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鲍云樵“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

联合国敦促世界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战略举措。

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要求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确定减排温室气体目标的国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全民互动的体系。

但发达国家在减排温室气体问题上将历史撇在一边,不愿对减排承担主要责任,相反采取种种手段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企图将我国纳入到量化减排的协议中。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并主动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一45%。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则立场.即必须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坚持规则的公平性、注重目标的合理性、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的转变,依靠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低碳高效发展的中国之路。

应重点研发碳纤维材料和煤层下天然气开发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新型能源系统,推广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

同时加快发展低碳能源,确立核能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战略地位.加速开发剩余水电资源,有序、健康地发展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应强化节能教育,完善和细化《节能法》,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回采率,保护煤炭资源;尽快推广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通过政策法规和先进技术,使建筑行业走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重视研发新型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低碳经济减排温室气体产业结构低碳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新型动力汽车1 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对气候变暖不予重视的国家也开始积极起来。

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发挥大国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积极发挥大国作用 ,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
促进全球低碳经济转型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促进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可 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政策引导
资金支持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如能源政 策、环保政策等,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低 碳生产和消费模式。
政府加大对低碳经济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鼓 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碳项目。
科技创新
宣传教育
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 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提高低碳技术研发水平。
发展清洁能源
02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
中的比重,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促进能源利用效率
03
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和排放。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市场准入等,促进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
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经济 和环保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
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需要应对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资金短 缺、国际合作等。同时,还需要应对国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 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家 甚 至 一 些 发 展 中 国家 要 求 减 、 和 观 点也 大都 反 映 了发 达 国家 的 限 排 的 压 力 巨 大 .而 且 还 将 不 利 益 我 国要 组 织 力量 .加 强综
断 增 大 。 《 都 议 定 书 》 生 效 合 研究 .为 我 国 的外交 谈 判 和制 京
付 诸 实 施 .减 缓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题 .在过 去 十 多年 里 ,围绕 外 交 行 动 已 列 入 这 些 国 家 政 府 和 企 谈 判 、能力 建设 和科 学研 究 ,从 业 的 重 要 日程 .减 缓 碳 排 放 技 气候 变 化科 学 事 实 、气候 变化 的 术 领 域 也 成 为 世 界 主 要 国 家 战 影 响 、气候 变 化减 缓 等方 面开 展 略 必争 的高 技 术领 域 。 我 国是 发展 中大 国 .随着 经
发展 战 略 与规 划 ,开 展 低碳 经 济 展 低碳 经济 是 胡锦 涛 同志 自 2 0 07 试 点 示 范 .推 动形 成 资 源 节 约 、 年 以来 在 国 内外 重要 场 合 反 复 强 环境 友好 的生 产方 式 、生 活方 式 调 的话 题
应 对气 候变 化 ,
发 展低 碳经 济 的若 干建 议
1 快 促 进 我 国低 碳 技 术 创 . 加
和 消 费 模 式 。加 大 资 金 投 入 力
低碳 经 济 是 以低 能 耗 、低 污 新 。
Hale Waihona Puke 以低 能耗 、低 污 染 为基 础 的 度 .提 高应 对 气候 变 化 政 策措 施 染 、低 排 放 为 基 础 的 经 济 模 式 , 的实 施保 障能 力 。第 五 项 工作 是 是 人 类社 会 继农 业文 明 、工 业 文 低碳 经 济 .一 个 重 要 的支 撑 就 是 健 全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法 律 体 系 , 明之 后 的 又一 次 重 大 进 步 。低 碳 低 碳 技 术 低 碳 技 术 涉 及 电力 、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环境友好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

低碳经济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规模。

例如,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对于减少全球变暖,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传统经济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基础,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而低碳经济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倡导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注重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低碳经济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增加能源安全和国家的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经济模式依赖化石燃料的消耗,对于全球能源格局形成威胁,同时也容易受到能源价格波动和供应中断的影响。

