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人各有怀抱_晏几道_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摘要:从传统的观点看,小晏与秦观,同属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两人自有很多可比性: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这种相同,只是外在倾向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流派的作家本文分析了小晏与淮海词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认为其词作在同显凄婉与闲雅之处又各具特色。

一、同显凄婉的艺术风格晏几道、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把悲苦的人生注入词中,使得词风中有伤心与婉约两种特质,合而形成了凄婉的艺术风格。

先看晏几道的词作《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一词,眼前残留的旧香残粉还似当初那般停放,眼前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思绪,由此惹起主人公的回想。

物是人非,词人“恨”人情淡薄,但“恨”字加上“不如” 二字便让人不觉这“恨”是撕心裂肺的直露,而透露着淡淡却深入人心的悲伤。

春天还有许多书信,可口久情薄,秋天时便所剩无几了,缓缓道来音信渐少的愁苦,殊让人觉得怨而不怒,含蓄备至。

裳凤冷,两人的鸳枕之剩孤单一人枕着入睡,独处的心境只能借酒来消除,纵使有梦魂可解之愁苦可梦魂都是虚无的,更何况能够使梦魂存在的梦境也是没有的,亦觉哀而不伤但词人内心却是悲怜与苦闷。

此词层层深入,用婉致的语言把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余地,用淡语写出深味,让人体会到别样的思人愁苦。

秦观词中也同样透露着凄婉。

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一词,词人即将离京前,重游故地,满心凄怆的写下此词。

丝丝杨柳在微风中摆弄着柔枝,本是和暖柔美使人心情平缓之景,却没能使词人心情愉快反而碰触到了他愁苦的心情,紧跟着到来的是离愁忧苦与难以抑制的眼淚,这是因为他回想起了过去依依惜别之时,轻柔随风浮动的杨柳扰乱着他的心绪,“离忧”与“泪”积聚在他的心中。

当时的碧野朱桥仍在,只是已物是人非,面对“人不见”和缓缓空逝去的流水,徒增了词人的伤心。

词人感慨青春年华匆匆逝去不为谁而停留,面对即将离京前途迷茫的现实,词人没有哀嚎抱怨而只是自问自叹,问这悠悠不尽的离愁何时才能停止,“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九个字凝结着作者的凄咽,原以为他会登楼之后放声高呼,措辞激烈,但事实并非如此。

浅谈秦观与晏几道的恋情词

浅谈秦观与晏几道的恋情词
消魂 无 说处 ,觉 来惆 怅 消魂 误 。 ”这 种梦 里梦 外 的 巨大反
写梦 之短 ,加一 “ 破 ”字 ,更让这 场梦 既短且破 ,无 端添 上一 丝烦恼 。再 看女主 人公此 时 的形象 :妆容 不整 ,残粉 沾满衣 袖 。都说 女为悦 己者容 ,女 主人公 此时 的形象恰 恰 说 明她 喜欢 的人 不在 自 己身边 。而 后连续 两个 “ 回首 ”写
读过 晏 几 道 和 秦观 的词 ,我 们 会 发 现 ,虽 是 同 一种
梦意象,在小晏的词 中凡是描写梦境都是用这样的字眼:
“ 梦 回芳草夜 ” 、“ 相寻梦里路 ” 、“ 梦 入江南 ” 、“ 梦 里 相
岸夕阳疏柳。 ”这首小令 以一女子视角写来,首句即是梦
醒后 的场景 。然 而这场 梦不 是令人 愉悦 的满足 的,“ 匆匆”
《 临 江仙 》 :“ 斗草 阶前 初 见 ,穿针 楼上 曾逢 。罗 裙香 露 玉
为这 场 离 别 平 添 了一 缕 哀 愁 。至此 ,虽 一字 未 写梦 中之 景 ,但那浓 的化 不开 的思念 之情早 己流 露 出来 。环绕 “ 梦 回无 处寻 觅 … 梦回 芳草夜 ”缓缓 流出 。
二 、饱 含 深情 的恋 情 词
无法纾 解 。在 他 的笔下 ,梦是 “ 断梦 ” 、是 “ 破梦 ” 。他 很
少描绘 梦 中温馨甜 蜜 的场 景 ,有的 只是梦 醒后求 而不得 的
黯然 神 伤 。来 看 他 的 《 如梦 令 》 :“ 幽 梦 匆匆 破 后 。妆 粉 乱痕 沾袖 。遥想 酒醒来 ,无奈 玉销花 瘦 。回首 。回首 。绕
离别相 思之情 ,更 多的则 是蕴藏在其 中的身世坎 坷之 叹。本文试从 二者 的恋情词 出发 ,分析他们词 风的形 成,解析他们词 中梦 意象的产生原 因,比较二人 爱情词 细节上的异 同。通过对 比分析 ,解读他们 的思想情感 ,剖 析他们的 内心世界 。 关键 词 :晏 几道 ;秦 观 ;恋情词 ;对 比分 析

