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创建特色课程
农村幼儿园特色乡土课程的建构实践

农村幼儿园特色乡土课程的建构实践作者:李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47-01近年来,我们对农村幼儿园特色乡土课程的建构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我们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使之成为幼儿活动、学习的素材,丰富课程内容,建构园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一、利用乡土自然资源,丰富区域活动课程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区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创新思路、交流做法、积累经验,形成了适合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体系。
1.科学规划课程,开发区域活动。
我们围绕“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科研课题”《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构研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全园教师的创造力,对每项活动从目标、材料准备、操作方法、指导要点等方面认真规划,反复修改,开发了编织、布艺、线绳、粘贴、纸工、泥工六个系列的内容,形成了融观察、动手、益智、探究于一体的区域活动体系。
在小班设置了巧手坊、益智区、搭建区、豆豆书吧、娃娃家等区域。
中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在原有区域的基础上,每班重点设置了2至3个特色区域:“编织屋”内提供玉米皮、麦秆、彩绳等材料,开展编烟袋、戒指、蛋网、中国结等活动;“布艺坊”与民间手工艺相结合,开展缝制沙包、荷包、鞋垫、刺绣等活动;“粘贴坊”内根据提供的锯末、苍耳、种子、彩纸等材料开展各类粘贴活动。
同时结合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季节特点,我们不断调整、完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较好的促进了幼儿能力和个性发展。
2.广泛收集材料,丰富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
我们收集的材料主要有四类:一是农村自然材料,二是农产品材料,三是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四是幼儿身边的材料。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摘要:乡土红色资源是在战争革命年代,是国家伟大的共产党人,以及爱国先进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极具革命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资源。
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着国家的丰富的历史记忆,传授刻苦革命精神,培育国家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充分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对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开发。
本文依托乡土红色资源,对开展发乡土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红色精神引言:伴随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度,乡土红色资源被愈发重视,开始逐渐应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其价值也愈发重要。
乡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珍贵资源,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依托地区乡土红色资源,合理应用开发到校本课程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以学科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建设为媒介,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创新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一、乡土红色资源在初中教学应用的意义乡土红色资源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中学生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用红色文化鼓舞中学生努力奋进,爱国爱党,让他们肩负起传承先进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责任。
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发扬中学生爱国主义和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充分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精神内核,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中学生处在形成道德准则和社会认知的活跃时期,根据这一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准则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
乡土红色资源以每位感人的英雄事迹做载体,对课程教学来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中学生的学习现实,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校通过开展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促进中学生对乡土红色资源产生责任感和认同感,促使了他们自觉发扬革命精神的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乡土红色资源的感染,树立学生远大人生目标,坚实革命思想,深度挖掘乡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特色校本课程高效建设。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

挖掘地域文化优势,建构园本特色课程摘要:地域文化资源蕴含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有利于从中拓展视野与汲取营养,构建与提升校园文化,同时,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本课程;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从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东夷文化出发,日照向传统文化要动能,通过一批“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日照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塑造城市的气质和内涵,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一、用“心”体验.引入本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震泽在民风民俗、家乡特产、文化遗产等方面颇有特色,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逐渐消失。
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
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完全是为幼儿所创造的。
要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一)深入民间生活地方文化来自民间。
我们深入民间生活.了解有关民间文化的起源、种类、特征,观察民间工艺程序.掌握制作的方法要领等。
我们还走过许多乡村田野、新村社区,龙门崮,浮来山等文化遗产地都留下了我们寻访的足迹。
通过寻访.我们不仅亲眼领略了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还收集了更多更宝贵的教育资源。
通过龙神庙、祈愿阁、戏台、茶楼、书院等小镇特色建筑的日常展演,把日照的民俗文化、东夷文化、渔文化发扬出去。
(二)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从自己实际出发,开发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园教育成效的课程。
与幼儿园的师资、资源等条件相一致。
我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

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发布时间:2021-06-03T07:33:30.26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3期作者:梁圆鹦[导读] 教辅等设施上的不足,更多的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体现乡村特点,得到全面发展。
