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复旦夜大)社会心理学复习范围

(复旦夜大)社会心理学复习范围

社会心里学复习范围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4)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群体入手,试图以群体内部互动等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3、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4)试图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解释。

4、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P5)通过深入实地、现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采用在自然情境中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系统观察。

5、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P16)1916-1919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

“社会促进”实验: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

将实验成果写进了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20-23)观察法: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贯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人民的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不相关变量的情况下,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手段,系统地、直接地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从而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7、社会认知:(P81)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评判的过程。

8、态度:(P105)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心理倾向及反映方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

9、利他行为:(P174)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0、归因:(P130)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复旦大学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

复旦大学心理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1、心理学定义: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

(定义关键: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行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行为就是行动。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可观察行为。

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

不理解精神过程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内心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A、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

理论要点:最初提出两种基本的驱力:和自我生存相关的(满足诸饥饿和口渴等需要);性本能,和性冲动以及物种延续相关的本能。

性本能在一出生时就开始起作用。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阶段。

B、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2,敏感区:口,嘴唇,舌头。

主要发展任务,断奶。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成人性格特点,嘴部行为,如抽烟、过渡饮食,被动性和易上当。

肛门期,2~3,敏感区:肛门。

主要发展任务,上厕所的训练。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的成人性格特点,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

生殖器期,4~5,敏感区:生殖器。

主要发展任务,俄狄浦斯情结。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成人性格特点,虚荣、莽撞,或者相反。

潜伏期,6~12,敏感区:无特定区域。

主要发展任务,防御机制的发展。

一般在此阶段不会发生固着。

生殖期,13~18,敏感区,生殖器。

主要发展任务,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本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的成人性格特点,成功完成早起阶段的成年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特征。

C、精神决定论。

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

症状不是随意的,而是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

关注无意识,即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储存处。

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

(神经症状、梦、笔误、口误)D、人格的结构。

本我,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词源上讲,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us "社交",psychology源于psyche"心灵"和logy"逻辑"。

故而,social psychology 从词源上讲,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理规律的研究。

(二)、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周围情景力量的学科,即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如何受他人现实的、潜在的、想象的存在的影响。

(三)、中国人的理解:社会=世道,心理=人心,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世道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对象: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社会心理学内部的不同取向:1、心理学取向:主要关注人格特征、心理历程等个体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社会学取向:主要关注社会互动、集群行为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文化人类学取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不同文化特质中的差异;4、生物学取向:主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与生物进化的密切联系;5、认知神经学取向:关注一系列社会心理机制所对应的认知加工和大脑神经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解释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

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自然(相关)关系。

一般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采用现实情景,但是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情景,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常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实验对象必须接受严格一致的处理,以保证观察到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自变量的影响。

第二讲社会认知(上)social cognition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1、认知:是人们对感觉材料进行转换、简化、细化、储存、回复和利用所依赖的所有加工过程。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30383)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30383)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背诵脉络暨纲要社会心理学第一讲心理学主要应用领域1、心里咨询、心里治疗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社会心理学5、组织关系心理学6、广告与消费心理学:7、工业心理学8、运动心理学9、艺术心理学10、犯罪心理学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力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思辨期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基本特征:根据权威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

(朴素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先贤、哲人、思想家)例子:孔子、诸葛亮、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经验描绘阶段18世纪下半叶以后,心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强调根据经验来描绘社会行为。

例子: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劳斯、施坦泰尔三、实验分析阶段: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 0年代1924 奥尔波特出版了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力学》被誉为科学社会心理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20 世纪30年代----- 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价值的冲突20 世纪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反思纳粹、种族主义这特点、20 世纪50年代——社会交际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20 世纪60年代——范围扩大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定义之多、如—学家之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胡寄南二、对研究对象的说明(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社会心理学注重对社会情境的探讨。

(3)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第三节怎样研究社会心理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现象描述性研究2、验证性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档案分析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1.观察学习属于社会心理学学习行为的三大机制之一,观察学习也叫模仿,人们仅通过观察他人或者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态度和行为,在观察学习中,环境中的他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2.强化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大机制之一,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而人们避免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不愉快的结果出现,这是一种负强化。

3.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在两个人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4.角色规范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角色规范与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并成为调节行为的重要控制器。

角色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和具体化。

5.自我归因偏差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与态度或人格等内在特质,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内归因)当归因者对自己的行为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6. 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技术也叫登门拜访,指一个一旦接受他人的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从而彻底改变态度。

7.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

研究表明,在群体的庇护下,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会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等情况。

8.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效仿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原则一刻板印象、积极偏见一宽大效应、隐含人格理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和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互动的心理学分支。

2.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个体如何理解、记忆、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

3.社会影响:指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从众心理、服从、群体极端化、社会刻板印象等。

4.社会行为: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时的外在行为表现,包括合作、竞争、侵犯、助人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认知失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会努力寻求认知的平衡,当认知出现失调时,会引发心理压力和不适感,进而产生动机去减轻这种不适感。

2.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和Turner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社会类别来获得自尊和自我肯定,这种归属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3.社会学习理论:由Bandura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的,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4.社会比较理论:由Festinger提出,认为个体希望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在水准上,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得自我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应用1.组织管理:通过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组织提高管理效率,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促进团队协作等。

