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ta_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_郑雪飞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塑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塑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也改变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塑。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列强的霸权地位,为美国和苏联等新兴大国崛起提供了机会。
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在制定和平条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列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同时,苏联在战后也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许多国家边界的重新划定和民族问题的复杂化。
例如,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导致了中东地区的边界重划,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纷争。
此外,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这些边界和民族问题成为了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和国际法的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战后,国际联盟成立,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然而,由于一些列强对国际联盟的不信任和冷淡态度,以及国际法的不完善,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地维护国际秩序。
这使得国际政治格局进一步复杂化,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加剧。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对经济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战争期间,各国为了战争需要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化,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了经济竞争的加剧。
这也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和贸易战埋下了伏笔,进一步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技术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期间,各国不断创新和发展军事技术,如坦克、毒气和飞机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本质,使得战争更加残酷和毁灭性。
这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军事联盟的形成成为了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时宣传策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时宣传策略
陈春华
【期刊名称】《军事历史》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宣传中,通过对敌人进行妖魔化,将战争暴力加以美化,有意营造了一种“道德强制”的氛围,让民众感到如果要被社会接受和尊重,除了支持战争之外,别无选择.正是这种“道德强制”的压力,帮助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动员大量民众支持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陈春华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712
【相关文献】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土发起的宣传战--以“雅法事件”双方的舆论攻防为个案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战时公债和税收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动员宣传彩照
4.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调停外交
5.国际法、女权保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德宣传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中立”与参战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是随着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偶然性,但从本质上讲,从后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的地位看,美国卷入这场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大战是必然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大战初期宣布“中立”,而迟迟至 1917 年春天才参战呢?美国决定其“中立”和参战的“利益线”是什么?什么原因促成美国正式参战、军事卷入?美国为什么参加协约国一方?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些问题。
大战初期美国为何“中立”美国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它本身的利益。
1914 年 8 月 4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威尔逊总统当天就声明中立。
月 19日他又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 8不偏不倚”。
其实威尔逊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捞取实利。
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同年 10 月 11 日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即预见到,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
海上将不再有德国。
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前途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立”给美国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利。
两年半的“中立”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独占鳌头,成为协约国的军需和消费品主要供应国,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的情况:美国不仅输出额逐年增加,而且工业品的出口比重大量增加。
外贸的增长,刺激了国内工农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总产值 1914 年为二百四十九亿二千万美元,1919 年为六百三十九亿七千一百万美元,增长156.7%。
在大战期间,美国百万富翁增加了一万七千人。
英法等国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
美国借机还收回了外国握有的证券二十亿美元以上。
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迄 1919 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一百亿美元,成了二十个国家的债主。
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 40%掌握到了手里。
美国趁大战之机巩固了自己在拉美和远东的市场,攫取了新的市场。
