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戏

合集下载

梅山傩戏音乐对旅游资源的影响与开发研究

梅山傩戏音乐对旅游资源的影响与开发研究

梅山傩戏音乐对旅游资源的影响与开发研究梅山傩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梅山傩戏的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梅山傩戏音乐作为梅山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化传承和民俗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影响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梅山傩戏音乐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影响显而易见。

梅山傩戏的演出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更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每逢傩戏表演季,梅山傩戏演出场所和周边的饭店、民宿、景区等都会迎来大量游客,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而梅山傩戏音乐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梅山傩戏音乐的精彩演绎,梅山傩戏的观赏价值将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梅山傩戏音乐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影响与开发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其他更为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导致梅山傩戏音乐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受众逐渐减少。

随着受众的流失,梅山傩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梅山傩戏音乐的表演环境和设施亟待改善。

目前,梅山地区的傩戏表演场所和设施相对简陋,很难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这对梅山傩戏音乐的表演质量和观赏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梅山傩戏音乐演出场所和设施的改善力度,提高观赏体验,吸引更多的观众。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梅山傩戏音乐在当地旅游资源中的影响与开发。

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梅山傩戏音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观众。

还可以加强对梅山傩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演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推动梅山傩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对梅山傩戏音乐表演场所和设施的改善投入,提升观赏体验,吸引更多的观众。

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摘要:舞蹈自带表演特性、艺术特性,以肢体形态为表演基础,呈现或优雅、或豪放、或欢快、或沉缓的舞蹈形象,感染观赏者内心。

作为舞蹈编导,在生活中需深入感知事物,为美好事物赋予舞蹈化特征,进而展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姿。

我国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流传过程中早已融入多种民俗文化,为广大创作者们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本文以梅山傩戏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梅山;傩戏;舞蹈创作;应用梅山傩戏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艺术形态,广受当今舞蹈创作者的青睐。

梅山傩戏的存在,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将梅山傩戏积极应用于舞蹈创作,可通过借鉴傩戏优势升华舞蹈内涵及情感,创造更多受欢迎的舞蹈作品,抓住观众眼球,又能进一步传承梅山傩戏,将梅山傩戏发扬光大,为未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梅山傩戏概述梅山傩戏来源于冷水江市,多用于民间举行祈福、驱邪、求子等傩事活动,有娱乐属性,属当地群众自娱戏剧。

梅山傩戏剧目丰富,现有“扎六娘”“搬开山”等多个剧目。

梅山傩戏演出脚本不规范,多为民间小调。

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多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发展,会随时邀请当地观众共同参与演出。

梅山傩戏表演傩面现有开山、判官、土地公婆及歪嘴等九大种类,常会自备法器,按照剧情发展需求还会主动交换道具「1」.梅山傩戏宗教色彩浓厚,常出现于祭祀演出活动中。

然而,在大部分地区都未曾正式建造傩堂,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表演罗傩班。

傩戏演出者均为师公、法事等,演出时间也并不受限。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当表演傩戏之前,都会提前一天一夜做法事,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傩戏演出前独有的仪式感。

二、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一)服装、面具方面的运用在舞蹈创作中,应用傩戏服装要素,并没有充足案例可以参考。

这就意味着,需要创作者耐心探索,仔细分析傩戏服装要素,对其外在形式要素及内在情感进行细致剖析。

一般来讲,傩戏服装元素的外在形式包含服装款式、服装色彩、服装纹样及服装面料等。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傩戏的艺术特点

梅山傩戏的艺术特点

2012.02学教育57佛看到了狱中的岳飞脚戴铁镣,肩扛枷锁,依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

在演奏该段中,应控制力度、音色,触弦不要随意,应多采用靠弦法,应强调一点,左手揉弦不要密、重,应自然,在延续音时值的基础上,达到以韵补声的音色效果。

注意上下滑音、按放弦的速度及力度准确。

整段演奏是不能越弹越慢,抒发感情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B 段:间奏7+B (44-87)为B 乐段。

