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人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掌握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防治分析方法。

3.通过对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

1.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

2.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太湖蓝藻事件”这一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分析方法。

难点:初步掌握环境污染的一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图片导入展示:以“中国水污染地图”为背景,展示“松花江中的化工原料桶、福建汀江水污染”等事件,以说明当今水污染的严重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视觉冲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今水污染的严重性,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陆地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设计:“太湖蓝藻事件”转承:在“太湖美”的音乐背景中展示图片,先展示太湖美景,再转为蓝藻爆发后的太湖图片,把学生带回那个危机的时刻。

1、危害:学生活动:⑴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危害有哪些?⑵根据P17图2.6,说说若蓝藻不断爆发,我们的子孙将看到什么样的太湖?【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水污染危害的一般思路,同时全面的看清这次水污染事件带给我们的伤痛,特别是活动(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次事件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而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

2、污染物:学生活动:结合书本P17第一段文字,完成填空。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 人教版 选修6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 人教版 选修6
师:天然水体除了有河水之外,还有湖泊水和地下水,比较一下这3类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河流水大于湖泊水大于地下水
师:对,那一下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呀?
生:水量、流速、
师:首先肯定是流速,流速快扩散快,其次是更新周期,越短它更新越快,流速快溶解氧多,污染物氧化快,主要是一个化学净化过程,还有一个水量因素,越大其溶解氧也多,自净能力强。除了水体本身之外,还要考虑污染物,如果其物质易于分解则净化快。ok知识点在导学案P14页油块,这会带来什么危害
生:海洋生物
师:对,主要就是大量的石油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系统,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比如这几张图,j就有点惨,那对于石油泄漏有没有什么清理的方法?
生:
师:还是从我们的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入手呀啊,比如物理上的放任和围栏,化学上的用一些化学物质教学分散、沉降、吸收,还有不得已进行燃烧。对于海洋污染,最近的热点不是石油泄漏,是什么呀?
从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水污染防治的答题点。
五、水污染防治
(5min)
所以当时巴川河绿藻光布,为了不继续扩大水污染的范围的伤害系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如今的巴川河也算是美景如画,所以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师:有哪些角度?
生:预防、治理和监管
师:对,预防水污染则要减少水污染物质的排放,有哪几个来源?
师:河流不同位置其净化作用和方式也不同,河岸哪种净化作用比较显著?
生:生物
师:生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河底这些淤泥呢?
生:吸附
师: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污染物,同时在水体中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净化水体。
本节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班级中有纯文科也有理化地、还有理生地的班级,所以对于不同学情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详略。物理类班级可以略讲,历史类班级可以稍微讲清楚一点,这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知识的交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4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48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本章知识,在必修模块略有涉及,但当时要求较低,而本章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拓展,要求更深入的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水体污染,教材从3个污染源来介绍:重金属污染、生物污染、石油污染,分别选用了两个案例:日本水俣病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以此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

为了增加课堂趣味,走进学生生活,本人利用视频短片播放的形式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增强了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原先较孤立的3个案例有意义的联系在一起,撑起了本课的知识框架。

三、学情分析水体污染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问题。

所谓熟悉,是因为在必修阶段有所涉及,学生对其成因和危害有所了解。

但选修部分对学生提高了要求,作为高二选修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面对具体问题,往往不能从具象中提炼共同的本质,通过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再运用该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一)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太湖蓝藻事件”这一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重点、难点重难点: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结合多媒体辅助等方式。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发现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六、课堂研讨(一)导入设计: “生命之源”引入:播放《生命之源》视频短片,了解水作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是何其重要。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程标准]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1、能简洁的表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能结合案例归纳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能推理出其危害;与同学讨论,说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能简要表述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可以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P15,完成下列填空。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1)、分类:物理净化、净化、生物净化。

(2)、生物净化与溶氧量关系:溶解氧越多,水体自净能力。

(3)、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水体类型自净能力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重点提示】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3)、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以__________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体污染现象:1、水污染:2、水体富营养化: (1)、形成过程:活动二:阅读P17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活动三:阅读P18案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氮磷物质从哪里来的?②、太湖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2)、类型: (内陆水域)、 (海洋) (3)、污染物: 、 等营养元素。

