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子的“大音希声”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
父亲的缺失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痛在现实生活中他将大自己在他的小说中读者会找到他脑海里故乡的影子如最后一幕14岁的异母哥哥当作父亲在小说中极力营造温情的父子关的人物萨米生于斯长于斯童年美好的记忆过山车旋转木系如出事了的斯洛克姆和傻儿子德里克上帝知道的马等游戏活动如同虚境穿插在小说所谓的现实中给人以魔大卫王和已逝儿子押沙龙它们给小说所表现出的混乱无序脚一Βιβλιοθήκη 、“ 音希声 ” 大
从字 意上考 察 : “ 音 希声 ” “ ”即最完 美 。 “ ” 大 大 音 指 “ 乐 。 ” 许 慎 《 文 解 字 》 : “ , 声 也 , 生 于 心 ,有 音 说 音 节 于 外 ,谓 之 音 。 ” 《 海 》 : “ , 声 音 ,特 指 音 乐 的 声 辞 音 音 。” “ ”老子 日: “ 希 听之 不 闻日希 。 ” (《 德 经 》第 十 四 道 “ 大音 ,众 音 之本 ,反寂 寞 而无 声 也 。 ”高 亨 《 订老 子 正诂 》 重 章 ) 上 公注 “ 声 日希 。 ” “ ”许 慎 《 文解 字 ) “ ,音 注 日 : “ 声犹 言无 声 也 。 ”均 对 “ 声 ”有 明确 解 释 。 ( ) 河 无 声 说 声 希 希 4 也 ,从 耳 ,耳 ,主 听 也 ”。 声起 源 于物 体 的震 动 ,进而 形 成 空气 “ 音 希 声 ”是 《 子 》 在 论对 道 的不 同态 度 及 其 由来 时 提 出 大 老 的 震动 ,再 由空气 的震 动 引起 耳 的鼓 膜 的振 动 成听 觉而 生 为 声。 的 ,道 既是 不 可见 的 , 是 “ 声 ”的 , “ 之 不 见其 首 , 又 无 迎 随之 不 “ 大音 希 声 ”是指 最 大 的最完 美 的音 乐 是听 不 见声 音 的 。 “ 音 见 其后 ”,处 于 “ 兮寥 兮 ” 的超 然境 界 。大 音是 《 子 》所 推 大 寂 老 希 声 ”始 见 于 《 子 ・ 老 四十 一 章 》 “ 士 闻道 ,勤 而 行 之 ; 中士 崇 的音 乐 ,所 以应 符 合道 的特 征 ,那 就 决不 会 是 “ 上 令人 耳 聋 ”的 希 有 无 闻 道 ,若存 若 亡 ;下 士 闻道 ,大笑 之 。不 笑 不足 以为道 。故建 言 有 声之 乐 。所 以 “ 声 ”不 是 “ 声 ”,而 是 “ 声 ” 。老 子 认 有 之 : 明道 若味 ;进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类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若 不 为最 高 的美 应 该是 感 官所 不 能把 握 的 ,它是 ~种 与 “ ”相 通 的 道 足 ;建 德若 偷 ;质 真若 渝 ;大 白若 辱 ;大 方 无 隅 ;大器 晚成 ;大 境 界 ,它无 限 光 明却不 见 光 明 ,无 限伟 大却 不见 其 形象 ,无 限动 音 希声 ;大 象无 形 ;道 隐 无名 。夫唯 道 ,善贷 且 成 ”。老子 运 用 听 却 不 闻其 声音 。这 样 一 种 美 需要 用 心 直 接 去 领 会 。可 以说 , 事物 对立 统 一 、因 果相 成 的辩 证关 系描 绘 “ ”的存 在 方式 、 运 “ 音希 声 ”看 作 一种 艺术 追 求 的最 高境 界 而存 在 。这 种境 界 是 道 大 动方 式 。对 “ 音 希声 ”的解 释必 须 以 《 子 》全 书的 整体 思 想 “ ”,但 它 是 由 “ ”升 华 转化 而 来 的 ;是 “ ” ,但它 是 由 大 老 无 有 大 作 为参照 和 前提 。 只有 正确 理 解 了 《 子 》全 书 的 思想 ,才 能 认 “ ”积 累 而来 的 ;是 “ ”,但 它 是 由 “ ”锻炼 而 来 的 ;是 老 小 朴 华 识到 “ 音希 声 ”的真 实含 义 。 《 大 老子 》 “ 音希 声 ”的观 念是 “ ” ,但 它 是 由 “ ”转化 而 来 的。 大 拙 巧 以其 哲学 思想 为基 础 的 ,而 《 子 》 的哲 学思 想又 是 以道 为 其核 老 三 、 “ 音希 声 ”的音 乐美 学 大 心 ,所 以研 究 “ 大音 希 声 ”必须 先 了解 《 老子 》 的道 ,进 而 才 能 老 子 “ 音希 声 ”的音 乐 美学 思想 的核心 是 以 “ ”为 世界 大 道 谈 及 《 子 》 的 音 乐 美 学 思 想 和 “ 音 希 声 ” 的含 义 。 因此 , 本源 ,任 何事物 都是 “ ”的体 现 ,不 以人 的意志 为转移 ,他 把人 老 大 道 “ 大音 希 声 ”是指 最 美 的音 乐是 无 声之 乐 ,也 就是 《 子 》所 推 与 外部 世 界 的关系 概 括 为 : “ 法 地 ,地法 天 ,天 法道 ,道法 自 老 人 崇 的道 的 音乐 ,它 符 合道 的特 征 ,无 形 无 声 ,听不 见 , 闻不 到 , 然 。” ( 二十 五章) 调人 要顺 应 自然 ,要 “ 为 ” “ 强 无 清静 ” , 他 却 是 ~切 有声 之 乐之 源 ,是 音乐 的 最高 境 界 。 《 子 》是 以 “ 老 大 又 认为 , “ 大巧 若拙 ,大辩若 油 ” ( 四十五章 ) ,所 以人为 的声音 、 音 ”来 排 斥和 其相 对 的 “ 五音 ”, 以无 声之 乐 来排 斥有 声 之乐 , 语言 、色彩造 就 的文 艺作 品破坏 了 自然 美,他 是反对人 为 的文 艺 。 以达到取 消一 切 有声 之乐 的 目的 。 因此 ,这种基 于 “ 法 自 ”的 “ 道 然 希声 ”之音 的音乐 审美理论 自有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doc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doc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文艺学、美学的影响【摘要】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个命题,最初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与文艺学和美学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国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艺学;美学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叶郎提出了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这样的观点,老子的很多思想为中国文艺学、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老子的著名命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最先提出时并不是涉及美学领域,而是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指的是“道”的特点,但是这与文艺学和美学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国文艺学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提出老子在《道德经》41章中,提出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样的命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指的就是最美的音乐就是没有音乐,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内涵1、“希声”“无形”――“道”之空寂虚无。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这两句话说明了“道”就是“无”,这是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来说的。