乐曲进入慢板段落,旋律比较伤感,和声饱满协和。

在钢琴舒缓、柔和的伴奏下的独奏,描写了曾有过和平宁静的大好江山。

岳飞在平静的思恋与他一起厮杀战场的将士们。

边疆战事急,乐曲突然转入节奏急促的旋律演奏中,古筝的双手快速点弹,描绘了抗战英雄岳飞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江山社稷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C 段:间奏6+C (94-196)为C 乐段。

快板部分,是描写战争场面,在健如马蹄声由远而近的伴奏音型中,古筝以均匀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主,用双手点指的手法演奏出主题的旋律。

这里右手中指每拍第一个为音的扫弦,与以往的双抹相比,在力度上要集中,音色要厚重。

将抗战英雄岳飞辉煌的战斗生涯,长驱直入的豪情壮志,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思恋,对敌人与奸臣的深痛欲绝的经历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正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C 段在一段激烈上行模进音演奏后,用古筝快速摇指和双手快速点弹的演奏将古曲《满江红》音乐主题思想展开、衍变,时急时缓的旋律进行。

在演奏双手点指时要清晰,每个音要有颗粒感,保持右手协调,大臂手腕避免紧张,以免影响速度,右手要松弛,十六分音符要均匀。

分指演奏的过渡句,力度,速度要保持,分指演奏手法的关键在于弹某一个音时,另一手指应提早准备下一音的位置上,才能连贯、均匀,这里手腕不要跳,出现不宜太深,做到低抬快落。

再现主题时,摇指音色要亮,指甲尽量靠岳山处弹奏,情绪要高昂。

在本部分结尾处的双手八度交换进行,音要整齐、有力。

梅山傩舞

梅山傩舞

梅山傩舞一、梅山傩舞文化发掘的意义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大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她起源于人类的童蒙时期,周初被纳入国礼的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梅山峒”地名,始见于《宋史》:“梅山蛮峒,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

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遂檄谕开梅山……乃筑武阳、关硖二城。

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

自是,鼎、澧可南至邵。

”“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沅、湘与洞庭、南岭之间的雪峰山区,古为蚩尤九黎、三苗部落聚居地,西周时期先楚族群南渗并逐渐与土著融汇,秦汉时形成盲地,唐宋时仍“不与中国通。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梅山被开化置县,南宋时开始迁入小股中原和江西移民,明初开始从江西大规模移民,导致明中叶湘中“四十八寨苗蛮起事”,又与明王朝对抗长达80余年。

经明、清两代长期“设苗防”、“禁苗俗”、“明祀典”、“兴汉教”,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外地汉文化区、又有别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常独特的傩文化事相,学术界称之为“梅山傩”,是湖南多民族融合进程之中保留的一颗古老的“活化石”。

而梅山傩舞是湖湘文化园地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当下,“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正方兴未艾,研究方式层出不穷且多种多样,科研成果纷纷,蔚为大观。

但举目四望,范畴与成果多立足于“傩文化”的总体价值、整体观念的宏观研究,具体说来,即是与“傩文化”相关的“傩礼(仪)、”“傩戏”的研究相对领先,而对“傩舞”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更不用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突破了。

然而,“傩舞”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早期表现形态,的确具有相当重要的发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梅山傩舞文化资源的意义“梅山傩”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师(俗称师公),也有部分民间“正一派”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