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_从_不隔_之境说起

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_从_不隔_之境说起

文学评论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从“不隔”之境说起冯晶晶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不隔”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极为推崇的一种境界,即诗词中无论景语或情语都蕴含的一种真情真意,读来亲切感人而又不失之流俗,从而使读者产生出一种共鸣的效果。

晏几道的词作情思婉转,真切动人,是“花间”密丽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的完美融合,“不隔”境界中的佳作。

因此,王国维将他视为北宋大家末流的评价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几道;“不隔”之境作者简介:冯晶晶,女(1987-),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9-0037-02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监颖昌许田镇,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因为晏殊幼子,后世常以大小晏并称。

晏几道生卒年份不详,生平事迹亦难具体可考,后世涉及他的评论虽然不多,却也都是赞许有加。

然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将其列于北宋名家之末流,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允。

《人间词话》自发表后,影响极大,甚至被奉为词话史上的顶峰之作,故其中观点也多为人所接受。

后来虽然也有不少指瑕之作,却极少有人特地撰文来为小山这位“古之伤心人”辩驳,今特在此补证之。

一.何谓“不隔”之境?《人间词话》推崇境界,尤以不隔境界为甚。

凡具有此种境界者,皆被推为上乘之作。

因此,如果小山词中也具有这种境界,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王国维对晏几道的评价是否恰当了。

要证明小山词中是否有这种境界,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何为“不隔”之境。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在并未明说,只道一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其余则以具体诗句来供人品评。

然而通读《人间词话》便可发现,其间几乎是以一个“真”字一以贯之的。

古诗乐府之所以为人所推崇,也是因为“以其真也。

”因此,叶嘉莹等人将“不隔”释为真切,亦是十分恰当的。

“真”当为不隔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赵营霞(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摘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

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

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凄厉”的美学风格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

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一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浅谈晏几道_秦观之词心

浅谈晏几道_秦观之词心

浅谈晏几道、秦观之词心3谢 君(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晏几道出生于一个富贵之家,他有着单纯天真的性情,但又生性怯懦且孤傲耿直,有着优越的心理却又摆脱不了身份的禁锢,所以在他的词中也就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恋。

秦观出身于中下层,生性怯懦,一生仕途不顺,又不具备豁达的胸襟,因此比较消极悲观,所以在他的词中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哀。

关键词:晏几道;秦观;词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09)04-0086-02 “词心”一词见于冯煦的《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1](P307)。

何谓“词心”?缪钺先生在《论晏几道词》中说:“……这些词表达了他远避仕途而自乐其乐得纯真感情,这是晏几道的‘词家之心’。

”关于秦观词心的本质,叶嘉莹先生说:“其所以然者,我以为就在于秦观最善于表达心灵中一种最为柔婉精微的,与他人之以辞采、情事,甚至于学问、修养取胜者,都有所不同的缘故。

