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就要提到魏晋朝的作者嵇康。
魏晋朝以来,随着玄学的诞生和佛教的传播,两汉历来传承的“独尊儒术”这一巩固的儒家思想遭受了强有力的撞击。
就在这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在音乐思想上引起了极大轰动。
他的论著内容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这两个身份,采用八个回合的辩论形式,其中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对中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极富有意义。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思想领域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
这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家传统为思想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松动瓦解。
同时,由于百姓们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的压迫,许多名士纷纷将才情寄情于山水之间,从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之作。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中国音乐漫长历史上一部拥有绝对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美学论著。
二、嵇康简介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著名的琴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等隐居竹林,被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三、《声无哀乐论》的观点《声无哀乐论》内容总共有八个部分,文章采用“秦客”首先发问,“主人”则逐一来进行解答问题的这种形式,反复论述了嵇康“声无哀乐”的观点,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美学中这一系列重要问题。
“声无哀乐”阐明了音乐的本位是“和”,是一切美丑、高低、单复、善恶的总和。
嵇康反对先秦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重视音乐对人的精神教化作用等思想,嵇康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自律性”。
同时,他还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注重音乐感性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美感。
四、《声无哀乐论》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作为音乐家,他格外重视音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他的《声无哀乐论》有着明显的思辨性色彩。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音乐家,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他自己的音乐审美观,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产生愉悦或悲伤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满足。
嵇康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技巧的高超,而在于其能够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说:“夫声乐者,遂情之情也,发意之所也。
情不移而意不忧,天地与人齐之道也。
”
嵇康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声音的和谐、旋律的美感、节奏的韵律等。
他认为,音乐的美感在于其和谐的声音、优美的旋律和韵律的节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审美特征。
他说:“声者气也,气者和也。
和者和谐,和者共也。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嵇康还对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音乐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说:“音乐者,自然之性也,道德之师也。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音乐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品德,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修养。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嵇康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评价,是对音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忧乐。
忧乐是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对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体会。
嵇康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忧乐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体验到忧乐的情感,从而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抒发。
这一观点反映了嵇康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即音乐应当具有使人忧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深邃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达的艺术形式,并且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思考。
而这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来源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忧乐情感和道德理想,正是这些情感和理想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意味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审美观可以概括为“音乐应当具有忧乐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悟和追求,从而具有启迪人们道德情操和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能力”。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他对音乐审美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音乐审美观对后世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遗产。
对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重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技巧和形式美。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向于儒家的伦理学思想,而忽视了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与音乐实践脱离太远,使得他的观点在实际应用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指正和完善。
他的思想偏向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的形式美和技巧美;他的观点偏向理想化和抽象化,而与音乐实践存在一定距离。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琴师、音乐家嵇康所著。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对声音与乐曲的审美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哀乐之声”、“以自然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他还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它的音符与音调,而在于它所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质地。
嵇康强调了自然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追求人为的美感,而应该追求自然的
美感,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感。
他认为,音乐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让音乐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强行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夸张和做作的行为。
在嵇康看来,“无哀乐之声”指的是音乐不应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让音乐自
然流露出来,无论是哀乐、欢乐还是其他情感,都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还认为,音乐将情感表达的过于明显会让人感到不自然,因此,音乐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人类自然天
