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物体不一定发声( )(2)只要物体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3)“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 )(5)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运用了声音传递能量的道理( )(6)掩耳盗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m/s( )2.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唢呐发音嘹亮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用钢琴和唢呐演奏同一个音符时,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关于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B.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气体可以传声C.用力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D.使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声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由笛管振动产生B.响鼓还需重锤敲——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C.怕得鱼惊不应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闻其声而知其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5.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

她轻轻地吹响水瓶琴,主要是(选填“瓶和瓶中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电话中听到熟人说话可辨别对方是谁,是靠辨别对方发出的声音的()A.音色B.频率C.音调D.响度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3.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4.生活生产中很多地方利用到声波,下列实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C.利用“B超”观察母体中的胎儿D.用超声波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5.在下列措施中,与如图所示的标志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A.剧院内墙内吸音材料装饰B.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C.教室安装隔音窗帘D.在摩托上安装消声器6.元旦佳节学校各个班正在召开联欢会,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同学们快乐的笑声不时传递到校园各个角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的笑声是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B.区分不同学生的笑声是因为音色不同C.笑声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D.关闭教室门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8.图中是我校《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选修课上,学生利用自制吉他演奏歌曲的情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前通过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音色B.用不同力度拨弦时改变的是响度C.声音的频率高,是因为弦振动的幅度大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二、填空题9. 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检测卷-带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检测卷-带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检测卷-带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B.下雪后夜晚格外寂静是由于雪能吸收噪声C.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音色D.密闭玻璃罩内闹钟响铃,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减小,推论真空不能传声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小D.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4.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用“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C.开启倒车雷达,是利用了次声波的回声定位D.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调不同5.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

)()A.1次B.2次C.3次D.4次6.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7.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噪声,为了减弱这种噪声污染,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如图所示:用车内麦克风监听噪声,再利用扬声器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最终听到的声音会变弱。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大钟的回声B.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仍在振动3.下列关于噪声,不属于噪声的是()A.建筑工地上的机器喧闹声B.老师讲课时,同学们在窃窃私语C.上音乐课时,同学们正在聆听老师弹奏钢琴D.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个别人的说话声和嬉笑声4.某校于2018年10月16日举行了中华魂“腾飞的祖国”演讲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讲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演讲声一定不是噪音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演讲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6.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二、填空题7.噪声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某建筑工地上一工人正在用电锯切割木料,电锯的转速由慢变快过程中,声音的音调逐渐(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8.对于正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属于(选填“噪音”或“乐音”),所以在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基本都有如图所示的标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处控制声音。

中考物理专题《声现象》综合检测试卷含详细答案

中考物理专题《声现象》综合检测试卷含详细答案
C.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
D.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由频率决定,故D错误;
故选C.
2.以下四项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
(4)大象可以通过叫声或脚踏大地向同类传递信息,要想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大象应该______________(选填“吼叫”或“用脚踩踏大地”).
【答案】98小能量用脚踩踏大地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次声波绕地球三圈走过的路程 ,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
(2)[2]由材料“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可知,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
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
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B.乙、丙的音调相同
(3)[3]由材料可以知道,次声波武器可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能量;
(4)[4]由材料可以知道大象用脚踩踏大地可发出次声波,这次声波能传播的距离较远,可以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而吼叫的声音相对来说传不了多远.
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也有一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能听见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狗(15Hz-50000Hz)、大象(1Hz-20000Hz)、鲸(15Hz-10000Hz)、水母(8Hz-13Hz).能发出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波)、鳄鱼(靠震动背部发出次声波)、老虎(虎啸拥有次声波的威力,可以震错位人的耳朵关节,声音由低到高,能传播很远).既能发出次声波又能听到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和鲸鱼.可见,在自然灾害面前,动物往往能提前预警,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答案】D【解析】【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详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答案】C【解析】【分析】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3.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答案】D【解析】【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C.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 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D. 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由频率决定,故D错误;故选C.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发声,则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B【解析】【详解】A.听到声音还需要有介质,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也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D错误;C.如果没有介质,振动产生的声音人也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故选B。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带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带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检测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A.真空B.空气C.钢轨D.湖水2.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A.图书馆内不能大声喧哗B.教室内安装隔音玻璃C.工人带防噪声耳罩D.考场周围汽车禁止鸣笛3.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C.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D.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C.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5.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B.乙图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C.丙图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D.丁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6.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

