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问题溶解度图像问题教师
(小专题)溶解度曲线解题ppt课件

2、图为物质X、Y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2℃时分别把质量为a g的X、Y放入100 g水中,
下表为对溶液状态的判断以及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采取的措施。其中正确的(B )
状态
措施
A X为饱和溶液,Y为不饱
和溶液
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B X为不饱和溶液,Y为饱 向X溶液加入固体X至有晶体残留 和溶液
C X、Y都是饱和溶液。
D X、Y都是不饱和溶液。 把X溶液温度降低至t,给Y溶液加热蒸发 适量的水
;.
3
做
终点:是否形成平台(过量问题)
到
四
位置: 线的上方、下方、线内
看
三看走势: 上升、下降、不变
越缓受温度影响越小 四看缓陡:
越陡受温度影响越大
;.
2
习题小练
1、.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判断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两条曲线1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2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5温度变化时饱和溶液中各个量的变化6结晶的方法越陡受温度影响越大二看点三看走势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两条曲线)
1、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知 识
2、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点 3、判断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归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纳 5、温度变化时饱和溶液中各个量的变化
初三3-3溶解度及图像分析

【考纲说明】掌握有关溶解度的意义与图像分析。
1、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本章节所占分值为4~5分【趣味链接】2006年5月,江油市华超建筑集团向四川省广元市合瑞化工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购买生石灰635吨,每吨300元,运输由华超集团负责,收货后付款。
合瑞公司发货时,过一次称,华超集团收货时,再在地磅房过一次磅,总误差不能大于5吨。
开始时,一切顺利。
可后来华超集团的技术人员发现,车队运回来的不是生石灰——氧化钙CaO,而是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便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
合瑞公司回答说:“这几天连续下雨,你们的卡车又没有篷布,可能在运输过程中遭了雨淋。
反正你们建房时还要往生石灰里加水,总不能直接用生石灰抹墙吧。
”华超集团想想也是,就继续收货。
因为他们知道,CaO+H2O(水)=Ca(OH)2,而工地使用的就是加水搅拌了的熟石灰。
货物收完后,华超集团发现,所收的货物为635吨,不多不少,正好。
可是别忙,技术人员指出,生石灰变成熟石灰时,重量要增加。
原来,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熟石灰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4,也就是说,1吨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生成74/56=1.32吨熟石灰。
收了635吨熟石灰,说明合瑞公司只发了635/1.32=481吨生石灰!华超集团打电话说只付481吨生石灰的货款14万元。
凭空少了5万。
【知识梳理】一、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例谈溶解度曲线图像题的解析

中学教育2019 年 10 月231例谈溶解度曲线图像题的解析于兆明(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同江 156400)摘 要: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溶解度曲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
但溶解度曲线是学生初步认识利用图像来处理数据的形式。
这种方式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非常的便捷和高效。
因此,溶解度曲线图像题几乎是各省市中考题的常考题型。
下面我以2017年和2018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溶解度曲线图像题为例,来详细剖析这种专题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溶解度 曲线图像 解析一、命题的立意及考点例题一: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三种物质中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与气体溶解度的变化相似(填甲或乙或丙)。
(2)将t2摄氏度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甲 乙。
(填><或=)。
(3)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4)将t2摄氏度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摄氏度,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018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23题,试题图像见图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命题立意如下。
第(1)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类比和归类,从而构建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知识体系。
第(2)题考查的是:理解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含义,试题考查的角度很新颖,一改以往直接对比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而是将溶解度概念的具体含义和比较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以及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一起考查,可谓“简单一问,意味深长”。
第(3)小题以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第(4)小题试题的考查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联系溶液的特点,全面细致剖析和解决问题。
二、解题思路和讲解分析第(1)小题,先观察三条溶解度曲线的走势,甲物质为陡升型,乙物质为缓升型,只有丙物质属于“不走寻常路”的下降型,然后回顾气体溶解度的特点: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温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解读溶解度图像,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溶解度图像的类型及特点。
4. 溶解度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图像的阅读与分析。
2. 难点:溶解度图像的绘制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读溶解度图像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溶质、溶剂、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2. 教学课件:溶解度图像及相关案例。
3. 作业布置:预习溶解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探究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4. 案例分析:展示溶解度图像案例,让学生解读图像,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强调溶解度图像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2. 分析给定的溶解度图像,回答相关问题。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读溶解度图像的能力。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能力。
初中化学图像习题(讲稿)