性之上。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点也强调了反思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它应该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
他
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提供给
人类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
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音乐本身并无哀乐之情,而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素养;音乐应该注重本身的性质,追求自然之和,而不是简单地反映人们的情感。
具体而言,嵇康认为,音乐本身只是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并不具有情感属性,而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而非真正的情感本身。
因此,音乐不应该被理解为悲哀或欢乐的,而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和平之曲”或“道德之曲”,它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操,改变人们的心态,促进社会和谐。
嵇康还强调了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
因此,音乐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永恒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
总的来说,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深刻地探讨了音乐美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论文,它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字孟浩,号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嵇康乐府”,其和风绚丽的《声无哀乐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文将从《声无哀乐论》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入手,对嵇康的思想进行深入解析和探讨。
《声无哀乐论》谈论了诗歌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强调音乐、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思想精深、理论严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深刻地论述了音乐的审美理论。
他认为音乐的美是源于其表达情感的能力,音乐作品应该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情。
嵇康提出了“乐出虚无”、“无以自喻”、“声无哀乐”等理论观点,强调了音乐具有超越语言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能力,使得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阐述。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对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强调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嵇康在文章中提出了“声无哀乐”,指出诗歌的美不在于表面的抒情和豪放,而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使得古代诗歌艺术得以深化和发展。
嵇康对音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隐约”、“虚而不屈”、“流而有间”等创作原则,强调了作品应该具有隐约的意境和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这些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他还对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音乐与诗歌应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音乐是诗歌的表现形式,而诗歌则是音乐的文字表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对古代音乐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一部音乐批评论文,文中阐述了嵇康对音乐的理论观点和审美主张。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音乐的定义、音乐的作用、音乐的表现力以及音乐的价值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文章一开始,嵇康就对音乐进行了定义,“凡有声能动者,皆谓之音;凡善感之音,能发于是者,谓之乐。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动人心弦的声音,只有那些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声音才能被称为乐。
他强调了音乐的情感价值,认为音乐的功能在于通过情感的表现来传达人的内心体验。
接下来,嵇康谈到了音乐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能够抚慰痛苦和悲伤的心灵,唤起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他还指出,音乐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品质,提高文化素养,使人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和情感。
嵇康进一步讨论了音乐的表现力。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语言,可以通过声音的节奏、音高和音调来表达感情和思想。
他提到了音乐的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模仿自然声音来达到真实感受的目的,二是通过创造音乐形式和风格来表达主观情感和抒发个人思想。
嵇康探讨了音乐的价值。
他认为音乐具有审美价值,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他强调了音乐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认为音乐是脱离语义和实际效果的,它的价值在于音乐本身而非外在的功利。
他也批评了那些把音乐当作一种娱乐工具或附属品的观点,强调音乐的高尚和独立地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强调了音乐的情感价值、调节情绪的作用、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以及独立的审美价值。
他对音乐的审美主张和思考无疑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一、概述。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
著作中嵇康认为音乐是可以表达哀乐情感,但不能产生哀乐,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嵇康还指出: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实,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而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这里嵇康肯定了声能给人带来美感,同时指出音乐的审美的主体先存有哀乐,受到音乐的感召才会引发出来,其实这里人们感受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哀乐而已。
嵇康阐述的是音乐审美中产生的特殊现象,提出声之无常的观点,证实声无哀乐。
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之怀均也,嵇康借这些特殊现象来阐明音乐的特殊审美心理现象,是由于个人的经历,生活方式不同,甚至不同的年龄阶段审美者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差异会形成不同或截然相反的审美效果,说明嵇康认识到音声和人们哀乐情感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运动着的声响对审美的主体有导情的作用,揭示了审美主体的生活阅历、艺术修养、欣赏趣味等认知因素作用。
嵇康借酒来比喻音乐本体存在方式的本质特性和音乐的表现形式。
他还指出此为声音为体,尽于舒疾,情之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
这表明嵇康已看到音声的自身运动规律和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的特征,音乐的表现形式只是情感的外显形式情绪状态,音乐的审美情感体验为参与、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整合。
嵇康承认音响及其运动的方式能使人躁静、专散,但是音乐审美活动是主客体,音心相对应的特殊规律。
嵇康承认了音乐是能引起人情绪上的躁静,同时也否认音声表现哀乐,他坚持音声的本体的独立存在,同样也看到了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
二、音乐的本质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首先从创作方面就具有强烈的人的主观意识,在表演形式上,每一个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都增加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及把握,都夹带着自己的情感意识,而音乐的听众和欣赏者作为主体,本身更是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去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