而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增加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这将有效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和自主发展能力,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全球合作和减贫事业。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通过技术转让和财政支持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低碳技术与能力,为全球减排事业做出贡献。

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减贫事业。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增加能源安全和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全球合作和减贫事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地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地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摘要: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我国碳排放现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积极构建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国碳排放状况分析首先,通过碳的年排放总量和所占世界份额比例来看我国都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按照历史累计排放量计算,我国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碳排放总量在1990年是22.44亿吨,2000年为33.38亿吨,到2005年增至51.01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6%。

由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美国的碳排放量为59亿吨,我国超过美国达到6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图1 1985-2009年世界各国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份额如图1,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欧洲的发达国家在20%—30%之间波动,2001年之后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我国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一直比美国少,但是在2001年之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09年已经超过了20%。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仍属于生存型排放。

图2 2001年-2005年世界部分国家碳强度其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很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世界平均碳排放强度保持在0.5千克碳/美元以内,我国远高于此水平。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基本在0.5的变动范围以内。

全球主要国家碳减排目标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大学专业研究所整理)

全球主要国家碳减排目标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大学专业研究所整理)

1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4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5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6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An Overview by Johnson Winter & Slattery,RESOURCESTOCKS magazine3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7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8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9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0Canada's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Canada,http://www.climatechange.gc.ca/default.asp?lang=En&n=D43918F1-1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1月12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3Council adopts climate-energy legislative package,Brussels, 6 April 2009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ION, 14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5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 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 Energy,/en/content/cms/publications/lc_trans_plan/lc_trans_plan.aspx16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 17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8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19孙振清,刘滨,何建坤,印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9月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india20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1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22Action Plan for Achieving a Low-carbon Society,July 29, 200823Action Plan for Achieving a Low-carbon Society,July 29, 200824Interim report by the Hydroelectric Study Group, July 25, 2008.25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6National strategy on climate change Mexico(Executive Summary),inersecretarial commission on climate change。

年低碳经济知识公需科目课程试题及答案

年低碳经济知识公需科目课程试题及答案

1.低碳生活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二氧化碳减排”是国家该考虑的事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X)2.“巴厘岛路线图”强调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

(√)“二氧化碳减排”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用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

(X).5.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6.“追求生活的便利”是低碳消费观的一部分(X).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数量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气体(√)。

4.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5.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但高增长。

(√)6.垃圾也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资源。

(√)7.一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与碳生产力的大小存在直接联系。

(X).9.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低到零。

(√)低碳经济的兴起,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意在推动社会产业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

(√)天然气又称油田气、石油气、石油伴生气。

开采石油时,只有气体称为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5.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高生活质量也不等于高排放。

(√)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

(X)12.低碳经济是个经济问题,和企业界有关,和我无关。

(X)15.“低碳经济”的概念是由日本国率先提出的。

(X)16.《哥本哈根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17.《京都议定书》三机制均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X)10.煤炭、石油都是可再生的能源(X)11.我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仅化石能源就足以保证我国能源高枕无忧。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随着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威胁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纷纷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模式。

本文将讨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其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低碳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例如,欧盟已经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制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

其次,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此外,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公众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并逐渐采取了一系列的低碳生活方式,如减少使用塑料袋、选择公共交通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机会,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领域。

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鼓励人们过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经济层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投资活动。

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也降低了能源依赖和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冲击。

在环境层面,低碳经济的发展显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了城市绿色化和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转型期的成本巨大,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此外,由于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于一些传统能源产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需要采取合理的转型政策,以减轻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何建坤前不久闭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行动将更为紧迫。

我国作为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在积极促进哥本哈根大会成功的同时,也公布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这也标志我国国内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

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

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能源需求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全球的20%,却以全球60%以上的资源消费、80%左右的累积二氧化碳排放为支撑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我国13亿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已不具备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必须探索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实现《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将极大压缩未来全球的碳排放空间,全球有限的大气容量资源已被发达国家历史上、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所严重挤占,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排放空间已严重不足,这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也将带来新的制约。

