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
日本和中国的节日有什么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节日有什么不同?节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和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今天,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节日的不同之处。
一、节日的种类中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庞大,而在日本则比较有限。
中国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庆祝方式和意义;而日本则主要有元旦、成人节、春分、秋分、勤劳节、海洋节等,数量相对较少。
二、节日的氛围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年味和家庭氛围,每个节日都会有相应的食品、花卉、饰品等。
而在日本,虽然节日的气氛也很浓郁,但更加强调个人感受。
例如,成人节就是日本青少年迈入成年的庆祝日,青年们会穿上盛装前往寺庙或公共场所,在社交活动中感受自己的变化和责任。
三、节日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多与传统文化、历史和宗教等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先和神灵而设立的。
而在日本,节日的意义更加注重精神体验和个人成长。
例如,海洋节是为了纪念海洋,并传承海洋文化而设立的。
勤劳节则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增强社会意识。
四、节日庆祝的方式中日两国的节日庆祝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春节期间亲戚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更喜欢举行祭祀、游行或音乐演出等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节日文化的体现寒暑假期间,中国家长会带着孩子们参观各种名胜古迹,讲解历史和文化,并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而在日本,寺庙、神社、博物馆等也是家长带孩子感受节日文化的重要场所。
例如,成人节期间,日本人会到寺庙或神社参拜,感受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的节日文化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庆祝方式、文化底蕴和意义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对自己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节日庆典有何不同?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节日庆典有何不同?日本的节日庆典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与中国的节日相比,日本的节日庆典在节日形式、庆祝方式、食品饮品等方面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具体分析。
一、节日形式日本的节日形式大多是传统的文化节庆,与宗教信仰联系不太紧密。
例如春季的“樱花祭”就是庆祝樱花盛开的一种节庆。
而中国的节日则多是以祭祀、纪念历史事件为主题。
中国的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庆祝形式和故事背景。
二、庆祝方式日本的节日庆典通常伴有盛大的游行和大型的集会,民众可以穿上各种花俏的传统服装,舞蹈、歌唱、欢呼等方式来庆祝。
在这种庆祝方式下,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得以展示。
而中国的节日庆典则多以祭祀、家庭聚会、赏月等方式庆祝,较少有大型集会和游行。
三、食品饮品日本的节日庆典有许多特别的食品和饮品。
如日本的起司派、烤扇贝、寿司等,这些节日特色食品也成为了游客前来参加庆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的节日食品则多是以传统汉族节日为主,如春节有饺子、元宵,端午有粽子等。
四、感受体验与中国不同,日本节日庆典对民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视的。
日本的庆典当日大街小巷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市集,让百姓充分享受庆祝带来的欢乐与喜悦。
在神社里,你可以参加不同的仪式,祈求好运和丰收。
与此相反,中国的节日多是以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为主题,参与度更多是从个人信仰和遵守传统角度考虑。
