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

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

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

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

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第一篇: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斯宾诺莎与哲学斯宾诺莎与哲学耶路撒冷的一次陷落,致使一个民族的迁徙和散居,从此它的族民散落世界各地,吸取各地不同的知识和文化,并相反的变得极端团结。

这一时期,在科尔多瓦,摩西·迈蒙尼德这位当时最优秀的医生写下了著名的圣经注释《指点迷津》。

在巴塞罗那,克雷斯卡斯提出了轰动整个犹太教的异端邪说。

他们就是在传播古老的东方和西方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犹太人。

在不断迁徙的人群中,就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户主叫埃·斯宾诺莎。

八岁的斯宾诺莎跟随父母定居荷兰,并成为犹太教公众引以为荣的学生。

对一种信仰来说,它最聪明的捍卫者就是它最大的敌人。

犹太教堂成为了小斯宾诺莎积累才华和见识的主要场所,在这里,迈蒙尼德、列维·本·格尔森、克雷斯卡,甚至伊本·盖比鲁勒和摩西的著作成了他的启蒙读物,他们的学说开启了斯宾诺莎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并引发了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迷惘。

宗教给予了斯宾诺莎广博的学问,但从此也给了他孤独寂寞的一生。

对神学来说,上帝是绝对精神的化身,斯宾诺莎却将上帝和自然统一起来,并提出一些在现代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学说,虽然在我们眼中,它们仍然带有形而上的色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它们足以引起极大的轰动,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真正的哲学。

于是,犹太教庭开除了斯宾诺莎的教籍,明令任何人不得和他有口头和书信方式的往来,也不能对他进行任何援助。

但因此,斯宾诺莎的贡献不再是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的,他注定要属于全世界。

“每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掌握一门手艺,最终会变成一个无赖。

”搬家后的斯宾诺莎靠自己的制镜手艺维持生计,所挣的钱正好能维持他每年简单的生活,这种俭朴的生活方式也使他能投入大量精力为哲学思考。

但正如作者所说:他无法避免的孤独的情感和本性中的宗教精神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种可爱的学说,“最大的善就是认识到心物合一”。

他的泛神论我不置可否,但是他对哲学的热爱却值得称颂。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哲学,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探讨着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准则。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哲学家的故事,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作为第一本哲学读物,这本书可能并不太适合那些对哲学一无所知的读者。

作者似乎把读者当成了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人,直接讲述哲学家的故事,而没有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哲学感兴趣但又缺乏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听人说相声,但说的都是我听不懂的梗,感觉很难受。

然而,尽管这本书没有满足我对哲学的速成答案的期望,但我还是从中获得了一些收获。

它让我对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哲学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我了解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也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对哲学的问题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哲学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精神、物质、伦理、道德、政治等,哲学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

哲学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而是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本书让我对哲学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幸福感。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虽然没有让我对哲学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但它还是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哲学的智慧和奥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作者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理性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哲学则是对全部经验的综合性诠释,而非对某种模式或过程的分析性描述。

哲学是全部智慧的综合,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那些尚未如科学研究般有章可循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在书中,作者威尔·杜兰特以时间为线索,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哲学家们进行了一场思想之旅。

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的笛卡尔、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些哲学巨匠的思想历程被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体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争论和交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哲学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人生智慧。

哲学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诸如存在、真理、自由、道德等根本问题,为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式寻求真理,提出了“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的著名论断。

他的思想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生活。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我们应该追求理念世界的真理和智慧。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思想强调了自然法则和人的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为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在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紧密相连。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神的预定之下的,人类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救赎。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为后来的宗教哲学奠定了基础。

到了近代,哲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独立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他的哲学思想为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科学和思想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尼采则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著名口号,倡导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创新。

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思想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哲学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哲学的故事》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也不是高高在上地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用一种亲切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哲学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

书里讲述了好多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这让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哲学就是一些深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特别遥远。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哲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他总是在街头巷尾和人们交谈,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辩论来探寻真理。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我和朋友们讨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幸福?一开始,大家都说得很笼统,像有钱、有自由、有爱情之类的。

但当我们深入地去思考,去互相提问,就发现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有人说,有很多钱就能幸福,可我就问了:“那要是你有了钱,却没有真心的朋友,每天都很孤独,这算幸福吗?”另一个朋友说,自由就是幸福,那我又接着问:“如果完全自由,没有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社会不是乱套了吗?这样的自由能带来幸福吗?”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我们发现,对于幸福,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且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这让我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那种只存在于书本里的高深学问,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工具。

还有柏拉图,他提出的理念论也特别有意思。

他说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朵美丽的花,这朵花的美其实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完美的“花的理念”。

这让我想起了我去看画展的一次经历。

我站在一幅画前,那是一幅描绘山水的画。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画面很美,山很雄伟,水很清澈。

但当我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画。

画家通过他的笔触和色彩,想要表达的也许是他心中对于山水的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理解。

就像柏拉图说的,这幅画只是那个完美的“山水理念”的一个影子。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词汇,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当我翻开《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领略众多哲学家的思想风采。