初中化学图像习题用函数图像表示一些化学(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简洁的特点。
通过对图像试题的分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图像题是中考及化学竞赛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pH的变化;导电情况的分析;沉淀量与气体量关系计算;跨学科知识应用;溶液有关问题等等。
以用直角坐标系表示的曲线变化图形式出现的最多。
【方法点拨】解答曲线题关键要抓住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由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并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和趋势,把握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图像例1、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已知在20℃~30℃间,A与B有相同的溶解度;在70℃时A、C溶解度相同。
(1)请在溶解度曲线中标出物质的标号;(2)在1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3)在50℃时,三种物质的质量均为85g,分别放入100g水中形成溶液,其中__的溶液为饱和溶液,___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4)要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纯A,可采用____方法。
[解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一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可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溶解度曲线,这类图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的了解,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可获得以下信息:①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何受温度变化的影响;④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点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后,这类题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略;(2)由大到小C 、B 、A ;(3)A 、B ;C (4)降温结晶。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图像例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稀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w )与加入氯化钠质量(m )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初中化学溶解度图像题含答案

中学化学溶解度图像问题
1. 1
溶解度曲线的定义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
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
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
线。
溶解度曲线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少部分物质会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降低。
2. 2
曲线是一个一个坐标点连接而成,因此,利用坐标点,就能读出该固体
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通过曲线变化读出固体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快慢
3. 3
例题
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2)M点表示
(3)当℃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当℃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3)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g,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 4
(1)通过图像趋势,能看出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M点是曲线a和曲线b的交点,说明在该温度下a和b的溶解度相等
(3)通过曲线比较溶解度大小时,只需看曲线的上下位置,60℃以后,a曲线高于b曲线,因此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b的溶解度,同理可得另外的结论
(4)读图,37℃时物质a对应的纵坐标是30,则物质a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30g(溶解度的单位是g 切忌不能遗忘)
而80℃时a物质溶解度为85g,通过溶解度定义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85g物质a就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50g水中只能溶解42.5g 物质a,因此,4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2. 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溶解度曲线所反映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溶解度预测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要素。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
2. 实验一:观察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 实验二: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教师引导学生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所反映的规律。
4. 实验三: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的溶解度预测。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未知物质的溶解度。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溶解度曲线预测未知物质的溶解度。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评价学生在溶解度概念理解和应用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和图像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中理解和掌握溶解度概念。
通过实验和图像的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等因素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疑问。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的图像教案主题:溶解度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时间: 45分钟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 学会利用溶解度图表进行相关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含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和示例图表。
2. 实验器材:水杯、热水、砂糖、搅拌棒。
3. 溶解度图表复制品。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解释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或溶液中存在的最大溶质浓度。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砂糖溶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砂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说明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讲解:通过示例图表,向学生介绍使用溶解度图表的方法和技巧。
解释如何根据图表读取溶解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问题解决。
4. 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发放溶解度图表复制品,并请他们根据提供的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表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
5. 小结: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强调重要概念和技能。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6. 家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溶解度图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在下节课时提交。
扩展活动:1. 设计更复杂的溶解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解决方案。
2. 参观实验室或化学工厂,了解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评估:1. 课堂练习表现: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溶解度图表解决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反馈:1. 鼓励学生多做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反应结束,硫酸、铁粉均完全反应,铝粉有剩余
答案:cd
15、向稀硫酸中分次加入不同质量的锌所呈现的信息如下表: [来源:学,科,网 Z,X,X,K]
Zn 质量/g
6.5
13
19.5
26
32.5
H2 质量/g
0.2
0.4
0.6
0.7
0.7
根据信息,下图所示关系正确的是
4
A 答案:B
B
C
D
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
pH
A%
13
Y
Y
7
M
(质量Y)
Fe
Zn
1
0
NaOH 溶质量/g
m(食盐质量)
t(s)
A
B
C
D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B.向 pH=1 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 pH=13 的氢氧化钠溶液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M 与反应时间 t 的关系图