五、总结日本的节日庆典在庆祝方式、形式、食品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不同的节日文化和庆祝方式,极具吸引力。
与中国的节日相比,两者有各自的特点,彰显了两国独特的文化底蕴。
试论中日年节习俗及其文化异同

当时局势动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春节”的名称才一、引言真正普遍为国人所知,取代旧有的名称。
2.中国春节的习俗在很多国人心目中,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源同宗、(1)祭天赐福,祈求恩泽同根同质,区别甚微,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文化和中从周朝开始,在年初的这一天周人就要祭天求福,到国文化一脉相承,属于中国文化的一支。
的确,与我们中了汉代,人们除了在这一天要祭拜上帝之外还要祭拜“零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受到中国文化的星”和“毕星”,而这里的“零星”实际上是主管谷物丰影响,日本与中国在语言文字、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各收的天神,而“毕星”则是掌管风雨的神灵,这些神灵都个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然而,中国文化在传入日本以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现在,在新旧两年后,在地理环境、民族精神、本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的交替之时,人们往往要在家中点香烛祈祷,在大门口烧作用下发生了一些改变,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变化引起钱纸,供奉供物并拈香向天祭拜,迎接从天上归来的各路了日本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细节的流变。
从节日民俗的文神灵;除此之外,人们还要在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神,将糖化传承来看,日本的节日有很多都是从中国传来的,但这抹在灶神嘴上,为的是能让灶神能在天帝面前美言两句,些节日的特点以及风俗在进入日本以后并没有完全被日本而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祭天”的成分。
文化毫无改变地接受,而是在不断变形中融入了日本民族(2)门神辟邪,爆竹驱魔自身的特点。
节日民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深深扎古代中国门神、桃符、爆竹的出现, 源于汉民族逐鬼根于各国的民族性格中,中日任何微小的节日民俗的差异祛邪的民间俗信,也夹杂着中国本土道教的神秘色彩。
对在实质上都反映着中日民族不同的心理特点。
于百姓来讲,门户保护着家庭的安全,历来受到汉民族的二、中国春节和日本新年注意和重视, “门神”的最早原型,是神荼和郁垒,这在《山海经》中早有记载。
中日两国传统节日习俗之比较

中日两国传统节日习俗之比较作者:蔡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中日两国自古在节日风俗上有很大的联系和交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在节日风俗上面有了不同的变化,在各自变化过程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中,从中国的春节和日本的元旦的习俗上来比较可见两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关键词:传统习俗;新年作者简介:蔡青;女;1985年2月生;工作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助教;日本语学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1一、新年的起源在中国,在夏朝就出现了“年”的概念,那时候农作物并不是很多,一年只有一季作物。
谷类是一年成熟收获一次,因此在每一次谷物成熟收获之季,人们都会举办重大的庆祝活动,感恩众神,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这就是最初“年”的形成。
日本的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其形式很多酒借鉴了中国古代“年”的风俗,他们“祝日”的意义和中国“春节”是很相似的,都是来祈祷来年的好运,有着良好祝愿的寓意。
二、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1.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在习俗上的共同点中国春节和日本元旦一样都是民众共同庆祝,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在此期间到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例如:家人一起大扫除,装饰家里,家里张灯结彩,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
