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制备和提纯工艺技术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一种甘氨酸的提纯方法与流程

一种甘氨酸的提纯方法与流程

一种甘氨酸的提纯方法与流程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生化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

它的提纯方法与流程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甘氨酸提纯方法与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原料和试剂。

原料可以是甘氨酸的混合物,试剂包括溶剂和化学药品。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醇类等,化学药品包括酸、碱等。

第一步,将甘氨酸的混合物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制备甘氨酸的溶液。

溶剂的选择要根据甘氨酸的溶解度和反应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第二步,调整甘氨酸溶液的pH值。

可以根据甘氨酸的等电点来确定最佳的pH 值,一般为2.2-2.6。

可以使用酸或碱来调节溶液的pH值,具体操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第三步,通过适当的沉淀方法,将杂质与甘氨酸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酸沉淀、碱沉淀、离心沉淀等。

具体选择何种方法,需根据杂质的性质和与甘氨酸的差异来确定。

第四步,得到甘氨酸的沉淀后,将其收集并洗涤,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试剂。

可采用重复洗涤的方法,使用适量的溶剂进行洗涤,直到洗涤液中不再有杂质的存在。

第五步,将甘氨酸的沉淀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制备甘氨酸的纯化溶液。

溶剂的选择要根据后续操作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最后,对甘氨酸的纯化溶液进行浓缩、干燥等操作,得到纯度较高的甘氨酸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操作,控制反应条件,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等。

以上就是一种常用的甘氨酸的提纯方法与流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甘氨酸溶液中的杂质,并得到纯度较高的甘氨酸产品,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fmoc甘氨酸制备

fmoc甘氨酸制备

fmoc甘氨酸制备一、引言fmoc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生物化学领域。

它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活性,因此对其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备方法1.材料准备制备fmoc甘氨酸所需的原料包括甘氨酸、二嗪基二氯甲烷(DCM)、二氯甲烷(CH2Cl2)、二乙胺(DEA)、三乙胺(TEA)、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

这些原料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质量要求较高。

2.反应步骤(1)制备甘氨酸活化剂将甘氨酸与二乙胺按1:1的摩尔比例加入DMF中,搅拌反应30分钟,加入氯化碳二甲酰胺(CDI)作为活化剂,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得到甘氨酸活化剂。

(2)制备fmoc甘氨酸将甘氨酸活化剂与fmoc-Cl按1:1.2的摩尔比例加入到已经冷却的二氯甲烷中,搅拌反应12小时,得到混合物。

将混合物用乙酸乙酯洗涤3次,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1次,经旋转蒸发浓缩,得到固体产物,即fmoc甘氨酸。

3.纯化与分析将制得的fmoc甘氨酸溶解在甲醇中,用活性炭吸附杂质,过滤后得到纯净的溶液。

通过旋转蒸发或冷冻干燥将溶液中的甲醇去除,得到纯净的fmoc甘氨酸固体。

通过NMR、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产品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三、应用领域fmoc甘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作为多肽、合成药物和蛋白质的原料,用于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和活性的化合物。

此外,fmoc甘氨酸还可用于荧光探针的制备、蛋白质组学研究等领域。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2.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pH值,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3.实验操作应严格按照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范进行,遵循相关的废弃物处理要求。

五、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fmoc甘氨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制备fmoc甘氨酸的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和安全性。

甘氨酸的制备实验报告

甘氨酸的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甘氨酸的制备方法;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3. 了解甘氨酸的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甘氨酸(Glycine,化学式:C2H5NO2)是一种氨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实验室制备甘氨酸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氨基甲酸酯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乙酸、尿素、盐酸、氢氧化钠、活性炭;2. 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漏斗、抽滤瓶、布氏漏斗、烘箱、天平。

四、实验步骤1. 氯乙酸与尿素反应: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氯乙酸和尿素,搅拌均匀。

加热至80℃,反应1小时。

2. 加盐酸:将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pH值至3.0。

3. 沉淀分离:将溶液倒入布氏漏斗中,用抽滤瓶抽滤,得到白色沉淀。

4. 洗涤沉淀:用适量的水洗涤沉淀,去除杂质。

5. 活化: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搅拌10分钟。

6. 抽滤:将溶液倒入布氏漏斗中,用抽滤瓶抽滤,得到黄色沉淀。

7. 洗涤沉淀:用适量的水洗涤沉淀,去除杂质。

8. 活化: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搅拌10分钟。

9. 抽滤:将溶液倒入布氏漏斗中,用抽滤瓶抽滤,得到黄色沉淀。

10. 洗涤沉淀:用适量的水洗涤沉淀,去除杂质。

11. 烘干: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12. 粉碎:将烘干后的沉淀粉碎,得到甘氨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制备得到的甘氨酸为白色粉末,熔点为232℃,具有氨基酸特有的气味。

