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电力机车)

合集下载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500V直流电力机车。

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l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

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l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了926台,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

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200kW提高到4800kW,截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

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

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型电力机车。

1994年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

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轴和3200kW、4800kW和6400kW功率系列。

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型“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

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也就是现在的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厂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试制铁路干线电力机车。

1958年初,铁道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学习。

当时,苏联基本定型的是使用20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的Н60型电力机车,与中国决定采用的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不尽相同,于是对Н60型电力机车进行了大胆地技术改造,其中重大修改达78处。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我国电力机车发展史6Y1型电力机车1957年,中国组织了一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以及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电力机车考察团,于1958年初赴前苏联考察。

考察团用半年时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以当时前苏联新设计试制成功的H60型铁路干线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样机为基础,结合中国铁路规范,选用单相交流工频25kV电压制,作出了机车的设计方案。

考察团回国后,组成电力机车设计处,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了全面设计。

1958年底,湘潭电机厂在株州电力机车工厂等厂所协助下,试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即6Y1型干线电力机车。

6Y1小时功率3900kw,最高速度100km/h,6轴。

机车经环形铁道运行试验,由于作为主整流器的引燃管不能正常工作返厂整修。

1959年起,株州工厂和株州电力机车研究所(下称株洲所)等厂所联合对6Y1机车进行了多次试验,做了很多改进,到1962年共试制5台机车,并在宝凤线上试运行。

但是由于引燃管、牵引电机、调压开关等仍存在问题,6Y1型未能批量生产。

6Y2型电力机车1961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到凤州线建成,由于6Y1型机车性能不过关,国家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口了部分6Y2型电力机车,其功率(指持续功率)4740kw,最高速度101km/h,6轴。

SS1型电力机车SS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

它是由我国1958年试制成功的第一台引燃管6Y1型电力机车(仿苏联20世纪50年代H60机车)逐步演变而来,但其三大件(引燃管、调压开关、牵引电动机)可靠性较差,而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

第一次技术改造从8号车开始:首先是采用200A、600V螺栓型二极管取代引燃管组成中抽式全波整流桥;牵引电动机改为4极、有补偿绕组的高压牵引电动机;由于低压侧调压开关的级位转换电路中过渡电抗器的跨接会产生环流,使开关触头分断极为困难,调压开关经常放炮。

第二次技术改造从61号车开始:采用300A、1200V平板型二极管组成中抽式全波整流电路,利用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特性组成过渡硅机组,取代过渡电抗器以消除级位转换电路中的环流,大大提高了调压开关可靠性,也使33个运行级全部成为经济运行级。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1.引进阶段(1890-1949年):中国最早的铁路机车是由外国企业引进的,最早的机车是英国的蒸汽机车。

1903年,中国南、北铁路在天津至沈阳之间开始运营,使用了多款外国生产的蒸汽机车,如英国的诺福克蒸汽机车、美国的麦克达克蒸汽机车等。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引进和自主制造蒸汽机车。

2.自主研发阶段(1949-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机车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1951年,我国自主研制了首台蒸汽机车“凤凰”,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制造的新起点。

此后,我国逐渐开始自主研制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如“神华”、“小红旗”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电力化时代(1978-2000年):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铁路电气化的战略。

1978年,我国引进了日本的电力机车技术,并自主研制了首台电力机车“和谐号”。

1981年,我国生产出首批国产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制造的起步。

此后几十年间,我国电力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主要的铁路牵引力源。

4.高速铁路时代(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迈入高速铁路时代。

202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沪线上开始运营,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代表。

2024年,我国研制并投入运营了世界上首个商用载客速度超过300 km/h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复兴号”。

此后,我国的高速铁路机车不断更新换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5.创新发展阶段(未来展望):目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