所谓“无”,就是“道”本身不具有物质属性的特点,是虚无、虚境的,是无声、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大音”“大象”――“道”之包孕万有。

“道”的另一个特征是“有”,这是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来说的。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是说“道”虽然是虚空的,创造万物的功能却是无穷无尽的,具有无限内涵,无限能量。

“道”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世界,“道”包含一切形体、形象。

3、道――“有”与“无”的统一。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庄怡红【摘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

“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

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Taoism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tzu. It's impossible to comment the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book of Lao-tzu without the core. There are only four utterances related to music in the book, but they show that the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and music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und. "No sound means optimal music" is the supreme level of music aes- thetics;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harmonious sounds"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evaluated by Lao-tzu; "Noisy music makes people hearing malfunction" is a principle of music criticism; "Music, like delicious food, can stop the passers-by" is Lao -tzu's aesthetic chase for ideal music. The four mentioned utterances imply that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Lao-tzu's mus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遭;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庄怡红【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J609.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由老子的-音声相和-谈音乐的和谐之美

由老子的-音声相和-谈音乐的和谐之美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4-0072-02
A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in Perfect Harmony of Music in View of Lao Zi’s “Harmonized Music with the Sound”
CHEN Tong
复次,“和”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 倡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而这恰巧又是农 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因此,“和” 的思想自然受到了大众的赞同,也就慢慢地由人生 态度上升为文化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审 美维度。虽然在音乐的产生过程中,其使用功能先 于其审美感情,但音乐毕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范畴,不仅主张艺术和审美 各个层次的‘和’,而且将艺术品成型之后所起的作 用,也列入了一个和谐的系统”[9]182。
再次,“以和为美”的音乐审美思想还与我国古 代的礼乐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为了适应夏、商、周 等级森严的奴隶宗法制,礼乐制度应运而生。“礼” 规定了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关系,每个人都处 于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礼”的约束中,不得僭越。 “乐”则属于与“礼”相配合的审美活动,调和人心, 使大家在音乐声中享受情感上的慰藉,让“礼”的约 束获得内在情感的保证。荀子《乐论》云:“乐合同, 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8]正是因为音乐的 这一政治作用,才要求其格调上和谐雅正,使人心 安宁淡定,只有这样才能对宗法社会内部人的思想 情感进行调谐。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音乐必须为 政治服务,合乎“礼”的规范。“任何超越‘礼’的规定 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都被视为异端,一律予以 废除。”[9]143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作者:李朦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6期摘要:《老子》道德经全文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音乐一、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对“大音希声”进行正确的解释,是正确认识《老子》乃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所以,对“大音希声”的内涵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意义不可忽视。

