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的主要特性和消毒机理
臭氧消毒原理与特点

臭氧消毒原理与特点臭氧是一种良好的杀菌消毒剂,在国内使用已经有百年历史,臭氧消毒技术逐渐成熟,可有效提高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安全质量,改善室内空气卫生状况。
与普通的化学药剂相比,臭氧操作简单,没有二次污染,而且,臭氧杀菌效果不受酸碱环境的影响,适用性非常广泛。
1.臭氧杀菌原理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它是淡蓝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臭氧极不稳定,分解时放出新生态氧[O]。
新生态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对抵抗力顽强的微生物如病毒、芽子孢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臭氧能氧化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味,还可去除水中溶解性的铁、锰盐类及酚等。
2.臭氧杀菌系统臭氧是空气中的氧通过高压放电产生的,制造臭氧的空气必须先行净化和干燥,以提高臭氧发生器效率并减少腐蚀。
臭氧发生系统的前部为空气净化和干燥装置,以后为臭氧发生器。
其系统布置为:空气压缩机将空气送至冷却器,然后再经过滤加以净化,再经过1~2级硅胶或分子筛干燥器,将空气干燥至露点(-50℃)以下,最后经臭氧发生器,通过15000~17000V高压电,在空气中放电后产生臭氧。
现场用空气或氧气为原料制备的臭氧的浓度在2%~10%之间。
臭氧具有高腐蚀性能,通常橡胶、大多数塑料、普通钢铁、铜以及铝等材料都不能用于臭氧系统。
可用的材料主要包括316和305不锈钢、玻璃、氯磺烯化聚乙烯合成橡胶、聚四氟乙烯以及混凝土。
3.臭氧消毒的特点1)由于臭氧比氯有较高的氧化电位,比氯消毒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的作用比氯快,消耗量明显较小,例如,在0.45mg/L臭氧作用下,经过2min后脊髓灰质炎病毒死亡,如果用氯消毒,则剂量为2mg/L时需经过3h。
2)在很大程度上,臭氧杀菌不受酸碱环境的影响,适合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使用,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3)在某些特定的用水中,如食品加工、饮料生产以及微电子工业等,臭氧消毒不需要从已净化的水中去除过剩杀菌剂的附加工序,如用氯消毒时的脱氯工序。
臭氧的消毒原理

臭氧的消毒原理
臭氧的消毒原理主要是通过氧化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来实现。
当臭氧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接触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引发氧化反应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DNA
和蛋白质结构。
臭氧的消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臭氧在与微生物接触后,能与微生物细胞内的酶、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造成其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
2. 破坏细胞膜:臭氧可以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膜,改变膜的物理性质,破坏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
3. 破坏核酸:臭氧可以氧化微生物的核酸,干扰细胞内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进而引起细胞的死亡。
4. 杀灭孢子:臭氧的消毒作用对耐热性较高的孢子也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为臭氧能够渗透到孢子的内部,破坏其内部结构,从而杀死孢子。
臭氧作为一种高效且广谱的消毒剂,在水处理、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快速、高效地杀灭微生物,且不会留下任何有害的残留物,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在消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o3杀菌消毒原理

o3杀菌消毒原理
臭氧(O3)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作杀菌和消毒的剂。
以下是臭氧杀菌消毒的主要原理:
1.氧化作用:臭氧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够与微生物的细胞膜、
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发生氧化反应。
这导致微生物的细胞膜破
裂、蛋白质变性以及核酸结构的破坏,从而杀灭或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和繁殖。
2.破坏细胞壁:臭氧还能够引起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破裂,导致
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灭微生物。
这对于一些致病微生物的
灭活具有重要作用。
3.直接接触杀菌:臭氧气体可以直接接触到被处理物体表面,因
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挥杀菌和消毒作用。
4.消除异味:臭氧分子能够与一些有机物发生反应,降解它们,
从而去除异味。
这在一些需要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中也具有一
定的应用。