而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或关键都是识图——仔细观察、分析图像,弄清其所表达的内容及内涵,弄清 图像题中与曲线或直线变化的有关量的关系,根据图像中给定的量变关系,依据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便 可循序渐进地依次将问题解决。
(一)、定性判断类图像题
这类问题常与物质质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溶液的 pH 指、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等知识的考查 相联系。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横纵坐标的含义,理解图示曲线的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原理做出正 确判断。重点在于对图像的整体走势作合理理解,并弄清楚特殊点:如曲线起点、拐点和交点等的涵义。 1、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
图中曲线 a、b、c 分别表示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a、b、c 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______。 (2)m 点表示在 t3℃下,a 溶液是______溶液,b 溶液是______溶液,c 溶液是______溶液。 (3)n 点表示在 t2℃时,______和______物质的______相同。 (4)在 t3℃时,a、b、c 分别在 50g 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 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 (5)从 a 的热饱和溶液中提取 a 最好的方法是______;要从 c 溶液中提取 c 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6)为了从混有少量的 c 物质的 a 物质的溶液中提取纯净的 a 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分析】本题就是应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解答。 (1)在溶解度曲线上分别找到 a、b、c 在 t1℃时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的数值大小判断其溶解性的大小。 先从横坐标 t1℃处,画一条与纵坐标相平行的线,再从该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画一条与横坐标相平行 的线,该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就是该物质在 t1℃时的溶解度。 答案:b>c>a (2)m 点在 b 点的溶解度曲线上,所以 t3℃时 b 为饱和溶液;m 点在 a 的溶解度曲线下,所以 a 为不饱和 溶液;m 点在 c 的溶解度曲线上,所以 c 为饱和溶液,且 c 溶质有剩余。 (3)n 点为 a 和 b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所以在 t2℃时,a 和 b 的溶解度相等。 (4)因为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从 t3℃到 t1℃时溶解度差值大,所以析出的晶体最多。 (5)用结晶的方法,由于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当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温度降低,溶解度 减小,多余的 a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因为 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小,只能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溶剂量减少,多余的 c 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6)用结晶的方法。由于 a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当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温度降低,部分 a 物质晶体从溶液里结晶出来,而 c 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大部分 c 物质仍溶解在溶液里,经过
6
过滤,就能得到较纯净的 a 物质的晶体。
中考题
06 年中考 17、(3 分)根据图 1 和图 2 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在 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图 1 所示,要使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
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图 2 中 a、b 分别表示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________℃时,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
答案:D 12、下列 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 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3
A
B
C
D
A.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稀硫酸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灰水 D.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
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答案:A
13、向烧杯中逐滴加入 x 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 x 溶液的质量关系能用下 图所示的曲线表示的是
A.图①表示向 pH=13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pH=1 的盐酸 B.图②中 Y 轴可代表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或溶液的总质量 C.图③表示向澄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D.图④表示向等质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答案:C 11、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表示正确的图象是
5、 已知反应 CaCl 2 Na 2CO3 CaCO 3 2NaCl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不断滴入 碳酸钠溶液。下图分别表示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B
08 年中考
6、下列 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 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3、相同质量的镁、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A
06 年中考
4、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下面图像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1
A. 溶液的质量 答案:A
B. 稀盐酸的质量
C. 氯化镁的质量
D. 生成气体的质量
07 年中考
5.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是: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
5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l)由已知温度查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 (2)由物质的溶解度查该物质所处的温度; (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4)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例如提纯 NaCl 可用蒸发溶剂法,分离 NaCl 和 NaNO3 可用降温结晶 法。
三、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湿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 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 的。
专题讲义:图像问题
一、函数图象是研究和处理化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化学试题中常用图像信息表示化学过程或相关的 变化规律,称之为图像题。
图像题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知识,能直观形象、 简明清晰地体香出化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能考察学生对各知识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广大中考 学生来说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图像题可以简单分为两类:定性判断类图像题和定量计算类图像题。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来源:学. 科.网 Z.X.X.K]
烧杯中的物质 铜锌合金
盐酸与稀硫酸 生锈的铁钉
H2SO4 和 CuSO4 溶液
x 溶液 稀 HCl Na2CO3 溶液 稀 HCl
NaOH 溶液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D
(二)、定量计算中的图像题
这类问题要求解题者根据文字叙述及图像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求解某些量的数值或某些量的相互 关系。解这类问题的要求在于必须抓住图像中的关键“点”,如起点、终点、转折点、最大值点、最小值点 等,以关键点为突破口,找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或列出比例式进而求解。考查内容比较宽泛,多为几 个教学重点知识的综合,考查难度较高。
一、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湿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 应湿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 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湿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物质(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答案:(1)加入溶剂 (2)t2 甲
07 年中考
18、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