磁悬浮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等新技术在我国铁路机车中得以应用,我国正朝着更高速、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国也将继续推动国产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铁路机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引进阶段、自主研发阶段、电力化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和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机车的技术不断创新,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铁路成为了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中国机车铁路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1. 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于1876年开通,连接沈阳和大连,由中国北洋政府投资修建并由东北铁路公司运营。

这条铁路使用了进口的蒸汽机车。

2. 民主革命时期: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机车铁路迅速发展。

1912年,中国政府接管了原本由外国资本控制的铁路公司,并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

3.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铁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维持战争的需要,中国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复。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铁路发展成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

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机车技术,并自主研发机车。

5. 高铁的发展:2007年,中国首次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技术,并在京沪高铁线上开始运营。

随后,中国的高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且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机车铁路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
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机车铁路的投资,完善铁路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建设更加现代化和高效的铁路系统。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电力机车是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

1879年,柏林博览会展出第一台可供实用的电力机车,并在德国使用。

早期的电力机车大都是直流电力机车。

1945年以后,法国开始采用单相交流电路、证明经济效益好。

美国用25千伏、50赫兹的单相交流电进行远距离输电,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被广泛采用。

迎来了电力机车大发展的新时期。

1950年代以后,法、西德、日、苏、北欧各国等发达国家都大规模发展电力机车,迅速替代蒸汽机车。

1940年代起,法、西德、日、北欧各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力机车一直是世界最先进的,这些国家的牵引动力现代化部分是靠电力机车实现的。

1970~19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发展到了顶峰。

相控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微机控制系统已经组成了16位微机为核心的完整的控制系统;再生制动装置、功补装置、防空转/滑行装置、空心轴传动装置、列车自动安全保护装置、辅助变流器、列车供电技术等已成熟可靠;机车可靠性和耐久性指标都相当高,1991年8K型机车的机破率和临修率分别为每10万公里0.28次和3.11次,瑞士、瑞典、前苏联的大修周期为230万~240万公里,法国机车大修周期为400万~450万公里;机车速度普遍在14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甚至有270公里/小时的动力集中式电动车组。

到了199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停止研究这种电力机车。

采用三相交流传动技术,是电力机车的发展方向。

德国、瑞士、瑞典、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相交流传动技术,1970年代试制出样车,经过1970年代的技术准备期,1980年代的技术成熟期,1990年代进入了技术完善期。

1990年代,采用交直交变流器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和异步电动机已成为公认的三相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模式。

中国从1930年代开始引进电力机车。

1957年以后,在苏联帮助下中国开始发展电力机车制造业。

1962年以后,由于国家铁路牵引技术政策,“内燃电力并举,以内燃机车为主”,中国大力发展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发展缓慢。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简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铁路交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概况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

电力机车因为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运行中的电力机车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

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

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电力机车起动加速快,爬坡能力强,工作不受严寒的影响,运行时没有煤烟,所以在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陡的山区线路上更能发挥优越性。

此外,电力旅客列车,可为客车空气调节和电热取暖提供便利条件。

电力机车由于电气化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所以应用不如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广泛。

电力机车没有空气污染,且善于保养,牵引列车速度可达几百千米,所以高速列车都是电力机车牵引的。

电力机车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启动和制动,这个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要优秀很多。

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在绿色环保的今天,电力机车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

由于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较少,所以会选择把原本无电气化的铁路经电气化改造。

电气化改造后的铁路速度将从100-120km/h提高到160-200km/h,这样不仅能缩短列车的运输时间,还能达到5000t以上的货运列车运输。

如今,走向“高铁时代”的中国,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电力机车-历史沿革历史简述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着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

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

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

1879年德国人W.von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

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

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第一章:机车的引入和早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随着铁路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机车技术。

1896年,中国首个铁路机车厂——沈阳机车修造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建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起点。

沈阳机车修造厂最初引进了德国的机车技术,并开始组装和修造机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沈阳机车修造厂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重要基地。

20世纪初,中国又陆续引进了英、美、法等国的机车技术。

1907年,中国首条全国性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中国的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中国开始加大对机车制造的投入。

