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诗名《竹枝词九首》(并序),我们先从序开始解读起:“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字词典故“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赏析刘禹锡说,四方的歌曲,不同的口音而相同的音乐。
这一年正月(据说是822年,即唐穆宗长庆二年),我来到夔州这个地方,这里的儿郎一起唱着《竹枝》歌,吹着短笛,击打着鼓去赶赴节日。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字词典故“睢huī”:仰视的样子。
“聆”:听。
“中黄钟之羽“:以黄钟调为基音,当中的羽调(宫商角徵羽)。
“卒章”:结尾的段落。
“激ji1讦jie2”:激烈昂扬。
“伧chen儜ning2”:杂乱粗劣。
“含思”:含情,含意。
“淇、濮”:【太行东侧,有淇水,也有濮水,二水为文化之河,常见于《诗经》、《左传》等早期作品之中。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赏析刘禹锡说,唱歌的人都扬起衣袖,仰视跳舞,使用的乐曲多是先贤写的。
我聆听其中的音乐,主要是以黄钟为基音的羽调。
它们的结尾部分激扬像吴地的声调。
这样的词曲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粗劣,而有些分辨不清,不过感觉还是很含情婉转的,大有类似于古代淇,濮地区的艳情。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大全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大全一、《竹枝词》。
竹枝清,竹枝清,鸦声碎,霜满天。
夜久依稀梦里魂,故乡何处是家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不堪回首千行泪,恨别鸿雁过南浦。
二、《竹枝词》。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人自惊。
山色有无夜来雨,树阴浓淡夕阳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没了几回醒。
三、《竹枝词》。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没了几回醒。
四、《竹枝词》。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扬州甲子梦魂中,江海春归越天空。
不堪回首千行泪,恨别鸿雁过南浦。
五、《竹枝词》。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
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发谁家翁媪。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六、《竹枝词》。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
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发谁家翁媪。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七、《竹枝词》。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
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发谁家翁媪。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八、《竹枝词》。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九、《竹枝词》。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以上就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大全,每一首词都充满了离愁别绪,展现了刘禹锡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愿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词句,感受到刘禹锡的豪放清新之美,感受到他对人生、对家园的热爱与思考。
刘禹锡的诗词《竹枝词

【导语】《⽵枝词九⾸》是唐代⽂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彩也各有侧重,⼀⽅⾯既有民风习俗,另⼀⽅⾯⼜有个⼈境遇。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刘禹锡的诗词《⽵枝词•瞿塘嘈嘈⼗⼆滩》,欢迎阅读! 《⽵枝词•瞿塘嘈嘈⼗⼆滩》 唐•刘禹锡 瞿塘嘈嘈⼗⼆滩,⼈⾔道路古来难。
长恨⼈⼼不如⽔,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析】 “瞿塘嘈嘈⼗⼆滩,⼈⾔道路古来难”,这两句写瞿塘峡的艰难险阻。
“嘈嘈”,流⽔下滩发出的嘈杂声;“⼗⼆滩”,并不是确数,极⾔险滩之多。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两岸连⼭,⽔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险滩,峡⼝有“滟滪堆”,就是⼀巨⼤⽯滩。
这两句作为起句,⾔简意赅,朗朗上⼝,造势极⾜,为后两句的说理和抒情打下铺垫。
“长恨⼈⼼不如⽔,等闲平地起波澜”,这两句是诗⼈由瞿塘峡之险滩⽽发出的⼈⽣感慨。
诗⼈⾯对着这有天下之险的瞿塘峡,不由得由江峡之险联想到世态和⼈情,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中有千万道险滩,惊涛拍岸,令⼈望⽽却步,⼼⽣敬畏。
⽽⼈世间的事物,云谲波诡,平⽩⽆故之间都会引起汹涌波涛,翻江搅海,使⼈事瞬间*沉没,⽽这⼀切的作俑者都来⾃“⼈⼼”,⼈⼼叵测,⼈⼼亦险恶。
诗⼈把“⼈⼼”和瞿塘峡⽔相对⽐,上句刚说瞿塘峡⽔之如何艰险,下句就说⼈⼼有过之⽽⽆不及,“长恨”、“等闲”两词,⼜极⼤地增强了语⽓,对⽐之下,更能突出⼈⼼险恶的主题。
这是诗⼈发⾃内⼼的感慨,也是结合⾃⼰的⽣活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失败以后,屡受⼩⼈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三年之久。
痛苦的遭遇,使诗⼈深感世事艰难,⼈⽣凶险异常,所以才会有如此愤世嫉俗之⾔,激愤之中满是对卑鄙⼩⼈的痛恨和讽刺。
这两句诗,可⽤来形容⼈⼼的难测,世道的凶险。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诗,改变了⼤历、贞元诗⼈襟幅狭⼩、⽓象萧瑟的风格,⽽常常是写⼀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底远⼭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相公游南庄醉后寓⾔戏赠乐天兼见⽰》),“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书怀寄东洛⽩⼆⼗⼆杨⼋⼆庶⼦》)。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
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
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
【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
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说是无晴(情),却又有晴(情)。
[出典] 刘禹锡《竹枝词》注:1、《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注释]1、竹枝:巴渝一带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扬袖而舞。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唱:一作“踏”,踏歌,指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3. 晴:谐为“情”为双关隐语。
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3、译文1: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译文2:江边垂柳,绿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镜面。
突然她听到了江上传来了熟悉的歌声。
哎,我心中的人儿啊,就像这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西边却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却还挂着太阳。
他对我像是无情又像是有情,真让人捉摸不定。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合集5篇]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82094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6.png)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合集5篇]第一篇:《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原文】竹枝词二首其一(经选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
一名乳水。
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
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
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巴山:①大巴山。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②泛指巴蜀一带。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②比喻绿水微波。
③荔枝名。
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
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
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白话译文】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作品介绍】《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翻译赏析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翻译赏析《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翻译赏析《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
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
