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中国铁路内燃机车发展

在管理方面,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各企业通过建 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此外,各企业还注重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与研发等方式, 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有创造力的研发和管理团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 力保障。
尽管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在过去的50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 题和教训。例如,在某些时期和阶段,行业的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忽 略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一些企业 的经营状况不佳,存在市场乱象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 铁路内燃机车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完善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管 理体系,以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铁路内燃机车发展
基本内容
中国铁路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中国铁路内燃机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研发、从跟随到创新 的跨越式发展。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推 广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铁路现代化建设做 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来说,中国铁路内燃机车发展50年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通 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铁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 教训需要反思和学习。未来,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 质量提升,完善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为中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做出更 大的贡献。
在市场推广方面,中国铁路内燃机车行业注重加强服务意识,满足客户需求。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各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产 品和服务,以及制定灵活的市场策略等方式来吸引客户。同时,企业还注重加 强与国内外客户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品牌 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1.引进阶段(1890-1949年):中国最早的铁路机车是由外国企业引进的,最早的机车是英国的蒸汽机车。
1903年,中国南、北铁路在天津至沈阳之间开始运营,使用了多款外国生产的蒸汽机车,如英国的诺福克蒸汽机车、美国的麦克达克蒸汽机车等。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引进和自主制造蒸汽机车。
2.自主研发阶段(1949-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机车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1951年,我国自主研制了首台蒸汽机车“凤凰”,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制造的新起点。
此后,我国逐渐开始自主研制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如“神华”、“小红旗”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电力化时代(1978-2000年):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铁路电气化的战略。
1978年,我国引进了日本的电力机车技术,并自主研制了首台电力机车“和谐号”。
1981年,我国生产出首批国产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制造的起步。
此后几十年间,我国电力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主要的铁路牵引力源。
4.高速铁路时代(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迈入高速铁路时代。
202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沪线上开始运营,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代表。
2024年,我国研制并投入运营了世界上首个商用载客速度超过300 km/h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复兴号”。
此后,我国的高速铁路机车不断更新换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5.创新发展阶段(未来展望):目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
磁悬浮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等新技术在我国铁路机车中得以应用,我国正朝着更高速、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国也将继续推动国产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铁路机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引进阶段、自主研发阶段、电力化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和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机车的技术不断创新,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
中国机车铁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铁路成为了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中国机车铁路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1. 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于1876年开通,连接沈阳和大连,由中国北洋政府投资修建并由东北铁路公司运营。
这条铁路使用了进口的蒸汽机车。
2. 民主革命时期: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机车铁路迅速发展。
1912年,中国政府接管了原本由外国资本控制的铁路公司,并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
3.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铁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维持战争的需要,中国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复。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铁路发展成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
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机车技术,并自主研发机车。
5. 高铁的发展:2007年,中国首次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速列车技术,并在京沪高铁线上开始运营。
