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觉实验

合集下载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知觉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知觉

第五章-知觉一、单选题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一的物体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11.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

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A、编码和识别B、信息登记C、高级加工D、记忆加工13、感知觉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力是A、与生理功能无关的B、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14、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A、似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心灵致动15、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A、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6、下列哪种过程与其他过程不相同?A、知觉恒常性B、早期选择C、图形背景转换D、知觉整合17、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知觉辨认实验报告

知觉辨认实验报告

知觉辨认实验报告有人认为,知觉与表象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这两者却不能混淆。

当我们知道了某种事物后,需要通过表象加以巩固,从而保持记忆;反之,如果只依赖于表象而忽略知觉作用,则会使知觉消退、扭曲甚至遗忘。

另外,还可把辨认与“认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实验一:组间对比和单独的辨别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上均有一个类似字母的亮点(即字母表)。

由于字母表具有重复性,且在小范围内清晰度较高,所以其刺激程度较强;而组间对照的是两张图片,它们仅大致模糊地描绘了各自视野内的东西。

因此,该试验中每次呈现的都是一样的图片,不存在视觉干扰问题,更何况试验采用随机取样方式选择受测者,保证了被试者的均衡性。

由于视力较好,单独观察一次就基本可以准确辨认出来。

但多次试验发现,在连续的辨认中容易出现错误,不利于学习。

其原因是人眼在短时间内注意了两个相似或近似的字母时,会造成瞬时疲劳,致使后继字母不能正常辨认。

因此,必须限制被试人数,让每位受试者有充足的练习和熟悉的时间。

为防止再犯错误,应将不定期抽查改为逐渐减少被试者人数直到全部受试者都得到正确辨认才停止。

实验报告实验二:单独辨别和组间对比没有发现什么明显变化。

有些被试人员认为:“这很简单嘛!只要记住第几排第几个就可以啦!”我们经调查发现,被试人员都想靠近看清楚标志,而并非只是走马观花,而且距离越远判断错误概率越高,最终导致了辨别失败。

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辨认中还涉及到辨别算法设计、推理策略等问题。

因此,既然要求机器做到较完美的辨别,那么在运算时需要慎之又慎,除了尽量考虑特征值数目外,还需考虑阈值。

这里只提供三个思路供参考:(1)每个类型包含3~4个数据点;(2)建立最佳拟合优化函数,考虑特征数的平均贡献值;(3)避免用到绝对值特征。

实验三:连续辨别和分段辨别时发现辨认错误率上升。

从实验情况可以看出:在连续分段辨别的第一阶段,被试者由于在看见图形后急于辨认,故不够仔细;在第二阶段被试者才开始认真仔细观察,即出现“边看边找”状态,速度也快了许多,所以错误率有下降趋势。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五章-知觉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五章-知觉

第五章-知觉一、单选题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 B.幻觉 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 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C.双像 D.无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11.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

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 B.后效 C.启动 D.定势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A、编码和识别B、信息登记C、高级加工D、记忆加工13、感知觉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力是A、与生理功能无关的B、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14、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A、似动B、动景运动C、自主运动D、心灵致动15、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A、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6、下列哪种过程与其他过程不相同?A、知觉恒常性B、早期选择C、图形背景转换D、知觉整合17、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

第五章 视觉实验

第五章 视觉实验

第五章视觉实验第一节视觉的物理刺激一、可见光谱引起人类视觉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谱。

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

波长在其范围之外的是不可见光谱,如红外线、紫外线。

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

–波长——色调–纯度(波的混合度)——饱和度–振幅——明度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单色光和多色光–若投射到我们眼中的光是由单一波长的光组成,那么,这种光称为单色光。

–由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复合光波,称为多色光。

光的单位光通量:是由光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光功率,也即每一单位时间射出的光能量,以φ表示,单位为流明(lumen,简称lm)。

光强度:是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以I表示,单位为坎德拉(candela,简称cd)。

光照度:是从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以E表示,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ux,简称lx)。