但《老子》本书对“大音希声”一词并无明确的解释,所以,历代文人对此便争执不休。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

即最白的好比污浊,特别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交响;另一类是人们所认为的比较世俗的音乐,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人本性的音乐。

无为的音乐和天道是比较贴切的,它是人类所想象不到的宇宙之音,音乐本身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万能之空的,又是无声的,体现音乐的最高境界。

人类所创作的音乐则是感人的,因此它会让人听完后有一种令“过客止”的感觉,但这种人类所创作的音乐是美的是世俗的是短暂的,他会“令人耳聋”,因此不宜提倡。

对于古圣先贤来讲,治理天下的过程时,要有“为腹不为目”的内心世界,要去除掉耳目的心理和行为的享受,要去除掉包涵音乐在内的一切人类外在的感受,如此才能达到天下的治理、才能天下大治,才能领悟《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感觉是稀疏的;三是体悟“希声”即“没有声音”,但此“希声”和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感觉意义是一样的,虽“希声”而大声,是谓“大音”;四是解释“大音希声”乃天道之乐,“希”作“取”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取那博大的“天乐”;五、是理解“大音”即天籁的音乐,“希声”是对音乐旋律情感的超越。

从“音”“声”之辨看《老子》音乐观

从“音”“声”之辨看《老子》音乐观

第 4期 ( 总第 6 5期 )
20 0 8年 7月
山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报
J u n l fS a x d o& TV Un v ri o r a h n iRa i o ies
No 4 .
Jl. 2 0 uy 0 8
是 “ 道” 的声音 ,是规律性和 目的性的统一,这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意蕴 ,不仅成为后世文人的
典范,而且在 当下和谐社会 的构建 中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老子》;道 ;“ ;“ ;音乐观 音” 声”
中图分类号 :G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85 (0 8 4 o 2 _ 2 62 0 8 30 20 )0 —0 9 ’0
《 老子》 道” 从“ 的自然无为的观点, 从个体生命如何求 得 自由发展的观点来观察音乐, 因而其音乐观同它的哲学不 可分割地渗透在一起, 在了解其音乐观之前对其哲学的 所以 核心思想“ 做一简明的解读是不可或缺的。本文认为 道” “ 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道” 第一, 本体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 先天地生, ”道” 为万物之母 , 宇宙之本源, 一” 是“ 是 “ 是“ 属本体论。第二, 朴” 大” 自由与规律的统一性。“ 道” 之本体是自 它生养万物而不 成就万事而 然, 私, 不功, 一切都 在自 然化生之中, 故日“ 道法自然” 同时“ 是推动万物 ; 道” 变化发展的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规律, 即一切事物都是在相 互对立的状态下依存并转化, 遵循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周而复 始, 故日“ 反者道之动。在此“ 成为总规律, ” 道” 是最高的真 理, 也是最 自由的存在。 第三, 难以言说性。绝对真理无法 用有限的语言来言说,吾不知其名, “ 强字之日道, 强为之名 日大。“ ”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在“ 的 道” 统摄下, 通过回到《 我们 老子》 本文辨析“ 音” 与 声” “ 来窥探其音乐观的实质。 全书 含有这两个字的句子 有四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 无所陈之。 兵, 使民复结绳而用 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 相望, 鸡犬之声 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0 8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摘要】“大音希声”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中提到的内容,这一命题阐述了音乐审美中要遵循“道”的重要因素;在老子“道”的理论下欣赏音乐,欣赏这种所谓“希声”是音乐审美的一种境界;“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对我们理解、把握音乐审美的本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音希声;音乐美学;道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的道家学派。

“大音希声”是老子的一个哲学美学命题,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石,然而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一思想,又如何让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探究,深入剖析“大音希声”的内涵。

一、“大音希声”中的音乐美学要素《道德经·四十一章》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其中对“大音希声”的基本解释是: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显然我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基本释义,仔细思之,就不难发现它所包含的对音乐的态度,即音乐美学。

