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发展纪实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500V直流电力机车。
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l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
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l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了926台,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
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200kW提高到4800kW,截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
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
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型电力机车。
1994年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
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轴和3200kW、4800kW和6400kW功率系列。
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型“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
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也就是现在的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厂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试制铁路干线电力机车。
1958年初,铁道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学习。
当时,苏联基本定型的是使用20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的Н60型电力机车,与中国决定采用的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不尽相同,于是对Н60型电力机车进行了大胆地技术改造,其中重大修改达78处。
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生产(专业)实习报告目录一、摘要 (1)二、实习目的 (1)三、实习基本情况 (2)(一)实习单位 (2)(二)实习时间 (3)(三)实习地点 (3)四、实习内容 (3)(一)安全性教育 (3)(二)在电抗器、变压器生产区参观 (4)(三)特种电机中试基地参观 (6)(四)参观历史陈列馆 (8)(五)配件管理部门实习 (10)(六)研发技术的讲解及应用 (11)(七)公司组织机构文化及最新大型成功案例的学习 (13)五、实习体会 (15)六、实习建议 (17)一、摘要生产实习是专业学习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
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生产实习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响应学校号召,贯彻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到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
二、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环节。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
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三、实习基本情况(一)实习单位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前为株洲南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系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
株洲市“5115”工程实施方案

株洲市“5115”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一批对产业升级、效益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企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5115”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5115”工程的重大意义株洲是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国家布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大跨越,成为湖南的工业重镇。
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市工业经济逐渐显现出结构不优、机制不活、包袱过重等许多不足和问题,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城市近几年的成功实践看,凡是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都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作支撑,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产业群作引领。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沈阳、长春、大连等城市的工业经济在一批超大规模企业的直接带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性转折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抓住机遇,重点培育我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以及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是株洲工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柱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的中心环节,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必须强力推进“5115”工程,打造株洲“产业旗舰”,构造株洲工业城市品牌,形成株洲新型工业化强大的引擎,走出一条有株洲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大力推进“5115”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将其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集中精力,形成合力,抓紧抓实,推动这项工程顺利实施。
