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节有关的地理现象1

合集下载

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

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

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根据地理现象怎样判断季节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季节判断问题历来在高考中很受重视,考查的形式通常是根据特定的时间推算当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或结合日照图、太阳直射点等,根据昼长与夜长的变化规律推算日出日落的时间、季节变化,或结合地球运动推测气候现象、农事活动规律、景观欣赏等。

其中以考查季节推算、特定时间出现的地理现象方面内容最多。

一、根据地球运动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地球公转角、线速度较慢较快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昼长大于夜长夜长大于昼长北极点附近发生极昼极夜极昼极夜太阳升落方位(极昼地区除外)东北升,西北落东南升,西南落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00,日落晚于18:00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00,日落早于18:00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最大)较小(最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时刻物体影长较短(最短)较长(最长)二、根据大气状况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对流层厚度较厚较薄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偏南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温和多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区湿(雨)季干季季风气候区的风向南亚吹西南风;东亚吹东南风南亚吹东北风;东亚吹西北风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低气压(印度低压)高气压(亚洲高压)海陆等温线大陆上向北弯曲、海洋上向南弯曲大陆上向南弯曲、海洋上向北弯曲典型气象灾害台风、江南伏旱和梅雨、华北春旱寒潮、北方沙尘暴频繁北半球山体雪线高度较高较低三、根据水文状况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北半球海域海水温度较高较低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季风气候区的河流流量较大较小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流量较小较大北半球温带、寒带地区河流结冰情况不结冰结冰长江入海口处海水盐度较低较高三峡“蓄清排浑”6-9月汛期排浑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蓄水华北平原盐碱地盐分随地下水位上升,返盐稳定四、根据生产、活动等判断现象北半球夏季(夏半年)北半球冬季(冬半年)天山牧民放牧山地放牧山麓放牧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作物水稻小麦、油菜三峡水利工程发电情况繁忙轻松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配种、剪羊毛收割小麦、犁地极地活动南极地区观极光、北极科考佳北极地区观极光、南极科考佳五、表示特定时间信息的现象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出现最大值,为南半球的春季,即9—11月;青海湖鸟岛最佳观鸟时期为大量鸟飞往鸟岛产卵繁殖的春季,5月份最佳;杭州湾潮汐,最典型出现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南极洲的暖季,为太阳直射位置较南,南极洲温度较高的3—5月。

1.4 季节与地理现象

1.4 季节与地理现象

季节与地理现象一、四季的产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一般来讲,只有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才明显。

对于全球而言,与其说四季变化,不如笼统地说季节变化。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春南秋、北夏南冬、北秋南春、北冬南夏。

二、四季的划分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虽然都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但是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如下图。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据公转回归年周期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

人们根据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情况,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起点,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这样划分的季节,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则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别看做春、夏、秋、冬四季的起点。

传统的划分四季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当然,还有以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例如,根据每五日的平均温度来划分四季,平均温度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二者之间的时期为春季和秋季。

季节的划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

季节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面面观

季节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面面观

季节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面面观作者:郭军凯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3年第01期一、自然事物和现象1.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如表1所示。

2.日出、日落方位如图2所示,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则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3.南、北极科考(观测极光)南、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时,是科考的最佳时间。

如每年的11月~次年3月,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进入温暖的季节,这时候沿海有些地方冰雪消融,岩石出露的地方生长着地衣植被。

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

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两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时,是观测极光的最佳时间。

4.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和非洲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典型城市——罗马、洛杉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而此时南非开普敦正值当地冬季,温和多雨。

冬季,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被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而此时开普敦正值当地夏季,炎热干燥。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

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故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30°S以南地区。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季节判断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以下归纳了10个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1.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与季节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是地球公转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昼夜长短等。

公转位置:夏至点(或远日点)附近——夏季;冬至点(或近日点)附近——冬季。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夏季;最小的季节——冬季。

日出方位: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半球——夏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冬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夏季;昼短夜长——冬季。

2.气候:各种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向、气压等)、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⑴气温:夏高冬低;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等温线夏季陆地向高纬凸出,海洋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⑵降水: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如:地中海气候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季森林火险等级高贵阳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⑶风:风向:亚洲东部: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亚洲南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冬季——东南风。

风力: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夏季相反。

如英吉利海峡冬季风力大,风浪也大。

⑷气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海洋相反。

(这种现象在季风气候区较明显)⑸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春秋分位置相比)南半球——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⑹雪线:一般地,受气温影响显著的山脉,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根据自然地理现象推断季节.

