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一、目的和要求1.初步

合集下载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臂比值、着丝点位置与染色体类型
臂比值 1.00 1.01~1.70 1.71~3.0 3.01~7.00 7.01~∞ ∞ 着丝点位置 正中部着丝点 中部着丝点区 亚中部着丝点区 亚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区 端部着丝点 表示符号 M m sm st t T
表1-1 核型分析实测记录表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臂比 序号 (条)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臂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表1-2 核型分析计算表
序 号 (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和 实测长度(mm) 实测长度(mm) 长臂 短臂 全长 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 长臂 短臂 全长 臂比 染色体 类 型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3. 配对;剪下每条染色体,根据随体有无及大小、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臂比是否相等、染色体长度是否相等来配对。
2染色体测量染色体测量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相片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染色体长度总长长臂长短臂长换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位置有随体的染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染色体形态特征、在细胞分裂中的联 会形象以及染色体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2.染色体测量 . 目测相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 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相片背面,用钢尺逐个测量每条 染色体长度(总长、长臂长、短臂长),换算出各条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位置,有随体的染 色体,其随体长度和次缢痕长度可计入全长,也可不 计入,但必须加以说明。将测量和计算的数据分别记 录如表1-1和表1-2。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健康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其外周血样本。

通过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染色体悬液。

接下来,我们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同个体之间染色体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应该为23对,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是指除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它们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大部分遗传特征。

性染色体则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某些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丢失,而染色体重复则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或整个染色体重复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则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断裂、倒位、交换等变化。

染色体异常与许多遗传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染色体引起的,患者通常具有智力发育迟缓、面部特征异常等症状。

另外,爱德华氏综合征是由于18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患者通常出现心脏和肾脏畸形等问题。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这些染色体异常,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除了遗传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它可以用于法医学领域的亲子鉴定,通过比对父母与子女的染色体核型,确定亲子关系。

此外,染色体核型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环境因素对染色体的影响,例如辐射和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程度。

总结起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缺失、重复和结构异常等问题,并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了解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掌握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

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量等特征,来研究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细胞悬液,然后进行染色处理,最后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步骤。

1. 制备细胞悬液,取新鲜组织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用医用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

2. 染色处理,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体观察,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四、实验结果。

经过核型分析,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存在差异。

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呈现为一对一对的条状结构,而在异常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能增多或减少,形态也可能发生畸变。

五、实验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染色体异常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数量异常,而某些癌细胞的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异常变化。

因此,核型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基础细胞遗传学研究,还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核型分析,使我们对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在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细胞遗传学的认识。

七、实验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核型分析在疾病诊断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更多的细胞遗传学问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遗传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为大家对核型分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核型,从而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特征。

实验采用了豌豆的根尖细胞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细胞进行处理和染色,最终观察到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核型。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豌豆种子、生长培养基、盐酸、乙醇、醋酸、苯酚和苯酚甲醛溶液等。

接着,将豌豆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待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取其根尖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盐酸和乙醇的固定、醋酸的软化以及苯酚和苯酚甲醛的染色。

处理完成后,将样品制作成玻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实验结果时,我们发现豌豆细胞的染色体呈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缠绕、分离和移动等过程。

通过对观察到的染色体进行计数和分析,我们得出了豌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染色体核型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变异规律和进化过程。

同时,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在遗传学和生物育种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总的来说,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相关内容,为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遗传学实验指导

遗传学实验指导

《遗传学》实验学习指导《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中心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指导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在传统育种、转基因育种、人体基因产物的产业化生产、各种传染性疾病病原菌的遗传分析研究及疫苗的生产、人类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等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于现代从事生命科学的人,学习和掌握遗传学基本实验方法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实验要求:(一)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逐点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刻的理解,不仅要知道实验该如何操作,而且要知道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弄清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实验成功的可能性。

(二)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丝不苟,认真操作每一个环节,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

(三)实验后: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及时总结整理。

结合所学的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对成功的实验可以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

对于不成功的实验要分析失败的原因。

(四)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分组上,多数实验是以1人为组,单独操作。

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上,包括实验操作。

二实验教材及学时(一)实验教材:以《遗传学实验》刘祖洞江绍慧编为主,根据理论课所学内容,也采用了其它教材的个别实验。

如:《遗传学手册》第三章“遗传学教学实验”的内容。

(二)实验总学时:30三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一)实验内容:见下表:(二)实验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1 植物有丝分裂的观察目的:观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动态变化过程,识别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加深对有丝分裂遗传学意义的理解。

掌握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压片方法。

注意事项:(1)根尖解离时间适合;(2)取材部位一定要准确,只有分生区的细胞才有分裂相(部位准);(3)取材料要少,有利于着色和细胞分散。

2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目的:学习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过程,掌握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注意事项:(1)核型分析的关键需要较多的染色体分散好、形态好的细胞,因此,要求根尖的预处理要好,保证有较多的中期分裂相;(2)根尖的预处理应根据不同的药物,注意预处理药物的浓度、温度和时间;(3)制片时,细胞尽可能分散,压片时用力均匀,勿搓动;(4)测量数据尽可能接近染色体的实际长度;3 减数分裂装片的制片与观察目的:(1)观察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和变化过程,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遗传学意义的理解;(2)掌握观察植物减数分裂的制片技术。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一实验原理任何一种生物的细胞都有一定数目、一定大小和形态的染色体,便构成了生物体特有的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其核型是不同的。

