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视角挖掘乡土资源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乡土资源是指乡村中具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的资源,是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发掘乡土资源,对于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深度发掘乡土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应该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乡村调研、采风活动等,让学生深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乡土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让乡土资源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需要多种形式的活动和项目。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等,让他们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可以举办乡村文化节、乡村美食节、乡村民歌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他们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入到乡村中去,亲身感受乡村生活和发展状况。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项目,才能真正深度发掘乡土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将培育家国情怀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国情教育课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
家庭应该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在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情感。
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起合作,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和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乡村的热爱。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乡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地理等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是每个地方
的独特财富。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对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乡土资源为基础,挖掘当地的历史
和文化,可以在节日、庆祝等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形式,让
学生在欣赏中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本土文化。
其次,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
行走在自己的家乡,欣赏家乡的
美景,听取乡友们的话语,这种情感会让学生对故乡产生浓厚的情感,并由此产生对祖国
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国,理解祖国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学生可以认识到家乡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落、贫困地区等,学生
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去为家乡作出贡献。
例如,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
传承,或者义务支教、开展支农等活动,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总之,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途径。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让
他们了解、感受、体验自己的故乡,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培养出更多的爱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乡土资源和文化传统。
这些乡土资源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我们孕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
由于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了自己的乡土资源,乡愁之情也逐渐淡去。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度发掘乡土资源1. 了解本土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这些乡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实地考察和采访当地老人,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增加他们对乡土资源的了解和认同感。
2. 学习乡土文化传统乡土文化传统是乡土资源的精髓,学校可以设置课程或者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习乡土文化传统,比如地方民俗、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
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传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对自己的乡土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3. 保护乡土资源乡土资源的宝贵性在于其独特性和传承性,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乡土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乡土文化传承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就能意识到保护乡土资源的重要性。
二、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1. 爱国情怀教育学校可以借助国庆节、革命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老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伟大历史和伟大成就。
可以通过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宣传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广播、主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国家建设的成就。
3. 丰富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教育母语和方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母语和方言的教育,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用母语和方言交流,增强他们对乡土资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挖掘乡土资源塑造地方特色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挖掘乡土资源塑造地方特色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挖掘乡土资源,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传统、艺术等元素,塑造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文化资源的挖掘、地方特色的塑造以及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挖掘乡土资源1.1 传统手工艺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如陶瓷、剪纸、刺绣等。
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这些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整理、传承,对于挖掘乡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3 历史文化景观农村地区常常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古建筑、遗址等。
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景观,加强对其的宣传和利用,能够有效地挖掘乡土资源。
二、塑造地方特色2.1 建立文化品牌根据地方资源的特点,可以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如挖掘某地的传统美食,打造美食文化品牌;或是整合当地的风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等。
2.2 举办特色活动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塑造地方文化特色。
如农村地区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
2.3 推广地方故事每个地方都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通过推广这些故事,使其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塑造地方特色。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3.1 传承与创新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并通过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3.2 增强地方文化自信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和塑造地方特色,能够使农村地区的居民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心,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结: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挖掘乡土资源,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传统、艺术等元素,塑造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高效思政课堂乡土文化是指每个乡村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了乡土风俗、乡土风情、乡土俗谚、乡土传说等等,是乡村的魂和灵。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高效思政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如何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高效思政课堂进行一些探讨。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存在于农村的丰富传统文化元素。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采访等方式,搜集乡村的历史、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包括由老一辈传下来的民歌、民谣、传说等,这些都是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田野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为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奠定基础。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构建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它需要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构建思政课堂时,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乡土文化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和乡村的价值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以乡村的民歌、传说等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的精髓,领会乡土文化的价值。
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来促进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
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交流演出,或者举办乡村文化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文化是每个乡村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如课堂讲解、书籍阅读、艺术展示等,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和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只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才能在思政课堂上更好地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水平。
作为思政课的主要教师,他们必须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构建思政课堂。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而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手段之一。
乡土资源是指一个地区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
通过深度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本文将从深度发掘乡土资源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乡的熏陶和影响,而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村落、地方特色美食等,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只有真正了解和认识家乡,学生才能建立起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出真正的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些历史文化是祖国的瑰宝,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根基。
通过深度发掘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如古代建筑、传统节日、土风土俗等,让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认同、热爱和尊重,从而培养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爱国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深度发掘乡土资源不仅是一种观光旅游,更是一次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农耕文化景区、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传统技艺和工艺美术,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力。