随后,中国的高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且最快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机车铁路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
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机车铁路的投资,完善铁路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努力建设更加现代化和高效的铁路系统。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简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铁路交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第一章:机车的引入和早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随着铁路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机车技术。
1896年,中国首个铁路机车厂——沈阳机车修造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建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起点。
沈阳机车修造厂最初引进了德国的机车技术,并开始组装和修造机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沈阳机车修造厂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重要基地。
20世纪初,中国又陆续引进了英、美、法等国的机车技术。
1907年,中国首条全国性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中国的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中国开始加大对机车制造的投入。
1919年,中国第一家国有机车制造厂——汉阳机车厂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开始批量生产国产机车。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国内逐渐崭露头角。
第二章:机车工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20世纪20年代-50年代)20世纪2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开始进行自主创新。
1921年,沈阳机车修造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制机车——“神头号”,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时代。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开始生产更多自主研发的机车产品。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面临着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挑战,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机车制造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然坚持生产,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车工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工业部门之一。
1951年,中国第一条全国性电气化铁路——沈阳到本溪铁路正式通车,为中国机车电气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53年,中国机车制造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开始批量生产电力机车。
第三章:机车工业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
我国机车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机车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的机车发展历史悠久而丰富。
最早的机车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外国引进的蒸汽机车开始在中国的铁路上运行。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机车制造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主设计和制造机车的工作,随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机车产品,满足了国内铁路运输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机车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不断提高,一系列新型机车陆续问世。
特别是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高速机车的研发和生产,成为了中国机车制造业的亮点之一。
除了高速机车,中国还在城市轨道交通和矿山运输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机车产品。
这些机车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远销国外,为中国的机车制造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国制造的不断强大,中国的机车制造业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机车制造企业将会更加自信,更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为世界铁路运输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机车的发展历史不能忽略铁路运输技术的创新。
从最初的蒸汽机车到现代的电力机车和高速磁浮列车,中国的机车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无论是在技术研发、制造工艺还是产品性能上,中国的机车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的机车制造业不仅仅是模仿和跟随,更是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在电力机车和高速动车组方面,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和产品体系。
中国的机车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产品本身,中国的机车制造业还注重环保和节能。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机车制造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环保型机车产品,为铁路运输事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机车产品和技术正逐步输出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高速动车组在国际招标中屡次获得订单,中国的机车制造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蒸汽内燃)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蒸汽内燃)中国铁路机车发展过程-蒸汽机车蒸汽机车,顾名思义以蒸汽为动力。
它巧妙地运用了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技术,以蒸汽的热能转换为蒸汽机的机械能通过连杆推动车轮运转。
图1典型的蒸汽机车结构图第一台蒸汽机车是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1803年制造的(图2),但不能确定这台机车是否运行过。
图2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现在人们公认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为“蒸汽机车之父”,他设计的“旅行”号在1825年通车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斯托克顿至达林顿铁路上载重53.7吨,以每小时15英里(合24公里)的速度运行。
中国蒸汽机车1881年当时的开平矿务局几经波折终于得到清政府的恩准,修筑一条由开平至胥各庄,长约11公里的运煤铁路——唐胥铁路。
在修路的同时,矿务局的英籍工程师金达(C.W.Kinder)利用废旧锅炉、卷扬机铁轮和井架钢梁制造了一台简陋的蒸汽机车(图3)。
由于朝廷明令禁止使用机车,这台机车暂时没有运行。
所以唐胥铁路1881年底竣工后一度只能以驴马牵引运煤车,史称“马车铁路”。