核型分析是在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配对,按一定原则编号(从大到小)、分组、排列,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分类、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细胞遗传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了解核型分析的过程,学习核型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放大的蚕豆根尖染色体照片四实验器具及药品1 器具毫米尺、计算器、剪刀、镊子、胶水(制染色体标本片的器具同有丝分裂,外加摄影显微镜、放大机、相纸、暗室设备等)2 药品制染色体标本片的药品同有丝分裂,外加前处理用的秋水仙素五实验步骤1 取根尖→秋水仙素预处理(增加中期分裂相)→固定→解离→水洗后染色压片→观察:选染色体形态好、分散好、且完整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冲洗胶卷→放大成照片(已作)2 对照片上分散的染色体随机编号,打一草表,测量、记录每条染色体的长臂、短臂、臂比、全长和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染色体组长度(2N 总长度/2)X100 3 配对根据测定的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将大小和形态相近的两条染色体配对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4 分类和排序染色体的分类根据Levan (1964)的分类标准,根据臂比大小不同分成:m 、sm 、st 、t 四类。

根据相对长度的大小,将配对后的染色体从大到小编号排序。

大麦根尖有丝分裂核型1 2 3 4 5 6 7。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附:用Adobe Photoshop进展核型分析
1、图像来源:一是选择染色体分散良好的有丝分 裂中期的细胞,用数码相机拍摄〔100万像素〕, 然后输入电脑;另一个是利用传统方式拍摄,然 后用扫描仪将图像扫描进计算机内。可视图像情 况适当调整比照度、亮度;去除斑点、划痕等, 使图像更适于分析。
2、据目测,对染色体大致归拢,根据染色体较明 显的特征〔如最短、最长、随体等〕进展同源染 色体的配对。根据测量结果在对配对错误的染色 体进展调整。
4、排列
将配对的染色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进展排列并编 号。对于等长的染色体,以短臂长的在前;有特 殊标记〔如随体〕的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排在后面。 排列时,把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 短臂在上,长臂在下。
5、分类 臂比值实际上反映的是着丝粒的位置,这个位置 在一条染色体中是相对固定的,因而是描述染色 体特征的最有用的指标。
Adobe Photoshop是一款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图 像处理软件,它较专门的核型分析软件容易获 得,用这款软件,可以容易的完成染色体的排 列、测量工作。同时还具备传统方法不具备的 许多功能,如去除原照片中的斑点、划痕、调 整比照度、亮度等,使分析结果比较完美。
染 色 体 形 态 结 构
三、实验材料、器具
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染色体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因而 染色体组型分析都以这一分裂时期进展观测。在 染色体组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很严格,需 要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 示着丝点位置。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 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 列、编号,并对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配对过程中主要使用套索〔Lasso〕与自由变形 〔Free transform〕两个工具即可。

E2 植物分生区细胞染色体制片观察

E2 植物分生区细胞染色体制片观察

13
蚕豆(V. faba, 2n=12)有丝分裂末期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14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6
五、实验步骤
1. 取材:实验室发根取材(p10) 2. 预处理:目的、原理与方法(p10, 11)(注意, p13) 3. 固定:目的与方法(p11) 4. 解离:目的、原理与方法(p10, 11) 5. 染色:要求、方法(p11-12) 6. 压片:操作程序及要点(p12) 7. 镜检:观察要点,问题分析(p12) 8. 临时装片保存与永久片制作(p12, 25-26)
进一步熟悉有丝分裂过程及其染色体动态变化与遗传学意义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4二实验材料?蚕豆viciafaba2n12根尖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5三实验用品?培养皿恒温箱光照培养箱?盖玻片载玻片刀片解剖针镊子?光学显微镜?试剂
下周实验
实验三 细胞减数分裂制片与观察
植物花粉母细胞涂抹片制作 pp: 5~7, 14~18
9
蚕豆有丝分裂过程(pp:4~5, 12)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10
蚕豆(V. faba, 2n=12)有丝分裂前期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11
蚕豆(V. faba, 2n=12)有丝分裂中期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12Βιβλιοθήκη 蚕豆(V. faba, 2n=12)有丝分裂后期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3
二、实验材料
蚕豆(Vicia faba, 2n=12)根尖
农学院生物技术系遗传学课程组
4
三、实验用品
培养皿、恒温箱(光照培养箱) 盖玻片、载玻片、刀片、解剖针、镊子 光学显微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目的和要求 1.初步掌握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学习染色体显微摄影及放大技术。 2.分析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照片;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 测量和记录:用毫米尺测量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长臂+短臂+着丝点), 算出染色体组长度,再计算出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值和着丝点指数,将数据和分 析结果填入下表。

2. 排列:用剪刀沿放大后的染色体边缘将每个染色体剪下,用目测法根据 染色体长短和形态特征,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再按一定顺序将一个细胞 内的染色体进行排队和编号。一般以最长染色体编号为1号,以下按长短 顺序排列。相同长度染色体按短臂长度排列,短臂长的在前。
3.染色体核型分析数据:按排列的程度进行染色体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 入表中
4. 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点指数,次缢 痕有无及位置,随体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5.染色体排列: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 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以及性染色体 等可单独排列。
6. 翻拍或绘图:完成上述步骤的染色体剪贴,可以通过翻拍摄 影或描图成为染色体核型图。
7.核型公式:即综合核型分析结果,将核型的主要特征以公式表 示。如核型为2n = 2x = 20 = 6m + 2sm + 2st( 2SAT ),即表示: 有6个中部着丝点的,2个近中部着丝点的,2个近端部着丝点的, 还有2个随体染色体。
四、实验报告 1.请对大麦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2.试说明染色体核型组成在植物系统分类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