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通用电气

外围 家电 中央空调 电视、音像 线缆 移动电话 电力传输 广播站
8
第一次变革:资料篇——1992年组织结构:
——多事业部结构:总部职能部门监控+自足的事业 部
公司执行官办公室
总部 部门
法律部 门
业务发 展部门
财务部门
研发部门
外部及业 界关系部
GE国际 人力资源部 信息技术部
下
GE飞机 GE财务
引擎
结论一
多元化战略存 在缺陷,应采 取相应措施予 以弥补。
二 韦尔奇时代通用电气基本组织竞争力
1 创业能力
收购进军新产业,如金融服务业、加强服务产业、电子 商务
2
组织设计能 力
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于权责)、控制系统(绩效评估与 激励)、组织文化(完成工作的方式)
3 战略能力
治理技能和控制经理的能力:股票和期权报酬激励模式 、推行六西格玛管理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年份
90年代初
90年代末
第一次变革
第二次变革:
:组织结构
侧重控制系统
无边界组织
整理、售出或关闭 裁员 精简部门
高管大换血
消减层级
群策群力 扩展
最佳实践
人力管理改革
第三次变革 : 组织文化
4E的A级参与者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通用电气韦尔奇时代战略分析
A
1
目录
• 1 简介篇 • 2 分析篇:韦尔奇时代的三次变革 • 3 结论篇
A
2
简介篇:通用电气
GE是一家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 司。GE的产品和服务,从能源、石油天然气 、水处理、航空、运输系统、家电、照明和医 疗,到金融和新闻媒体及娱乐,客户遍及全球 100多个国家,拥有30多万员工。拥有包括基 础设施,金融以及媒体等五大业务集团。 GE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托马斯.爱迪生,他于 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1890年,整 合成立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1892年,和 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通用电气 公司(GE)。目前,GE公司依然经营着爱迪生 时代的一些业务,包括照明、运输、工业产品 、电力传输和医疗设备。经过多年的努力, GE领导人建立了多样化的领先业务;并通过 不断发展并降低成本;坚实的财务实力和控制 制度使公司能够利用各种经济周期带来的商机 。 GE是道琼斯工业指数榜自1896年设立以来惟 一至今仍在榜上的公司。 2010年,在《快速公司》(Fast Company) 评选的世界五十大最具创新能力公司中,GE 医疗名列第一,GE公司名列第十九。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分析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分析1.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数字化转型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更是整体业务模式的变革和转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成功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案例,探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关键要素和成功战略。
2. 案例一:西门子西门子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电气工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
西门子通过建立一套集成的数字化平台,将传感器、设备和数据连接起来,实现了设备和生产数据的实时交互和监控,并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
通过数字化转型,西门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通过数字化服务模式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3. 案例二:通用电气通用电气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多元化技术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数字化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转型。
通用电气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设备和产品的远程监控和数据收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化产品开发。
通过数字化转型,通用电气实现了产业链的优化和差异化竞争,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
4. 案例三:松下电器松下电器是一家全球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产品制造到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松下电器通过数字化技术连接了家电设备和智能家居系统,实现了智能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数字化转型,松下电器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5. 成功案例分析以上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从企业整体层面进行规划和推动。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关键要素:- 领导力和文化转变:企业高层的领导力和文化转变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
只有领导层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推动组织进行文化转变,才能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
- 人才培养和引进: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技术和专业背景的人才支持。
企业需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团队,并将其与现有的业务团队进行紧密协作。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管理理论与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1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迁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
公司规模大了。
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
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
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
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
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
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
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
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
GE矩阵案例范文

GE矩阵案例范文GE矩阵是通用电气公司(GE)CEO杰克·韦尔奇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入的一种管理工具,用于评估公司业务的绩效,并确定如何分配资源和投资。
这个矩阵将公司的业务划分为以下四个象限:高增长高市场份额(Stars)、高增长低市场份额(Question Marks)、低增长高市场份额(Cash Cows)和低增长低市场份额(Dogs)。
一个经典的GE矩阵案例是通用电气公司在1990年代初期对其业务进行评估和重新定位。
当时,通用电气公司是一家庞大而杂乱的公司,拥有众多业务部门和产品线,管理混乱且效益低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杰克·韦尔奇决定采用GE矩阵来评估和重新构造公司的业务。
首先,通用电气公司将所有业务部门和产品线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其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哪些业务有潜力成为公司的未来明星,哪些业务需要更多资源和投资来提高市场份额,哪些业务应该从公司的组合中剥离,以及哪些业务可以继续作为稳定的现金奶牛。
在评估过程中,通用电气公司发现一些业务部门和产品线处于高增长高市场份额(Stars)象限。
这些业务有着良好的市场份额,并且市场增长率很高,因此被认为有潜力成为公司的未来明星。
作为回应,通用电气公司决定将更多资源和投资注入这些业务,以加速其发展。
另一方面,通用电气公司也发现一些业务部门和产品线处于高增长低市场份额(Question Marks)象限。
这些业务正在经历高速增长,但是市场份额较低,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为了提高这些业务的竞争力,通用电气公司决定增加资源投入,并寻找机会扩大其市场份额。
相反,通用电气公司在一些业务部门和产品线中发现低增长高市场份额(Cash Cows)的特征。
虽然这些业务的市场份额很高,但是市场增长率较低。
为了确保这些业务的持续现金流,通用电气公司决定维持现有业务,并从中获取收益。
最后,通用电气公司还发现一些业务部门和产品线处于低增长低市场份额(Dogs)象限。
通用电气案例