根据自然地理现象推断季节.

根据自然地理现象推断季节1. 根据太阳光照图判断季节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不同,根据某时刻地球的光照状况,或晨昏线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判定季节。

2. 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判断季节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为一月初,即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为七月初,即北半球的夏季。

所以明确了近日、远日点的特点,也就知道了季节和地球公转速度的相应变化。

3. 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白昼短于12小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4. 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表明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

5. 根据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差异判断季节同一纬度,海洋上的气温高于陆地,海洋上的等温线凸向高纬,陆地上的等温线凸向低纬,为北半球的冬季,反之是北半球的夏季。

6. 根据气压中心的分布判断季节因下垫面的热容量不同,在不同季节气温高低不一样,造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如在北半球,当亚洲高压强盛时为冬季,西北太平洋上高压强盛时为夏季。

7. 根据海水盐度的变化判断季节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此外还受洋流、河流淡水稀释等因素的影响。

从大的范围看,60°N比60°S海水盐度低,主要原因是60°N处陆地面积广阔,降水丰沛,对海水起到了稀释的作用,且夏季的盐度低于冬季。

小的范围如长江口及杭州湾地区,当2.8%等盐度曲线离陆地最近时是冬季,主要原因是2.8%等盐度线接近陆地,说明淡水的稀释作用不强,河水水量小。

地理春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春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春分知识点总结一、春分的原理春分是中国农历中24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通常出现在3月20日左右。

春分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春分的原理是指在这一天,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交,在南半球这一时刻是秋分,而在北半球则是春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持续时间相等,因此也被称作"昼夜平分之日"。

二、地理意义1.气温变化:春分时节是季节变换的重要节点之一,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寒冷的冬季渐渐过去,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农业生产:春分时节正值春耕春种季节,农民们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耕作工作。

3.天文现象:春分时天空明亮,夜晚温度逐渐回暖,是观赏星空和行星的良好时机。

三、春分的气候特点1. 温暖:春分时节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呈现出明显的温暖特点。

特别是升温速度较快,早晚温差较大。

2. 多风:春分时节风力逐渐增强,气候趋于多风。

尤其昨夜长时间的风更是正常现象。

3. 昼夜平均温差变大:由于昼长时间增加和土壤相对干燥,日温差逐渐加大,白天气温升高较快,夜晚则相对降温较多。

四、春分时节的地理现象1. 植被复苏:春分时节,植物开始苏醒,枝叶逐渐抽芽,草木开始复苏生长。

2. 春季风情:春分时节,季风开始转换方向,南岸季风开始平缓,北岸季风开始加大,沿海风情开始转为南风贯传。

五、春分相关的活动与风俗1. 春游:春分时天气转暖,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许多地区都有春游的习俗。

2. 汤圆:汤圆是春分时节的传统食品,寓意合家团圆、节日和有余,是中国传统的春分风俗之一。

3. 春耕:春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农民们开始进行春耕春腾的工作,为一年的丰收开端做好准备。

春分是一个地理上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四季的交替,对于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和人们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春分的原理和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更好地把握季节的变化,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

24节气地理知识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来划分的。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反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还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24节气有关的地理知识。

立春是农历的春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正值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农民开始准备春耕,大地逐渐苏醒。

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春耕季节,北方地区则还处于寒冷的冬季。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降雨增多的季节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

适宜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雨水节气是农民们期盼的节气之一。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春季播种的结束,进入了秧苗生长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是农民们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夏是农历的夏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大地逐渐干燥,农作物也进入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立夏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夏季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农作物进入了生长的繁忙期。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小满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芒种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夏季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已经完成,进入了生长壮大的季节。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芒种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立秋是农历的秋季开始,表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大地逐渐凉爽,农作物也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立秋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秋季农作物的收割和储存工作。

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秋季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增多。

此时,农作物逐渐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白露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作物采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作物成熟的重要阶段。

立秋地理了解秋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

立秋地理了解秋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

立秋地理了解秋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秋季开始的标志。

在这一天,夏天逐渐过去,秋天的气息也随之而来。

秋季是一个多变而有趣的季节,地理现象的发生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个秋季常见地理现象以及其发生原因。

一、落叶现象秋天到来时,树木开始失去绿色,树叶逐渐变黄或红,并最终脱落。

这一现象被称为落叶。

其原因主要与气温变化以及植物内部生理调节有关。

在夏季,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树叶中的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根部也能吸收到丰富的水分。