2.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学可以应用于社会服务领域,如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

3.市场营销:通过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提高营销效果,如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广告设计等。

4.人际关系: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如人际沟通、亲密关系、人际冲突等。

5.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心理辅导等。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跨文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

•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

•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

•研究需要批判精神。

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

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

(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

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1)达尔文的演化论•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

•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

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

•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

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类是探索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关系、关联程度的方法,这类方法被称之为“相关方法”。

•相关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探明因果关系提供方向和思路,但相关研究本身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第三类是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方法就是这类方法。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干扰变量来考察因变量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时候,要注意研究结果的社会适用性。

也许,有问题的不是实验方法本身,而是实验方法的使用者和使用过程。

6研究效度问题•内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变化是唯一地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还可以由自变量以外的原因(例如,成熟、补偿性的竞争)解释,则实验的内部效度就低,反之则高。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程度。

如果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各种情境中都能够成立,则说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高,反之则低。

(例如,不同人群;不同实验材料)WEEK 2 自我一、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ego)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

•自我(Self)是指被作为认识对象的“我”,它是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结构:•主体自我(I)与客体自我(Me)•客体自我包含三种成分:–⑴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⑵社会自我(social self)–⑶心理自我(mental self)•层次有序:“身体的自我最低,心理的自我最高,社会的自我在中间”自我概念就是把自己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对于自己存在状态的体验和认知。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各种(身体/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状况的一种觉察——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知觉的过程;•自我概念是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进行了解以及对自我经验进行组织的一种心理结构——自我概念是一种关于自我的“图式” (self-schemaMarkus,1977) 。

•自我概念是人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这面“镜子”面前的内心体验——自我概念是一种情感体验;二、自我概念的特点1.自我概念是一种“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self) ----库利(Cooley)•在现实生活中,人要了解自己的容貌就需要一面镜子。

人要了解自己、形成对于自己的看法也需要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他人对待自己的“反应”。

“外部面貌,心理面貌”•我们所知觉到的其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叫做“反射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自我概念是这种“反射性评价”的结果•阿伦森的研究发现肯定或否定的人格测验结果(成熟、吸引人)改变了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

•尽可能善待周围的人,因为你对别人的态度,会成为影响他人自我概念,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

–教师皱眉形象足以影响学生的自我形象。

2.自我概念是在社会比较中形成的费斯廷格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1)人都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2)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时,人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3)人一般倾向于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

“上行社会比较”•人通过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来激励自己,满足自我进步的愿望,这也会带来挫折、沮丧等等负面感觉•这种比较的结果究竟是激励性的还是打击性的,取决比较对象的标准是否可以达到。

可达到的标准是激励性的,不可达到的标准则是打击性的。

“下行社会比较”•人通过将自己优秀的方面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下行社会比较”来进行自我强化,以获得或加强对自己的较好感觉。

(大鱼-小池塘效应)•如果没有合适的对象,人们也会和自己进行比较。

如果拿过去的不足与现在比较,其性质和作用是下行社会比较,如果拿过去的优异与现在比较,则是一种上行社会比较。

嫉妒是一种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都很低的负性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比较的一个独特现象——嫉妒•无论内隐还是外显,嫉妒对人际关系的作用都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尤以怀疑性嫉妒为甚。

嫉妒的应对•当社会比较导致不公平感和嫉妒时,可以通过以下二个途径减弱或消除嫉妒:(1)重新评价,包括重新评价自己和重新评价他人。

(2)改变比较对象。

•公平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3.自我概念的形成受“自我参照效应”影响•人们对于有关自己的信息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有更好的识记效果,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也称为“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effect)。

•因此,记忆的构成离不开我们的主要兴趣:自我。

我们可以更好地回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

4.自我概念受文化的影响•“自我”与“他人”的界限•“独立型自我”–一种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来定义自我。

•“关系型自我”–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出发来定义自我,这种方式是相互依存的自我观,或被称之为“关系型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解释•预言1、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人在社会生活中要面对许多复杂的情境,并要做出恰当的反应,人的行为不能自相矛盾。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用于指导和评价自己行为的准则或参照标准,自我概念就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准则或参照标准。

•当我们遇到互相矛盾、冲突的观念或情境时,我们会以自我概念为标准,选择合适的观念或行为,或是将不同的观念和行为尽力统一协调在自我概念下。

2、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是客观的。

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却是一种主观的反应,这种反应受自我概念的影响。

3、决定人们的自我期待,预言自我实现•自己目前“实际存在”的状况——“现实自我”,•自己应该具有或者是想要达到的状态—“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称为“自我差距”,自我差距为自我行动提供动机或动力,也有可能产生负性情绪。

四、自尊•自尊:我们全面的自我评价所引发的感受。

•自下而上的观点:某些特殊领域中的优越性会对人们的自尊非常重要。

•自上而下的观点:以综合的方式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评价自己的外表、能力和其他方面。

•“维持自尊动机”(Tesser, 1988)–如果人们对你们两中的一个人评价更高,就会促使另一个人以某种维持自尊的方式行事。

自尊威胁:自我保护,自我提升自尊的黑暗面•低自尊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

•高自尊者: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

受伤的自尊心会引发报复行为。

(泼辣椒、制造噪音)五、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的比别人要好。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我们更容易回忆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