图3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1882年由于开平煤矿的产量由1881年的3600吨增加到38000吨,马拉驴拖实在力不胜任,金达重新打起机车的主意,设计和指导制造了又一台机车(图4),这台车设计规范、制作精良,远胜于第一台,可与同时代的外国机车相媲美。
图4“龙”号机车当时的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薄内(R.R.Burnett)之妻仿照斯蒂芬森1829年设计的著名机车“Rocket”号(图5)为之命名为“RocketofChina”,意即“中国火箭”号。
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又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因此又称“龙”号机车。
“龙”号机车长18英尺8英寸(约合5.7米),只有三对动轮而没有导轮和从轮,轴式为0—3—0,轮式为0—6—0(英文为Six-WheelsSwitcher)现在通用的代号为XK,曾用代号为ㄒㄎ和SA。
(完整版)铁道机车发展史

世界机车发展史1804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希克改进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一台货运蒸汽机车。
这台蒸汽机车,在结构上初步具备了早期蒸汽机车的雏形。
后来,他又把这种蒸汽机装在铁路马车上,于是,出现了最早的蒸汽机车。
他的这一发明,被称作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创造。
理查德·特里维希克1810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蒸汽机车,到1814年他的“布鲁克”号机车开始运行,这台机车有两个汽缸、一个 2.5米长的锅炉,装有凸缘的车轮可以拉着8节矿车载重30吨,以6.4千米/时的速度前进。
在以后的10年中,史蒂文生造了12辆与“布鲁克”号相似的火车头,虽然在设计上没有突破前人的成就,但他以经预见到火车时代即将到来。
“布鲁克”号1825年9月27日,乔治·斯蒂芬森亲自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1号机车,拉着550名乘客,从达灵顿出发,以24千米/时的速度驶向斯托克顿,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列用蒸汽机车牵引,在铁路上行驶的旅客列车。
乔治·斯蒂芬森1878年, 河北开滦煤矿开工, 为了运输煤炭, 清政府决定修建唐胥铁路,并于1880年动工, 1881年通车, 铁路全长10千米, 后来, 有凭借英国人的几分设计图纸, 利用矿厂的起重机锅炉﹑长井架等设备, 装配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龙”号蒸汽机车蒸汽机车虽然得到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 比如他运送的煤的1/4被他自己“吃掉”了, 他每行驶80千米~100千米就要加水, 行驶200千米~300千米就要加煤, 行驶5000千米~7000千米还要洗炉;他在行驶中要排放黑烟, 污染环境, 尤其是在过山洞时, 浓烟难以散出去, 影响旅客和车上工作人员的健康……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曾经辉煌一时的蒸汽机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逐渐被新一代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所取代。
1879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造出一台小型电力机车, 由150负直流发电机供电,能运载20名乘客,时速12千米,同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西门子驾驶这辆电力机车首次成功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
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
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
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
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
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
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
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
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
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
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
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
胜利型蒸汽机车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
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和平型蒸汽机车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
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
反帝型蒸汽机车1961年,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反帝型蒸汽货运机车,车名由苏联语“佛得”音译而来,诞生于捷尔仁斯基机车制造厂,经由满州里入境配属给武汉江岸机务段。
该机车的最大特点是五动轮、汽缸直径大、牵引力大,适合干线运行。
工建型蒸汽机车工建型蒸汽机车又称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多用于调车,由大连机车厂设计,太原、成都机车厂于1958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产,共制造122台。
机车全长9735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35公里,模数牵引力144千牛,轴式0—3—0。
跃进型蒸汽机车1958年济南机车厂在PR2(ㄆㄌ2)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并制造,命名为跃进型,代号YJ。
1961年停产,唐山、牡丹江、武昌、济南等工厂共制造202台。
机车全长18326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60公里,模数牵引力137千牛,轴式1—3—1。
星火型蒸汽机车星火型蒸汽机车由大同工厂1960年设计,长春工厂试制成功,代号XH。
1961年停产,长春、牡丹江工厂共制造48台。
机车全长1348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25公里,模数牵引力75千牛,轴式0—4—0。
“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制造厂先后派出两批技术人员赴前苏联学习考察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于1957年组成内燃机车设技组,开始进行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设计研究,1958年9月底试制成功。
该车装用的柴油机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装车功率为1471kw的2100型中速柴油机,采用直流电力传动,2台机车可以重联。
“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1958年9月9日,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北京二七机车工厂)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机车的三万多个配件全部由中国制造,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KW,自重60吨,最高时速85公里/小时。
“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于1958年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
“卫星”号内燃机车卫星型机车(NY1-0001)于1960年交付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试用,是投入量产的第一代中国国产柴油机车。
北京型内燃机车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
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