而随着夏季的结束,气温逐渐下降,日照时间减少,水分供应也变得有限。

树木通过生理调节,减少叶绿素的产生,逐渐停止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叶片逐渐变黄。

最终,树木会主动分解叶脉,使叶片脱落,以保护树木不受寒冷气候的伤害。

二、温度变化立秋之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秋季的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这是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太阳辐射的角度减小所致。

同时,气温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也会受到地形、地势等因素的调节。

在秋季,大陆陆地因为没有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太阳辐射,所以地表温度下降较快。

在夜晚,由于没有云层的阻挡,热量会通过辐射迅速散发,导致夜晚的温度较低。

而海洋则相对较温暖,因为大面积的水体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热量,使得沿海地区的温度变化不像内陆地区那么显著。

三、气候逐渐干燥在立秋后,秋季的降雨量逐渐减少,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

这是由于气温下降、蒸发减少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所导致。

随着季节变化,夏天的高温减少,地表和植被上的水分蒸发速度也减缓。

此外,秋季的相对湿度相对较低,相对湿度低于70%时,人体会感到不舒适,同时也会加剧水分蒸发的速度。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秋季容易感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的原因。

四、霜冻现象在秋季的早晨,人们常常能看到草地、车窗等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这是霜冻现象,其产生原因与温度下降和植物生理特征有关。

在秋季的夜晚,地表温度下降很快,并且可以低于水的冰点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季节有关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运动:
1、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2、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3、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

4、北半球(无极昼的地区)和赤道夏半年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

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晚于地方时18点。

5、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因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6、日影朝向。

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含)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

二、气候:
1、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2、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风,温和少雨。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吹西北季风,冬季吹东南季风。

4、辐射逆温现象冬季较多。

5、气压带风带夏季(北半球)北偏,冬季(北半球)南偏。

6、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草木茂盛,冬季受信风影响,草木枯黄。

(天文四季,不是气候四季)。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但冬雨稍多。

8、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夏季北凸,冬季南凸。

9、北太平洋夏季夏威夷高压强盛,冬季阿留申低压较强。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

10、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11、华北春季干旱。

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

1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13、对流层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14、清明时节雨纷纷。

黄梅时节家家雨。

华西秋雨。

15、我国的飞船发射一般在北半球冬半年(便于南大洋上测量船的作业)。

南大洋也叫“南极海”,“南冰洋”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围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组成
三、海洋:
1、一般情况同一海区夏季温度高,盐度也高,冬季则反之。

2、河口处径流量大时盐度小,径流量小时盐度大。

如长江口夏季盐度小,等盐度线向海洋凸出明显。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或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

4、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5、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

6、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春夏之交)。

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

7、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

8、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四、河流:
1、一般情况是丰水期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或湖泊水,枯水期则反之,但有些地区不是这样,比如说地上河。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大的季节是夏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一般在春季。

4、凌汛发生在该地初春和冬初,结冰期一般发生在该地的冬半年。

5、汛期时间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有关,如季风气候区夏季形成汛期。

6、枯水期时河口处容易形成咸潮。

如珠江口的广州附近冬季易形成咸潮。

7、雪线(夏季固体降水与融雪平衡点为雪)严格来讲没有季节变化,但有些试卷上经常有类似题目,如遇到则夏季高,冬季低。

8、黄淮海平原:春、秋积盐,夏季淋盐,冬季平稳。

9、含沙量在汛期大,枯水期小。

10、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一般在汛期来临前的6-7月。

五、植物的季相变化:
有季相变化的植被类型如落叶阔叶林和热带草原等,一般夏季荣,冬季枯。

六、动物迁徙:
1、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2、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如驯鹿。

3、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

4、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七、农事活动:
1、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次年初夏收;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

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

2、棉花在秋季收摘。

3、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八、资源利用:
1、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如长江夏季水资源丰富。

2、三峡水库运行: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3、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

4、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5、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

6、伏季休渔。

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九、自然灾害:
1、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

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我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2、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

如川滇黔交界处夏季强于冬季。

3、水土流失一般在雨季严重,如黄土高原在夏季严重。

十、环境问题:
1、赤潮一般发生在夏半年。

2、沙尘暴发生在冬半年(春季较多)。

3、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生在9月-11月份(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的秋季)。

十一、重大科考活动:
南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该地的夏季,此时温度高且有极昼现象(长城站没有极昼)。

十二、旅游:
1、鸟岛观鸟5月是最佳时机。

2、南方高山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多云雾。

2、北方的园林宜夏季观赏。

4、冰雕、雪景、雾凇宜冬季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