通用电气案例【篇一:通用电气案例】阿尔里斯在他的营销著作《定位》中提出了两个启发人心的营销法则,一个是阶梯法则一个是二元法则,他们的核心内容就是阶梯营销定位。
二元法则预示着任何一个行业将来都只有两种品牌主导市场,并且,排名第一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降低,排名第二的市场份额将增加,而排名第三的占有率将比初期更低。
人们常常思考,通用电气如何能一直走在最前面?美国《财富》杂志1900年列举了12家最有名的公司,通用电气名列其中。
100多年过去了,许许多多的公司来的来,去的去,惟独通用电气英雄不倒,1998~2002年还连续5年位居《财富》“全美最受推崇公司排行榜的首位。
通用电气的成功的确是个奇迹,自1892年创立以来,它已经稳稳当当地发达了110年。
现今是一家多元化的全球性企业集团,集技术、制造和服务业为一体,致力于在其所经营的每个行业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其旗下拥有飞机发动机、动力系统、金融服务、医疗设备等11个业务集团,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职员多达31.3万人。
如果单独排名,至少有9个业务集团同样可名列全球500强。
更让人惊异的是,这两年美国经济疲软,可通用电气却成绩非凡。
2001年实现利润141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7%,达到35亿美元,创下该公司季度利润最高纪录。
促使通用电气创造奇迹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位管理天才、三条商业模式、四大发展战略。
管理天才——韦尔奇说到通用电气,不能不提到韦尔奇。
这个个子矮小还有点口吃的人物,从1981~2001年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长达20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1981年韦尔奇当上公司一把手之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为了让公司产品“数一数二(即“不做世界第一,就做世界第二),他不是砍削生产线,就是大量裁员。
韦尔奇看准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在淘汰旧业务的同时又不断增加新的品种。
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经营之道

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经营之道90年代初,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美、英、法、德。
日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
无数企业举步维艰,破产倒闭者比比皆是,甚至一些超级大公司也在劫难逃,出现巨额亏损。
如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王安电脑、施乐公司、三角洲航空公司等等,连人们一向看好的IBM公司也在1992年度亏损68亿美元,股价爆跌,其董事长不得不引咎辞职。
在这艰难的年代,美国通用电气一枝独秀,销售收入和税后利润连年增长:年份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销售收入 $446亿 $491亿 $526亿 $546亿 $571亿税后净利 34亿 39亿 43亿 44亿 47亿该公司规模之大,匹敌者寥寥。
根据《商业周刊》公布的数据,通用电气在1992年全球大企业排名表中居第六位,其销售额在全国居第五位,而税后净利在全美国居第三位,全公司有13个事业部,产品多种多样,从照亮千家万户的普通电灯泡到原子能发电站,从地面的机车到大空中的卫星,从飞机发动机到家用电器。
它经营的信用卡达六千多万张,它拥有的商用飞机比美国航空公司还多。
美国人购买的食品,36%储藏在该公司生产的冰箱里;晚饭后,每五人中就有一个收看属于通用电气的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电视节目。
通用电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归功于公司总裁韦尔奇独到的经营战略。
韦尔奇是80年代初就任公司总裁的,他一上台就以其强硬的作风令世人瞩目。
在极短时间里,他使这个历史悠久但老态龙钟、日渐衰落的企业面目一新,爆发出强大的活力。
在12年里,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两倍半,税后净利翻了三番。
为此,《金融世界》将韦尔奇称为1992年度的“最佳总裁”。
1993年四月至五月,笔者有幸随国家经贸委组织的“中国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考察团”赴美对通用电气作了较全面的了解。
该公司产品、技术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韦尔奇的经营战略。
他的经营战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致力于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的组织战略;一是力求在全球性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市场战略。
案例3 通用电气公司的组织管理

案例3 通用电气公司的组织管理美国各大公司的企业管理体制从6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强调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到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停滞,有些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又出现重新集权化的趋向。
有一种称做“超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就是在企业最高领导之下、各个事业部之上的一些统辖事业部的机构就应运而生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79年1月开始实行“执行部制”,就是这种“超事业部”管理体制的一种形式。
一、公司基本情况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
这家公司的电工产品技术比较成熟,产品品种繁多,据称有25万多种品种规格。
它除了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外,还是一个巨大的军火承包商,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
美国《工业研究》杂志举办的1977年度一百种新产品的评选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新产品获奖最多。
闻名于世的可载原子弹和氢弹头的阿特拉斯火箭、雷神号火箭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这家电气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家公司大发战争财,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在新兴的电工技术部门——无线电方面居于统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无线电公司,几乎独占了美国的无线电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产量和利润额急剧增长。
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80多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攫取了许多企业的股份,1939年国内所辖工厂只有三十几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1976年底在国内35个州共拥有224家制造厂。
在国外,它逐步合并了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西班牙等国的电工企业。
1972年该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计有:欧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亚洲11家、澳大利亚3家、非洲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