光亮度:是指一个表面的明亮程度,以L表示,即从一个表面反射出来的光通量。

第二节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一)暗适应含义–这种从亮处到暗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

(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的机制——化合反应说克劳福德表述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是: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

–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五分钟就基本完成。

–人眼对白光经过七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得到下部的曲线,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分钟基本完成。

外界条件对暗适应过程的影响(二)明适应这种从暗处到亮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降低的适应过程,就是明适应。

(在高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降低的过程。

)二、视敏度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一)视角对象与眼睛所成的张角,叫做视角。

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可以把物体大小A近似作为圆周的弧,把从节点至物体的距离D作为圆周的半径:(二)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视敏度是以视角的倒数来表达的视敏度测量主要检查受测者对物象的觉察、再认、解象和定位能力。

《知觉实验》课件

《知觉实验》课件

隐式联想测试
通过测量人们对词 语进行联想的速度 和准确性,揭示人 们的思维模式。
主观等距刻 度法
通过让被试者主观 评价不同刺激的强 度,了解感知的主 观体验。
பைடு நூலகம்
双刺激法
通过对比两种刺激 的差异,研究人们 对刺激的辨别和偏 好。
应用领域
心理学
知觉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们的感知过程,深入 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
知觉实验的基本原理
1
知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人们对不同刺激的知觉反应,以了解知觉的特性和规律。
2
关于阈值的基本概念
阈值是指能够引起感知或觉察的最小刺激强度。
3
信噪比的影响
信噪比越高,知觉刺激越容易被辨别。
研究方法
牛顿环实验
通过观察不同圆环 的颜色差异,研究 人们的视觉知觉能 力。
人机交互
知觉实验可以改进人机界面设计,使交互体验 更加友好和高效。
医学
知觉实验可以优化医疗设备的设计,提高诊断 和治疗效果。
联想广告
知觉实验可以帮助广告商设计引人注目的广告, 提高品牌认知度和销售效果。
总结
知觉实验的重要性
知觉实验是研究和理解人类知觉过程的重要手段。
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觉实验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知觉实验》PPT课件
本课程旨在介绍知觉实验的相关知识,包括知觉的定义、知觉实验的基本原 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
知觉的定义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基于感官输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不同感觉模态。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婴儿感知觉发展研究的方法婴儿不能用语言向成人描述出自己的感觉或知觉,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对刺激作出反应。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婴儿“告诉”我们他们所感觉到和知觉到的东西。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只要给予适宜的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

所以当一个刺激出现时(如一盏强度适中的灯打开),如果婴儿有无条件反射(瞳孔变小),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这个刺激(“我已经感觉到光的刺激了!”)。

如果某个刺激未能引出新生儿相应的反射,我们就很难断定新生儿是否察觉到了当前刺激,也许他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从而抑制了反射行为。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范茨用这种方法做了很多关于婴儿的形状知觉与视觉偏爱的研究。

在他的实验中,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如果婴儿看两个图案的时间不一样长,说明他们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刺激。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婴儿的感觉能力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婴儿已经有了听觉、视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等重要感知觉能力,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听觉和视觉。

(一)听觉在新生儿出生之前,他们的听力就已经在发育了。

新生儿的听觉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发展。

婴儿更喜欢高频率的声波、悦耳的音调、动情的声音。

所以妈妈们会不自觉的使用这种高频声波和他们的宝宝说话,因为妈妈们发现,这样的交流更能吸引她们的宝宝。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

⼼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第五章-知觉⼀、单选题1.⽆论在中午或傍晚,⼀⽂粉笔总是被看成⽩⾊,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颜⾊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理特点中,哪⼀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时,( )。

A.⽹膜投影⼤⼩与物体⼤⼩成正⽐,与距离成正⽐B.⽹膜投影⼤⼩与物体⼤⼩成反⽐,与距离成正⽐C.⽹膜投影⼤⼩与物体⼤⼩成正⽐,与距离成反⽐D.⽹膜投影⼤⼩与物体⼤⼩成反⽐,与距离成反⽐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5.⼈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们在⼀⽚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的物体C.双像D.⽆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上⽽下的加⼯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的加⼯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C.主要对头脑中⼰经存储的信息进⾏加⼯D.当⾮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式11.当⼈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