2. 结果分析:本实验采用氨基甲酸酯法成功制备了甘氨酸,产物纯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甘氨酸,掌握了甘氨酸的制备方法。

2.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

3. 了解甘氨酸的性质和应用,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事故发生。

5. 今后可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提高产率。

甘氨酸生产工艺

甘氨酸生产工艺

甘氨酸生产工艺
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生化中间体,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

以下是甘氨酸的生产工艺介绍。

首先,甘氨酸的生产可以通过菌种发酵的方式进行。

选择适宜的菌种,如大肠杆菌、大曲霉等,将其与发酵基础培养基混合,经过预处理和调整,形成适宜发酵条件。

常见的培养基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辅助添加剂等。

将培养基装入发酵罐中,设定适宜的温度、pH值、通气速度等参数,进行菌种培
养和发酵。

其次,发酵过程中,菌株会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进行代谢,产生目标产物甘氨酸。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发酵条件,如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以保证菌株的生长和代谢
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也需要进行发酵液的搅拌,以保证培养基中的养分充分分散和混合,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发酵结束后,可以采取分离和纯化的方法来提取甘氨酸。

常见的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过滤等,将发酵液中的菌体和杂质分离。

然后通过蒸馏、结晶、降温结晶等纯化方法,将甘氨酸从混合物中提纯出来。

甘氨酸的生产工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操作。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密切控制发酵条件,确保菌株的生长和代谢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以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保证生产设备的洁净和卫生,以防止外源性污染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最后,还需要对产物进行严格的分离和纯
化,以获得高纯度的甘氨酸产品。

总之,甘氨酸的生产工艺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在生产条件、设备和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控制,以达到高效、高产和高质的生产目标。

甘氨酸生产工艺设计

甘氨酸生产工艺设计

甘氨酸生产工艺设计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本文将介绍甘氨酸的生产工艺设计。

一、原料准备甘氨酸的主要原料包括葡萄糖和氨基酸。

葡萄糖通常由淀粉经过糖化和发酵得到,氨基酸也可以通过发酵法制备得到。

二、发酵过程1. 发酵菌株的筛选和培养在甘氨酸的生产中,常使用发酵菌株布鲁氏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将选好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

2. 发酵条件控制a. 温度控制:布鲁氏杆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4摄氏度,因此,发酵过程中需保持适宜的温度,可通过控制发酵罐中冷却水的流速和温度来进行调节。

b. pH值控制:布鲁氏杆菌的适宜pH值为7-8,过低或过高的pH值会影响菌株的生长繁殖,所以在发酵过程中,需添加合适的缓冲剂进行控制。

c. 通气控制:布鲁氏杆菌属于需氧菌,因此,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

通常采用空气或纯氧进行通气,通过调节空气或纯氧的流速和压力,来控制通气速率。

3. 发酵过程监控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内的溶液进行采样,检测甘氨酸的产量和活性。

通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样品进行分析,以掌握发酵进程。

4. 酵母处理和浸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甘氨酸会积累在细胞内。

此时,需要通过酵母处理和浸出来取得甘氨酸。

首先,对发酵液进行酵母处理,去除菌株。

然后,用适宜的溶剂进行浸出,将甘氨酸从菌体中释放出来。

三、甘氨酸的纯化1. 蛋白质的除去由于甘氨酸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因此在纯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蛋白质进行除去。

常使用酸沉淀、盐析法或离子交换法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

2. 结晶法经过蛋白质除去后,得到的甘氨酸溶液可以通过结晶法进行纯化。

通常采用稀盐酸加热结晶的方法,控制温度和pH值,使甘氨酸结晶出来,并通过离心、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净的甘氨酸晶体。

四、包装和储存最后,将纯净的甘氨酸晶体经过包装,通常采用铝箔袋、塑料桶等方式进行包装,并储存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以保持其质量稳定。

氯乙酸法合成甘氨酸的方法

氯乙酸法合成甘氨酸的方法

氯乙酸法合成甘氨酸的方法
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氯乙酸法是合成甘氨酸的一种常用方法。

以下是氯乙酸法合成甘氨酸的步骤:
1. 准备材料:甲基丙烷、氢氰酸、盐酸、氯乙酸、冰醋酸等。

2. 反应一:将甲基丙烷与氢氰酸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α-氨基丙腈。

3. 反应二:将α-氨基丙腈与氯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3-氯丙酰胺。

4. 反应三:将3-氯丙酰胺与氨水或者氨基酸溶液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甘氨酸。