书中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却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启迪着人们的思考。

苏格拉底总是在街头巷尾与人们交谈,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驳,引导对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漏洞,从而追求真理。

他坚信,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认知的强调,让我深受触动。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各种事务,却很少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苏格拉底提醒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理念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一个是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另一个则是理念的世界,那里的理念是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

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事物只是对理念的模仿。

这让我思考起我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

我们常常说某件事物很美,但这种美是否只是对某种永恒美的理念的不完美体现呢?柏拉图的思想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应该去追寻背后的本质和真理。

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

他的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

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观察和归纳来获取知识,他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形式和目的之中。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价值。

在书中,还介绍了弗兰西斯·培根。

他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反对纯粹的思辨和臆想。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正是源于人们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应用。

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力量,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解决各种面临的问题。

哲学的故事_读书笔记

哲学的故事_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四《哲学的故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书中讲到,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将科学从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那里解放出来,将宗教从神学“唯理论”者那里解脱出来,从而拯救了科学与宗教。

但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

今天它对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

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至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

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和物自体中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跨越的。

怎么跨越?康德没有提供跨越的手段,因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

但他暗示了跨越的方式,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辩证论”。

康德把“辩证论”作为一种消极的存在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

辩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再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

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说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法,出现矛盾。

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现象跨入本体的方法。

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变成为我之物。

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

通过能动的实践变成为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

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

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

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

《哲学的故事》笔记亚里士多德与希腊科学

《哲学的故事》笔记亚里士多德与希腊科学

《哲学的故事》笔记亚里士多德与希腊科学一,历史背景天才是很难与天才相处的,正如火药一遇到火就会爆炸一样。

老哲学家则说他是吸了母乳之后向母亲橛子的小马驹。

二,亚里士多德的事业三,逻辑学的创立简单地说,逻辑就是指正确思维的方法和艺术。

“如果您想跟我交谈,“伏尔泰说,”请您使用规范,简洁的语言。

”......严肃的讨论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得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推敲,这就是逻辑学的灵魂所在。

......首先,将特定的物体与具体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个类。

......其次,指出特定物体与其他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把一个物体投进同类的大海里,再把它捞出来,这时它已经浸透了同类物体的意义,同时它的特性也在同类物体的衬托下显示出来,它们极为相似,又极为不同。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在受惠者眼里,施恩者不是英雄。

四,科学的结构1.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科学2.自然主义的亚里士多德3.生物学的基础“有的动物群居,有的动物独处——它们的生活方式最适于它们获取食物。

”知道问什么,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一半。

五,形而上学与上帝的本质六,心理学与艺术的本质灵魂是各种肉体能力的总和,两者正如火焰与蜡烛,虽然可以在想像中把它们分开,但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类灵魂中的理智有一部分是被动的,它与记忆结合,并随着记忆的载体——肉体的死亡而死亡。

但是理智中的主动部分即纯粹的思维能力却独立于记忆之外,也不会死亡。

既吃掉蛋糕又留着蛋糕的形而上学思想七,论理学与幸福的本质怯懦和鲁莽之间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是友谊,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唐。

吉诃德的莽撞之间是自制。

“人先有了行动,才会形成这种行动的美德”......就像并非一次晴天或一只燕子就能构成春天一样,一个人的幸福也并非为善一时就能一劳永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第二章)简要背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斯塔吉拉。

他的父亲是阿门塔斯的朋友和医生,阿门塔斯是马其顿的国王和亚历山大的祖父。

亚里士多德在医学的氛围中长大,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却是在神圣的氛围中长大,所以他自然有机会和勇气发展科学的思维倾向,为他最终成为科学的奠基人打基础。

主要内容:作者首先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观点的信仰。

另外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雅典的情况,再接着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相识以及他对亚历山大人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逻辑学,科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学的创立过程和对逻辑学的简单介绍。

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对于科学的整理。

再接着讲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所认为的上帝的本质;第六部分则阐述了心理学和艺术的本质,第七部分讲了伦理学和幸福的本质。

再接着讲了他对政治学的理解。

最后,作者对于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以及介绍了他的死亡。

典型观点:在逻辑学上,亚里士多德的独特性贡献就是三段论。

三段论是三个论点,其中第三个论点(结论)紧跟着前两个被确认的真实的论点(大前提和小前提)。

在科学上,他在自然科学,生物学上均有建树。

自然科学方面,他不同意毕达哥拉斯关于太阳是我们星系的中心的观点,他提出地球是重心;其次他在气象学方面也有研究。

生物学上,他发现了可以用一种连续的顺序来排列和组合这些无限多种的生物,生物见也存在微小的渐进和发展,但他并没有得出进化论。

其次他还创立了胚胎学,并且在遗传学上做了许多新颖的实验。

他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来自于他对生物学的探究。

他认为世界上每一件事都自然的朝着一个特殊的目标发展,在所有的决定因素中,最后的那个,决定目的的因素,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上帝,他将上帝描述为有自知之明的精神。

在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上,亚里士多德也有许多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