”[2](P241-242)可以说晏几道和秦观之词都可谓“词心”,二人在词作中表现出的都是那种细微柔婉的感受,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被放逐的自恋,一个是被放逐的自哀。

晏几道出生于富贵之家,父亲晏殊是北宋的“太平宰相”,为他留下了万贯家私,供他“费资千百万”地挥霍。

他的[蝶恋花]中:“《水调》声长歌未了,掌中杯尽东池晓。

”写出了当年放纵无节制的生活。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晏几道少年时就受到皇帝的赏识。

但这也使得他不通世事,对周围的人与物抱有幼稚天真的看法。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依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这就是晏几道有名的“四痴”。

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天真的性情,他才具有了词人的本质和感受。

皆为古之伤心人_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皆为古之伤心人_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再看一首秦观的《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 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 晖 ,此恨谁知 ? 此词上阙写景 ,用语浅淡 “, 落红”只是“铺径”,水也只 “平池”,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主人公听到杜鹃的哀啼也只是 “无奈春归”,词中没有狂风暴雨 ,也没有浓墨重彩 ,但那份面 对花落春归的无奈之情却如此婉约纤柔 。下阙写人 ,情致更 为柔婉动人 。主人公“独上”画楼 “, 凭栏”“手捻花枝”,这些 细微的动作 ,将主人公爱花惜春之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末 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更是神来之笔 。“放花”这个微妙的 动作是何等惜花的无奈啊 ,从“捻花”到“放花”是如此自然 、 无意 ,没有任何目的性 ,而全出自内心的真切细腻之情 。也 只有秦观这样情感纤细的敏感词人才能写出这种具有幽微 深婉情意的词作 。
如晏几道的《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 月圆时候望人归 。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 一春 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 这是一首写女子相思苦恋的小词 。看似女子在诉说自 己的身世遭遇 ,曾经短暂的欢乐和情人去后无法排遣的“一 春离恨”,细细品味 ,在小晏着意刻画这一女子形象时 ,融入 了多少自己的自伤幽独之感 ! 正如他在《小山词自序》中所 云 “: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幻之事 ,如幻如电 ,如昨梦前 尘 ,但能掩卷扶然 ,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8] 此词 在叙写女子相聚的欢乐和别后的哀愁中 ,隐然蕴含了词人今 昔对比 、人事皆非的感慨 。 再看秦观的一首《南歌子》:
晏几道与秦观均为北宋著名的词人 。二人之词都带有 浓厚的感伤情调 ,风格清丽婉约 、凄楚哀怨 。冯煦曾将二人 并称 “: 淮海 ,小山 ,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 致 。求之两宋词人 ,实罕其妙 。”[1] 可谓中肯之见 。特别是 “古之伤心人也”一句 ,点出了二人词锐感多情 、柔婉妍美的 感伤特质 ,这是就词的情感而言 “; 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则是指二人词言辞上的清丽婉转 、淡而有味 、意蕴深长 。通 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小晏与少游都具有锐感多情之资质 、 悲惨的身世境遇 ,二人作品的题材内容及言辞风格上也确有 不少相似的“伤心”之处 。

论秦观词的伤心情境

论秦观词的伤心情境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试论秦观词中的伤心情境学生姓名:***所在系别:中文系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导师姓名:王雪(助教)完成时间:2014年4月13日试论秦观词中的伤心情境摘要秦观是北宋名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文闻名于世,也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以《全宋词》版本为蓝本,对秦观的伤心情境进行分析。

冯熙曾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究其原因,深陷党争之境,遭贬打击之感,远离亲人之痛等。

究其风格,在艺术表现方面,摹拟自然意象,营造了凄厉愁怨的哀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秦观的人生历程及其人生态度;第二部分从词的感情基调和题材内容来分析其伤心之情;第三部分从艺术表现方面来分析其伤心之美;第四部分为其词的贡献及影响。

