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地理课程(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岛
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判断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哪里?
空气在中心区上升, 在郊区下沉
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 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城市热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A
B
C
有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 C )处 绿化应布局在( B )处 卫星城应布局在( C )处
卫星城:为分散中心城市过于集聚的人口 和产业,新建的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或 为其服务的独立城镇。(要求较好环境)
调整绿地和水体比例
大气热力环流
伍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 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1.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B )
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气流抬升,形成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地表冷热不均
直接:气压差异
原因 热力环流
垂直:上升易降水 下沉易干燥 水平:风
对天气的影响
分析方法: 先垂直 后水平
垂直:与冷热差异有关 热上升冷下沉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只适用热力条件)
水平:与气压差异有关 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常产生降水。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3.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1.基本概念:首先,我讲解大气层、气压、温度、湿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热力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形成原因:接着,我分析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加热等因素,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基本过程:然后,我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包括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等。
4.案例分析:最后,我结合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2.讨论问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热力环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一个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利用GIS软件,分析某一地区的热力环流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分析图,展示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作业要求:
-思考题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能够准确表达对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1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1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热力环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与热力环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特点。
3.设计实践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力环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引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以及展示实际气象事件,如台风、暴雨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4.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台风、暴雨等,分析热力环流对这些气象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湖教版《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高中教育地理必修第一册湖教版《3.3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据此完成3~4题。 3.受热力因素影响( C ) A.高空气流由甲地向乙地运动 B.甲地气流向上升 C.近地面气流由甲地向乙地运动 D.乙地气流向下沉 4.推测该地区等压面的分布状况是( A ) A.在甲地近地面向上凸起 B.在乙地近地面向上凸起 C.在甲地高空向上凸起 D.在乙地高空向下凹陷
探究点二 自然界的热力环流 核心归纳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 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2)当A地接受热量 多 ,B、C两地接受热量 少 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 上升 ,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 增大 ,
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 高 气
压;B、C两地空气收缩 下沉
,上空空气密度 减小 ,形


气压(图b)。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
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郊区站平均气温 8.94 22.18 8.66
-5.41
1.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城市热岛效应一般在夜间较强,因为夜间( D ) A.城区比郊区增温快 B.城区比郊区增温慢 C.城区比郊区降温快 D.城区比郊区降温慢 3.为缓解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合理的措施是( C ) A.缩小北京城区面积 B.铺设更多渗水地砖 C.设置城市通风走廊 D.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的差值,其变化 与城镇化进程有着显著联系。沿海地区城市的热岛强度亦受海陆风的 干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最 强的县级市。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不断加 大。读晋江市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热岛强度日变化折线图,完成 4~6题。

高中地理2.1热力环流教案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2.1热力环流教案中图版必修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学校年级高一授课教师教材书名:地理必修·第1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背景分析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城市热岛、海陆风等)。

在课标的具体要求中重在以热力环流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本课中选取了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试图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同时也为以后大气环流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

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

大气受热不均匀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学生情况:1.已有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2.已有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地理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3.学习障碍:(1)在知识方面,学生缺少地理方面的空间概念,此外,学生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2)在能力方面,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效注意集中的时间短,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一般。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内容有深度,又需要加深对常识性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知识)的强调。

而且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上的适当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所以在授课时,还需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表述错误,建立地理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框架。

教学方式:启发式讲授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学习案例,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够运用此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城市热岛、海陆风。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新课导入PPT展示:海边的照片。

2.1.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观察、分析和模拟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案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地图、遥感图像等,观察和模拟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共同完成小组报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改进建议。最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作用。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五)作业小结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学习笔记。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大气污染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热力环流”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学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案例以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的“2.1.2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观和分析大气现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例,如夏季的雷阵雨、冬季的雾霾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热力环流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形成原因等。
2.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类型,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并结合地理图表进行说明。
3.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的影响,如季风、锋面等,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案例分析、图表分析、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热力环流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版)必修一

热力环流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版)必修一

4.环流形成
冷却
受热
冷却
地面冷热 不均
空气的上 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产 生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 动
热力环流
(1)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受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状况相反。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温压关系
冷却 近地面 受热
冷却
对增大,形成高气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
2.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 B地、C地冷却,气 流下沉
• 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高气压
• 对应高空空气密度相 对较小,形成低气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
3.同一水平面因气压差异产生水平运动
在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和高空空气都是由气压较高的地区流向气压 较低的地区。
热力环流的形成
[填图绘图]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请填出气压高低,并绘出空气流动方向。
判断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2)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低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高
压区。( × )
思考 家里室内空调多安装在高处,而暖气片则 置放在低处,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 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使室内热空气会相对向上升浮, 空气的自然循环会使室内温度均衡。
常见热力环流及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3.山谷风
(1)形成 ➢ 白天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
升温快,山坡气流上升,气压低, 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常见热力环流及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3.山谷风
(1)形成 ➢ 夜晚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 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
气压 升高
气压 降低
C’
A’
B’
气压 降低
冷却
受热
冷却
C
A
B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气压 升高
C’
A’
B’
气压 降低
气压 升高 冷却 受热
气压 降低 冷却
气压 升高
C
A
B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气压 升高
C’
A’
B’
气压 降低
气压 升高 冷却 受热
气压 降低 冷却

@

国土资源学院教育学实习
地理科学2013级2班试讲 试讲者: 试讲课程: 李 博 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
高压流向 低压
热上升 冷下沉
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大气运动
成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意义
输送热量和水分 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
大气运动的意义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但是由于大气运动使得热量和水汽得以输送; 另外由于大气上升常常形成阴雨天气,大气下沉形 成晴干天气---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气压 C
特别注意: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与上空气压相比, 近地面气压较大。
三、热力环流的应用
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 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海洋
海洋
陆地
陆地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 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 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白天
陆地: 增温快,气温高 陆地 海洋
海洋: 增温慢,气温低
a
夜晚
陆地: 降温快,温度 低 海洋: 降温慢,温度高
陆地
海洋
b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风对城市有何影响?
问题研究
A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中的
B
B
地;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A
地进行植树造林。
山谷风
课后作业
1、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3、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气压 升高
C
A
B
形成过程梳理
低压 高压 低压
冷却 B
受热
A
冷却 C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冷
低压 热
高压 冷
B A C 空气的上升、下沉使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
低气压 B’
高气压
低气压
A’
C’ 气压:
单位横 截面积 上 所承受 的铅直 气柱的 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