iData_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_郑雪飞

第48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8 No.2 2008年3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M ar.200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郑雪飞(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一战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立制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既标志着中立制度的从此衰落,也标志着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彻底滑向一味强调交战国利益的一边,美国此后的世界大国、强国乃至霸国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国际中立制度的逐步衰落与美国的中立政策不无关系。
一战期间,参战之前的美国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这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参战后美国在中立政策方面则表现为强调交战国利益,压缩中立国权利。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外交;中立权利;中立制度中图分类号:K71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2-0082-07收稿日期:2007 11 10作者简介:郑雪飞(1974-),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从学术研究的状况来看,有关一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外交史和国际法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包括:欧内斯特 梅(Er nest R.M ay)的 世界大战与美国孤立(1914-1917) 与艾丽斯 莫里西(Alice M.M orrissey)的 美国对中立权利的维护:1914 1917 ,认为美国在一战期间维护中立权利就是为了维护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及英美经济联系对美国的中立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尤其认为要维护中立权利、甚至维护中立地位都需要中立国家之间的合作。
[1]198-207国际法著作方面,菲利普 约瑟普(Philip C.Jessup)的 中立:历史、经济学与法律 (4卷本,1935年版),探讨了中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第3卷分析一战期间的中立问题时认为美国的中立政策在中立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中立政策的目标选择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即经济收益,那么美国不仅保不住经济收益,还会丧失和平;[2]只是在涉及到外交史案例时,大多偏重法理,就事论事来评断是非,缺乏对案例背景、过程、结果合乎史实的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美英伦敦宣言之争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Declaration of London between USA & U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作者: 郑雪飞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91-95页
主题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伦敦宣言;中立权利;美国外交;海战法;中立贸易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为了把美国的贸易建立在有利的法律基础上,美国提议各交战国接受在国际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伦敦海战法宣言.同盟国乐意接受,协约国内部听从于英国的海上政策,因此围绕美国的提议主要在美英之间展开了争论.由于伦敦宣言有利于中立贸易和同盟国,限制了英国在海上展开经济战的能力,英国最终在实质上没有作出让步;而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外交和观念诸方面的原因,最终于1914年10月22日撤消提议.这场争论既决定了美国此后的“中立”特征,也不利于中立国运用中立权利的法律武器反对交战的大海军国的海上霸权.。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
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
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
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
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
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

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中立与干预: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选择:是选择保持中立,还是选择干预这场全球性冲突。
这个选择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对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选择,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一、中国的中立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宣布采取中立政策,不参与战争。
这一政策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中国当时正处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清朝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国内正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乱。
因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保持中立,避免被卷入战争中,以稳定国内局势,集中精力推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中国政府认识到自身国力相对较弱,无法参与到一场如此规模的全球战争中。
在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基础都相对薄弱,无法与欧洲列强相抗衡。
参与战争可能将导致战争的波及和破坏席卷中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此外,中国在外交上也积极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侵略。
因此,中立政策符合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发展理念,并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二、中国的干预政策尽管初期选择了中立,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中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增加,中国在战争中的干预也逐渐加强。
首先,对于德国的侵略行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并派遣军队到法国前线参与对德作战。
这被视为中国军事干预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政府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有力回应。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努力,与各国签订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中国与日本签订《21条》,旨在防止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和侵略。