关键词:秦观,悲观性格,感伤词On Qinguan CI in the Sad SituationAbstractQin Guan is a famous on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our scholars, known to the world as the poetry, but also CI school outstanding table based on the "full" version of the song was model led, Qin Guan's sad situation analysis. Feng Xi has been in the "word" Hao an theory that "Huaihai, hill, the ancient people also really sad." Feng Xu. The reason, in a place, relegated blow feeling, far away from the pain. The style,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imitate natural images, create a shrill melancholy sad exi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Qin life process and life attitude leads to loneliness; second part from the words of the emotional tone and content of the subject to analyze the sad feelings;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to analyze the sad beaut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tribution and of his ci.Key words:Qin Guan,Pessimistic personality,Sad words目录绪论 (1)一、秦观:“古之伤心人” (2)(一)坎坷的人生历程 (2)(二)悲观的人生态度 (3)1.敏锐细致,多愁善感 (3)2.伤心之至,感伤脆弱 (3)3.无法自拔,悲观多叹 (4)二、秦观词“伤心”之情 (5)(一)感叹身世、迁谪漂泊之愁 (5)(二)男女情仇、春闺怨情之愁 (7)三、秦观词“伤心”之美 (8)四、秦观词的贡献及影响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辞 (14)绪论秦观,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 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 词人写“梦”、写“酒”,已经深蕴着惆怅的意绪 ;而闭锁的楼台 、低垂的帘幕 ,这些寂静冷落的景象更增添 了一层孤独和凄凉 。词人带着再度袭来的春愁春恨 ,再去观照景物 ,就更加把满怀深情投射到外在景物 之上 “: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在伤心人的眼中 ,这清丽的景物烘托着词人内心的冷寂 ,又以燕子的 “双飞”更加反衬出“人独立”的惆怅 。下片词转入对往日情事的回忆 。多少年过去了 ,词人总是念念不 忘与小苹邂逅的一刹那间最动人的情态 。小苹“琵琶弦上说相思”,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 ,传递出胸中的 千般柔情 。弹者脉脉含情 ,听者为之沉醉 。宴会结束之后 ,一对情人即将分离 。晏几道回忆小苹在溶溶 月色之下 ,像一朵彩云那样飘然归去 ,越走越远 。在当时 ,这样的背影是多么美好 ,它充满着对未来重逢 的美好憧憬和遐想 。但是 ,多少年过去了 ,曾照小苹归去的明月还在 ,却早已是人去楼空 、惘然如梦了 ! 在对这段往日情事的深情追忆之中 ,寄寓着词人无限痴迷的愁绪 ,感伤怀旧的叹息 。 朋友的衰病 、亡故 ,歌姬的离散 、飘零 ,都令晏几道顿觉人世的无常和冷漠 。他时常徘徊在当日欢会 之地 :西楼 ,一再幽婉地吟唱 “: 别来长记西楼事”《( 采桑子》) 、“谁堪共展鸳鸯锦 ,同过西楼此夜寒”《( 鹧 鸪天》) “、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 ,无奈月分明”《( 少年游》) 。词人触目伤怀 ,抚今追昔 ,不由得抒发出物是 人非的怅惘悲愁 。为了表达对流转人间的歌儿舞女的思念之情 ,晏几道屡屡“手 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 、 伤春事”《( 留春令》) ,将满腔深情都寄寓在这短短红笺之中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 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 思远人》) 真正是伤心至极 ,感人至极 ,精妙至极 ! 陈匪石《宋词举》对此 作了透辟的分析 “: ‘渐’字极宛转 ,却激切 。‘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墨中纸上 ,情与泪粘合为一 ,不辨何 者为泪 ,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 ,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在词人晏几道的心目中 ,对 于美妙歌姬的忆恋追怀 ,其实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从中寄托着自己对于往昔青春岁月中浪漫纯真的情怀 的珍惜和留恋 。