人类学视野下的湖南傩戏_孙文辉

人类学视野下的湖南傩戏_孙文辉

有三种不同的形象:安化的木雕制作粗糙;新化的木雕
有厌胜钱、为晚清制作;冷水江的倒立人手中有一剑、
为现代木雕。我们发现,同一
尊解。
在辰州傩祭中,有一种
长 卷 傩 画 叫“ 桥 菩 萨 ”,是 傩
坛上供奉的诸位傩神,其中
便有一位倒立的梅山神。
如果说由于雕刻人的理
解和材质的变化,雕像在传
荆湖路察访章惇先后作 《开梅山歌》 和 《出梅山 歌》,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诗歌中有“不持寸刃得地 一千里,王道荡荡尧为天”的记载,也有“瑶酋长逃逋” 的史实。自宋太宗调兵镇压, “俘斩峒民二万”之后,瑶 人首领就开始“逃逋”,带领部族向南迁徙。
6、客家人迁入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在邵州担任御史的李瑶, 回江西吉安泰和县探望岳父罗一松。在宴席间,李瑶对 岳父及大舅子罗彦一说道: “如今的邵州路道路不通, 永无兵祸,田地丰腴,世称雍和之地。如今罗氏的家族 人口繁多,怎么不到那里去居住呢?”罗彦听了此言,即 派人前往邵州地探望,果然如李瑶所言。第二年(961) 罗氏一家连同族人、邻里百十余人,选择吉日十二月十 五日,扛物乘马迁往湖南。除了少数人落户潭州六十三 郡,其余大部分人直奔邵州九都落户。经过几度择地搬 迁,终于在坪上(今新邵)沧溪看到“奇峰秀水、地阔田 腴,堪为久居之地”,于是以一千两银子买下一片田地, 安下了家园。不久,兄弟异灶,瓜绵瓞衍,成为了湖南的 望族。(胡能改《梅山客户》P.41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1 年 8 月) 新化人氏田希凤先生抄录的《田氏源流》记载了另 一段历史: 宋太祖诏召湖南邵州路大牧蒋琼问:“卿守邵州 路,黎民如何? 风俗如何? ”琼奏曰:“臣守邵州之地,因 唐时黄巢作乱,杀戮天下人民,绝灭烟火,骸骨盈野,地 僻人稀,无民耕种,是以无功。 ”太祖诏:朕都城内外,或 者将江西太和圳上一坊,不拘张姓李姓,五丁抽二、三 丁抽一,请定夺。 蒋琼领旨,回江西泰和将圳上田家二

梅山傩祖蚩尤汉化始于张虎抗元说

梅山傩祖蚩尤汉化始于张虎抗元说

梅山傩祖蚩尤汉化始于张虎抗元说梅山傩祖蚩尤是中国古代神秘的傩神之一,他作为傩神的代表,被认为是中国傩戏文化的创始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神是一种神明的化身,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寄托。

梅山傩祖蚩尤更是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神话传说的化身”。

据《山东省志·傩戏》记载,梅山傩祖蚩尤又称铁拐李,他生于上古时代,为夏代开国英雄蚩尤的后裔。

相传蚩尤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曾经率领百姓对抗黄帝,最终被击败。

而他的后裔梅山傩祖蚩尤,也因其神秘的传说故事,成为了傩戏文化的始祖。

在中国的傩戏文化中,梅山傩祖蚩尤被奉为神明,被人们供奉和崇拜。

傩戏的形式多样,有舞蹈、歌颂、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梅山傩祖蚩尤的传奇故事为题材,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绚丽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秘和魅力。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梅山傩祖蚩尤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元代,中国经历了蒙古的统治,当时的中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梅山傩戏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革,梅山傩祖蚩尤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特征,成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正义感的英雄。

这种变化,被认为是中国傩戏文化汉化的开始。

时至今日,梅山傩祖蚩尤的形象依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梅山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梅山傩祖蚩尤的形象也依然被人们供奉和崇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他的形象和传说故事,将继续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传承下去,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神话。

梅山傩戏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梅山傩戏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梅山傩戏社会调查研究报告梅山傩戏社会调查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与背景梅山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的梅山。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梅山傩戏在当地乡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梅山傩戏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

研究对象主要是梅山傩戏表演者、观众以及相关社会团体。

三、梅山傩戏的历史与传承梅山傩戏起源于南朝宋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其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说、古代故事,也有现实题材。

该戏种的表演形式独特,借助特制的面具和服饰,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剧情生动有趣。

梅山傩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很少有正规的培训机构或学校。

由于较少的继承人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该戏种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境。

四、梅山傩戏的社会地位与作用4.1 社会地位梅山傩戏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剧种被认为是苏州地区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节日、重要活动和庆典等场合,梅山傩戏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喜庆祝贺之情。

4.2 作用梅山傩戏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首先,该剧种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梅山傩戏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凝聚村庄社区的平台,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

第三,该剧种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一部分游客和观众。

五、梅山傩戏面临的挑战与问题5.1 传承困境由于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

梅山傩戏的传承者日益减少,年轻人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兴趣也在减弱。

5.2 缺乏专业化培养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学校,梅山傩戏的后继者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难以保证传承的连贯性和专业性。