5.快速分解:臭氧在环境中相对较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氧分子。
因此,臭氧在处理后,残留的氧气不会对环境产生长时间的影
响。
需要注意的是,臭氧的使用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因为高浓度的臭氧对人体呼吸道和黏膜具有刺激性。
因此,在进行臭氧杀菌消毒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臭氧的消毒机理、杀菌效果、使用安全性解释及其优势比较

臭氧的消毒机理、杀菌效果、使用安全性解释及其优势比较一.臭氧用于消毒的主要机理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病毒内部转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并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氧化并穿透其细胞壁,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病毒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而夺取细菌病毒的生命。
同时还可以渗透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胞发生通透性畸变,导致细胞溶解性死亡,并将死亡菌体内的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支原体及热源(内毒素)等均溶解消除。
综观消毒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型、杀菌和溶菌型三种。
臭氧灭菌消毒属于溶菌型剂体,可以达到“彻底、永久地消灭物体内部、表面等所有微生物的目的”。
而且它的作用是短时间甚至是瞬间完成的。
臭氧作为性能优良的消毒手段,在制药企业GMP、医疗卫生场所、食品加工车间和居民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大规模应用,被称为“绿色消毒剂”,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技术标准中对臭氧杀菌消毒都有明确的肯定,“4.12.2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胞,病毒,真菌等,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臭氧在水中的杀菌速度较氯快。
”(载自《消毒技术规范》)。
二.采用气相臭氧消毒的主要优点臭氧的最终分解物是氧气,无残留,对环境无任何公害;对所消毒物品,如器皿、餐具、食品等不会有任何残留物,而且对原有物品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相对于其他消毒方式,如紫外线、药剂熏蒸等,运行成本较小;适用范围广阔,没有特别的限制条件。
在气相条件中臭氧杀灭微生物的效果的因素:臭氧阈值浓度,即当臭氧空气浓度在达到此浓度要求时,才能具有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微生物种类;处理时间;臭氧分布方式;空间内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室内墙面、顶棚、地板及其他装饰材料的还原性影响等。
气相条件下,臭氧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是有区别的,经实验证明,臭氧对人、动物的致病菌、病毒具有很强的溶菌性杀灭作用。
臭氧基础知识 臭氧消毒的机理及特点

臭氧基础知识臭氧消毒的机理及特点臭氧(OZONE),分子式(O3),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液态下呈淡蓝色,具有特殊气味,易溶于水,常温下易分解还原为氧气;低温下(0℃以下)不易分解。
臭氧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其消杀速度是氯的600~3000倍,是紫外线的1000倍。
臭氧在应用后剩余的是氧气,不存在二次污染,被誉为“绿色”消毒剂。
臭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众所周知的臭氧层由紫外线生成,雷雨时雷电可产生臭氧,某些化学法也可产生臭氧。
工业臭氧的产生主要以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含量21%)为原料,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将氧气分子打开重新组合后产生臭氧。
因为臭氧不易储存和运输,只能现产现用,所以臭氧发生器成为了臭氧技术的代表设备。
氧气和臭氧的主要性质O2O33248无草腥味无淡蓝色1049.1640稳定易分解10 1.429 2.144臭氧消毒的机理臭氧是人类已知的仅次于氟的第二位强氧化剂,臭氧在一定浓度下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生物化学氧化反应。
臭氧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很不稳定,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易变,很快自行分解为氧(O2)和单个氧(O)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氧化作用。
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并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长和繁殖过程遇到破坏。
还可以渗透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胞发生通透性畸变,导致细胞的溶解死亡,并且将死亡菌体内的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支原体及热原(内毒素)等溶解变性死亡。
综观无菌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
臭氧灭菌消毒属于溶菌剂,即可达到“彻底、永久地消灭物体内部所有微生物”。