他将这些美好的记忆铭刻在心灵的深处 ,并且总是痴情地坚信所恋之人也会同样深情 地思念着自己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世事茫茫难自料 ,痴情词人越是抱着奢望 ,就越要忍受冷漠的现 实打击 ,感受到更大的失望 。他在《阮郎归》中写道 “: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 秋来书更疏 。 衾凤冷 ,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词人面对远行人的 “秋来书更疏”,表达了人不如物 、今不如昔的感叹 。词末运用层深之法 ,进一步抒发出沉痛的失落和悲 凉 。在凄清的现实生活里 ,他只得独自品味这“可怜人意 ,薄于云水 ,佳会更难重”《( 少年游》) 的无奈和 惨痛 。晏几道在这类离愁别绪的词作当中 ,寄寓着人生不偶 、家道中落的感伤 ,以及世态炎凉 、欢情如梦 的苦楚 ,因此夏敬观评之云 “: 叔原以贵人暮子 ,落拓一生 ,华屋山邱 ,身亲经历 ,哀丝豪竹 ,寓其微痛纤 悲 ,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2]
2004 年 9 月 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04 No. 3
伤心人各有怀抱
———晏几道 、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高 峰 戴月舟
但是 ,繁华落尽的家族命运 ,风尘小吏的坎坷遭际 ,又时时促发晏几道抚今追昔的感伤意绪 。于是 他沉醉于歌酒席间 ,创作了大量凄楚感人的曲子词作 。他在《小山词自序》中说 “: 往与二三忘名之士 ,浮 沉酒中 。病世之歌词 ,不足以析酲解愠 ,试续南部诸贤绪馀 ,作五七字语 ,期以自娱 。不皆叙其所怀 ,亦 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 ,及同游者意中事 。 ……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 ,或垅木已长 ,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 所记 ,悲欢合离之事 ,如幻如电 ,如昨梦前尘 ,但能掩卷抚然 ,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作者追怀 往日与知交好友浮沉酒中 ,品讴赏舞 ,以狂篇醉句抒写所闻所乐 ;而今人事已改 ,恍然如梦 ,字里行间充 满着沉挚的酸楚悲怆 。
二பைடு நூலகம்
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 、家世的悲绪不同 ,秦观的“伤心”词作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 容 ,流露出作者身陷党争之祸 ,横遭贬谪 、流放打击的深重愁苦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 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 “: 少游以绝尘之才 ,早与胜流 ,不可一世 ;而一谪南荒 ,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 世 ,闲雅有情思 ,酒边花下 ,一往而深 ,而怨悱不乱 ,悄乎得《小雅》之遗 ;后主而后 ,一人而已 。”
然而 ,晏几道填制此类词作并非纯粹逢场作戏 ,无动于衷 。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感知他对莲 、 鸿 、苹 、云等歌姬的真挚情意 。晏几道由于长期与众多歌女舞伎接触 ,对于她们身不由己的命运给予了 真切的关注 。他的《浣溪沙》词描写一位歌女 “: 日日双眉斗画长 ,行云飞絮共轻狂 。不将心嫁冶游郎 。 溅酒滴残歌扇字 ,弄花熏得舞衣香 。一春弹泪说凄凉 。”在歌女精妆巧饰 、恣歌酣舞的背后 ,隐藏着含泪 伴笑 、忍悲佯欢的苦楚 ,蕴含着无限自惜自哀的复杂心情 。又如“春浅未禁寒 ,暗嫌罗袖宽”《( 菩萨蛮》) 、 “伴人歌笑懒妆梳”《( 浣溪沙》) ,歌儿舞女的肌肤生寒 ,梳妆慵懒 ,暗示了被迫无奈的哀怨 。他笔下的筝 妓 “,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 ,从弹奏者的神态变化中 ,吐露出 难以言传的幽恨 。晏几道深微地体察这些歌儿舞女供人遣玩的痛苦生活和复杂难诉的思想感情 ,寄托 纯真词人的深切同情 ,这本身就是对淡漠人情 、污浊世态的不满和控诉 。在此基础上 ,他对心仪的歌姬 表达出爱慕之意 ,创作了大量恋情词作 ;而且由于莲 、鸿 、苹 、云乃别人的家姬 ,难以日日携手 ,朝朝欢会 , 因此他的恋情词作又总是抹上了离别相思之苦 。例如《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 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 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他与佳人在西楼酣醉相别 ,酒醒时分 ,只见斜月半窗 ,画屏闲展 ,衣上酒痕 ,纸中 诗行 ,无不令人追忆别前的欢愉 ,别时的哀伤 ,越发体会到此刻别后的凄凉 。由此他感慨人生的聚散如 同秋云春梦一般 ,匆匆又匆匆 !