被誉为中国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款液力传动型机车。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东方红1型柴油机车,原称卫星型、NY1型,是中国第一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代表。
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9年试制成功,经过大量试验和改进后,于1966年定型为东方红1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至1972年停产累计生产106台,曾经是京山铁路、沈山铁路的主力客运机车。
东方红2型内燃机车该车为中国第二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适用于调车和小运转用途,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成功,1973年转交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和改进。
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该车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曾经是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干线客运的主力柴油机车,至1988年累计生产了268台。
东方红4型内燃机车东方红4型从1969年到1981年共制造了6台,机车功率为3308kW。
东方红5型内燃机车该车由资阳机车车辆厂生产,液力传动,轴式B-B,整备重量86吨,启动牵引力153kN,构造速度:80km/h。
东方红6型内燃机车东方红6型是资阳内燃机车工厂1981年专为上海黄浦港生产的内燃机车。
机车功率是1740kW,轴式B-B。
该车型只生产了1台。
东方红7型内燃机车该车由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主要用于工矿企业调车和小运转,于1988年试制成功,车辆搭载了济南柴油机厂的Z12V190BJ 型柴油机。
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东方红21型是高原米轨通用型内燃机车,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6年设计,1977年试制投产,1982年又进行改进。
机车标称功率是640kW,最大速度50km/h,车长12000mm,轴式B-B。
东风1型内燃机车东风1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4年开始成批生产的干线货运机车,共生产706台。
当两台机车重联使用时,可由任一机车的司机操纵机车。
机车标称功率是1500kW,最大速度100km/h,车长16685mm。
曾经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为中国铁路服务了逾40年。
火车迷尊称其为“老东风”。
东风2型内燃机车东风2型柴油机车(DF2),原称ND2型,是中国第一代调车用柴油机车,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在东风型柴油机车基础上于1964年研制成功。
1964年至1974年间累计制造了147台东风2型、1台东风2增型机车,1980年至1983年间又制造了5台,共生产了153台,并于1976年获得原铁道部授予全路铁路科技优秀项目奖。
东风3型内燃机车东风3型内燃机车与东风型构造基本相同,仅牵引齿轮传动比由4.41改为3.38,机车标称功率也降为1050kW。
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成批生产的干线客货运机车,共生产226台,车长16685mm。
东风4型内燃机车东风4型柴油机车(DF4),是中国铁路第二代电传动柴油机车的首型机车,也是中国第一款交—直流电传动柴油机车。
由大连机车车辆厂设计制造,首台机车于1969年试制成功。
1982年,由东风4型的基础上研制成东风4B型柴油机车,成为中国铁路上运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柴油机车车型之一。
东风5型内燃机车东风5型柴油机车(DF5)主要用于调车和小运转作业,适用于编组站和区段站进行调车作业,也可做为小运转及厂矿作业的牵引动力。
东风6型内燃机车东风6型柴油大功率干线货运用内燃机车(DF6),原称东风4D型,由大连机车车辆厂设计制造。
车辆的牵引性能、经济性、耐久可靠性以及粘着性能等方面较东风4型列机车有明显改善提高。
东风7型内燃机车东风7型内燃机车(DF7),是中国铁路使用的柴油机车车型之一,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于1982年研制成功的调车兼小运转用机车,适用于大中型枢纽编组站场调车及大型工矿企业调车及小运转作业。
东风8型内燃机车东风8型柴油机车(DF8),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制造,是中国第一种采用16V280系列柴油机的大功率柴油机车。
东风9型内燃机车东风9型柴油机车(DF9),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于1990年研制成功。
是中国第一种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柴油机车,也是继东风8型货运机车之后中国第二种装用16V280/285系列大功率柴油机的铁路机车。
在东风9型机车的基础上,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于1993年成功研制了东风11型准高速客运机车,为以后的中国铁路大提速打下了基础。
东风10型内燃机车东风10型柴油机车(DF10)由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设计生产,属于双节八轴的重载货运柴油机车,拥有牵引5000吨重载货物列车的能力,曾配属柳州铁路局(现南宁铁路局)投入黔桂铁路试运行。
东风11型内燃机车东风11型柴油机车(DF11)采用16V280ZJA型柴油机、轮对空心轴式牵引电动机全悬挂装置、微机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最高运行速度为170公里/小时,首台机车于1992年研制成功,至2005年停产共计生产了459台。
东风12型内燃机车东风12型柴油机车(DF12),原称GKD4型,适用于调车兼小运转,也可用于一般干线货运。
HXN3型内燃机车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及美国EMD联合制造,于2008年7月正式推出。
机车配置6000马力的发动机,是当时全球所有同类产品中最省油、最环保的柴油内燃机车之一。
HXN5型内燃机车HXN5型柴油机车,是中国铁路的干线客、货运柴油机车车种之一,使用交流传动。
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1959年到1962年株洲机车厂共试制5台。
SS1型电力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SS1),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国产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
韶山1型电力机车原称6Y1型,原型车为苏联的N6O型电力机车,首台机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于1968年更名为“韶山1型”,1980年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
1958年至1988年间,株洲电力机车厂累计生产了826台韶山1型机车。
SS2型电力机车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联合研制了韶山2型电力机车试验车,代号SS2。
主电路采用高压侧调压、硅半导体桥式整流集中供电线路。
1971年和1974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技术改造,应用了大功率可控硅元件和电子技术,实现无级调速,为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SS3型电力机车韶山3型电力机车(SS3),是中国铁路的第二代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吸收了韶山1型、韶山2型电力机车的成熟经验后,于1979年研制成功的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86年投入批量生产。
至2006年停产,累计产量超过1500台。
SS4型电力机车韶山4型电力机车(SS4),是中国铁路使用的一种电力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设计制造。
韶山4型是6400千瓦八轴货运电力机车,也是中国铁路第三代(无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电力机车的首型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