那么它是怎样诠释这一思想的呢?或者说,“大音希声”中有哪些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素呢?我认为有两点。

首先,对“大音”的解释,我们要结合《道德经》中的上下文,和整本书老子所表述的理念。

“大音”同“大方”“大器”“大象”是并列的,“大方”指的是无限广褒的大地;“大器”指的是浩渺的天空;“大象”指的是天象;那么“大音”就是自然界最大、最美的声音。

“希声”又是什么意思呢?“听之不闻名曰希”“希”的意思就是“无”,“听不到”,那么“希声”就是没有声音。

“大音希声”就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什么没有声音却是最美的声音呢?这种对音乐的审美升华了人的内心体验,这种声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rthern Music由老子的“大音希声”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王玉玺(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重要的代表人物,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大音希声”这一概念作为核心思想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大音希声”是一种哲学抽象和一种美学境界,“大音希声”作为人内在本质所存在的东西,无声音乐的最本源即是内心感受。

【关键词】老子,音乐美学,大音希声【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内容之一,而老子究竟为何人,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出了四个老子,一为比孔丘略早的李耳,又名李聃;二是与孔丘同时的老莱子;三是魏献公时代的周太史儋;四是魏国将军宗的父亲。

究竟那个才是老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学者们根据《老子》一书的问题及其所表现的内容,基本断定是在儒墨之后、《庄子》等书之前。

也就推断《老子》约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这一概念,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概念。

由于中国理论思维概念主要遵循的是内涵逻辑,因此更注重概念的内涵,即对概念内涵的领悟。

笔者对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了解甚少,如果只是从某一个论点进行论述,可能使得文章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

对“大音希声”的理解,目前来说有五种观点,一是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二是认为最大的声音(音乐)听起来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中的“希”作“望”解;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至于其中的理解是否正确,就要从“道”本身去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所谓“道”就是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事物浑然不分的整体状态。

也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原理、总规律。

看似有点像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但又和柏拉图的“理念”不尽相同,柏拉图的“理念”是与希腊宗教密不可分的,含有神学意义;而《老子》的“道”则只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并没有神学意义。

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道”,说他是“无”,因为他看不到也听不到,但是“万物”皆有它生,又得说它“有”。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这些思想放在音乐美学中,就出现了一直在讨论的“大音希声”上。

在课上,老师对于人们对“大音希声”的误解,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一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其实只是说音乐演奏时,出现的“无声”是具有表现力的,与绘画中的“虚”做“实”相似,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有声之乐。

二是认为“大音希声”即“大音稀声”,认为是稀声之乐,即有声之乐。

但是从“道”本身来看,“大音希声”是《老子》在论对道的不同态度及由来时提出的,既然道是不可见的,又是“无声”的,那么《老子》所推崇的音乐,应当符合“道”本身的特点,所以这个认为“大音希声”是有声之乐就不能成立。

三是儒家的“无声之乐”,即无声的天乐,这点个人认为是有它合理之处的,但是把“希”解释为“望”,也很牵强。

那么到底“大音希声”应当作何解释呢?在《老子》的第十四章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句,和它并列的句子有“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在《尔雅》释曰:“无也”。

故笔者认为“希”应释作“无”。

从哲学的角度来考虑,部分学者认为,“大音希声”被认为是《老子》用来说“道”的。

如:殷克勤首先根据《老子》给“大”下的定义——“强为之名曰大”,提出“大”不是“美”的意思;同时还指出:“《老子》的‘道’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空谈虚无的概念词,如果我们津津有味地把‘道’看成是产生万物之母的本源,那就和科学的人类发展史大相径庭。

”虽然殷克勤认为“道”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笔者认为,“道”虽然不是实实在在的物,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抽象思维去把握《老子》所说的“道”。

与儒家提倡礼乐,和墨、法两家的反对礼乐相比,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探讨礼乐的。

道家在看待礼乐时的态度非常不屑,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掌),而且他们认为“礼乐”并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应当是“大音析声”和“至乐无乐”。

虽然他们的角度有些极端,但是却能使音乐和艺术超出“礼”的约束,使音乐和艺术依照本身的规律去发展。

但是其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而且还反对人民享受音乐,这并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的“和”“朴”“淡”“大”四个方面被很多人认为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和范畴,这四个方面与音乐有所关联。

简单理解,“和”即“音”与“声”的协和,“声”是自然存在的,粗糙的,而“音”使人由内(下转第13页)4 Northern Music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林之间交流会拜的活动。