这些外交努力和干预行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最后,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巴黎和会的谈判。
虽然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但通过参与谈判,中国获得了一些诉求的满足,例如收回在租界中失去的主权,并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国之一。
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政策

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冲突之一,地理距离中国远离欧洲,但这场战争却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维持国家利益和稳定,中国采取了中立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政策,解析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中立政策的背景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深受列强侵略与帝国主义控制的压力。
这些列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它们在中国领土上划定势力范围,控制着中国的贸易、领土和资源。
面对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选择了中立政策。
二、中国的中立立场1. 与战争双方保持和平中国既不参与战争,也不支持任何一方。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与各国保持和平关系,为中国本土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中国通过加强外交交往,积极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努力维持东方地区的稳定。
2. 保护国家利益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自身国家利益。
一方面,中国试图提高国内工业自给能力,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积极推行平等互利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三、中立政策对中国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中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免受直接冲击,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体系得以相对独立发展,使得国内的工业化过程得到一定推进。
2. 外交地位提升中国的中立政策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并与各大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这为中国在战后的国际交流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提供了基础。
3. 国内社会稳定中国通过采取中立政策,避免了战争给国内社会带来的动荡和动乱。
这种稳定有助于中国政府集中力量推进内政事务,改革现有社会体制,从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四、中国中立政策的启示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中立政策的经验对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8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8 No.2 2008年3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M ar.200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中立政策评析郑雪飞(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一战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是美国外交史和中立制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既标志着中立制度的从此衰落,也标志着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彻底滑向一味强调交战国利益的一边,美国此后的世界大国、强国乃至霸国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国际中立制度的逐步衰落与美国的中立政策不无关系。
一战期间,参战之前的美国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这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参战后美国在中立政策方面则表现为强调交战国利益,压缩中立国权利。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外交;中立权利;中立制度中图分类号:K71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2-0082-07收稿日期:2007 11 10作者简介:郑雪飞(1974-),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从学术研究的状况来看,有关一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外交史和国际法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包括:欧内斯特 梅(Er nest R.M ay)的 世界大战与美国孤立(1914-1917) 与艾丽斯 莫里西(Alice M.M orrissey)的 美国对中立权利的维护:1914 1917 ,认为美国在一战期间维护中立权利就是为了维护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及英美经济联系对美国的中立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尤其认为要维护中立权利、甚至维护中立地位都需要中立国家之间的合作。
[1]198-207国际法著作方面,菲利普 约瑟普(Philip C.Jessup)的 中立:历史、经济学与法律 (4卷本,1935年版),探讨了中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第3卷分析一战期间的中立问题时认为美国的中立政策在中立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中立政策的目标选择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即经济收益,那么美国不仅保不住经济收益,还会丧失和平;[2]只是在涉及到外交史案例时,大多偏重法理,就事论事来评断是非,缺乏对案例背景、过程、结果合乎史实的分析。
从国内来看,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于美国参战的原因。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美国参加一战并非是为了证明公理战胜强权,而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走向战场。
例如史煦光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 中立 与参战 ( 世界历史 1985第10期)中认为,美国的中立与参战决定于美国的 利益线 ;张福财在 齐默尔默电报泄密与美国参战 试析一战后期美国缘何参战 ( 佳木斯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中认为,是美国的安全利益使得美国放弃中立。
二是对于威尔逊等历史人物的研究。