臭氧消毒的特点臭氧消毒灭菌方法与常规消毒灭菌方法相比有如下特点:(1)高效性臭氧消毒是以空气为媒质,不需要其它任何辅助材料和添加剂。
臭氧杀菌的化学原理

臭氧杀菌的化学原理臭氧(O3)属于一种强氧化性的分子,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降解有机物和消除异味等作用。
臭氧的杀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氧化作用: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直接氧化细菌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破坏细菌的代谢过程和生物结构,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臭氧分解时,会释放出自由氧基(•O)和氧分子(O2),自由氧基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以进一步氧化细菌体内的其他生物大分子,加强杀菌效果。
2. 社区的防微杀菌效果:臭氧能够草木具有“中和异味”的作用,能够杀灭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和霉菌,消除异味。
臭氧分解产生的氧分子能够与空气中的异味物质反应,生成无毒物质,从而消除异味。
3. 破坏细胞膜:臭氧分子可以通过渗透细胞膜,并与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改变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菌失去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的死亡。
4. 杀灭病毒和微生物:臭氧能够破坏病毒和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进而杀灭病毒和微生物。
研究发现,臭氧可以杀灭多种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此外,臭氧还可以杀灭一些嗜热性和嗜冷性微生物,如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等。
5. 破坏细菌内部结构:臭氧分子可以通过氧化反应,降解细菌的代谢产物,破坏细菌内部结构和细胞器,使细菌失去生活能力。
同时,臭氧杀菌的原理也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 浓度:臭氧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臭氧会在短时间内杀灭细菌,病毒和霉菌。
2. 接触时间:臭氧分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到细菌和病毒的内部结构,发挥杀菌作用。
在长时间接触臭氧的情况下,臭氧可以更好地杀灭细菌和病毒。
3.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对臭氧的杀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可以提高臭氧的杀菌效果。
综上所述,臭氧以其强氧化性和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霉菌,达到杀菌、消毒、降解有机物和消除异味的作用。
卫生部《臭氧消毒的技术规范》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一、理化特性: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
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
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
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
五、腐蚀性: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
六、稳定性: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
七、使用范围: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1、液体消毒:饮用水、工业生活污水和饮料水的净化消毒。
臭氧的杀菌原理

臭氧的杀菌原理
臭氧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其杀菌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臭氧能与细菌体内的有机物质反应,引发一系列氧化反应,破坏细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臭氧能氧化蛋白质、脂类以及DNA分子,进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破坏细胞壁:臭氧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使细菌受损甚至破裂。
细菌的细胞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重要保护层,臭氧通过氧化细菌细胞壁的多糖和蛋白质,使其结构受损,导致细菌死亡。
3. 抑制酶活性:细菌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多种酶的参与,而臭氧则能抑制或破坏细菌体内的酶活性,导致细菌代谢紊乱乃至死亡。
4. 破坏核酸:臭氧能够通过氧化作用破坏DNA和RNA分子的结构,进而干扰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综上所述,臭氧的杀菌原理主要包括氧化作用、破坏细胞壁、抑制酶活性以及破坏核酸,这些作用相互结合发挥出强大的杀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的主要特性和消毒机理
臭氧活性碳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自来水处理工艺,在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目前我国昆明,大庆的自来水厂已开始采用该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海、杭州等地也在实施中,采用臭氧消毒处理是水厂消毒的发展趋势。