南宁市兴宁区翠峰幼儿园 530052摘要:农村幼儿园创设特色区域活动最终目标,就是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以原生的态度不断的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用自我的思考,形成更为客观的认知想象,并且能够更好的将自我的感情与自然界的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与自然结合,与自然共生,与自然相伴,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也让他们愿意亲近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完美贯彻。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引言:区域活动在现代幼儿教育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乡村幼儿园有着其他幼儿园不能比拟的区域活动资源,通过对标幼儿教育特点规律,将乡土资源准确采集,用于学龄前教育,不但能够积极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更好的个体发展需求,也能用更多的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本身,获得主动的发展。
乡土资源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开发难度小,可利用度高,用根植于农村广大空间的乡土资源,去提升幼儿的创造力,锻炼其思维思考力,可以弥补更多农村幼儿园在教具、教辅等设施上的不足,更多的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体现乡村特点,得到全面发展。
一、利用乡土资源融入自然环境感受四季变化乡土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幼儿活动场所,可以让幼儿更多的接触自然,了解自然。
大自然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在自然中成长,发现自然、认识自然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获取的认识过程,为了让他们更好的贴近自然,通过挖掘相关乡土资源,有组织有序列的参加一定规模的接触自然界,探索自然界的活动,用活动引起兴趣,用兴趣达到认知,这样的活动可以包括踏青、自然游戏、农作物认知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然的景物,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自然界发展的脉络和过程,通过真实的体验,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乡土资源教案.doc

幼儿园乡土资源教案篇一:挖掘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特色化发展挖掘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特色化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而一些富有民间色彩的游戏、民谣、手工艺术都具有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传递民族文化的功能,也是祖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一、创设乡土特色游戏环境,促进特色教育发展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形成愉悅、和谐、融洽的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
因此,我园着力打造乡土特色环境,突出亮点。
1. “特色编织”。
如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大班创设了“编织区”。
教师利用一整堵墙展示了由家长和孩子亲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编织品,如热带鱼、小马驹、蝎蝎笼、各式手提包、各民族服装……可谓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让孩子们一进入班内便置身于编织的世界里。
我们还在“编织展”里展示了来自亲子活动中“我和爸妈来编织”的所有作品。
有用马莲编织的草鞋、有用玉米皮编织成的地垫、有用麦秸秆编织的宝塔、有用毛线编织的灯笼……一件件造型奇特的作品不仅给人们一种美的视觉享受,而且编织的材料更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何为“创意无限。
”2•我们在中班创设了“农家粘贴区”,教师和幼儿合作完成的一幅幅种子粘贴作品,精美而富有童趣,有用各种不同的豆子粘贴的我的家园、帆船远行、熊猫玩球……有用大米粘贴的金鱼嬉戏、小兔吃萝卜、小蝌蚪找妈妈……有用玉米杆截成的段粘贴的蝴蝶、小猫、梅花鹿、乌龟等,还有用树叶、葵花籽、南瓜籽、玉米粒等制作的各类粘贴画,材料多样,制作方法不一,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培养了孩子们浓厚的3. “抓丫丫玩法大创意”。
小班孩子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手指的灵活性相对较差,我们组织孩子们收集果核,如杏子、李子、桃子之类的水果的核,作为抓丫丫的材料,教幼儿练习抛、抓、接的动作。
为了拓展玩法,我们布置幼儿不断地回家后跟爷爷、奶奶学习一种新玩法,要求幼儿练习熟练后,每天由一位幼儿向其他幼儿交流一种玩法,一个班四十几个孩子,一学期就有四十多种丫丫的抓法。
有效挖掘本土资源 推进班本课程建设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是幼儿自主活动、深度学习、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虞永平教授说:“以班级为基点来建设的课程,应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以尊重班级幼儿的发展差异为前提,依托幼儿园和班级的课程资源,师幼共同建构服务于班级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课程。
”一、探寻自然资源,在环境中生发课程我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应将其巧妙地渗透到环境教育中的每一个角落。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为显见的就是儿童身上的自然性,童年是自然的一种表达。
自然环境与儿童的感觉、注意力、运动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关系,证明自然对儿童的身体与心灵具有一种“滋养”的价值。
自然具有的真、善、美的价值内涵,是鲜活和适宜的“教材”,它们低成本又高质量,而且往往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收集资源,丰富区域材料在农村,各种自然资源到处可见,如树枝、松果、树叶、笋壳、石头、木头,还有常被废弃的稻草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如幼儿发现树桩,会纷纷围在一起观察、讨论。
而有的幼儿在寻找散落的树叶,制作成一顶顶金色的花环。
幼儿会收集各种有趣的材料,根据经验去拓展他们的游戏方式。
在幼儿自己亲手搜集的自然材料中,有的可以直接投放到活动区域中,有的则需要再加工后投放,让幼儿参与加工过程,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想象力。
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可以制作出有效的区域材料。
在区域游戏中,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等不同特点,幼儿可以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创作。
如幼儿在观察核桃壳特点后,借助黏土等辅助材料创作出了小乌龟、小帆船等作品;用松果制作出了鸵鸟,用树枝和毛线缠绕出了蜘蛛网等作品。
活动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幼儿也会根据自己所需选择材料,学会抓住材料自身的特征,进行艺术的想象与构思。
巧用乡土资源 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自己的特色课程。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促进幼儿们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教学活动。
乡村的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教室。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学习耕种农作物,了解季节更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丘陵地形或者河流湖泊等自然地貌进行野外探究活动,让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户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幼儿园可以邀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或者老师傅来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剪纸、绣花、编织等。
或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传统手工作坊,让他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舞狮、舞龙、古诗诵读等,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幼儿园可以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农村社会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走进农户家中,亲身参与农民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劳动生活,感受农业的辛勤和丰硕。