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A、编码和识别B、信息登记C、⾼级加⼯D、记忆加⼯13、感知觉的⼼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是A、与⽣理功能⽆关的B、与⽣理功能密切相关的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14、在⼀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A、似动B、动景运动C、⾃主运动D、⼼灵致动15、把⼀串点知觉为⼀条虚线的现象叫做A、整体知觉B、良好图形C、空间频率整合D、主观轮廓16、下列哪种过程与其他过程不相同?A、知觉恒常性B、早期选择C、图形背景转换D、知觉整合17、两可图形反映出⼈对事物知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知觉实验
第一节 知觉现象的研究
一、知觉的组织 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 过程。知觉被看成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 组织和解释体现了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为什么人们把东西看成东西?”(Wertheimer,1923) 有关知觉组织的研究具体体现在图形和背景的研究。 先天盲人恢复视觉后很多知觉特性缺失,但仍有从背景中区分 对象的能力。——先天盲人 鲁宾:从图形中区分背景的一些原则: (1)图形有形状,背景 相对无形状;(2)图形具有一般物件的性质、背景通常无 形;(3)图形似乎向前突出,背景似乎向后退; (4)图 形可以引起更深刻的印象,比较容易记住。
长度与透视
戴氏错觉
3、形状错觉
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
几何错觉量与年龄之间关系的研究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发现早期,错觉强度随 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 定状态。
另外,也有人研究了错觉呈现次数和观察条件对 错觉效果的影响,通常随呈现次数增多减弱。
(二)大小恒常性
知觉大小与客体的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不同,与视网膜上的视 象大小(按视角计算的大小)也不同。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称为 大小知觉恒常性的研究。 人们发现:知觉大小在视角规律与大小恒常性规律之间,比较偏 于恒常性大小方面,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系的一般规律。如 1.7m(1/5)——0.34,但实际上看起来1.5m左右。 有关三者的关系,可用一些定律和公式来表示。 1.埃默特定律 (Emmert,1881) 是指知觉到的后象的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 正比。
4、自然错觉
“地球不动,太阳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这山看着那山高”; “海天一色” “月亮错觉” 社会错觉: “声东击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股市炒作
三、知觉的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位置 恒常性。 (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违 反 知 觉 恒 常 性 的 怪 图
(三)好图形的法则 好图形法则(law of good figure),指人们往往把同一剌 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作为知 觉对象,。 构成好图形的因素:
(1)连续(或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视野中有延续 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一个整体。
(2)对称(balance)。对称或平衡的,有利于组合,见图4,凡是 对称的,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都组合成图形。
新型缪勒· 莱尔错觉
(2)横竖错觉 指同样长度的垂直线看起来要比水平线长。
横竖错觉
三角长度错觉
横竖错觉研究的发展

库纳帕斯(Kunnapas,1955),发现这种错觉实际上包 含了两种错觉:垂直线的长度相对于等长的水平线而 言,更易于被高估;对被分割的线段易产生低估。
(3)桑氏错觉
(4)赫氏错觉


问题:(1)本实验采用了什么实验法? (2)请根据被试数,推断该实验采用了什么设计? (3)该实验的数据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处理? (4)有何启示,是否可做进一步研究?
些小 ,于 而 90 得大 长于的 一 90 角 些 使 。的包 这角含 就使它 是包的 梯含边 形它显 幻的得 觉边短 。显一 ° °
(3)共同的变化(common fate)。把具有共同变化情 况的刺激知觉为一个整体。如舞蹈。
(4)趋合(或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 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 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 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