涉及的文献有《宋元乡饮酒礼考》⑦与《唐宋时期乡饮酒礼演变探析》⑧。

(四)明清顶峰衰落明时,乡饮酒礼不仅仅是别贵贱、序长幼的礼仪文化活动,明统治者为灌输忠孝之道、维护社会稳定,强制推行社会教化,在乡饮酒礼中兼宣律令,将礼与法律制度相结合,使其成为官府对民众普法说教的工具,此时的乡饮酒礼相比前朝,更制度化、强制化。

在《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⑨提及明朝的乡饮酒制度化主要表现在乡饮酒的费用由国家支出和将善恶之人分坐,起正面教化、反面戒谕的作用两方面。

清朝,乡饮酒礼更具法律化。

清统治者推崇儒家,采用德礼教化的理念治理国家。

在顺治初年,清便着手恢复乡饮酒礼,起初,采用明制;乾隆年间,依据古籍对乡饮酒礼的规格进行修订、完善,并在民族施行的问题上,将满汉合为一体举行乡饮酒礼。

涉及清朝乡饮酒礼的文献有《清代乡饮酒礼的社会轨迹》⑩,文章在详细的阐述清朝乡饮酒礼的实施概况之后,亦论述了在国家层面、地方社会,乡饮酒礼实施中所采取的积极政策措施。

清道光年间,战争频发,导致军资扩增,官方已无力资助乡饮酒礼的正常实行,便下令废止。

至此,乡饮酒礼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消亡。

三、结语乡饮酒礼作为一种贴近并普及基层民众社会的礼仪文化活动,是礼乐文化完美结合体,虽说乡饮酒礼已在新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但它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所发挥的敬老尊老、宣法普法、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却不能泯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乡饮酒礼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子,所孕育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中教化百姓、提升民众修养、稳定社会管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注释:①彭林.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J].文史知识,2002.②邱昊.以嘉礼亲万民——乡饮酒礼探微[J].中国城市经济.2010.③徐杰令.春秋时期宴飨礼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4.④周正坤.先秦两汉乡饮酒礼研究[J].南京大学,2013.⑤高明士.轮隋唐学礼中的乡饮酒礼[J].唐史论丛,2006.⑥游自勇.唐代乡饮酒礼与地方社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⑦申万里.宋元乡饮酒礼考[J].史学月刊,2005.⑧王美华.唐宋时期乡饮酒礼探析[J].中国史研究,2011.⑨徐贻慧.明代乡饮酒礼的社会史考察[J].明史研究,2005.⑩赵永翔.清代乡饮酒礼的社会轨迹[J].宁波大学学报,2012.心发出并经过大脑思维发出的感情;“朴”则是老子理想中的音乐美的本质是朴素自然回归本性的;“淡”即音乐美的标准,是老子提出的审美标准,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玄妙精神等;“大”,这里的“大”一方面指“道”本身,另一方面指合乎“道”之特性的音乐,即最本源的声音。

“大音希声”是一种哲学抽象和一种美学境界,“大音希声”作为人内在本质所存在的东西,无声音乐的是最本源即内心感受。

在老子看来,有声之乐仅仅是表象,无声之乐才是音乐的本体。

古代琴家的琴曲创作中也一向重视这种无声之美。

在当今回归自然的潮流中,这种追求音乐与自然地融合显示出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实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十分欠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中国音乐美学体系。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争论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学科,还是一门理论学科。

通过多年的讨论,大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

韩锺恩老师人为音乐美学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

从《国语》到《乐记》,再到其他的乐论,中国音乐美学都慢慢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

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中,中国音乐美学的原范畴基本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汉代对儒家的礼乐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奠定了礼乐范畴体系的完善,而魏晋时代,姬康等有对道家的音乐美学也进行了系统的思辨,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的框架。

在笔者看来,《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对此有所研究。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他越研究就越发觉得老子学说的正确性,以至于在晚年时他称自己是“名誉道家”,使老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这对中国哲学发展也具有深刻影响。

虽然庄子在对老子思想继承中有很多进步的思想,老子有些音乐观念也不如庄子的完善,但是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道家提出的“无名”、“无形”(“大音希声”)、“无为”作为道家哲学的基石,是道家对于人生思考的理论依据。

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一个部分,仍旧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挖掘。

对于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看法,笔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静心钻研,笔者相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蕴含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希望可以在不断地学习中发现更多宝贵的闪光点。

(上接第4页)Northern Music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