二、切实把握“5115”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实施“5115”工程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我市“工业主导”战略要求,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抓住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壮大核心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企业规模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来加快推进我市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中小航空发动机、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健康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使株洲在全省率先建成新型工业化标志性城市。
搭梯子·结对子·压担子——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管

站台之间存在缝 隙,乘 客上下车可 多样 、层 次明显 的创新激励 体系为
“ 搭 台子 ” ,群 众 创新 果充分涌流 在株洲所 子公司时代新材 有一 面专利 墙 ,员工不论职位 高低 、资 历深浅 ,只要获得专利 ,他 的名字 和专利 名称 就会刻在上面 ,普 通技
能不慎将脚踏入缝 隙而 造成安全 隐 公 司万名 员工搭建 了宽广 的平台 。 患 。一次 出差途 中,孙照亮就亲眼 2 0 1 0 年,株洲所一次性拿 出1 0 0 0 多 目睹 此 类 事 故 的 发 生 。 他 想 , 能否 万元 ,对 员工取得创新 成果的 团队 在车 门上安装挡 板之类 的装置 。回 和 个 人给 予 特 别 奖 励 , 最 高 奖 励 额 公司后他经过几 次试验 ,很快一种 达 4 5 万元 。 名叫 “ 站 台防 踏 空 装 置 ”研 制 成 在株洲所 , “ 重大 决策 问计于 功 ,并为 公司 带来某 地铁 1 4 0 套该 员 工、敏 感事务 公示于 员工 、难题 套装置订单 。 攻 关 借 力 于 员 工 ”, 凡是 企 业 重 专利墙 的推行 ,帮助员工树立 大 决策 、重大改革方案 、重要规章 “ 我 也 能发 明 ” 的 自信 心 ,很 多 制度 、涉 及员工切 身利 益的重大事 员工都把这个 当作一种 荣誉 。此项 项 ,都 充 分 听 取 员 工 的意 见 和 建 活动 开展 以来 ,时代 新材有 3 0 2 项 议 。 专利 、4 0 0 多位 员工名 字上 了专利 创新氛 围的营造 ,激励体系 的 墙。 搭建 ,极大地激发 了员工的创新智 智慧不仅在研发领 域闪光 ,活 慧 。 据 统 计 , “ 十 一 五 ”期 间 , 跃在生产一线 的普通 工人也有创新 株洲所 累计创造 了1 0 0 0 多项科技成 故事 。姚恩群是 公司制造 中心一名 果 、8 0 0 多项 专利 ,主 导或参 与完 普 通 的库 管 员 ,在 工 作 中 她 发现 成 制 定5 项 国 际标准 ,制 定 国家 、 1 8 0 个某 型 号的 电子元器 件入 库 两 行 业标准 6 0 0 余 项 ,这在 中 国轨道 年 了一 直 无 人 领 用 ,而经 常领 用 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中并不多见 。 的一种非常相似 的元器件却在大量 应用 ,可否用积 压的元器件替换现 “ 结 对 子 " ,领 导 、 专 有 的元 器 件 呢 ?不 久 ,她 提 交 的 家与 员工打成一片 “ 合 理 利 用 积 压 库 存 ”的 建议 经 过验证 ,让价值 9 万 元 的积压 库存 作为株洲所 的 “ 掌 门人 ”,党 “ 活 ”起 来 ,此 举 为公 司节 约 了6 委 副书记 、总经理丁 荣军要处理 内 万多元 的采购成 本,姚恩群也 因此 外繁 杂的经营事务 。然 而 ,作为 中 获得员工积分奖的首个一等奖 。 国工程 院 院士 的他 ,还 是株洲所 的 这 只是株洲所人才 创新故事 的 科研 学术 的带头人 。双 重身份下 的 缩 影 ,如 今 包 括 创 业 基金 激 励 、 丁 荣军,仍保持着 与年 轻的科研 员
电力机车发展史

SS4型电力机车
韶山4型干线货运电力机车,株洲电力 机车工厂1985年设计试制的8轴货运电 力机车。由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两 节车组成,每节车均为一个完整的系 统。主电路采用四段经济半控桥,相 控调压。它具有恒压或恒流控制的牵 引特性和恒速或恒励磁控制的电阻制 动特性。空气制动采用DK-1型电空制 动机。每节车有两个两轴转向架。牵 引电动机采用抱轴悬挂式。垂直力传 递系统由两系悬挂装置组成,其中第 二系采用了橡胶金属叠层弹簧,有较 好的波动性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机车功率持续6400kW,最大速度 100km/h,车长2×15200mm,轴式2 (B0-B0),电流制为单相工频交流。
SS4G型电力车
简介
在机车两端还设有重联装置,可与一台或 数台SS4改进型机车连接,进行重联运行。机车 采用国际标准电流制,即单相工频制,电压为 25kV。采用传统的交—直传动形式,使用传统的 串励式脉流牵引电动机。机车具有四台两轴转向 架,采用推挽式牵引方式,固定轴距较短,采用 转向架独立供电方式,全车四个两轴转向架,具 有相应的四台独立的相控式主整流装置。主整流 装置采用三段不等分半控调压整流电路。机车电 气制动系统采用加馈电阻制动,使机车低速制动 力得以提高。机车辅助系统采用传统的旋转式劈 相机单——三相交流系统。机车设备布置采用双 边纵走廊、分室斜对称布置,设备屏柜化,成套 化。机车通风采用车体通风方式,进风口为车体 侧墙大面积立式百叶窗,各主要设备的通风支路 采用串并联方式,来满足机车通风要求。是中国 首批使用 的电力机车。
技术参数
前后车钩中心距 42832mm 车体底架长度 41616mm 车体宽度 3100mm 机车最高点距轨面高(落弓高) 不大于4750mm 车钩距轨面高度 (880±10)mm 转向架固定轴距 (2300+2000)mm 牵引点距轨面高 460mm 电流制 25kV,50Hz 工作电压 额定25kV,最高29kV,最低19kV 整备重量 2╳(138,+4.04,—1.38)t 轴重 23t 轴式 2╳(C0-C0) 功率 2╳4800kW(小时制) 2╳4350kW(持续制) 轮周牵引力 2╳357.3kN(小时制) 2╳317.8kN(持续制)
电力机车发展史

技术参数:
6Y1型电力机车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3410kW 持续速度:48.2km/h 持续牵引力:257.7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08.7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7 首台投产年代:1958.12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技术参数:
电流制 单相工频交流 工作电压/kV 额定值 25 最高值 29 最低值 19 轴式 Co-Co 轴重/t 23 机车整备质量/t 138(+3/-1)% 轨距/mm 1435 动轮直径(新/半磨耗)/mm 1250/1200 机车功率/kW 小时制 4200 持续制 3780 机车牵引力/kN 小时制 343.2 持续制 301.1 粘着值 362.8 起动值 487.4 机车速度/km·h(-1) 小时制 42 持续制 43 粘着值 41.2 最大值 90 电制动方式 一级电阻制动 制动功率/kW 3500 车体底架长度/mm l9400 车体宽度/mm 3106 落弓时最高点距轨面高度/mm 4740 车钩中心线间距离/mm 20368 车钩中心距轨面高度/mm 880土10
红 色 芍 药
机
司 机
械 间
操
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台
SS2型电力机车