我国已不能沿袭发达国家走以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必须探索新型的低碳发展之路。

在中近期内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益,提高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长期要控制甚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受到国内能源资源保障和区域环境容量的制约,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协同效应。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加大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投入,也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绿色复苏的关键着力点。

我们要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变革的潮流,抓住机遇,促进先进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和关键对策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性差别。

我国强调发展过程和途径,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2/3来自消费领域,而我国70%以上来自生产领域。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导和控制发展排放,而发达国家是减少消费排放。

对我国而言,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

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指当年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反过来即代表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

在全球保护气候的长期目标下,碳排放空间将成为比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其他自然资源更为紧缺的生产要素。

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的关系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也就是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

到205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将达到目前的4—5倍,而二氧化碳排放却需减少50%左右,如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则需要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下降80%—90%。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仍然较高,但下降的速度很快,从1990 年到2005 年下降了47%。

但2005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碳强度仍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5倍,这与我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特征密切相关。

主要原因有:第一,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高,约为50%,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第二,制造业产品的增加值率低;第三,我国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第四,我国能源消费品种构成的高排放特征突出。

在上述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高于发达国家的诸因素中,技术上的差距远小于体现发展阶段特征的结构性因素。

因此,这既表明我国在提高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效益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也表明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指标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懈努力。

这与我国缩小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是一样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自主提出减排目标,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改变了以工业为主导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方式,重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满足社会消费,使轻、纺工业有了迅速发展,重工业比重持续下降,1978—1999年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由56.6%下降到50.8%,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也由44.1%下降到40.0%。

相应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节能贡献率远大于提高技术效率产生的节能。

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普遍特点是能源消费弹性大于1.0,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并持续15—20年直至工业化完成。

例如,日本从1960~197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增长了2 3%,体现了工业化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上升趋势即代表了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通常基准情景”(即国外讲的BAU)。

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即是实现比基准线偏离40%—45%。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实现从“基准线”的大幅偏离,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实现的,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我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所采取政策和措施的力度是很多发达国家所不及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最显著的。

例如,我国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三年半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5400多万千瓦,相当于英国总装机容量的7 0%。

对风电装机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给予600元/KW和20元/Wp的补贴,实行上网优惠电价,可再生能源供应量2008年比2005年增长5 0%以上,年均增长14.7%。

对企业节能给予200—250元/tce的奖励等。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目标的附加投资将超过10000亿元。

据汇丰银行统计,在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投入中用于绿色投资比例我国占34%,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

从2005—2009年上半年,实现环比节能约3.5亿tce,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扭转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碳排放也实现了比基准线的偏离。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节能难度加大,而且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实现相同的碳强度下降指标所需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也将增大,因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将比“十一五”期间更大。

综上所述,我国自主提出的二氧化碳减缓目标,是一个高标准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展现了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坚持《公约》原则以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全球长期合作行动的进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重申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的能力,加强全球长期合作行动要基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对气候变化应负主要责任。

“人均累积排放”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利用有限大气空间容量为自身现代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和财富积累所做的累积贡献,是公平原则的一个度量。

自185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940吨,是中国88.1吨的10倍多。

如果按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半、发达国家减排80%测算,从1850—2050年的世界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应为560吨,发达国家早已超过其应有限额,发达国家中近期要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腾出必要的空间。

发展中国家在排放空间被严重挤占的情况下,要协调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系,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就需要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进行能力建设是《公约》下的义务,也是对其过多挤占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的补偿。

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正是当务之急。

而且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

当前全球尚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用上电。

而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三分之二左右发生在消费领域,应该大幅度降低过高的人均消费排放,抑制奢侈排放。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之所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下应承担的义务,但同时又力图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以外的义务。

我国一方面要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协调,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和公平发展的权利,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应对世界新的经济、贸易竞争格局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斗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的单边贸易措施,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