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
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
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
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绝。
可以看成是一组诗。
但在写法上与诗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
这些作品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
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
都寓情于景。
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
竹枝词刘禹锡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
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
语言明快浅近。
清新流丽。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作品名称,竹枝词九首。
作品别名,竹枝词九首并引。
竹枝词九首并序。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刘禹锡。
岁正月⑴。
余来建平⑵。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⑶。
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
中黄钟之羽。
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⑷。
虽伧儜不可分⑸。
而含思宛转。
有淇。
濮之艳⑹。
昔屈原居湘。
沅间。
其民迎神。
词多鄙陋。
乃为作《九歌》。
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
俾善歌者飏之。
附于末。
后之聆巴歈。
知变风之自焉⑺。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⑻。
白盐山下蜀江清⑼。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⑽。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⑾。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⑿。
凭寄狂夫书一纸。
信在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⒀。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⒁。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⒂。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⒃。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⒄。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⒅。
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⒆。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⒇。
注释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作品名称, 竹枝词九首。
作品别名, 竹枝词九首并引。
竹枝词九首并序。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刘禹锡。
岁正月⑴。
余来建平⑵。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
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⑶。
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
中黄钟之羽。
其卒章激讦如吴声⑷。
虽伧儜不可分⑸。
而含思宛转。
有淇。
濮之艳⑹。
昔屈原居湘。
沅间。
其民迎神。
词多鄙陋。
乃为作《九歌》。
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
俾善歌者飏之。
附于末。
后之聆巴歈。
知变风之自焉⑺。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⑻。
白盐山下蜀江清⑼。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⑽。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穀文生(11)。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12)。
凭寄狂夫书一纸。
信在成都万里桥。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13)。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圍。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15)。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16)。
其八巫峡苍苍烟雨时(17)。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18)。
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19)。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20)。
注释译文。
⑴岁正月: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长庆元年冬。
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
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
三国吴置。
隋改为巫山县。
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
濮:周代卫国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
男女亦亟聚会。
声色生焉。
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
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
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
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
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
故称变风。
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
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
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⑻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
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
退居于此。
卒于城中永安宫。
⑼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⑽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
山顶上。
(11)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
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穀文:绉纱似的皱纹。
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12)兰桡:兰木桨兰指木兰树。
又名杜兰。
林兰。
但古诗。
文中常说兰舟。
兰桨。
兰桡等。
只是一种美称。
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
如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斫冰兮积雪。
”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亦本自屈原。
(13)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
公元222 年。
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
驻军白帝城。
建此宫。
次年卒于此。
圍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
滟滪堆:原是瞿塘峡口江中的大石。
亦作“淫预堆”。
“犹豫堆”。
“英武石”。
“燕窝石”等。
(15)瞿塘:瞿塘峡。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嘈嘈:水的急流声。
(16)等闲:无端。
(17)巫峡: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
湖北省巴东县西。
(18)个里:这里。
其中。
(19)云间:指云雾缭绕的高山。
(20)“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
其一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
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
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其二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
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
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其三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
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
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其四日出三竿高。
春雾已消散。
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
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其五江两岸。
山花怒放。
洁白如雪;村落里。
家家户户。
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
