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下定义与作诠释

合集下载

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题

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题

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题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它们的区别如下:
1. 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说明,让人们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说明对象通常是某一事物或概念,它需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这个句子通过揭示水的本质特征,给“水”这个概念下了定义。

2. 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解释说明,让人们对事物有一个更具体、更清晰的了解。

例如:“雪是由水蒸气冷却后凝结成的冰晶。

”这个句子通过解释雪的形成过程,让人们对“雪”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方法如下:
1.判断说明对象:下定义的说明对象通常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而作诠释的说明对象通常是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2.分析说明方法:下定义需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作诠释则是对事物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解释说明。

3.比较语言表达:下定义的语言表达通常比较简洁、概括,而作诠释的语言表达则比较具体、详细。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说明效果。

1。

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区分下定义和作诠释
1、从句式上看 下定义:A是B=B是A √, 作诠释:A是B=B是A ×。 下定义:
要求完整严密,可以前后颠倒,表意不变;
作诠释:
不要求完整严密,前后颠倒,则表意有误 。
2.从语言表述看
下定义的用语比作诠释更严谨、准确、 术语化;
作诠释的用语则比较通俗,有时带有 一定的描述性。
⑤ 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 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纪念形式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 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 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一、什么是下定义
下定义是用一种有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能简明 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 作用: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科学地说明事物的本 质特征。 例: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二、什么是作诠释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作用: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的认识,更 便于理解。 例 :“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采用了作 诠释。
4、晕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卷状云、冰雾等) 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呈环 状、弧状、柱状或亮点状的光学现象。 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在同一平面上,由三条边首尾相接组成的内 角和为180°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根据以下句子,给“端午节”下一个定义。(不超 过35字)(4分)
3.从内容上看
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且概括全 面; 作诠释是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 做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 点进行适当解说。
判断说明方法,下定义还是作诠释?
1、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个⽅⾯完整地揭⽰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概念的⼀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区别:
1、形式上不⼀样:从形式上看,在定义事物的本质特征时,我们经常使⽤判断句型来表达概念,⽽诠释可以⽤各种句型来表达。

2、特点不⼀样:定义应该要准确、简明和概括。

诠释是特定的和流⾏的,有时带有某种描述性。

3、内容不⼀样:从内容上看,定义侧重于事物的本质属性,诠释侧重于事物的外观、性质和特征。

4、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作诠释则不能。

定义:
下定义是⼀种⽤简洁明确的语⾔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法。

下定义是说明⽂常⽤的说明⽅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作诠释是⼀个汉语词汇,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解释的⼀种说明⽅法,作⽤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

”而作诠释,则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

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

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

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

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

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

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
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有:性质上的区别、主客观上的区别、作用上的区别。

1.性质上的区别。

作诠释:一种在文章中解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用简明扼要地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描述方法。

简单点说,下定义是告诉别人它是什么。

作诠释是告诉别人它为什么是。

2.主客观上的区别。

下定义是给某件事或某个特定的对象作出描述,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作诠释为给某类事物或特定的对象的含义或本义做出解释,后者具有比较发散及客观的因素,较前者没有那么强烈。

3.作用上的区别。

作诠释是基于某种已经确定了的概念和道理,为了文章更具说服力,我重新来提一下。

算是文章论证这方面的材料和信息点。

而下定义是我主观的一种说法,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

而对于读作来说,你下的定义是你的,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所以,我可以相信,但也可以不相信。

在作用方面,可以说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甚大。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

〞而作诠释,那么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

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

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异。

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局部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异。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那么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

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下面举例比拟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给能量的物质。

(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

下定义:把没有固定说法或名称的东西或事物,加以命名作诠释:是把该定义,给予详细解说,让人通俗易懂1、下定义说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说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

如⑾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⑿氏族是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

⒀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以上三句都是下定义。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载重量。

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⑶沙漠进攻人类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但这种分辨方法太抽象,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局部”。

不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下定义多用判断词“是”,而“作诠释”则不常用。

从以上几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但不普遍。

有些作诠释也用“是”,如:①②③3、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如:下定义(定义说明法)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一、●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如:“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二、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1、下定义说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说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

如⑾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⑿氏族是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

⒀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以上三句都是下定义。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载重量。

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就形成了一座桥。

⑶沙漠进攻人类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2、下定义多用判断词“是”,而“作诠释”则不常用。

从以上几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但不普遍,有些作诠释也用“是”。

3、下定义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可以互换顺序,其义不变,而作诠释则不能,如:例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三、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

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辨别“下定义”与“作诠释”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八种: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举例子。

其中,学生在阅读中不太容易区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

先来看看教科书上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解说:
“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下定义,一定要准确,要讲究科学性。

”“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作诠释比下定义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179~180页)
认真琢磨上面的文字,不难看出:“下定义”是一种比较严格的解释,它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而“作诠释”则是用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1)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2)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它们中间哪个用到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呢?答案是第(3)句。

第(1)句,没有揭示赵州桥的本质特征。

第(2)句虽然涉及到了“自养”的本质特征,但表述上采用从不同角度分别说明的方式,指明范围,“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指出获取食物的方式),应该看作是作诠释。

而第(3)句从本质上解释了“统筹方法”,因而是下定义。

通过下表,可以对这两种说明方法进行辨别:
当然,仅根据上表中的某个项目来辨别,做出的判断可能不够准确。

比如例(1),从格式看像下定义,但从着眼点来看就不是下定义,因为它只是说明了赵州桥的影响而没有揭示赵州桥的本质特征。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如果能对上表中的比较项目进行综合考虑,辨别时将会更准确。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巧妙的辨别方法——替换法。

例如:
(4)沙漠(地震?)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5)平行线(对角线?)是同一平面内任意延长而始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哪一个是下定义呢?答案是第(5)句。

例(4)采用了“×××是……”的格式,看上去很像下定义。

这时,除了采用以上所讲的辨别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替换法”,比如把“沙漠”换成“地震”,仍然成立。

因此,这句话只是形象地阐明了沙漠与人类的关系,并没有从本质特征上对沙漠加以解释。

例(5)是下定义。

句中的“平行线”就不能换成“对角线”,因为后面的文字是针对平行线的本质特点所作的解释,如果“平行线”替换成“对角线”,概念和解释就不相符了。

可见,使用下定义的时候,被定义的对象(如平行线)和所作的阐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