一、对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世纪90年代起,由于怀疑水中的有机物和天然物质与氯发生反应形成的三卤甲烷具有致癌性,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也逐渐对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产生了兴趣,并逐步在一些饮用水处理系统中采用或增设了臭氧处理工艺。
由于臭氧比氯有较高的氧化电位,因此它比氯消毒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
对细菌的作用也比氯快,消耗量明显较小,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PH的影响。
有关资料报道,在0.45mg/L臭氧作用下,经过2min,脊髓灰质炎病毒即死亡;如用氯消毒,则剂量为2mg/L时需经过3h。
当1mL水中含有274~325个大肠菌,在臭氧剂量为1mg/L时可降低在肠菌数86%;剂量为2mg/L时,水几乎可以完全被消毒。
较之传统的氯消毒方法,臭氧消毒还有如下优点:(1)消毒的同时可改善水的性质,且较少产生附加的化学物质污染。
(2)不会产生如氯酚那样的臭味。
(3)不会产生三卤甲烷等氯消毒的消毒副产物。
(4)臭氧可就地制造
获得,它只需要电能,不需任何辅料和添加剂。
(5)某些特定的用水中,如食品加工,饮料生产以及微电子工业等,臭氧消毒不需要从已净化的水中除去过剩杀菌剂的附加工序,如用氯消毒时的脱氯工序。
由于臭氧在水中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如接触池口处水中剩余臭氧尚有0.4mg/L,但经过水厂清水池的停留后,水中的剩余臭氧已完全分解,没有剩余消毒剂的水将进入管网。
因此,经过臭氧消毒的自来水通常在其进入管网前还要加入少量的氯或氯胺,以维持水中一定的消毒剂剩余水平。
二、臭氧的主要特性和消毒机理
1)臭氧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臭氧是一种高活性的气体,通过对氧气的放电而形成,其分子式是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
臭氧最显著的特性是具有强烈的气味,臭氧的英文词为“OZONE”,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味道”。
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淡蓝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臭氧具有很高的氧化电位(2.076V),比氯(1.36V)高出50%以上,因此它具有比氯更强的氧化能力。
臭氧是由氧按以下热化学方程式形成:3O3 →2O3-69kcal 由上式可见臭氧的形成是吸热过程,因此,臭氧分子极不稳定,可自行分解,伴
随着分解过程全放出能量因此,臭氧比氧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氧化能力。
2)臭氧气体向水中的传递能力也可表示为:单位时间内的传递能力=传递系数×交换面积×交换电位这里所指的交换电位不仅与气液的浓度差有关,而且与臭氧和
水中物质发生直接化学反应的活性有关。
许多实验表明,臭氧气体要溶解在水中,首先必须在与之接触的液体表面上完全扩散进而溶解在表面的液体中,最终扩散到液体的内部。
因此,气液两相间的传递率主要由下列因素所决定:
2.臭氧的氧化反应和消毒机理臭氧一经溶解在水里,会出现下列两种反应:一种是直接氧化,它是较缓慢的且有明显选择性的反应;另一种则是在水中羟基、过氧化氢、有机物、腐殖质和高浓度的氢氧根诱发下自行分解成羟基自由基,间接地氧化有机物、微生物或氨等。
后一种反应相当快,且没有选择性,另外还能将重碳酸根氧化成重碳酸和碳酸。
这两种反应中后一种反应更强烈,氧化能力更强。
由于氢氧根和有机物等能诱发臭氧自行分解成羟基自由基,所以低ph
条件下有利于臭氧直接氧化反应,而高ph值和有机物含量
高的条件下则有利于羟基自由基的间接氧化反应。
臭氧的自行分解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h值、温度、UV值、臭氧浓度以及水中存在的其他可去除物。
其分解速率可由余臭氧的含量来间接表示。
由于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尤其是碳酸盐)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因此在低PH和高缓冲性能的余臭氧可维持较长时间。
臭氧可杀菌消毒的作用主要与它的高氧化电位和容易通过微生物细胞膜扩散有关。
臭氧能氧化微生
物细胞的有机物或破坏有机体链状结构而导致细胞死亡。
因此,臭氧对顽强的微生物如病毒、芽孢等有强大的杀伤力。
此外,臭氧在杀伤微生物的同时,还能氧化水中的各种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嗅、味和酚等(1)气液两相的物理
特性;(2)气体通过气液界面的浓度差;(3)气体湍流的程度。
3)臭氧在水中的溶解浓度大于氧。
臭氧在水中的溶解一般遵循亨利定律。
对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供气压力。
由于臭氧采用在使用现场利用空气或氧气就地制备,制备出来的臭氧气体实际上是一种臭氧化气体,属于混合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和氧气。
而亨利定律表示的是某一单纯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规律,所以,臭氧在水中的溶解特性除了与上述的温度和供气压力有关外,还与供气中含臭氧的浓度有关。
此外,在一定的大气压力下,臭氧在水中的浓度与供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关。
虽然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氧,但溶于水中的臭氧极不稳定,很容易分解。
三、臭氧消毒系统臭氧消毒系统通常有四部分组成,包括气源制备\臭氧发生\接触反应和尾气处理.
