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子的-音声相和-谈音乐的和谐之美

合集下载

由老子的“大音希声”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

由老子的“大音希声”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

Northern Music由老子的“大音希声”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王玉玺(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重要的代表人物,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大音希声”这一概念作为核心思想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大音希声”是一种哲学抽象和一种美学境界,“大音希声”作为人内在本质所存在的东西,无声音乐的最本源即是内心感受。

【关键词】老子,音乐美学,大音希声【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内容之一,而老子究竟为何人,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出了四个老子,一为比孔丘略早的李耳,又名李聃;二是与孔丘同时的老莱子;三是魏献公时代的周太史儋;四是魏国将军宗的父亲。

究竟那个才是老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学者们根据《老子》一书的问题及其所表现的内容,基本断定是在儒墨之后、《庄子》等书之前。

也就推断《老子》约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这一概念,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概念。

由于中国理论思维概念主要遵循的是内涵逻辑,因此更注重概念的内涵,即对概念内涵的领悟。

笔者对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了解甚少,如果只是从某一个论点进行论述,可能使得文章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

对“大音希声”的理解,目前来说有五种观点,一是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二是认为最大的声音(音乐)听起来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中的“希”作“望”解;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至于其中的理解是否正确,就要从“道”本身去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所谓“道”就是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事物浑然不分的整体状态。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为基础:老子认为音乐是道的表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音乐也是道的反映。

二、注重音乐的完美性:老子认为,音乐应该是完美的,它应该有一种统一的美感,它应该有一种深刻的意义,它应该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三、注重音乐的节奏性:老子认为音乐的节奏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可以治愈人们的心灵。

四、注重音乐的和谐性:老子认为,音乐的和谐性可以把宇宙的秩序带入人类的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生活。

五、注重音乐的灵性:老子认为,音乐的灵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的神奇。

_老子_音声相和_命题之所指

_老子_音声相和_命题之所指
瑧 瑐 ” 理。
五声 , 六律, 七音, 八风, 九歌, 以相成也。 清浊, 小 大, 短长, 疾徐, 哀乐, 刚 柔, 迟速, 高 下, 出 入, 周
瑠 瑑 ” 疏, 以相济也。君子听之, 以平其心。
《老子》 ” 、 “大 音希 声” 、 “五 音 令 人 耳 的“音 声 相 和 聋” 等命题, 虽然 并不 是 专 论 音乐 问 题, 但这些命题本身 是对先秦礼乐文化活动中长 期 音乐 实践 经 验 的总 结 和 对 自史伯以来诸 家 乐 论思 想 的 概 括, 是有 关 音乐 文化 事 象 “和 ” 的 命 题 。所 以 , 根据历代乐论论乐之 的 基 本思 想, 我 , “音 声 相 和 ” 们认为 之“和 ” 应 取“调 和 ” 之义。 现 代 注 《老子》 者就有 取“调 和 ” 之义的, 如 陈 鼓 应《老 子 注 译 及
《老子 》 “音声相和” 命题之所指
《 “音声相和 ” 老 子》 命题之所指
范卫平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汉语系, 甘肃 合作 747000 )

《老子》 要:“音声相和” 是 音乐美学思想的 重 要 命题, 其语义 是 指 五 声 调 和 八 音 而形成 和 谐 的音 乐。
“定音” “定调” , 用六律调和五声, 用五声调和八音, 即音乐实践中的 和 这是形成和谐之乐的关键, 也 是人们 所 “他者 ” 、 “以 他平他 ” 、 , 《老子 》 熟知的音乐文化事象。五声、 八音之间存在着互为 相 反 相 成 的 矛盾 关 系, 所以 以此喻说其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老子》 “音声相和” 五声 八音 “ ‘有无相生, 难 易 相 成, 长 短 相形, 高 下 相 盈, 音 声 相 和, , 前后相随’ 则 说 明 一切 事物 在 相 反 关 系 中, 显 现 相 成的 “音 声 作用: 它们互相对 立 而又相 互 依 赖、 相互补充” , 《老 子 》 相和 ” 只是作为例举的诸种事象之一, 用以喻 说 的 《老 子 》 “音 声 相 和 ” 辩证法思想。故此, 对 的 理 解不 能 完 《老子·二章》 全脱离 的语境, 作纯粹音乐美学的诠释。 , “音” “声” 第二 和 是具有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关 系 的 。 《老 子 》 “音 声 相 和 ” 、 “大 音希 声 ” 两个概念、 两个 词 语 “音 ” 、 “声 ” , 中的 都 是 构 成 相 反 相 成 矛 盾 关 系 的两 个 概 。“大音” “音” “希 声 ” 念 之 和 之“声 ” 显然是相互对立的 。“音声相 和 ” ” 、 “声 ” 概念 之“音 也是 相 互 对 立 的 概念: “傅奕本以及竹简本、 帛 书本 都 以‘之 ’ 字 在 句 中 作 连词,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