简介: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联合研制了 SS2型电力机车试验车。 产量只有一台,而且很早就报废。至今 有关其详细的资料也甚少有人知晓。也是韶山型系列的9款主型机 车中唯一已经不存在的一个成员。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4620kW 持续速度:51.5km/h 持续牵引力:323.4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52.8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1 首台投产年代:1969.10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本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姓名:学号:时间:目录前言:知识是个人提升、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本,书本上所写的,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都几乎是死板的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有效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标准化,仅仅靠掌握理论,一点实际操作经验都没有的话,事实上是没有实际效应的,现实中的事情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运用起来解决具体情况多半是教条的。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将知识运用到最高境界,为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了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真正拥有的能力,面对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环境,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校为我们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的实习单位来供我们实习学习。
2014年7月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在湖南株的洲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生产实习。
一、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在我们已经学习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程知识,并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实习时间共计三周。
在这三周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实习目的是:1.通过参加一个或多个比较典型的材料热加工(铸造、焊接和锻压)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产品的实际生产知识。
2.亲自体会如何把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
4.为未学完的专业课程提供感性认识。
5.通过生产实习,认真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
二、实习内容1.从一个材料热加工产品(或部件)的图纸,了解产品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技术要求。
2.从工艺卡了解生产的工艺规范和加工程序。
3.了解该产品的备料状况、下料放样、切割(剪切)、冲压、锻打、预制成型等焊接、锻压和铸造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熟悉所用的设备。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1881年中国工人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图为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非常设计的”“极其奇形怪状的”蒸汽机车)“龙号”蒸汽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于1881年6月9日开始使用。
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来自日本的机车1936年制造的Decapod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
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蒸汽机车有:前进人民上游反帝解放胜利建设星火自力蓉建红旗工建跃进和平等,内燃机车有:巨龙飞龙卫星TY360 建设先行东方红北京长征东风1 东风2 东风3 东风4 东风4B 东风4D 东风4DK 东风4DF 东风4DD 东风4C 东风5 东风5C 东风6东风7 东风7B 东风7G 东风8 东风8B 东风9 东风10 东风10F 东风11 东风11G 东风11Z 东风12 ND5 ND6 NY5 NY6 NY7 NJ2等,电力机车有:韶山神州先锋和谐等。
蒸汽机车解放型蒸汽机车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
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34mm。
这种机车随后成批生产,到1960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455台。
前进型蒸汽机车干线客/货运,1956年生产,总生产4714台,现已基本退役!建设型蒸汽机车干线货运/小运转,1957年生产,累计1921台,已基本退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处中国腹地、湘江之畔的湖南省株洲市,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位于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三角”地带的株洲市石峰区,建有江南最大的铁路路网编组站――株洲北站,有九大企业专用铁路货场。
这里建有我国电力机车的科研、生产基地――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株洲所)和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厂(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在这里诞生以来,随着一台台不同型号、规格的电力机车下线驶向全国,“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美誉从这里传遍海内外。
在新中国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从一个穷乡僻壤嬗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科技工业园区。
就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科技工业园里,株洲所在国产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关联领域,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一朵“奇葩”。
公司执行董事廖斌介绍说,去年株洲所总收入近40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40%以上。
