的意思,只是“典午家风”是从“司马家风”延续而来的。

),司马家风的另一个变种的成语是“典午家风”,而“典午家风”的继承却并非是谙知此道的汉人,而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以及鲜卑族的宇文泰之后人。

李鸿章虽三十年于高位、权倾一时,然而却没有到成为权臣的地步,一则虽然权重,但并非手握重权的军纪处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就是说虽然李鸿章权重,可是并非是清廷重权在手之重臣。

为此梁启超在辨解李鸿章为什么不是近世中国之权臣时,有段文言非常精彩。

这段文字基本上勾画出了李鸿章这位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肃毅伯大学士的基本面貌。

“论者动曰:李鸿章进世中国之权臣也。

吾未知论者所谓权臣,其界说如何。

虽然,若以李鸿章比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与夫进世欧美日本所谓立宪君主国之大臣,则其权固有迥不相侔者。

…以视古代中国权臣,专擅威福,挟持人主,天下侧目,危及社稷,而鸿章乃匪弓蹇蹇,无所觊觎,斯亦可谓纯臣也矣。

…而鸿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亦可谓庸臣矣。


“界说”是定义的意思,“侔”是等同、齐等、相等的意思,蹇蹇(则是忠正耿直的样子,在这里梁启超既否定世人对李鸿章的“权
臣”的议论,也肯定了李鸿章弓身求实的为政风格,同时也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认为李鸿章并没有根本剔除满清王朝的弊端,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满清腐败保守没落的政治格局。

当然,过多地强求李鸿章是难为他了,作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又有何人能挽救飘摇之中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灭亡既是一个朝代消失的历史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粱公在李鸿章薨殁后,感叹到:“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gǔ)之失其相…”,对满清失去一个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世界并能与西方进行外交辞令周旋的李鸿章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粱公所说的“虎伥”到是常见,字意自然不难解,而“瞽相”两字,则鲜少使用。

“瞽”的解释“无目曰瞽”,就是盲人,相是引导盲人行走的人。

梁公如此描述李鸿章,可见当时飘摇动荡的大清对李鸿章的依赖。

我们可用“瞽相相依”来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赖关系,但与强调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成语“唇齿相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借着剿灭捻军的东风,趁着曾国蕃外交的失意,而一蹴而就直隶总督,进而迁就五口通商大臣,依其外交的能力而成为北洋通商大臣,在清末经历三个皇帝,在政坛上风云四十余年而不倒,虽不是内阁军机大臣,但对朝政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李鸿章得意起于外交,但也羞辱殁于外交,而后者,百年后的今天国人提及大陆台湾问题时无不与之相关,李文忠于黄泉之下了望人间,恐怕其也难以瞑目,满清的失误,所有丧权辱国之羞辱,几乎都压在李鸿章的肩上,为此梁启超也为李鸿章而鸣不平。

如此多的灾难,
并非一个人能担当的起,而位于旋涡之中的李鸿章自然也就难逃历史和后人对他的垢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