5. 结果分离:对反应体系进行适当的提取、浓缩、结晶等操作,得到纯净的甘氨酸产物。

这是氯乙酸法合成甘氨酸的一般步骤,具体的操作条件和步骤可能因实验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合成中,还需要考虑反应的温度、时间、反应物的摩尔比、催化剂的选择等因素,以达到最佳合成效果。

甘氨酸合成工艺流程

甘氨酸合成工艺流程

甘氨酸合成工艺流程
甘氨酸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甘氨酸的合成工艺流程。

甘氨酸的合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丙酮氰酸酯和甲醛的反应得到。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丙酮氰酸酯和甲醛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反应。

反应温度通常在50-70摄氏度之间,反应时间约为5-8小时。

第二步,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酸化处理,常用的酸化剂有硫酸和盐酸。

酸化处理可以使产物从反应液中析出。

第三步,将酸化处理后的反应液进行真空蒸馏,以去除无关物质和剩余的溶剂。

真空蒸馏可以提高产物的纯度。

第四步,将蒸馏后的产物进行结晶,得到纯净的甘氨酸晶体。

结晶过程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溶剂的使用来控制产物的晶型和晶体形状。

对得到的甘氨酸晶体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处理,得到最终的甘氨酸产品。

通过上述合成工艺流程,可以高效地合成甘氨酸。

这种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等优点。

同时,这种合成方法还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甘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在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疾病治疗。

在食品领域,甘氨酸可以作为增味剂和调味剂,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甘氨酸还可以用于化妆品的制造,具有保湿、抗氧化等功能。

甘氨酸的合成工艺流程简单明了,通过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处理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纯净的甘氨酸产品。

这种合成方法在甘氨酸的生产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甘氨酸醇析法

甘氨酸醇析法

甘氨酸醇析法
甘氨酸的醇析法主要涉及将甘氨酸配制成水溶液,经活性炭脱色后,用3-5倍体积的甲醇(或乙醇)进行醇析。

此过程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多次醇析,以达到药用级标准。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量使用甲醇既不安全也不环保,因为甲醇是易燃、易爆物品,对操作人员的眼睛也有伤害,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活性炭对无机盐及某些有色物质的吸附能力较差,导致精制后甘氨酸仍带有淡黄色,产品杂质含量偏高。

而且,使用醇析方法得到的甘氨酸往往为粉末状,而不是白色结晶颗粒状,贮存运输易于结块,不能满足食品及医药级甘氨酸的出口要求。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醇析分离出甘氨酸后的甲醇氯化铵母液(水溶液)进入蒸馏塔进行蒸馏分离甲醇和氯化铵。