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

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者:田思颖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老子》一书,从形而上学的“道”的观点来研究音乐。

他瞧不起礼乐,并对之加以轻视和嘲笑,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老子》第三十八章),儒家的礼乐,不过是“乐之丰”。

因此,他认为“礼乐遍行,则~TCL矣”。

另外,他又认为“礼乐”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形而上学的,与“道”合一的音乐,也就是“大音希声”的。

文章主要探寻了“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与根源,从而分析其中所相关联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从很高的艺术层面上来否定和取消儒家的“礼乐”,从而使音乐能够超出“礼”的规范,按照音乐本身的规律去发展。

【关键词】道;大音希声;礼乐;五音;音乐美学思想《老子》一书洋洋洒洒五千多字,其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关于“道”的认识。

老子在书中开篇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出,“道”不是人用五官感觉来体验和认识得了的,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意念来内省式的体验的。

“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转之不得名日微。

”(《老子》第十四章),其中“夷”、“希”、“微”,都属于“道”的自然本性或者说是道的本体和存在,而“道”的存在方式,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谓“道法自然”即是。

《老子》提出“道”的目的由此可见,以自然否定认为,以无为否定有为,从而建立“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

根据“道”的思想,老子认为凡合乎“道”本性的“希声”之乐,才是“大音”,才是具有“道”的属性的音乐。

所以在《老子》书里涉及音乐的四章(第二、十二、三十五、四十一章)中,提出了“大音希声”这一音乐美学思想。

在先秦,“大”是一个美学范畴,意为“崇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老子讲的“大”,是比“美”更具有美学价值的范畴。

我们从上面关于“道”的理解可以看出,“希声”指的是“无法从听觉去把握的音声”,需要我们借助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把握。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庄怡红【摘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

“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

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Taoism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tzu. It's impossible to comment the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book of Lao-tzu without the core. There are only four utterances related to music in the book, but they show that the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and music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und. "No sound means optimal music" is the supreme level of music aes- thetics;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harmonious sounds"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evaluated by Lao-tzu; "Noisy music makes people hearing malfunction" is a principle of music criticism; "Music, like delicious food, can stop the passers-by" is Lao -tzu's aesthetic chase for ideal music. The four mentioned utterances imply that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Lao-tzu's mus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遭;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庄怡红【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J609.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的音乐思想作者:李朦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6期摘要:《老子》道德经全文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音乐一、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对“大音希声”进行正确的解释,是正确认识《老子》乃至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所以,对“大音希声”的内涵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意义不可忽视。

但《老子》本书对“大音希声”一词并无明确的解释,所以,历代文人对此便争执不休。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

即最白的好比污浊,特别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交响;另一类是人们所认为的比较世俗的音乐,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人本性的音乐。

无为的音乐和天道是比较贴切的,它是人类所想象不到的宇宙之音,音乐本身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万能之空的,又是无声的,体现音乐的最高境界。

人类所创作的音乐则是感人的,因此它会让人听完后有一种令“过客止”的感觉,但这种人类所创作的音乐是美的是世俗的是短暂的,他会“令人耳聋”,因此不宜提倡。

对于古圣先贤来讲,治理天下的过程时,要有“为腹不为目”的内心世界,要去除掉耳目的心理和行为的享受,要去除掉包涵音乐在内的一切人类外在的感受,如此才能达到天下的治理、才能天下大治,才能领悟《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感觉是稀疏的;三是体悟“希声”即“没有声音”,但此“希声”和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感觉意义是一样的,虽“希声”而大声,是谓“大音”;四是解释“大音希声”乃天道之乐,“希”作“取”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取那博大的“天乐”;五、是理解“大音”即天籁的音乐,“希声”是对音乐旋律情感的超越。