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其六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
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
一会儿往东去。
一会儿又朝西来。
其七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
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
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其八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
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
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其九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
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
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
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
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
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
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
多用白描手法。
少用典故。
语言清新活泼。
生动流畅。
民歌气息浓厚。
作品鉴赏。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竹枝词”原名“竹枝”。
“竹枝歌”。
“竹枝曲”。
本是乐府《近代曲》名。
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
人民边舞边唱。
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
谁唱得最多。
谁就是优胜者。
据史书记载。
早在战国时期。
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
“下里”是楚歌。
“巴人”是巴歌。
楚歌带有巴风。
巴歌带有楚风。
二者相互渗透。
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
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
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
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唱歌。
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
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
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
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其语言明快浅近。
清新流丽。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有人认为。
这些作品是词作。
是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其一“白帝城头”一首。
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咼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
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
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
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
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
山水互映。
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
但因一。
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
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
笔锋一转。
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
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此诗之妙。
其一在动词传神。
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
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全诗写景鲜蒨。
抒情真挚。
通俗而不粗俗。
雅逸而不拙滞。
在流丽的音调中表达了不同的乡情。
堪称一首佳作。
其二“山桃红花”一首。
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
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
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
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
其情景之浑化无迹。
意境之高妙优美。
却是罕见无比的。
首两句。
写女主人公所在之环境:山上桃花盛开。
江中春水方涣。
春意正浓。
唯其如此。
才触动了她的春思。
进而引发了她的愁情。
与此同时。
山上盛开的桃花将见飘零。
江间拍岸的碧水却悠悠无尽。
这景象又为她的愁情提供了确切不过的表达形式。
于是信手拈来。
遂成下两句抒情语。
旖旎的风光和内心的情愫。
真可谓妙合无痕。
《子夜歌》有云:“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还西。
”主人公的感情与其表达方式与此诗极为近似。
而其意象色彩之美。
却相去颇远了。
其三“江上朱楼”一首。
写当地民俗风情。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
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
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
在人的刻意关注中。
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
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
以见其熙熙攘攘。
人流涌动。
充满了动感。
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
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
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其四“日出三竿”一首。
写蜀客的薄情。
“日出三竿”。
太阳升起很高。
表明时间很晚了。
“凭寄”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
分明是不可靠的。
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其五“两岸山花”一首。
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
两岸山花怒放。
家家春酒满怀。
一派融融的春意。
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
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河开冰融。
两岸花开。
雪一样白。
雪一样连绵一片。
异常茂密。
这里诗人不写稻麦的茁壮。
只写山花的茂盛如雪。
以此渲染大自然的欣欣向荣。
创造一种丰年的氛围。
粮有余而酿酒。
家家春酒满银杯。
生活是富足的。
饮食不写鸡鸭鱼肉的大荤盛宴。
只写用银杯饮春酒更显现农家桃花源式生活的恬淡。
同时让人感受到一种家家举杯痛饮的喜庆气氛。
两句诗给人以荐年吉祥安宁的深刻印象。
其六“城西门前” 一首。
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
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
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
于平常中出新意。
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
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
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
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
如“人心不如石”句。
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
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
但在具体的语境中。
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
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
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其七“瞿塘嘈嘈” 一首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
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就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
“十二滩”。
并非确数。
犹言险滩之多。
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
面临着惊涛拍岸。
险阻重重的瞿塘峡。
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之所以险。
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
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
令人防不胜防。
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
屡受小人诬陷。
权贵打击。
两次被放逐。
痛苦的遭遇。
使他深感世路维艰。
凶险异常。
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
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
主语是诗人自己。
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