商业中心等城市聚集区更是一派张灯结彩的繁荣景象。
机关,学校,医院,公司,大街上到处都挂着彩旗,贴着节日的标语,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2.中国的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是属于国家的节日,中国春节休息一般是旧历年的初一到初七,总共休息7天。
日本元旦休假时从12月29号到1月3号,总共5天。
3.中国春节和日本的元旦都有“除夕”这一天,都有在“除夕”这一天晚上一家人围桌而坐吃团圆饭共迎新年和领到压岁钱的习俗。
在这一天,全家都晚上都坐在一起,吃饭喝酒庆祝节日,亲友之间互送礼物,加深感情。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
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又是传统文化 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中国一向 都是重视农业的国家,传统节日一般 都起源于农事。众所周知,古代的日 本主要是从中国吸收先进文化的,因 此日本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日语中的“年 中行事”主要也是受中国的影响,但 日本文化中有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因素, 所以其年中行事也和中国的传统节日 有所不同。下面就截取两国的几个主 要节日加以比较。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是我国比较隆重的节日,有 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 等节俗。有着浓厚的思亲团 圆色彩。在月圆之夜,全家 围坐桌前,吃月饼,赏月已 经成为中秋节的一道民俗风 景线。
日本也有过中秋的习俗,这一天日本
人将芒草,胡枝子,黄花龙芽等秋草插在 瓶子里,供上水果和糯米团子。日本人称这 时得明月为豆明月,因为正值大豆的收获 季节,意喻大豆丰收。可见日本中秋节的 含义与中国的已经大不相同,而对中秋节 远远没有中国人重视,并且这一天现在已 经作为敬老日固定下来,中秋的意味就更 淡了。
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 做的梦,以测吉凶。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しょうじ つ)”。一日到三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 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 长辈也会给压岁钱。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 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喝屠 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以示虔诚,祈求 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 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 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据说在日本,七夕节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
年。这一天人们把写有诗歌,心愿的色纸系在 竹竿。这天许下的愿将会得以实现。今天,在 日本许多地方都庆祝七夕。 最著名的地方是京
中日传统文化对比 (1)

雛祭り(ひなま つり)はまた「雛 節句(せっく)」、 「桃の節句」、 「弥生(やよい) の節句」、「上巳 (じょうし)の節 句」とも言い、女 の子の将来を 祈る 祭りである。
贴门神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 寿康宁,一些地方 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 据说,大门上贴上 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 畏。
日本の新年
「各家では二月十三日ごろ 煤を払い、年末には門口注連 飾り付け、門松。屋内には鏡 餅飾、年棚がつくられる。十 二月三十一日(除夜)には年 越を食べ、除夜の鐘ガ鳴る十 二時まで起きて、年神(祖先 神)を迎える。 元旦には若水を汲み、雑 煮を食べる。初詣、年詣礼が 行われる。子供たちにはお年 玉が与えられる。なお正月七 日を日正月七日といい七草粥 を食べる。」
史至春传端初龙 节 五 端端 。今秋统午五日 、 节 阳午
等女, ,也 已战节节。 。儿五 有国日是 农节 月 午 称 时,古 历, 节 日 端 节 天 、 期 始 老 五 多 五 、 中浴 、 年 ,于的 月节 兰 重 历 ,
鏡開き(かがみびらき)とは、
正月に神(年神)や仏に供えた鏡 餅を下げ、雑煮や汁粉に入れて食 べる行事である。
お年玉