然而,嵇康这种仅仅只是强调音乐的客观性和自然属性的观点是片面的,他一方面否定了音乐的人为主观意识,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同时也否定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内部规律的突出代表作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美学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
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
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
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
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
《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
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
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
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
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
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
1.“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
”从声音的自然属性方面确定,声音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发展,人们如何对待它。
2.“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音,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
夫哀心藏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惟哀而已。
”此为嵇氏《声无哀乐论》之主题所在:“哀乐”是主体——人所具有的属性,在声音中无法争得。
无论创作,欣赏,“哀乐”都存在与主体之中,音声只不过是“哀乐”的媒介与延伸。
3.“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克谐之音,成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
肯定了音声具有自然和谐之美。
嵇氏正是通过此三个含义,还音乐艺术本来面目。
音声的“哀乐”,并非“音声”具有“哀乐”,而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所具有的“哀乐”音声只不过载体而已。
嵇康的观点是:音声是自然的声响,它本身无所谓“哀乐”。
“哀乐”在人思想情感是人特有的属性,音响无此特性。
创作者在音乐中赋予自己的“哀乐”,欣赏者在作品中欣赏和认同自己的“哀乐”,从而提出“无声之乐”是音乐艺术之源。
三、《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声无哀乐论》采用清谈辩难的形式,以“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八个回合的辩难组成。
“秦客“是嵇康假设的论敌“东野主人”则是作者的化身。
他借“东野主人”之口阐述了“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在我国古代,除《乐记》外,这样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便只有《声无哀乐论》一篇。
单就这一点而言,《声无哀乐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就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还应看到,《乐记》注重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善、音乐的社会功用。
它强调为政治服务,把音乐作为综合性艺术加以研究,实际上主要是就音
乐与其他艺术的相同之处立论;《声无哀乐论》则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和娱乐、养生作用,它抓住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性,把音乐当做独立的艺术即纯音乐加以研究,实际上是就音乐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立论。
《声无哀乐论》更深人音乐的内部,更带有思辩性,更具有美学价值。
从此以后,古代音乐美学不再限于社会功用的探讨,而开始深入音乐的内部,深入论等表演美学领域。
《琴赋》、《养生论》等则进一步丰富了“声无哀乐”论。
像《声无哀乐论》这样在理论上重视音乐的特殊性,自觉地深入探讨音乐的特殊性的论著可谓绝无仅有,因而它就更值得重视。
《声无哀乐论》假设的论敌“秦客”常以《乐记》的思想文字为依据“东野主人”则针锋相对地进行辩驳。
《乐记》是儒家乐论的集大成者,出现于汉武帝时代,成为官方音乐思想。
《乐记》提出了象德说、表情说,力图使音乐成为名教的得力工具,成为封建政治的顺从奴婢。
《声无哀乐论》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垄断音乐,把音乐当做名教工具,用以统治人民的理论依据,使音乐摆脱名教的束缚、摆脱封建政治的奴役,为人所有,成为人民的心声,提供了思想武器。
《声无哀乐论》的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与复归。
以《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与之相对立,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司马氏政权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使之成为他们歌功颂德、宣扬名教的工具。
因此《声无哀乐论》在当时还具有接露、评击司马氏政权及其音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音乐思想的大胆挑战,具有叛逆的、革命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肯定具体的有声之乐,要求音乐摆脱名教束缚、体现人的本性,这就剔除了道家否定有声之乐的糟粕,而将道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演变为一种旗帜鲜明、自成体系的思想,大大发展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但它承认礼乐教化,规定音乐必须平和,肯定雅乐否定郑声,虽然还是立足于道家,却比《老》、《庄》更接近了儒家。
明中叶的李贽克服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偏颇,发展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使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
因此,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经历了《老》《庄》、嵇康、李贽三个发展阶段,而嵇康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西方音乐美学史上有自律论与他律论之争。
可以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论著,《声无哀乐论》则是中国最具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
《论音乐的美》植根于西方的土壤,《声无哀乐论》则作于3世纪中叶,二者之间的时空距离那样遥远,学术观点却如此相近,这是世界音乐美学史所应予
以研究的有趣现象。
《声无哀乐论》在《论音乐的美》之前1600年就提出了后者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了与后者相似的某些结论,这不能不说是一部天才的著作,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历史贡献。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不正确处理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音乐便不可能自由地发展,不可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心声。
再者,音乐既有娱乐作用,也有教化作用,中国历来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
因为人民之所以要欣赏音乐和一切艺术,首先是为了娱乐,得到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就得到了美的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寓教于乐”。
在这方面,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另一个是审美准则问题。
《声无哀乐论》要求必须平和,又主张“捐窈窕之声”“乐不极音”、“不穷其变”的审美准则。
他认为这样才合乎人的本性,才对养生有利。
但只有嵇康所设想的理想时代人心才会平和,而在现实的阶级社会中,人民必然有强烈的喜怒哀乐,也必然要求能自由地表现这种强烈的感情。
这种审美准则带有封建时代的特色,违背人民的意愿,严重阻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批判的研究和继承《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今天仍极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孔繁洲.中国音乐艺术赏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周春蕾毕业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任: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