1、气源制备
按照臭氧消毒系统的运行特点,气源制备部分是臭氧消毒系统中的前置系统,它的作用是为臭氧发生器提供所需的质量适宜和数量足够的气体。
气源制备部分有各种形式可供选择。
对不同形式的气源制备部分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供气的规模、现场条件以及运行能耗。
2、臭氧发生
臭氧发生部分是臭氧消毒系统中的核心,它的作用是生产消毒工艺所需的数量足够臭氧气体。
它的投资约占整个臭氧消毒的60%以上,运行能耗约占60%—80%。
臭氧发生部分因臭氧发生器的形式不同而有所差异,选择臭氧发生部分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臭氧产量、设备投资以及运行能耗。
3、臭氧接触
接触反应是臭氧消毒系统生产运行的核心,它的作用是将由臭氧发生器发生的臭氧气体迅速有效的扩散到处理水中,并稳定可靠地完成预定工艺所要求的反应。
接触反应形式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工艺目标及其相应的反应。
臭氧接触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氧气扩散到液体中,并使之与液体全面接触和完成预期反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通过臭氧接触器来完成。
不同的工艺目标和相同的反应决定了接触器的形式和接触时间。
臭氧接触器的主要形式有:传统的微气泡扩散接触器、吸气式涡轮扩散接触器、带有接触填料的密闭式接触柱以及吸气式水射器扩散接触器。
对于净水消毒而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微气泡扩散和吸气式涡轮扩散型。
臭氧接触时间对于不同的反应通常在1到
12min之间。
在需要有可靠灭病毒的场合,通常需要维持剩余臭氧达0.4mg/L的4min接触时间,由于水中除细菌外通常还会含有与臭氧发生快速反应的物质(如构成水中色度和嗅味等物质)。
因此,消毒接触时间一般采用10min。
采用
微起泡扩散消毒接触器时,通常布置成双格间和三格间接触室。
第一格间是为了水的化学需臭氧量(降低色和味)通常以0.4—1.0mg/L的用量和4---6min的接触时间为基础。
而
后续格间的功能主要是杀灭病毒,在此格间的进口处剩余臭氧的水平至少必须有0.4mg/L,而且此格间的低部应注入足
够的臭氧以保持这一水平达到4min的时间。
后续格间臭氧
的注入量通常为0.4—0.6mg/L。
采用微气泡扩散方式时,为了保证臭氧向水中有较高的传输率,通常需要有至少5.5-6m 的设计水深。
采用吸气式涡轮扩散接触器时,由于这种形式的接触器尤如一个完整的快速混合器,为了满足消毒所需要的时间和剩余臭氧的水平,通常需要设置停留池或采用多级布置方式。
由于涡轮机具有使臭氧气体与水高效混合的优点,因此,这种接触器的设计水深不需要很深。
4、尾气处理
当臭氧与水在接触器内接触后,从接触器排气管排出的气体中仍含有一定的残余臭氧,这些含有残余的臭氧的气体被称之为臭氧尾气。
尾气中残余臭氧的量随臭氧同水的接触方法和处理水中维持的臭氧浓度有关,一般约占臭氧总投量的1%-5% 。
相对臭氧消毒系统其他部分而言,尾气处理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它的作用是及时有效地消除尾气中的剩余臭氧。
由于臭氧的强氧化能力,因此它具有高腐蚀性能。
通常
橡胶、大多数塑料、EPDM(乙烯、丙烯共聚)、普通的钢和铁、铜、铝等材料不能用于臭氧系统的。
可用的材料主要包括316和304不锈钢、玻璃、Hyplaon(氯磺烯化聚乙烯合成橡胶)Telon(聚四氟乙烯)以及混凝土。
空气中一定浓度的臭氧对人的机体有害。
人在含臭氧1/100万的空气中长期停留,会引起易怒、感觉疲劳和头疼等不良症状。
而在较高的温度下,除这些症状外还会增加恶心、鼻子出血和眼粘液膜发炎。
经常受臭氧的毒害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为了保护环境空气,要求空气中臭氧的极限允许浓度为0.1mg/m3因此,除了少数特定场合允许利用大气的稀释能力解决尾气处置外,一般情况富含臭氧的尾气不得直接排放,必须通过剩余臭氧的破坏来加以处置。
尾气处置的方法通常有回用法、加热分解法、化学消减法、催化分解法以及稀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