如果说晏几道当年与佳人的离别 ,仅仅是浪漫生活的一丝波纹 、一段插曲 ,那么此后的沧桑巨变 ,更 令他不得不面对红颜知己风流云散的惨局 。他在《小山词自序》中写道 “: 君龙疾废卧家 ,廉叔下世 ,昔之
·151 ·
狂篇醉句 ,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由于沈廉叔去世 ,陈君龙卧病 ,歌儿舞女身遭遣散 ,流转人 间 ,繁华遽逝 ,景况顿殊 ,晏几道在不少词作中都通过今昔对照的方式 ,抒发出别后相思的情怀 。代表作 是《临江仙》:
·152 ·
·153 ·
彼苍那得知”的深冤无告 、横遭灾祸之悲 ;又云 “: 家乡在万里 ,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 ,惴惴犹在兹 。” 自己客死异乡 ,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 ,与亲人相见 ,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 !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 ,秦观独自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摧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 ,但始终 保持着坚韧高洁的品节和情操 。对于家乡 、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 ,成为他慰藉孤魂的精神寄托 。秦观家 居高邮 ,隶属扬州 。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馀里外的扬州游览 ,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星分牛 斗) ,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的繁华富丽 。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 ,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 ,表达对故乡 的思念 。例如《梦扬州》(晚云收) 以艳语写乡情 ,歇拍三句“佳会阻 ,离情正乱 ,频梦扬州”,点明思乡的题 旨 。不过此时的“梦境”,还主要局限在才子佳人风光旖旎中的柔情蜜意 。自从身遭贬谪 、流放之后 ,秦 观词内的故乡则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 。例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下片写道 “: 乡 梦断 ,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词人于除夕之夜 ,独宿于郴州旅舍 ,对于故 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 ;然而身世飘零 ,故乡难返 ,痛楚之情溢于言外 ,更伤无雁传书 ,愁情难释 。在与 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 ,秦观越发急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 。他在《如梦令》词中追 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 ,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 ,不由得慨叹道 : “肠断 , 肠 断 , 人 共 楚 天 俱 远”, 直 接 抒 发 出 相 隔 天 涯 的 深 浓 愁 绪 。秦 观 还“将 身 世 之 感 打 并 入 艳 情”[4] (1652) ,其《八六子》等词作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 ,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 、仕途坎坷之悲 ,整个作品意 境清冷凄寂 ,格调越发沉痛苍凉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150 ·
仕宦连蹇 ,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 ,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 ,不肯作一新进士语 ,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 万 ,家人寒饥 ,而面有孺子之色 ,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 ,己信人 ,终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痴也 。 晏几道性情纯真 ,不谙世故 ,从不为自己的仕进前途而“一傍贵人之门”,乞求父亲门生故吏援手襄助 ,以 致“诸公虽称爱之 ,而又以小谨望之 ,遂陆沉于下位”。他的文学创作又特立独行 ,从不迎合文坛中的主 流风气 ,在这方面甚至达到偏执 、孤僻的程度 。哲宗元 初年 ,苏轼为翰林学士 ,想请黄庭坚引见结交晏 几道 ,晏辞谢曰 “: 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 ,亦未暇见也 。”[1] 从中即可感知晏几道骨子里的贵族气质 , 尽管沉沦下僚 ,身遭寒饥 ,却始终保持着高傲和矜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