今年前两个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在产业、企业的“严冬”,株洲所“同心多元化”战略正散发“核聚变”能效。
据了解,从1984年改制至今,株洲所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以30%以上的年率递增,实现了从单一事业性研究所起家到拥有总资产60亿元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巨变。
靠的是什么?现任株洲所总经理、总工程师丁荣军回答:是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管理变革”的自主创新发展思路。
创新,引领弯道超车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过去的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罕见的大面积冰雪灾害,使公路、铁路运输受阻,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让人措手不及;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引起全世界关注;从下半年开始,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并对实体经济造成打击。
世界经济发展陡然“急刹车”……也就是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株洲所却逆势上扬。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成果。
这一年,全所在研课题达到291项,完成250项,完成率达86%;申请专利158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3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11项,行业、企业标准74项;有11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省、市级鉴定,18个项目获奖;共有9家所属单位通过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该所参与“人造太阳”国际合作计划项目荣登“湖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新闻榜”。
谈起2008年株洲所的发展进步,时任所长廖斌说,2008年是株洲所的产业规模实现“从小步快跑”到“大步稳跑”的一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 4亿元,比2007年增长37%,再创历史新高,利润水平与盈利能力同步增长;2008年是株洲所的核心能力爆发增长的一年,在铁路机车牵引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自主创新技术成功地延伸应用到铁路以外的新兴产业与市场,建成了先进的规模制造平台与基地,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科技产业的纵向深度扩张,全面运行适应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该所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我们从2008年全所科研生产的“十件大事”上就可窥端倪:1月――安装在湖南江华山区的国产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经受了冰冻考验,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风机系统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3月――沈阳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牵引制动系统中标,这是我国城市地铁首次大规模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传动系统:6月――获得株洲公交140台混合动力客车订单,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整车单项订单;7月――获得华电集团投资的湖南省仰天湖风电场22台风电机组订单,这里是湖南省第一座风力发电场;8月――该所研制240台智能地面充电机在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北京奥体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式投入使用,连同该所开发的50辆纯电动奥运示范车电传动系统,服务奥运会,良好的设备技术性能与优质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了奥运组委会的高度评价;9月――该所研制的用于石油钻探的液压式“dq40y顶部驱动装置”成功下线,这是国内首台;10月――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扩编改造车辆(114号车)正式下线,这台亚洲最大的编组地铁车辆装备了该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系统;11月――在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科学国际合作计划“iter ac/dc大功率变流系统技术支持与工程咨询国际招标项目”(又称“人造太阳”计划)中独家成功中标;12月――为解决输变电露天系统冰冻灾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移动式igbt直流融冰装置,在江西国家电网完成挂网试验。
纵观这一系列创新性研发成果,我们发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大逆转的2008年中,株洲所自加压力,奋发进取。
他们依托自主创新优势,抢抓机遇,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规模经济效益再跃上新的台阶的同时,使株洲所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牢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创新,勇攀技术之巅列车牵引电传动及网络控制技术是现代电力机车的“机芯”,牵引电传动系统常常被人们视为列车的“心脏”,而网络控制系统则相当于“大脑”,其技术难度之大、作用之关键显而易见,堪称世界电力机车技术的金字塔尖。
但长期以来,该技术掌握在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手里。
如何占领技术之巅?作为国家唯一的专业化电力机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明确制定了以我为主筑高平台的系统提升思路,用更优的创新体系、技术制造平台和人才队伍,共同支撑自主创新的制高点。
为此,株洲所两代人为实现中国人自己的“机芯”产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全面应用于机车装备,日本新干线、欧洲高速列车等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大行其道,这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牵引功率大、粘着性能好的产品很快引起国内业界的注意,以黄济荣、严云升、柯以诺为代表的株洲所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以敏锐的嗅觉,在资料奇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开始着手牵引交流电传动系统技术。