Holway和Boring(1941)大小知觉恒常性实验,较好地说明了经 验在知觉恒常性中的作用。实验在L形走廊中进行的。
程序:比较剌激物(Sc),在被 试“Ο”的一侧,距离被试10英 尺(Dc),可用光圈调节其 大小。标准剌激物(Ss)是位 于走廊另一端的另外一个圆形 映象,在10一120英尺距离(Ds) 内移动。标准刺激物的大小始 终与被试的眼睛成1度视角。 要求被试根据标准剌激物在不 同距离上的知觉大小,把比较 剌激物调成等大。 观察条件:①双眼观察;②单 眼观察;③单眼用人工瞳孔观 察;④单眼,用人工瞳孔,通过 减光筒进行观察。
节约时间的暗示: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
几 个 小 孩 ?
二、错觉
(一)不可能图形(怪图)
无尽头楼梯图,见图8。
思考:以下知觉线索有何矛盾之处? 启示:在一定情景中,如果某些线索具有摸棱两可的性质,那么就 会有可能产生知觉上的错误。研究这些人为的错觉现象是为 了把知觉的那些基本组成部分抽象出来进行分析,以便帮助 我们了解知觉的功能。——知觉是假设的产生和检验过程。
结果:在双眼和单眼 观察条件下,都保持着 大小知觉恒常性,双眼 观察时甚至出现超估 现象,而用单眼人工瞳 孔观察及单眼人工瞳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 角的规律,即恒常性 消失 。
思考: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有几个自变量? 大小恒常性体现在两方面:图形不变,视角减小,知 觉依然较大;视角不变,图形变大,知觉也随之变大。
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
弗雷泽螺旋错觉
分伯 的根 两道 端夫 能环 完形 整错 地觉 接: 上圆 吗圈 ?缺 口 部
圆弧错觉
共时对照错觉:交叉部分的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 格更白更亮?
晃动的方格错觉:这些方格是不是看起 来有点彼此倾斜?
错觉中的错觉
Scint dark栏格的火花错觉
(5)左氏错觉
华莱士研究了各种斜线和观察距离对左氏错觉的影响。 发现对图形增加的线条数越多,错觉越强,观察距离 增远时,仅几条线就可以产生弯曲的错觉。
2、大小错觉
庞氏错觉: 透视错觉
戴氏错觉: 比较错觉

Sickels(1942)对庞氏错觉有研究,两条线段的倾斜角度对错觉有 影响。Weintraub(1969)对戴氏错觉进行了大量研究。当内、外 圆环半径之比为2:3时产生的错觉最为显著。还发现虚线或外 圆的一部分也能引发错觉,内外圆的明度对比对错觉也有影响。
瀑 布
曲折的悖论:这是一个奇妙的不可能成立的曲折体, 由匈牙利艺术家托马斯· 伐克期创作。
不可能的棋盘:这个棋盘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二)视错觉的实验研究
1、线条错觉 (1)缪勒-莱尔错觉
缪勒-莱尔错觉
服装设计的错觉原理
缪勒-莱尔错觉研究的发展

迪尤尔(Dewar,1967)用160名被试,探讨了箭头张合角度和 箭头长度对错觉量的影响。他要求被试调整两条线段中的一条, 使之看起来与另一条长度相等。实验数据如下表:
(四)过去经验和定势 以上三法则均为图形组织的外界刺激因素。 此外还有非刺激性因素。形形色色的可逆图形(图形和 背景的可逆)和双关图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图 中 有 几 人 ?
海 神 尼 普 顿
身 到体 三的 个紫 隐罗 藏兰 的: 侧你 面能 人在 像叶 吗子 ?中 间 找
隐 藏 的 拿 破 仑
鲁宾的两可图
知觉的组织完形法则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一)接近法则 接近法则(1aw of proximity), 是指接近的刺激(如空间位置相近)容易 合成一组,构成整体的知觉对象。 如下图中,我们常常把图A知觉分成正方形。图B上由于横向圆点 靠得紧,我们把它知觉为四个横排。图C上由于纵向圆点靠得紧,我 们把它知觉为四个纵排。
注意: 接近不限于空间视觉方面,也可以在时间和听觉等方面。 例如按不同规则的时间间隔发生的一系列轻拍声中,在时间上接 近的响声倾向于组合在一起。
(二)相似法则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是指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 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 形。 从图可以看到,形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同(或相似)的点子,易组成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