お年玉(おとしだま、御年玉、年 玉)は、正月に新年を祝うために 贈答される品物のこと。現在では 子供に金銭を与える習慣及びその 金銭の意で用いられることが多い。 金銭でなく菓子などを与える地方 もある。 年末に贈られる歳暮と異なり、目 上の者が目下のものに贈るのが特 徴。これをもって年の賜物(たま もの)であるから「としだま」と いう名がついたという説がある。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一、来历: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
在淮阳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二、风俗:1.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族人拜见祖先魂魄,吃蛋纪念祖先的日子。
2、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三月三的风俗以及特点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中日传统文化对比 (1)

习俗 摆偶人 架 赏樱花 喝糯米 甜酒
雛壇は赤い絨毯を敷いた階段 で、最上段には内裏様(だいり さま)、次の段には三人官女 (かんじょ)、三段めは五人囃 子(ごにんばやし)、その下が 左右大臣(さゆうだいじん)で ある。最近は七段、八段と並べ てある商品もあるが、価格が高 いのと部屋が狭いのでどれぐら いの人が買うだろうか。両親が 娘に揃えたり、娘の娘に送った りする。
おせち料理にはいろい ろなものがあり、それそ れに意味がある。 たとえば、腰が曲がる まで丈夫という长寿を 願って、えびを食べる習 慣があります。 「黒豆」は「まめ(健 康)」、「昆布」は「よ ろこぶ」、「きんとん」 は「财源が非常に丰かで ある」などを意味する。
理「 」お せ ち 料
「数の子」は「子孫 繁栄」をねがって、 「鯛」は「えでた い」を意味する。
大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新年
时间:正月初一 主要内容:
中国新年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一年之 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对 未来的美好憧憬紧密相连,成为各族人民一年 一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风 俗习惯大展览”,农历岁末腊月二十日左右便 开始进入过年阶段了,家家户户动手拭去庭户 屋顶的尘秽,俗称“打埃尘”或“掸埃尘”, 掸尘后便开始出外购买过年应用之物,因为新 年无市,所以,要买足过年所需的东西。 农历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祭灶,三十日前亲 友互赠糕果称为“送年札”。三十日夜备筵席, 祭祀完祖先后,全家入席吃“年夜饭”,长幼 围炉团坐,通夕不合眼叫“守岁”。 新年到来之际,家家燃放爆竹,以辟邪禳灾, 长辈则向小辈分发钱币称“压岁钱”,天亮后 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长拜贺新年,再出拜邻里亲 戚。
中国三月三 女儿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大连民族学院 王秀文一、中国古代的三月三节俗 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
上巳节在中国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周礼・月令》称:“仲春之月,……是月也。
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礻某,天子亲往,后妃帅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韦蜀,授以弓矢,于高礻某之前。
”由此可见,在上巳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礻某。
高礻某又称郊礻某,礻某同媒,礻某又来自月某。
《说文・四下骨部》称:“月某,妇始孕兆也。
”朱骏声注称:“按高礻某之礻某,以月某为义。
”《广雅・释亲》称:“月某,胎也。
”可见,高礻某的含义是始祖母,是职司爱情婚姻与生育的女神。
据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云,夏人所祀之高礻某为涂山氏,即女娲;殷人所祀之高礻某为简狄;周人所祀之高礻某为姜原,均为该各民族的先妣。
按十二支称,三月为辰月(龙月),与春季相配,人们普遍认为“万物发生于辰,而归寂于戍”。
可见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在此季节祭祀高礻某,意在迎接生命的复苏与降临。
祭祀高礻某的活动引出一系列与性爱、生育有关的习俗和仪式,使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变得丰富多彩。
《周礼・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令之。
”郑玄注称:“中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