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琴弦的振幅7.音色表明发声物体的()A.振动快慢B.振动距离的大小C.响亮程度D.物体的声音特征8.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9.2023年10月2日,杭州亚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国队夺冠后,00后DJ梁浩楠高唱《歌唱祖国》以示祝贺,唱“红”了亚运会,观众们热血沸腾。

关于美妙歌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歌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歌声给观众传递了能量D.扩音器增大了歌声的音调10.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B.C.D.二、填空题11.玉林大容山随处可闻鸟鸣声,鸟的发声器官由于发出声音,声音通过传入人耳。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音色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B.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高速公路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C.利用声音的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所用的乐器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3.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桌面上,在与两个音叉距离相等的位置,放置一个收音设备(图中未画出),现用力敲击甲音叉,乙音叉也发出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共振”现象),此时收音设备记录了两个声音的数据如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强弱频率声音150dB256Hz声音220dB256HzA.“共振”现象说明声音主要传递信息B.两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声音1记录的是乙音叉发出的声音D.因为没有敲击乙音叉,所以乙音叉没有振动4.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5.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音调不同B.乙、丙响度不同C.丙、丁音色不同D.甲、乙、丙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6.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7.如图所示,取两个棉花球塞住耳朵,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这时你基本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或牙齿上,你就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C.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 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D. 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由频率决定,故D错误;故选C.4.如图是华为在巴塞罗那对外发布的首款5G折叠手机 Ma t e X,该机创新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机身非常轻薄,合上后的厚度也只有11mm左右,单手持握也不会费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调节声音的大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B.接听电话时,通过声音的音调可以辨别来电者C.手机屏幕能够折叠,说明屏幕材料的可塑性较强D.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A【解析】【详解】A.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响度,所以,调节声音的大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B.接听电话时,通过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来电者,故B错误;C.手机屏幕能够折叠,要求屏幕材料具有的可塑性,但仅通过手机屏幕能够折叠不能说明屏幕材料的可塑性较强,故C错误;D.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以光速进行,故D错误。

故选A。

5.已知月球对物体也有引力,“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登陆月球,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A.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B.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在月球上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不能实现,因为声音传播靠介质,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故A符合题意;B.在月球上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可以实现,因为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C.在月球上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可以实现,因为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月球上也有引力,只要有引力就能利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D.在月球上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可以实现,因为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月球上存在重力,所以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详解】A.乙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A 错误;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C。

7.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2>v1)()A.钢轨的长为1221v vtv v-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121v tv v-C.钢轨的长为21v vt-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答案】AB【解析】 【详解】 AC .设钢轨的长度为L ,由s v t=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11L t v =,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22L t v =, 时间间隔是: 1212 =t t t L L v v --=,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1221v v L t v v =-, 故A 正确,C 错误; B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1221212221v v t v v v v L t v v v t--===, 故B 正确,D 错误。

8.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电话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电话是受什么启发吗?是传声筒。

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 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图1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

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

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

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

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f 、波长λ和波速v 。

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

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 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T ,其单位为秒。

显然,1f T=。

频率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这三者的关系是v f λ=。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 ,称为音频波。

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在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

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声速为334. 8m/s (22°C 时), 水中声速为1440m/s ,在钢铁中声速为5000m/s 。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

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

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这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_________产生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___________)A .超声波医学检查B .水瓶琴C .天坛回音壁D .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A .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m/sB .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C .声和电磁波都能在真空中传播D .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 .波速变大,波长变长B.波速变小,频率不变C.波速变大,频率增大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答案】空气 D B A【解析】【分析】【详解】(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空气产生振荡,把声音往另一侧的观众传播;(2)[2]“传声筒”的声音在管道内传播,使声音更加集中,声音的响度会更高,这样能够收到更清晰的声音信息;A.超声波医学检查,只要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A项不合题意;B.水瓶琴强调液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B项不合题意;C.天坛回音壁只要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出现回声现象,C项不合题意;D.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只要是利用声音在听诊器管道内传播,使声音更加集中,声音的响度会更高,这样能够收到更清晰的声音信息,这与“传声筒”原理一样,选项D符合题意;(3)[3]A.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在空气中声速为334. 8m/s(22°C时),水中声速为1440m/s,在钢铁中声速为5000m/s,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所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是340 m/s,A错误;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B正确;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不是使用电磁波,因为电磁波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D错误;=可知,波(4)[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声速会变大,但是其频率不变,根据v fλ长会变长,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