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入门课程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诗歌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课:如何读懂诗歌
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整合句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 1.主语与谓语倒置。 •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唐· 杜甫《江村》)意即“堂上燕自去自来,
水中鸥相亲相近”。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 崔颢《黄鹤楼》)意即“晴川(晴朗的原 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萋”。 •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意即
• • • • • • • • • •
3、介词省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自)九天。 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方位词省略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里) 无人见泪痕。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上)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5、多个省略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 益诗友。
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要注意:
1、注意准确理解字词,要有一定的常识积累。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点。 3、注意语言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 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然一生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 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 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 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精品课件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精品课件

总结方法
•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 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 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 处朝代国势、朝政…… •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 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 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 (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 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 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宿 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更”字加 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 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 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 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 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 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总结方法
•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 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王昌龄的《出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鉴赏指导书籍3. 相关诗人的介绍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讲解:对每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等。

3. 练习:让学生对每首诗进行欣赏和鉴赏,回答相关的问题。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用欣赏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诗人,更多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是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核心部分,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第一课).ppt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第一课).ppt
?⑵宰:主管。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⑶“三年”句: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 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⑷“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 只好把佩剑买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 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 从《全唐诗》本。
?⑸“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 籍了。
和音乐,决定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 后期对现实漠不关心。
?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
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 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 的精神境界。
?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
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 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 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 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 绪……
2.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读懂诗歌 之品读标题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 1、舅姑:公婆。 2、入时 :合乎时尚。无:疑问词“吗”。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作品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 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 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 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 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季节 内容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教学课件

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教学课件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两节“入门课”——教你怎样读懂古诗
栏目一 入门第1课 栏目二 入门第2课
栏目导引
诗歌鉴赏一向是考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 读不懂。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词的迥异,学生很难理解古人表述的内容,更 难体会诗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本讲两节 “入门课”拟从诗歌 常识和诗歌题材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考生读懂古诗。
返回
入门第1课
入门第 1 课 3 角度切入赏古诗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诗歌分类
结构章法
基本特点
唐以前的诗,又称古诗、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
一致的,如乐景对
古 代

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
乐情,哀景对哀情。
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 以自然段 诗 ② 前 后 内 容 是 相
诗 歌

体 诗
景对哀情。②前
代 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 气氛,主句

词媚 后内容是相关、
诗 牌。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 写景,尾句
相反、相衬的,
歌 牌下另标题目。基本分为婉约 过渡。下阕
形成虚实相衬
派、豪放派两大类。
抒情
的关系,如乐景
衬哀情等。
返回
①前后内容是对应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小 令 有 单 阕
返回
答案: 正常语序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 这首诗里主要是写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 米是被鹦鹉偏爱啄食的香稻,梧桐乃凤凰栖息的碧梧。(意思是:即使是剩下 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偏爱吃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的。)诗句与原 意句均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律句(注意:“啄”为古入声字, 所以为仄声)。但老杜偏不遵循常规,而是将原属宾语位置上的“香稻粒”与 “碧梧枝”,硬是拆开来变成分属主、宾位置的词语,遂使诗句在一种拗折 的韵味中,透露出崎崛不平的情味来。由于语序的颠倒,词性的变通,使诗 增强了语势,像兀立于高岩石罅的奇松,勃然生动,桀骜不群。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课件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课件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参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尾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 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 起二绝句》)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 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 士》
悱之情,而王维抒发的却是因“好道”而归隐,享受“兴来每独往”的悠 闲自在自得其乐之情;②面对“白发”“水穷处”同样的迟暮困窘之境, 带给孟浩然的感觉是“催人老”的感慨,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带给王维 的却是“”的洒脱。截然不同的感受,体现出二人内心迥然相异的感情。
14. (3分)A 15. (3分)B 16. (6分)
16.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 项是(3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风绿叶莺。
--咏物诗
五柳三径东篱花,幽山寺里传钟系兴衰,芭蕉梧桐寂寞悲。杜鹃鹧鸪寒蝉猿,落花黄叶
西风吹。酒解苦闷水喻愁,人生短促露与霜。烟雾弥漫惹人愁。
--------愁绪类(常考诗作愁多乐少难开颜=50%)
南浦长亭折柳处,离恨恰如春草生。以水喻愁酒和泪,踏歌送别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予我心,付与他人可!
——【南宋】谢直《卜算子 送别》 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最美好的是相遇,最难的是重逢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有时候,重逢后的最大期望,是愿你往后安然,再会有期。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三】诗词专用黑话“诗家语”解读 -----要读懂诗词,先懂得诗人“黑话”
1、言在此意在彼(张籍节妇吟) 节妇吟(唐)张籍
开场白 1、两个故事和两个问题 上海复旦附中+深圳宝安中学 语文考试和理科最大不同?+语文成绩靠刷题能够提高吗? 2、语文学习的奥秘了解了吗? 所以;语文学习考试的奥秘就是
1、2、3、
66老师的语文课程
讲师:66老师
班级:高中各年级
【一】从诗歌的超级功能说起 1、“白粉”葛青 2、李涉博士免死+王维“凝碧池” 【二】读懂诗歌三步曲:意象(意境)---感情----手法 一:由象入境知形象 二:入境共情体悲喜 三:细看手法与作用 第一步意象的生成 1、张打油为何只能做打油诗? 2、情感深浅如何把握?(赠汪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是否具备特异功能
基友散。
----送别类
红豆红叶寄鸳鸯,鹊桥耕织比翼鸟。金风玉露连理枝,丁香磐石
写莲花。
---爱情类
谢谢观看
“美人如玉剑如虹”----《夜坐》龚自珍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思美人》屈原
四:【意象概括分类记忆】
大雁南归触相思,锦书尺素托青鸟,云船飞蓬似沙鸥,月下
登高凭栏梦
--思乡类
提笔请缨上战马,残阳楼兰草木衰。边塞长城柳营中,羌笛
胡笳哀鸿声
- -战争类
梅兰竹菊寓高洁,松荷牡丹蝉清远。玉雪马儿鸿鹄志,春风
的意思
【2】、诗人选用词语的讲究你不懂 细雨骑驴入剑门 ----一字不可改,才知道诗句之美
思考: 1、细雨可否改写成“大雨”? 2、“骑驴”能否改成“骑马”? 3、“剑门”可否改成“保定”?
【3、知人论世识诗人】 -----李白诗中美女不是屈原笔下美人芳草
王维
杜甫
家世背景
生活遭遇
语言风格
时代背景
同理可推:这首诗字面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真实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我们由此知道,用(
)关系来表达( 或者
)是古诗词由来已久的传统。所以读诗歌不能光看字面上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文本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文本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文本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 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释】⑴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 。吟:一种诗体的名称。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______实际是说______________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