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专项复习笔记
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8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9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0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4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5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6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7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8
中国教育 11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2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3
中国教育史强化班 14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私学与官学的不同:1) 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 方言)学堂,②军事( 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考研是许多教育专业研究生所必备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概念。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孔子学派:孔子学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流派,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
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清朝仍然存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3.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4.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6. 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7.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以上是对中国教育史考研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考生在学习中应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