”“会男女”即性爱的发生,这是人类生命创造的始原,也是促生万物的仪式。
笔者认为,上引《周礼・月令》中的“弓韦蜀”和“弓矢”分别象征男女性器,是男女性爱和求子的仪式化。
乞求生命即求子是三月三日的重要习俗之一。
晋张协《禊赋》记载了临水浮卵之俗:“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以临水浮卵,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后来,这种作法演变为曲水流觞或曲水宴,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
鸟卵是孕育的象征,食卵即可生育,这种思维与三月三节日习俗的配合亦来自于高礻某,《诗经・商颂・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传说殷人的始妣简狄在祈祷高礻某时,吞下了天帝使者燕子衔来的卵,因而生下了商祖契。
在殷民族的这个始祖神话中,鸟卵就是生命之神兼同高礻某之神。
在古代民间信仰中,卵与石有相通之处,故三月三亦有乞石求子之俗。
例如《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载:“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
” 迎接生命,同时意味着驱除死亡和不祥,因此三月三节俗中还有驱疫、祓禊和招魂续魄等内容。
《周礼・女巫》称:“掌岁时祓除衅浴。
”郑玄注称:“岁时祓除,如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以香熏草沐浴。
”《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春上》亦称:“韩诗章句曰,溱与洧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魂,祓除不祥之故也。
”此为针对《诗经・郑风・溱洧》而言,《溱洧》即为描写三月上巳男女于溱洧二水之间嬉戏、野合、沐浴情景的诗句。
《晋书・乐志》称:“三日之辰,名为辰。
辰者震也。
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
”“除其枯,”在于迎其新,祓除不祥、招魂续魄的仪式意在驱除死神和灾疫,固本求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三月三节日习俗是一首性爱、乞子、驱除邪恶与迎接生命复苏与诞生的协奏曲。
其意不仅限于人类生殖与繁衍,在广义上还意味着对万物复苏和兴旺的祈盼。
二、三月三在日本的传播与变异 三月三亦为日本五大传统节日“农历一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之一,节日风俗延续至今。
与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三月三在明治维新以前指阴历,此后多改为阳历。
从名称上看,日本也称三月三或三月上巳,反映出中国的影响之远;同时又称刍祭,女孩节,反映出日本的节日文化特点。
在日本,关于三月三节日习俗的记载,最初是曲水流觞的活动。
《日本书纪》显宗天皇元年(485)三月条载:“三月上巳,(天皇)行幸后苑,令设曲水宴。
”贝原益轩说:“我朝举行曲水宴之事,始于显宗天皇之御宇。
”① 宋吴自牧《萝梁录》卷二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的故事始于晋时。
”看来始于晋代的文人雅士曲水流觞活动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纪前为日本的统治阶级所效仿。
关于曲水流觞的内容,《增山井》记述称:“曲水宴,流 于曲水,始于日本记。
此亦始唐土,昔于王卿之御前作诗吟读。
”②这其中不但记述了曲水宴源自中国,其内容亦与中国古代同出一辙,说明了中日节日文化的交流关系。
很显然,曲水流觞活动传到日本后,主要是作为天皇及贵族寻欢作乐的活动来进行的。
这大约一直兴盛到日本开始对唐代文化进行改造的平安时代前期。
在这一期间,民间是否存在三月三节俗,不见记载。
据《类聚国史》载,桓武天皇延历十一年(792)三月丁巳,“行幸南园禊祓,命群臣赋诗。
”其中可见曲水宴活动中已经加入了祓禊的内容。
日本三月三祓禊的内容可能是来自中国,但从其祓禊的方式上看,亦可以考虑是隐藏于日本民间的土俗。
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初期,用于祓禊的祭物为“抚物”,或“赎物”,即天皇用供奉在阴阳寮的偶人触抚身体,然后吹上一口气,再同身上脱下的外衣由侍臣拿到河边顺水漂走。
到平安时代中期,著名小说《源氏物语》的《须磨卷》对三月三祓禊的情形有所描写:三月朔日恰逢巳日,源氏公子尊劝去海边修禊,请来路过的阴阳师叫他们举行祓禊。
阴阳师将一偶人放入小船中,送入大海,让它随波漂逝。
时至室町时代(1336~1573年),外来的三月三节日开始以“刍祭”为名在日本上下固定下来。
“刍”即为偶人,刍祭的主要意义为祓禊,即是用偶人带走身上的灾难和不祥。
关于“刍”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功皇后纪》,此中称祓禊时制等身大的草人,名为“刍灵”,用其触抚身体,带走污诲。
做为祭具的偶人一般称为“刍人形”,经历了土偶、木偶、草刍、纸刍、布刍等所用材料的变迁,在形式上,经历了顺水漂走的“流刍”和摆放家中的“饰刍”之变迁和并存现象。