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与文化庙会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团结友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责任感和热爱之情。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乡土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接班人。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 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深度发掘乡土资源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乡土资源的深度发掘,对于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乡土资源是指乡村地区具有建筑、风俗、传统工艺、农业、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和丰富资源。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意味着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充满热爱、自豪,并愿意为其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乡土资源的深度发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乡村的历史文化。
学生可以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了解村民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
通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独特性,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可以开展与乡土资源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亲身参与其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种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或者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乡村发展的难处和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家乡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学校还可以开展乡村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乡村的公益事业中。
学生可以组织农民科普知识讲座,为农民送去相关的帮助和建议;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农田整理和绿化活动,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亲身感受到服务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出一颗热爱家乡和国家的心。
学校还可以开展乡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歌曲、舞蹈、戏剧等比赛,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祝福,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的深度发掘是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方式的组织和开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和自然生态,同时亲身参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中,从而建立起强烈的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如何挖掘农村的特色资源

如何挖掘农村的特色资源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对于农村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农村的特色资源,以期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自然资源的挖掘农村地区通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水源、湖泊等。
这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农业示范等方式加以利用。
首先,生态旅游可以将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融入旅游行业。
可以开发特色的农家乐、观光农园等景区,提供给游客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发展民宿、提供导游服务等方式从中受益。
其次,农村还可以通过农业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
农耕文化的传承以及绿色种植、畜牧养殖等现代农业模式的引进,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收入。
这不仅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人文资源的挖掘农村地区的人文资源包括传统文化、乡风民俗、手工艺等。
挖掘和保护这些人文资源有助于传承乡土之美,塑造农村特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
首先,农村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举办庙会、村庄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宣传和传播农村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农村可以通过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展示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农村手工艺制作是农村人文资源的瑰宝。
例如陶瓷、编织、木雕等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传承和挖掘这些手工艺制作不仅可以宣传农村的特色文化,还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三、社会资源的挖掘农村社会资源主要指农村特色产业和人力资源。
发掘这些资源有利于改善乡村的经济状况,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农村特色产业是社会资源的重要体现。
例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种植合作社、特色产业园区等,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新视角挖掘乡土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美术领域中更是体现着“民族的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
你看无论是蜡染、刺绣、还是国画、泥人一一无不流传至今,名扬中外。
可是在我们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样式,让我们的孩子与这个巨大宝藏失之交臂。
近年来我园开展了《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把乡土资源引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仅使我们的美术活动思路更宽了、形式更多样了,同时也受到了孩子的欢迎。
生活化
本土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最直接、最坦率的反映,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朴素、真实、诚挚。
它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它的一切创作来源均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反映的也是人们的真实生活。
因此这对于幼儿来说应该是最熟悉的,也是最能让他们理解的。
生活化是本土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指南》提出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要素
之一,因此本土文化在幼儿园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指
南》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群众性
本土文化在每一个地域都有其扎根的土地,那就是当地的民俗民风,而在我们同里这一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水乡古镇,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艺术样式,且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古镇中那拿着丝线临街刺绣的绣娘;深宅中那烫画的老艺人;石驳岸边挥毫泼墨的水乡画家的家中就有人是胸怀绝技
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他
者,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有
所了解。
因此,本土文化的开展在这儿也就成了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使命感
本土文化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
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看不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颗无价珍珠的光泽,而充斥在眼前的是大量的外来文化,如何把“根”留住?这是每个华夏子孙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的孩子正是祖国文化未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从小就对祖国优秀文化有所了解,知道它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初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不仅起到开发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是为本土文化
的保护与开发出一份力。
那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本土文化浓郁、鲜明的特色,并尝试用自己独特的目光与创作手法来表现呢?依照传统的方法当然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开展,以下是我们进行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本土化的材料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
幼儿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活动容易受直观事物的影响,特别是操作材料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年龄越小作用越明显。
因此,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
所以,尽可能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工具和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同时具有本土化的特征。
如点状材料:赤豆、黄豆、绿豆、南瓜子、蔬菜种子、果壳等,让幼儿进行拼贴、装饰活动;线状材料如:各色丝线、绒线等,让幼儿进行刺绣活动等;各种自然物如:麦秸、草叶、树枝等进行拼搭、编织活动等。
教师所提供的工具、材料都是家长、幼儿也能搜集到的,本乡本土俯拾皆是的材料,简便易行,且都能激发幼儿积极动手操作的欲望,促使他们用感官探索,
来。
因此在幼儿的美术创作活动中
让幼儿接触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 创作活动。
如拓印活动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美术活 动,它是通过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来代替传统的画笔进 行创作活动,对幼儿来说既简单兴趣又高。
于是,我 们把本土文化引入这一活动中,开展了美术活动《水 果印章》。
用各种水果、蔬菜(如青菜、西红柿、青椒、 苹果、橘子等)的横切面、纵切面,蘸上白色的颜料 在刷成蓝底的纸上进行印画活动,或蘸上蓝色的颜料 在白底的纸上进行印画活动。
各种水果、蔬菜的切面 在画纸上呈现出五彩缤纷,或模糊,或清晰,或写实, 或抽象的图形来,恰似那江南水乡蓝印花布清新典雅 的风格。
又比如剪纸活动,我们把日常用的手工纸换 成宣纸,在剪纸结束后结合印染活动,让幼儿把漂亮 的水彩颜料染上去,展开 映入眼帘,效果非常好。
只要教师能大胆尝试,用手操作,而创作出的作品又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纯朴、自然的韵味跃然而出,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 在进行着本土化的创作。
二、本土化的表现
美术创作一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同样的题 材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老
师也尽量尝试
看,一朵朵漂亮的剪纸花
就能使幼儿在一种全新的活动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浓郁气息。
三、本土化的技能
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活动和民间工艺都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如无锡泥人的捏、画,苏州刺绣的针法。
这些技巧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大,且让他们掌握也是不切实际的。
但为了让他们也能很好地学习表现这些艺术样式,我们就以兴趣为切入口,了解为基石,基本技能为抓手,注意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幼儿了解、学习简单、初步的技能,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泥工活动中学习制作江南特色的糕、团点心,教师带领幼儿到本地最具特色的"明清街"去参观各家特产店的制作工艺,通过自己的观察,师傅的介绍,幼儿在角色区中的特产商店尝试着自己用橡皮泥、卡纸、海绵等制作诸如袜底酥、麻饼、水晶糕等,不仅做得有模有样,栩栩如生,同时也丰富了角色区商品。
而在刺绣
活动中,教师请本地会刺绣的师傅到幼儿园介绍最简单,最基本的刺绣技法,让幼儿有所了解,并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在探索中学习技能。
当然,还有麦秸编织、捏面人等也都是幼儿喜爱的,又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艺术活动。
《指南》的实施为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
向。
它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能用新的视角与眼光去探索、
发掘美术教育新题材、新思路,而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美术教学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改革尝试,希望我园的一些做法能对你有所启示,并共同把它不断丰富与完善!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