5.3 经济压力由于人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梅山傩戏的表演和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处湖南省中部的新化县,在宋以前,为“旧不与中国通”的“梅 山峒蛮”的核心区域。如今被称为“蚩尤故里,天下梅山”,属苗瑶故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着一枝古老的民间戏剧奇葩——新化傩戏。它以 原始神秘、诙谐幽默以及平民化的特点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真正古老的民 间傩戏”。新化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属梅山傩戏的一部分,以湖南 省新化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东至株洲醴陵,南至邵阳绥宁,西到怀化辰源, 北抵益阳桃江,跨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新化土著巫傩传承的傩戏,实为保 存原生态最完整的傩事原始戏曲。
文化价
值 • 新化傩戏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是记录湖湘历史文化
的“典册”。它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与农耕经济为 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南方原始民族传统生产、生活 习俗。反映了古梅山族群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开天辟 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又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 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 民俗史的“活化石”,是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不可 替代的信息源,是研究湖湘历史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料宝 库。新化傩戏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动 作粗犷,语言幽默诙谐,俏皮风趣,唱腔高亢亮丽又优 美婉转,自成体系,是我国傩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尴尬 现状
• 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新化傩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社会观念更 新,祭祖酬神活动减少,傩戏表演机会也随之减少, 如《和梅山》就已有40年没演出过了二是傩戏艺人 报酬低,生存压力大,积极性不高,三是后继乏人, 老一代傩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 也不太愿意学习傩艺表演,使得新化傩戏有失传的 危险。
历史衍

• 新化傩戏在周代为楚地“蛮夷”之“乡人傩’,汉 以后被视为官定祀典之外的“谣祀”,北宋中期梅 山归化后,徽宗、高宗朝均诏令禁毁,从此由梅山 巫亲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 游各有入梅移民带来汉傩后,新化傩戏始以家传和 师传两系在土著和移民中交互传承。目前湖南省新 化县两类傩坛有20余个,家传10代以上的有石冲口 镇、洋溪镇、水车镇等乡镇的傩坛。
谢谢观看
梅 山 傩 戏
姜 文 博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 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 戏是汉族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 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 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而我的家乡――湖南新化,流传 着傩戏的一个重要分支:梅山傩戏


产 生
• 新化傩戏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东 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 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 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见俗人祭礼祀, 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 曲……”
主要
形式
• 新化傩戏是新化县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 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的戏剧形式。它们大多没有规范 的演出脚本,唱腔为民间小调;主要角色由傩艺师扮演, 根据剧情需要,常常临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道具除傩 艺师自带的头匝、鱼腹巾、师刀、兵牌、师棍、法衣、 法鼓、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外,东道主家的竹水筒、斗 笠、蓑衣、板凳、锄头、柴刀等日常用具以及观众,都 可充当道具。伴奏用锣、鼓、笛、牛角号等简单的傩事 乐器,伴奏的神祗(读奇)有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 称南山圣母)梅山神等。
主要形
式 • 新化傩戏是梅山傩事中傩仪、傩祭、傩艺的一部分,主
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抛牌过度》、《庆 梅山》等巫傩活动中,并能以傩戏剧目形式独立存观。 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的夜晚,动了春雷后 一般不再搬演,地点在民居堂屋傩坛前,在一天中正式 的巫事仪式之后君、判 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九个种类。与此相关 的有傩神头像如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 韩王等,做为神像置于傩坛两侧。此外,有面像吞口和 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傩戏《开洞郎君》剧照
傩戏《肖师公》剧照
保护重
视 • 因其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6年在冷水
江市设立了“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2007年中国傩戏研究会 在此设立了“傩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选 调《开坛傩礼》和《搬锯匠》两个傩戏剧目作为“2007北京中日 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中方演出节目,演出大获成功,被中外媒体 誉为“中国民间戏剧的奇葩”、“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 2010年,梅山傩戏相继受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演出,在湖 南省首界商品博览会开幕式上演出。冷水江市文化馆、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5年开始《梅山傩戏》的搜集、整理、申 报工作,数易其稿,制作完成数十万字的文本资料和专题电视片 及各种照片资料,历经6年不懈努力,《梅山傩戏》先后成功申 报为县级、市级、省级名录,并最终成功入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