从“尽善尽美”、“大音希声”与“非乐”几个音乐美学思想谈起

从“尽善尽美”、“大音希声”与“非乐”几个音乐美学思想谈起

从“尽善尽美”、“大音希声”与“非乐”几个音乐美学思想谈起音乐的起源很早,我国上古时期已经存在,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诗》三百篇中很多地方都描述了音乐,但它所描述的都是些乐器或乐事,一直到了殷周时期,人类社会的职能化不断的明显,出现了“礼”,音乐与“礼”不分家的现象,也成为当时诸子百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儒、墨、道及其他各家,差不多都围绕着“礼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一“争鸣”的核心问题就是“礼乐”问题,以下我的论文从个人的一些观点出发,就三方面:主张“礼乐”的孔子的“尽善尽美”论,反对“礼乐”的老子的“大音希声”论及反对“礼乐”但又有不同见解的墨子的“非乐”论,三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浅略论述一下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浅薄,有误之处,请同行指教。

1 孔子的“尽善尽美”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他曾经说过:“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不仅懂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以音乐来表达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情趣。

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美学思想。

“尽善尽美”形成了孔子著名的美学思想,也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孔子提出的“美”和“善” 两大标准是:音乐不仅要好听,还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即善),美是音乐的内核,善是道德的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对“正乐”思想,不仅具有音乐上的美学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 老子的“大音希声”音乐美学思想老子是百家争鸣中道家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理解认识是形而上学的“道”的观点来探讨“礼乐”的。