例如王晓德在 一面历史的镜子 评伍德罗 威尔逊的 使命观 ( 世界历史 1993第2期)中认为,威尔逊的道德使命感促使他在决定美国中立还是参战问题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杨彪在 威尔逊的史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 世界历史 1994年第6期)中论述了威尔逊的历史观对一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 美国外交史 等有关世界历史、一战及美国外交的通史著作中也记述了一战期间的欧美关系及美国外交政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美国中立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在两个方面尚有欠缺:一是参战后美国对欧洲中立国的政策措施;二是一战期间美国中立政策的变化在国际关系或国际法史上的影响或地位。
为此,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侧重于将法理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对一战期间美国的82中立政策进行评析。
这也是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所在。
在国际关系史上,中立权利蕴涵着中立国期盼和平,维护权利,反对霸权主义的行动和努力,但却总是与战争的劫难相伴而行。
更值得人深思的是,战时中立国对权利(尤其是海上贸易权利)的争取和维护在联合国成立后遭到不应有的忽视,国际法学界在中立权利问题上多了一些虚无主义。
[3]这种虚无主义首先否定了战时中立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进而否定了战时中立权利。
然而联合国成立以来及至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正如国家的战争权被 非战公约 废止后战争照样发生一样,战争期间的中立以及中立国对权利的维护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研究的必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立这一国际法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国际制度行进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抑或是转折点,它摧毁(至少是削弱)了国际法中许多有利于中立权利的条款。
尽管美国与欧洲中立国在维护中立权利方面有共同点,但由于各自实力、地理位置、与交战国关系等方面原因而更多地表现为差异。
美国第一次拥有中立的大海军国的身份,无疑在所有中立国中处于领导地位,使一战期间的中立权利问题主要表现为美国与诸交战国的较量。
及至参战后,角色的转换使得美国的中立政策彻底滑向一味强调交战国利益的一边,美国此后的世界大国、强国乃至霸国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国际中立制度的逐步衰落,这与美国的中立政策不无关系。
一战则充分体现了美国中立政策的定位和基本走向,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战争初期的美英 伦敦宣言 之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当天就声明中立。
1914年8月19日,他号召美国人民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
[4]265中立的最初问题来自于促进同欧洲交战双方的大宗贸易。
由于国际法允许中立国有同交战各方进行贸易的权利,鉴于战时贸易的丰厚利润,美国政府希望同战时所有交战国进行贸易。
一战期间中立国贸易的主要问题是英国控制着海洋,英国对德国实行不公开宣布的海上封锁,力图阻止德国获得物资供应。
而美国为了捞取战时贸易的实惠,坚持要同两个交战集团进行 中立国 战时贸易。
这样,在战争初期,美国的中立政策首先受到了来自英国的挑战。
为了把美国的贸易建立在有利的法律基础上,美国政府提议各交战国接受 伦敦宣言 。
[5]215-216 伦敦宣言 是指1908年12月4日至1909年2月26日的伦敦海军会议结束时,与会各国签署的海战法宣言,简称 伦敦宣言 。
[6]440-457从实质上看, 伦敦宣言 的规则和广为承认的国际法规则相一致,且有利于中立国和小海军国保护中立贸易;对德国来说, 伦敦宣言 对德国战略有利,因为它保护大部分的中立贸易,在日后作为交战国时可以从邻近的中立国获得供给,所以德国把 伦敦宣言 完整地包含在德国 捕获法 中。
英国议会则基于与德国之所以批准的同样原因予以拒绝:即 伦敦宣言 过于有利于中立贸易,不利于在海战中发挥大海军国的优势。
由于没有国家批准, 伦敦宣言 仅为宣言,成了未能生效的约定法。
这也是在美英两国之间展开 伦敦宣言 之争的根源所在。
针对美国的提议,英国政府决定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出修改和保留后宣布批准 伦敦宣言 ,通过此种 接受 方式来抵制 伦敦宣言 。
特别是在9月初马恩河战役后,持久消耗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英国很明显将依赖美国的供应,美国的态度具有了军事价值。
此时,军事需要已经没有比维持与美国的善意更重要了。
英国的外交目标转变为保证实施最大限度的封锁且不致与美国断交,软硬兼施,尽力寻求折中方案。
[7]在随后的谈判中,英国不愿作出让步,相反美国抗议的语气越来越缓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14年10月底,英国正式出台新的枢密院令,在对 伦敦宣言 做了本质上的修改和补充后依然宣布接受。
直到1916年7月7日,英国才宣布放弃 伦敦宣言 。
美国的妥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外交决策上的失误。
威尔逊政府没有考虑到维持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及同时保持中立这两大目标的难以融合,在一个目标上的努力将损及另一个目标。
[8]30第二,美国决策集团中亲英派外交行为不当,误以为英国会本着折中的态度在友好气氛下讨论争端,很少意识到他们正在放弃绝好的合法权利。
主要是由类似的中立窘境导致的1812年美英战争的阴影对两国都有影响,美国当局却没有认识到英国此时决不会冒险惹恼另一个敌人,尤其是美国,英国需要从美国获得战略物资,更何况美国的相对实力已今非昔比。
在 伦敦宣言 争论的最关键时刻,威尔逊不愿强迫英国,很明显是担心重蹈1807 1812年的历史。
[9]303-304第三,英国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是美国在谈判中退让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在和平时期尚不批准 伦敦宣言 ,更何况是在战争期间?!主要根源是英国疑心一切可能影响其海上地位的国际协83定,即使是美国提议各国在一战期间遵守的 伦敦宣言 。
英美 伦敦宣言 之争是美国在一战期间与交战国的第一场争论。
由于大多数问题涉及到贸易,并且由于英国的海上实力决定了协约国的海上政策,因此争论主要在英美之间进行。
由于美国在使英国遵守 伦敦宣言 方面以让步而告终,英美中立权利方面的争论变得更为含混不清。
基于现行法,美国依然感到自己拥有在海上自由行动的根据。
但国际法提供的仅仅是不完备的轮廓。
当美国的商船在海上从事他们认为合法的战时贸易时,交战国 此时是协约国,尤其是英国 重视的只是那些如果不去尊重就可能会给协约国的事业招致麻烦的权利。
如果不是担心美国这一点,英法将完全无视美国的中立权利。
此后,由于英国对羊毛等重要物资实施禁运或禁运威胁及美国对协约国出口量的增长等因素,在战争爆发6个月后,美国在中立权利方面的政策已基本厘清:违禁品方面,从来就没有广为接受的违禁品清单,美国过去的记录表明,作为中立国时主张简短的违禁品清单,作为交战国时却扩大违禁品范围, 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因其历史记录应比英国更觉尴尬 ;至于国内有人抱怨只出售军火给协约国是对德奥的不友好,国务卿布赖恩认为行政部门没有权力阻止这一行为,因为如果由于英国有能力阻止德国从美国购买军火,美国阻止其国民向交战国出售军火,那么美国的行为是非中立的。
[5]230,274美国没能在外交方面利用经济压力维护中立权利,而在贷款、武装商船等涉及中立义务方面的政策更使中立前景堪忧。
战争初期,在商业利益的金色链条铸成之前,美国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倾向于协约国。
此后,大西洋生命线确立,与协约国的贸易前途光明,美国已与运用经济武器强制交战国(主要是协约国)的机会擦肩而过。
随之而来的是德美之间的潜艇战纠纷。
二、德美潜艇战之争及美国中立政策的定型大战的前两个月,在德美之间并没有严重纠葛。
可是,由于英国控制着海洋,有能力在海上阻止德国从中立国获得物资供应,美国与英法之间的贸易自然不断增长。
德国试图从中立国,尤其是从美国获得外交支持的希望落空后,随着大量军需品等战略物资运往协约国,德美关系的阴影迅速扩大了。
德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切断协约国的海上供应,且不能不进口物资。
由于德国海军的大部分力量被英国军舰封锁在港口,无法完成其任务,于是德国不得不转向起用机动性较差的新的实验性武器 潜水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