1919年,中国第一家国有机车制造厂——汉阳机车厂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开始批量生产国产机车。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国内逐渐崭露头角。

第二章:机车工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20世纪20年代-50年代)20世纪2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开始进行自主创新。

1921年,沈阳机车修造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制机车——“神头号”,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时代。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开始生产更多自主研发的机车产品。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面临着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挑战,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机车制造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然坚持生产,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车工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工业部门之一。

1951年,中国第一条全国性电气化铁路——沈阳到本溪铁路正式通车,为中国机车电气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53年,中国机车制造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开始批量生产电力机车。

第三章:机车工业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过程简介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产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研制电力机车。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成功,命名为6Y1型。

1968年,经过对6Y1型近10年的研究改进,将引燃管整流改为大功率半导体整流,试制出韶山1型,代号SS1。

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

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高速度90KM/H,车长19400mm。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研制出SS2。

株洲电力机车工厂1978年研制出SS3型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89年批量生产至今。

株洲电力机车厂于2002年制造的SS3B型12轴重载货运电力机车。

株洲电力机车厂1984年研制的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

SS4改是在SS4、SS5和SS6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吸收8K机车技术改进的。

SS5型电力机车生产了2台,为准高速试制的样车。

SS6型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00KM/H,长20200mm,是国际招标的中标机车。

SS7型电力机车由大同电力机车厂生产,填补了国内小曲线区段客货运电力机车的空白。

大同生产的SS7B型重载货运电力机车
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成都机车车辆厂联合研制的SS7D型客运电力机车。

SS7E型电力机车,用于客运。

曾创造中国机车第一速的SS8行客运电力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

SS9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70KM/H。

1971年引进的罗马尼亚的6G型电力机车。

1988年从苏联进口的8G型电力机车。

1996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机车。

2000年株洲制造的DJ型交流传动客运机车,具有节能、通讯干扰小,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全寿命成本低等特点,最高速度220KM/H。

DJ1型货运电力机车,株洲厂和西门子联合研制,采用欧洲标准,生产了20台(40节)。

DJ2型交流传动机车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运机车,最大速度200KMH。

中国首列DMU双层内燃动车组由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98年生产,在南昌-九江区间最大速度120KM/H,定员540人。

中国首列液力传动动车组由四方厂1998年底生产,1999年投入运行,时速140KM/H,定员450人,目前中国有9组,2组运行于南昌铁路局,7组在哈尔滨铁路局。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和南京浦镇车辆厂于1999年8月联合研制的“新曙光”号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用于沪宁线,最高时速180KM/H,定员1140人。

“春城”号电动车组是我国首列运行的电动车组,由株洲和长春厂联合研制,运行时速120KM/H,总功率2160KW。

“先锋”号是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制的交流传动动力分散动车组,运营速度200KM/H,最高试验运行速度250KM/H,定员424人。

“中原之星”由株洲机车厂、四方厂和株洲研究所联合研制于2001年10月,时速160KM/H,定员1178人。

株洲机车厂生产的动力集中动车组“大白鲨”,是中国正式进入高速领域的第一辆车组,时速200KM/H。

株洲机车厂、株洲研究所、长春客车厂和广铁集团于2000年联合研制的“蓝箭”交流传动电力动车组,时速220KM/H。

(下图左)
“中华之星”高速电动车组,运营时速270K/H,2002年11月27日,在秦皇岛-沈阳专线综合试验中,创造了321.7KM/H的最高速度。

列车的整体技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内燃液力传动摆式动车组,由唐山机车车辆厂和浦镇车辆厂于2003年研制,时速160KM/H,最高速度180KM/H,普通曲线通过速度比普通客车提高20%-30%。

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悬浮铁路是2001年3月1日开始建设的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线,2002年3月竣工,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动机供电给地面线圈,驱动列车高速行驶。

正常的运营速度高达500KM/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