甲醇可以回收并重复利用,而得到的氯化铵溶液则通过蒸发、过滤和脱水等步骤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在工业上也有应用,但其具体实施细节和效果可能因实际生产条件而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CH2 C0OH) 3 + H C1
( 4 )
氯 乙 酸氨 解 法 的优 点 是原 料 来 源 广泛 , 工 艺 简
单, 操作 简便 , 反应 条件 温和 , 易 于工业 化 , 对 设备 要
求不 高 。缺点 是 , 反应 时间长 ; 副 产氯 化铵等 无机 盐 分离 困 难 , 产 品质 量差 , 主含量 最 高约 9 5 . 0 ~ 9 7 . 5 ; 催 化剂 乌 洛 托 品不 能 循 环 使用 , 单耗高, 母
6 HC HO+4 NH。 一
C H N +6 H。 O( 辅 助反 应)
( 2)
2 ( N H2 CH2 CN ) 一 H2 S O4 +3 B a ( OH) z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0 9
( NH CH 2 CO0) z B a 4 - 2 B a S O +2 NH。 +2 H2 O
Ba ( NH2 CH 2 COO) 2 + H2 S O 一
2 NH 2 CH 2 COOH + Ba S O4
( 8 )
蒸 汽 , t l t z ] 。
3 . 2 离 子交换 法
该 方法 的优点 是 , 产 品质量 优 于氯 乙酸法 , 易 精 制, 适 合 大规 模 生 产 。缺 点 是 , 氰化 钠 是 剧 毒物 , 操 作 条件 苛刻 , 生产 成本 高 , 路线长, 除盐工 序复 杂 。 美国、 日本等 对施 特 雷克 法在 原料 上 进行 改进 ,
( 1 )
( CH 2 一 NCH 2 CN) 。 +3 Na C1 +6 H2 O
( CH 2 一 NCH2 CN ) 。 +6 CH。 CH2 OH + 3 H2 S O4—
3 ( N H2 CH2 C N) + H2 S O4 +3 CH2 ( OCH2 CH3 ) 2
( 6 )
( 3 )
于农 药 、 医药 、 饲料 、 食 品等 领域 ] 。
目前 , 国 内甘 氨 酸 生 产企 业 采 用 氯 乙酸 氨 解 法 生产工 业 级甘 氨 酸 , 主 要 原料 是 氯 乙 酸 、 氨、 乌 洛托 品 。国外 食 品 、 医药 级 甘 氨酸 采 用 改 进 的施 特 雷 克 法( S t r e c k e r ) , 主要原 料为氢氰 酸、 甲醛 、 氨 和 二 氧 化碳 ( 或碳 酸铵 、 碳 酸 氢铵 ) 。氯 乙酸 氨 解 法 在 国外 已遭 到淘 汰 , 国 内都 是将 工 业 级 甘 氨 酸 反 复精 制后 制 备食 品 、 医药 级 甘 氨 酸 , 成 本相 对较 高 , 致 使 我 国 医药 和食 品行业 所 需甘 氨酸 大量 进 E l Z 4 - 5 ] 。
2 . 1 氯 乙酸 氨解 工艺
氯 乙 酸 氨解 工 艺是 以氯 乙酸 与 氨水 为 原 料 , 以 乌 洛托 品为催 化剂 , 制 取甘 氨 酸 。
施 特 雷克 ( S t r e c k e r ) 工 艺 是 以 甲醛 、 氰化钠 、 氯 化铵 、 氢氧 化钡 和硫 酸为原 料 制备甘 氨酸 口 ] 。
液处 理量 大 ; 污染严 重 , 限制 了生产 规模 。国 内围绕 该工 艺存 在 的问题 进 行 了大量 研 究 , 但 产 品质 量仍 然较 差 , 副 产 品氯化 铵纯 度仍 然较低 ] 。
2 . 2 S t r e c k e r 工艺
2 甘 氨 酸 制 备 工 艺 技 术
王 向龙 , 龚文照 , 赵 广 , 张 伟 , 贾 晨, 袁秋 华 , 冯 志武
( 阳泉 煤 业 ( 集 团) 有 限责 任 公 司化 工 研 究 院 , 山 西 太 原 0 3 0 0 2 1 ) 摘 要 :随 着 工 业 化 水 平 的 不 断提 高 , 食 品 和 医 药 用甘 氨 酸 市 场 潜 力 巨 大 。 国 内甘 氨 酸 生 产 企 业 采 用 氯 乙酸氨 解 法 生 产 工 业 级 甘 氨 酸 , 介绍 了 国内外甘氨 酸的制 备和提 纯 工艺技 术, 综 述 了甘 氨 酸 的 应 用 情 况, 分析 了国 内市 场 发展 趋 势 。
反应 式方程式 见式( 5 ) ~式 ( 7 ) 及第 1 8页式( 8 ) :
6 H CH O+ 3 Na CN+ 3 NH4 Cl 一 ( 5 )
主要 反应 方程 式见 式 ( 1 ) 、 式( 2 ) :
C I CH2 C OOH + 2 NH。 — — NH2 CH2 C O0H + NH C l
( 7)
作者简介 : 王 向龙 , 男, 1 9 8 3年 出生 , 2 0 1 0年 毕 业 于 中 国矿 业 大 学 ( 北
京) 化 工 专业 , 工 学硕 士 , 工
山 西 化 工 s x h x g y @1 6 3 . c o m
第3 7卷
总第 1 6 7期
2 0 1 7年 第 1 期
山 西
化 工
Tot a 1 1 6 7 No.1,2 01 7
S HANXI CH EM I CAL I NDUS TRY
曩综 述与论坛l l l l l


甘 氨 酸 制 备 和 提 纯 工 艺 技 术 及 研 究 进 展
NH2 CH 2 COOH + Cl CH2 C0OH —
1 概 况
甘 氨酸 , 又名 氨基 乙酸 ( g l y c i n e ) , 是 结构 最简 单 的a 一 氨基 酸 , 是有机合成 的重要 中间体, 广 泛 应 用
NH( CH2 C OOH ) 2 + HC 1
NH( CH2 COOH ) 2 + C1 CH2 C 00H —
关键词 : 甘氨 酸 ; 工 艺技 术 ; 应 用 市场
中图分类号 : T Q 2 2 6 .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4 - 7 0 5 0 ( 2 0 1 7 ) 0 1 — 0 0 1 7 — 0 3 ’ 副反应 见式 ( 3 ) 、 式( 4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