还可以邀请当地的老师、医生、警察等社会工作者来幼儿园开展讲座或者示范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和认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阳市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东阳市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实施方案摘要,关键词,泥塑游戏,乡土主题课程,幼儿园经过历年的发展,园内资源开发基本完毕。
要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建议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拓展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摘要幼儿园利用泥土资源开发乡土主题课程,利用园外空地拓展幼儿实施泥塑游戏的探索空间,给孩子们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参与探索泥土的奥秘。
开展乡土主题课程培养了幼儿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健康、开朗、积极的儿童。
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泥塑游戏乡土主题课程正文一、乡土探秘大自然的园内泥塑改造幼儿园经过历年的发展,园内资源开发基本完毕。
要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建议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拓展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一)利用死角——开辟“泥塑”活动区。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接触泥土的空间,幼儿园优化、改造教学楼西侧的泥地,充分利用起泥地的死角区域。
这片区域采光好、地面平坦、靠近水源,且不会影响楼内的正常教学,是开展泥塑活动的绝佳场所。
既方便孩子们进入课堂上学习知识,又便于走出教室来到属于自己的乐园,雕塑、制作、种植等,体会泥土的乐趣与芳香。
孩子们也为了建造自己的泥塑乐园而付出努力,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戴上手套、备好工具,激情澎湃地参与改建活动。
同时,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热情,为泥塑日常课程积累基础。
(二)户外展示——幼儿园空间的利用幼儿园各班室内都没有为孩子们设置太大的作品展示空间,基本都以并列摆放的形式呈现,缺乏合理的空间利用。
为了增强孩子们对泥塑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幼儿园就可进行泥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对幼儿园室外空余区域实施改造重新布置,设置操作区域及展示区域。
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墙壁,展示平台可采用悬挂式结合地面阶梯式设计,从而拓展室外操作的空间。
这种探索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参与探索泥土的奥秘,从而提高孩子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乡土资源,创建特色课程
发表时间:2017-11-15T14:46:02.2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作者:李鹍[导读]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443601
摘要: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课程。
关键词:乡土资源特色课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彻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实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发挥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建特色校本课程。
一、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关注学校内外部的可利用资源,以乡土资源来开设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包括学生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秭归县归州镇素有“三峡咽喉”和“水陆交通枢纽”之美称,历为“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北扼兴神,南达巴长”的水陆之要冲。
归州是一个文化古镇。
古镇香溪,古为“夔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归州更是文化厚重,历为州治、县治所在地。
归州新镇积淀了丰厚的屈原文化、移民文化、峡江文化、柑桔文化,赋予了新镇浓郁的屈风楚韵。
归州镇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故里。
这些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透了学校文化底蕴。
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就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内容。
校本课程只有与校内外资源相整合,才能拓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校本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可能只是涉及了乡土资源的一小部分,也难以调动起学生乡土文化的兴趣。
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校本课程纲要引导学生采取文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实学习内容。
课堂学习,教师主要采取忆、读、议的方法,而课外学习则要多采用访查活动。
如学习《神奇美丽的归州》时,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些家乡的原貌,对有关旅游胜地的,教师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
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回忆对比家乡的变化,让学生们激情倍增,也为自己家乡的变化感到自豪。
课外学习,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看、听、游、访、记等方式,亲身感受乡土文化。
如在学习《迷人的柑桔》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柑桔,我们就布置学生跟父母一起劳动——种柑桔、摘柑桔、品柑桔、卖柑桔,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柑桔的生产、销售过程,进而体验到劳动的收获与艰辛。
三、多种渠道拓展课程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归州古城,古镇香溪,归州名人,归州特产,归州人情风俗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向家长、有经验的老人咨询或网上搜寻等方式方法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
学校可通过每学期搞一次乡土文化征文、出一期乡土文化黑板报、办一期乡土采风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对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有力保障。
校本课程不是一种文本课程,更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校主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以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取信息。
归州镇初级中学在组织学生学习《学习夏明翰,做好后来人》校本课程时,更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到学校夏明翰展览室参观、到归州文化园瞻仰夏明翰名人石刻、参观夏明翰牌坊、自办诗歌朗诵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夏明翰,做好后来人》在秭归县第二届校本课程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湖北省第八届学校文化论坛上荣获案例类特等奖。
李鹍老师被评为2016年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
也因该课程的大力开展,归州镇初级中学先后被评为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昌市党史教育基地、湖北省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学校因“明翰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彰显。
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所编写的《归州文化》获秭归县首届校本课程教材评比一等奖,所选送的校本课程《我爷爷的船工号子》获三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各个学校、各位老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从而创建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