他们从交流同步调速系统的研究入手,试制大功率的负载换流变流器和同步电动机等关键设备,获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株洲所未来大规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株洲所又开始转入交流异步调速和传动系统的研究,并研制出四象限脉冲整流器等关键部件,为探索交流传动技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时借助法国8k 电力机车和美国nd5内燃机车的技术引进,促成了株洲所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对交流传动技术的认识。
2003年开始,出口哈萨克斯坦交流传动机车(简称“哈车”)研制成功,5台“哈车”在“哈国”零下40℃的高寒条件下正线运行百万公里。
开创了中国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走出国门的先河。
持续的科研攻关和市场化的实践,使株洲所实现了从大系统到大部件、从关键材料到关键工艺、从核心硬件到核心软件的全面突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
2005年。
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由株洲所承担的“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是国内铁路装备企业获得的最高奖项。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
据统计。
株洲所自1984年以来,共取得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近400项。
仅“十一五”期间,株洲所就承担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12项,很快就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凭借交流传动技术的优势和在电动汽车行业取得的业绩,获得了北京奥运无轨电车交流传动系统订单;成功研制出了全球直径最大、容量最大的6英寸晶闸管,用于国家电网超高压直流输电,使我国晶闸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株洲所为依托单位的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项目――7.5mva igbt变流器系统研制,在上海地铁a型车安装使用;株洲所自主研制的1.65兆瓦风力发电机变频控制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6年以来,该所已经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6项,20多个课题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拥有授权专利169件,拥有国家和行业标准70多项,更可贵的是,专利项目实施率达100%;科研课题转化产品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从1984年的700万元增长到2008年38.4亿元,连续30年保持30%以上增长率。
创新,催生体制之变“科技和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两个‘车轮’。
缺少任何一个车轮,企业就会陷入停顿”,丁荣军告诉记者,“如果说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为株洲所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那么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求新求变则是株洲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法宝。
”从1959年创建至今,株洲所的隶属关系与管理体制数次变动。
而株洲所的决策者们。
把每一次“自上而下”的管理变动,都演变成“由下向上”的主动改革。
半个世纪变革求新与持续发展,勾划出一道道由“科技先导+管理变革=又好又快发展”交织而成的美丽弧线。
在株洲所50年发展历程的前半程,如同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只有32名员工的株洲所在一无像样场地二无设备的基础上依然取得了令国人无比骄傲的成就。
成立半年,株洲所与主机厂就共同研究设计了新型牵引电动机、新的调压开关和当时世界上技术先进的硅半导体整流装置,1961年成功装备我国第一代国产干线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韶山型1号机车),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主力机车。
至今,该车型已发展到了第三代产品。
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为国民经济和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株洲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解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株洲所的决策者们敏锐地觉察到,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改革,才能推动科研事业的大发展。
在时任所长丁爱国的带领下,1984年率先在全国铁路系统拉开了研究院(所)体制改革的帷幕:取消国家事业费,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所长负责和干部聘任制、合同承包制、允许人才流动等措施。
调动激活了全所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1984年到1992年的八年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中,全所科研选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生产急需,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了“科研-生产-效益-科研”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与开发,既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又使株洲所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八年中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获国家、部省级奖励,超过改革前20年的总和;科研成果95%以上应用于生产,产品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52.7%,创收达到2.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和科技发展基金110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八年增长5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的春风再一次让株洲所萌发了新的生命力。
通过转换整体机制。
实行人才分流,加强研究开发。
放开搞活经营。
推行“小研究、大企业”、“小管理、大经营”的结构。
以“大雪球”带动“小雪球”,实现滚动发展,走上了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