“流刍”亦称“送刍”,至今尚存其遗风。
例如在鸟取县,每逢三月三日便在千代川举行盛大的“流刍”仪式。
一般来说,在三月三日早晨将一对偶人(夫妇)供奉于“刍坛”之上,傍晚则举着火把把将其放在草船上,送到河边冲走。
如到第二天偶人还挂在河中没有被冲走,人们便认为灾祸尚存,会变为恶魔回来,这是很不吉利的。
有些地方则是将偶人送到十字路口或墓地,同为送走灾难。
伴随着“流刍”,人们还举行到海边或海岸附近的岛屿上游玩的活动,参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集会饮食。
随着时代的推移,偶人的制作日趋精巧,华丽,人们将顺水冲走改为摆饰在家中。
现在,偶人有单个的、成双的,也有多种成套的,于三月三日开始摆饰一段时间或常年摆饰。
偶人的题材丰富,有男刍、女刍、有夫妇刍、也有天皇和皇后、将军等,多为古装,不一而从。
以成套的偶人为例,首先在一独室内设一称为“刍段”的台架,分为若干层。
最上层是天皇、皇后,第二层是三个侍女,第三层是五个奏乐者,第四层的中央是御膳,其两边分立左大臣、右大臣,并插饰桃花、樱花等等,一套刍人形价格昂贵,时常是嫁女时做为嫁妆陪送。
在日本,有初生女孩的人家尤其重视“刍祭”,会收到母亲娘家和亲戚赠送的偶人。
据说将三月三确定为女孩节是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以此与确定为男孩节的端午节相对应。
女孩节也叫“桃日”。
是日,女孩子们要将桃花、桃花酒(酒中浸泡桃花)和食物供奉在“刍人形”前,还要饮桃花酒。
日本三月三日习俗中的桃花成份,来自于中国关于以桃为避邪之仙木的信仰和西王母长寿桃的传说。
至今,爱知县清田神社还每年举行“桃花祭”。
届时要将桃花枝同供品一起献给神。
以前,作为三月三的节日习俗,日本还有斗鸡的活动。
斗鸡的活动,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吾妻镜》,记述了建永二年(1207年)三月三日的斗鸡会情况。
三月三日,公卿贵族拿出各自的鸡参加斗鸡会,以争胜负。
民间也有斗鸡活动,如今爱知县津岛神社还仍然举行斗鸡祭。
斗鸡亦来源于中国先秦时崇鸟尚卵的习俗,隐涵着对生命之神的礼赞与呼唤。
《荆楚岁时记》称:寒食“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这实际上均是三月上巳习俗的遗存。
上述可见,“刍祭”的刍是祭具,即为偶人。
那么称偶人为“刍”有何意义呢? 据岩濑醒称:刍,和名比奈。
比为声音,奈为鸣叫的意思。
③喜多村均庭称:刍又称比奈,比照鸟刍,形容其小。
④而菊冈沾凉称:刍原为小鸟的总称,因小鸟可爱,便取其名。
⑤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刍”取自于可爱、小巧的小鸟的鸣叫或外观。
然而,黑川道佑在谈及“刍游”时又称:“刍游,今日良贱儿女制纸偶人,是称偶玩。
之者原为赎物,义而乃祓具也。
或名母子,盖以斯物抚母子身体于水边解除之。
”⑥由此可见,“纸偶人”即“刍人形”又名“母子”。
“母子”即母亲和孩子的意思。
又据《民间年中故事要言》(上越教育大学附属图书馆藏)称:“刍游,三日女童刍游之事。
”以此看来,所谓“母子”的子,则专指女孩。
这亦说明了“刍祭”为何专为女孩节的内在联系。
三、三月三中日节俗异同的分析 综上所述,三月三节日在中日两国之间基本上同名同时,尤其是曲水流觞活动,反映出中日节日习俗交流的轨迹。
节日习俗亦为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不仅三月三节日,诸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等,都或多或少地对日本传统节日的形成有所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⑦日本能够吸收古代中国的节日文化,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文化较之日本发达,同时也说明中日之间自古以来存在文化上的共同土壤,这些是文化交流的条件,也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然而,中日毕竟是两个国家,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构成,并且存在地理和自然环境乃至由此产生的文化模式的差异,这就使得文化形态上出现异同。
关于三月三节日文化也莫不如此,下面我们就其异同作些分析、比较。
首先,关于祓禊。
祓禊在中日两国的三月三节俗中均为主旋律,并且均与生命有关。
然而在形式上,中国采取沐浴的形式,而日本则采取流放偶人的形式。
沐浴祓禊的原本意义是去旧更新,以达到招魂续魄的目的,魂与魄是生命的内核,通过这种召唤仪式,可以使生命更新和复活,这与三月三节日的核心在于迎接生命之神高礻某是一致的。
日本节俗中的祓禊是用偶人带走身上的凶疾和污秽,不是“接纳”而是“放逐”,放逐亦可以达到更新与固本的作用。
但是吉野裕子称,用于“流刍”的人形(偶人)被看作脱皮的材料,即蜕壳。
⑧也就是说,祓禊类似蛇的蜕皮,虽然祓禊的“接纳”与“放逐”的方式不同,但在更新生命与复活这一点上,中日之间是相同的。
其次是偶人的“刍”。
“刍祭”名称的交替,意味着长期被掩盖着的日本春季民俗活动的表象化。
笔者认为,刍与鸟与卵在信仰上是一脉相承的,并非只是源于其形其声。
可以说,刍的意义同中国浮卵乞子、斗鸡呼唤生命的含义相同,均与生命的诞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