(4)、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污染源) (5)、危害: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6)、应对策略:【例1】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 藻类过渡繁殖遮蔽湖中植物 受阻死亡死亡残体被微生物分解释放氮磷鱼类死亡(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高中地理 第2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2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2.理解水体污染现象。

(重点) 3.通过实例学会分析水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难点、重点)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1)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叫作环境的自净能力。

(2)机理: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1)差异: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最强的,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是最差的。

(2)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形成条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水体污染现象1.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物: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2)表现:(3)危害①藻类迅速繁殖,出现“水花(水华)”或赤潮。

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死亡。

③湖泊水深变浅并演化为沼泽。

2.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运输。

(2)对生物的危害①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③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1.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3.藻类聚集在湖泊上层遮蔽阳光,使湖中植物呼吸作用受阻而死亡。

4.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 )5.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C.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D.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提示:1.√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2.×一般来说,就自净能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3.×遮蔽阳光,主要是使光合作用受阻。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水污染及其成因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程标准]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1、能简洁的表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能结合案例归纳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能推理出其危害;与同学讨论,说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能简要表述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可以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

[学习过程]活动一:阅读P15,完成下列填空。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 、_______ 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1 )、分类:物理净化、_______ 净化、生物净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净化与溶氧量关系:溶解氧越多,水体自净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______ 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 _____ 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重点提示】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水体污染现象:1水污染:2、水体富营养化:(1 )、形成过程:活动三:阅读P18案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的氮磷物质从哪里来的?②、太湖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2 )、类型:________ 内陆水域)、 __________ 海洋)(3)、污染物:________ 、___________ 等营养元素。

(4)、成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污染源)(5)、危害:生态环境:人类活动:(6 )、应对策略:【例1】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

水污染及其成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的概念、种类、成因;•学习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水污染的概念及种类•水污染的概念及来源•水污染的分类及特点2. 水污染的成因•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水污染3. 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三、教学重点•了解水污染的概念、种类、成因及其影响;•学习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

四、教学难点•理解水污染产生的成因;•学习不同水污染防治手段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方法•辩证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摆件模型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师生问答:你知道什么是水污染吗?你了解哪些水污染的种类?2.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水污染?如何预防水污染?二、了解水污染的概念及种类1.讲解水污染的概念。

2.根据水污染来源的不同,了解水污染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巩固练习分组进行讨论,每组以课堂报告的形式,介绍一种常见水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水污染的成因1.讲解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学习自然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水污染。

三、巩固练习1.案例分析:根据课堂所给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水污染的成因。

2.实验:进行家庭水污染的自测实验,让学生了解影响水质的因素。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上两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水污染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1.讲解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

2.学习防止水污染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

3.了解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

三、巩固练习1.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经济、社会方面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2.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就所学的内容进行探讨、总结。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

2、学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

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学习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思考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①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②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③“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阅读图2.2思考:流动性强的河流为什么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归纳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二、水体污染现象利用教材的案例1、案例2、案例3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要求:找出每个案例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过程及其危害。

案例1震惊世界的水俣病1.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阅读图2.6分析湖泊是如何演变成沼泽原理案例2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思考:1.导致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2.这些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4.太湖流域污染区域防治的治理措施从控制废水的排放人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

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2.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⑴污染物:⑵常发区域:⑶原因:⑷危害:案例3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思考: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三、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出水污染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

然后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经典例题1]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掌握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1.水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重点)2.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难点)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1)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2)水体自净能力比较: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3)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天然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其自净能力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1.为什么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提示】河流水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

流动的河水中含有的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相比河流,湖泊水流动性弱,更新速度慢,污染物稀释慢。

水体污染现象1.(1)污染物: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2)危害①藻类迅速繁殖,出现“水花(水华)”或赤潮;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死亡。

