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语文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二.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3、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4、了解白描的手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桃花源记》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yǎn tiáo yíwǎn yì jì俨.然垂髫.怡.然叹惋.诣.刘子骥.三、掌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1、古今异义:1)鲜美——古以: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2)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道路。

3)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子。

4)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条件关系复句的关联词语。

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9篇】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9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2)桃花源记重点虚词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5).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为七、为1、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这里是当“向”讲,等于说(这里的事情)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啊。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为”翻译成“对”。

“为具言所闻”,等于说对他们详细地说了所听说的事情。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翻译成: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例: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这句话等于说,(请您)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④表示被动,译为“被”。

“为……(所)”句式是文言文典型的被动标志。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等于说,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动词①做,干。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②制作,制造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这里第一个“为”是“替、给”的意思,第二个“为”当“制造”讲。

③当作,作为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这句话的意思是,墨子解下衣带作为城墙,用木片当作器械。

④成为,变成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这句话等于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崖岸。

⑤认为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为”当“认为”讲。

意译一点的话,可以翻译成:谁说你见多识广呢?⑥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基本相当于“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等于说,先生您有什么指教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下面是的桃花源记重点虚词,一起来看看吧。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
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7.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二、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

课文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

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