③湖泊水深变浅并演化为沼泽。

2.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运输。

(2)对生物的危害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沉降到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③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2.影响赤潮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气候条件:气温越高,越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2)环境条件:环境污染,如化肥大量施用,灌溉冲刷出的废水中含有营养元素(氮、磷),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机物、营养盐类,这些废水通过江河汇入大海,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3)生物条件: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

(4)水域条件:较为封闭的水体(如海湾),一方面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另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问题导思】1.少量的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为什么不会造成水污染?【提示】天然水体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2.天然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通过哪些过程实现?【提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3.既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水污染?【提示】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污染。

影响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的因素1.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2.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的速度快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思路点拨】解答此题要理解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及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

【解析】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水体,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的速度快,自净能力强。

水体污染的类型及其防治【问题导思】1.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是什么?【提示】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提示】生产和生活污水。

3.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有哪些危害?【提示】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4.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人类的哪些生产活动?【提示】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

5.海洋石油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海洋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洋生态,使海洋环境退化;危害渔业生产;破坏海滨娱乐场所等。

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富营养化,它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的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缓慢,常常需要以地质时代或世纪来描述。

另一种是人为富营养化,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化状态变为富营养化状态。

这两种富营养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的含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云南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

据2005年监测,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

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云南丽江古城河水污染是在其发展旅游之后产生的;治理河水污染的措施应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丽江古城河水污染是因游客剧增,生活垃圾乱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所致。

治理河水污染措施有:通过减少游客数量来控制污染源;加强管理,使污水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等。

【答案】原因:游客剧增,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未经处理、不达标)排入河中。

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逐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生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备选例题(教师用书独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0 000千米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一半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

材料二2008年中国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1)在我国七大水系中,水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水系,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地区的水质较好。

(2)试分析导致我国河流水质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3)河流污染会有什么危害?(4)根据我国河流污染的现状,谈谈防治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了河流污染的状况、污染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防治的措施等内容。

结合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①根据图例判断水系的水质状况,进而总结空间分布;②河流的自净能力和排入的污水量共同影响河流的水质;③河流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影响工农业生产;④河流污染的防治应从控制污染源、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注重法规管理、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等方面展开。

【答案】(1)海河南方(2)①南方河流流量大,自净能力强;②北方降水少,河流自净能力差,且重工业发达,排放污染物多。

(3)危害人体健康;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4)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建立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强管理,以管促治;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答对其中3点即可)[图表展示]教材P16图2.2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解图精要]由图中可知:该图说明了河流对河水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河道的不同部位,净化作部位净化作用的物质净化作用上层适量的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生物净化中层河水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底部河床底泥和微生物物理净化、生物净化[图表应用]读上图,回答:(1)水体的自净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些过程实现的()①物理净化②化学净化③生物净化④水体循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下列天然水净化作用中,属于化学净化作用的是()A.混合B.沉淀C.分解、凝聚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解析】第(1)题,水体的自净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三个过程。

第(2)题,混合、沉淀属于物理净化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属于生物净化作用。

【答案】(1)D(2)C教材第19页思考【答案】 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鸟、海兽、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污染物超过自净作用水体污染现象K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形成原因危害K海洋石油污染K一、选择题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读下图,完成1~2题。

2001~2005年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2001~2005年赤潮发生次数月度变化1.关于赤潮的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B.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C.全年皆有,1~3月多发D.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最多2.关于赤潮的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②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③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④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1题,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易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5、6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最多的海域。

第2题,人类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可能会导致生病或死亡;为防止海水富营养化,沿海地区应该合理进行海水养殖,而不是禁止。

【答案】 1.A 2.A二、综合题3.某水库是该地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下图示意该水库集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2004~2005年该水库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库区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水库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所以水质变化的总趋势是水质恶化。

2004~2005年该地区的耕地、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混合林地、水域和裸地面积减少,导致污染源增加,使水质恶化。

第(2)题,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增加林地及水域面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等,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趋于恶化。

原因:混合林地、水域和裸地面积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民点用地和耕地,污染源增加,使水质恶化。

(2)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水源保护意识;禁止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封山育林,保持森林植被;采取生态护岸、退耕还湖等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