一方面,老子瞧不起“礼乐”,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礼乐”不是真正的音乐,而真正的音乐是形而上学的,与道合一的音乐,也就是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4-0072-02
A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in Perfect Harmony of Music in View of Lao Zi’s “Harmonized Music with the Sound”
CHEN Tong
复次,“和”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 倡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而这恰巧又是农 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因此,“和” 的思想自然受到了大众的赞同,也就慢慢地由人生 态度上升为文化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审 美维度。虽然在音乐的产生过程中,其使用功能先 于其审美感情,但音乐毕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范畴,不仅主张艺术和审美 各个层次的‘和’,而且将艺术品成型之后所起的作 用,也列入了一个和谐的系统”[9]182。
再次,“以和为美”的音乐审美思想还与我国古 代的礼乐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为了适应夏、商、周 等级森严的奴隶宗法制,礼乐制度应运而生。“礼” 规定了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关系,每个人都处 于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礼”的约束中,不得僭越。 “乐”则属于与“礼”相配合的审美活动,调和人心, 使大家在音乐声中享受情感上的慰藉,让“礼”的约 束获得内在情感的保证。荀子《乐论》云:“乐合同, 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8]正是因为音乐的 这一政治作用,才要求其格调上和谐雅正,使人心 安宁淡定,只有这样才能对宗法社会内部人的思想 情感进行调谐。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音乐必须为 政治服务,合乎“礼”的规范。“任何超越‘礼’的规定 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都被视为异端,一律予以 废除。”[9]143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Lao Zi is the creator of the school of “Tao”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Harmonized Music with the Sound”,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of Lao Z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cludes full meanings about music aesthetics. “Harmonized Music with the Sound”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sound”. In other words, the charming music is set by different tones combined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zing sound. The origins of music, the artistic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harmony” show that “Aesthetic in Perfect Harmony” is the lofty realm of the art spirit in ancient China. Key words:Lao Zi; music aesthetics; “Harmonized Music with the Sound”; aesthetic in perfect harmony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26这 里,老子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加以阐述。首先,他通 过列举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各种相互依存的现象, 鲜明地体现了世界万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 立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 则。其次,老子提出了“顺应天道”、“无为而治”,即 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主张。为了劝说人们回到一种 “无为”的境界,老子用“美丑善恶”、“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等具体可感的对立范畴作为论据, 阐明这些现象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由此可见,
收稿日期:2010-09-08 作者简介:陈 彤(1971-),男,江苏苏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理论。
- 72 -
万方数据
2010年第4期
陈 彤:由老子的“音声相和”谈音乐的和谐之美
“音”和“声”在这里也被老子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
何谓“声”?何谓“音”?《礼记·乐记》云:“凡 音者,由人心者也。声成文,谓之音。”[2]156又云:“感 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 音。”[2]125贾谊《新书•六术》云:“是故五声宫商角徵 羽,唱和相应而调和,调和而成理谓之音。”[3]可见, 古人认为声有五调,只有一个音调的叫做声;而五种 不同音调的声音相互配合,形成有节奏、有规律的 旋律就称之为“音”。“音”是将“声”经过人的加工之 后,掺杂着人感情的艺术之声,是由人的内心所发出 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声,音也,从耳;音, 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4]所以,“音”既源于“声”, 又高于“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这里是一 对相互排斥又互为依存的矛盾体。
馆员的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图书馆员深 刻理解服务育人的真正含义,领会专业精神的基本 原则和馆员职责,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自 己具体的职业行为过程中自觉地维护专业精神。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 馆员专业精神的培养。帮助馆员实现对专业精神的 认识、认同和自觉维护,培养出具有高尚专业精神的 图书馆员,是实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专业化服务的一 项关键性举措。
二、和谐之美是音乐美的最高追求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2]78古之 学者就已经将和谐之美看作是音乐美的最高追求了。 《国语•郑语》曰:“和乐如一。夫为是,和之至也。”[5] “和为贵”、“乐从和”、“声以和乐,律以声平”,这些 都能体现古人对音乐和谐之美的追求。由此可见, “和”作为一种音乐理论,不仅仅是老子的独创,更是 为众多古代学者所认同,就连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和,乐之本也。”[6]那么,为何古 人皆认可这种“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呢? 首先,我们需要从音乐的起源谈起。中华民族 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远古的音乐 大多与农业劳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是先民在劳 动时抒发自己的快乐和感受而创作的,有的是为了 召唤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所作,还有的是为了祭祀祖 先、维系氏族内部的和谐。无论是何种目的与内容, 音乐的产生都是为了和同人心,“调节个人与社会、 自然的关系,以达到阴阳序次、天人合一的理想境
[3] 周文俊.五十年从业感怀[J].图书馆建设,2003(6):3-5.
(责任编辑:施建平)
(上接第73页)对象的艺术,这一观点已成为艺术创 作的普遍准则。所谓“乐者,乐也”,个人内心和谐愉 悦、安宁陶怡,自然就能产生欢乐的艺术 。和谐的音 乐不仅需要创作者与演奏者发动内心情志,创作和 演奏出雅乐之音,也需要观众凝神静气,与乐曲合二 为一,臻于物我无际的“大和”之境。“和”在中国美 学范畴中具有总摄众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它 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美与善、 情与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其中道家之“和”具有 超逸尘俗、逍遥游放的审美解放意义,它表现了中国 古代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
第27卷 第4期 2010年12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7 No.4 Dec., 2010
由老子的“音声相和”谈音乐的和谐之美
陈彤
(苏州市职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老子哲学观点的“音声相和”理论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音声相和”
根 据 以 上 的 解 释 我 们 不 难 发 现,老 子 提 出 的 “音声相和”观点强调的是“音”和“声”的相互依存, 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不同音调加在 一起,又构成互相和谐关系的声音才能够成音乐。所 以说“音声相和”虽寓于老子的思辨哲理之中,却渗 透着他重要的音乐思想。在这里,“和”并不是简单地 累积相加,而是将“音”与“声”相依相随,相济相吸。 “音”与“声”相互斗争又相互结合、相互排斥又相互 依存,在这一过程中,“音”和“声”合为一体,便形成 了和谐优美的音乐。
一、“音声相和”寓于老子的思辨哲理之中 “音声相和”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所提 出的一个音乐美学观点。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 子思想的核心便是道论。他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 物产生的本源,又在万物中得以展现,自身又有变化 发展的规律,它的涵义博大精深,从历史、文学、美学 甚至是哲学角度都可以去探求其深刻内涵。除了道 论之外,老子的观点还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276、“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98等等。这些朴素辩证法思 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音声相和” 就是老子在谈及美丑善恶、高下长短这些对立统一 的现象时提出的。 老子还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
界”[7]。因此,“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宗旨无疑是符 合远古人民的审美理想的。
其次,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既是作曲 家对作品的创作,又是表演者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 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人 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2]78由此看来,音乐产 生于人的心灵,是人们情感的外在体现。作曲家通过 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表演者通过其心灵与音 乐作品彼此相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再将作品与 自身的情感审美价值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 不仅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更能影响人们的情感,音乐 的和谐对于人心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礼记•乐 记》中提出的“反情以和其志”[2]134,就是希望利用高 雅和谐的音乐来净化心灵,达到心灵的宁静,使心灵 之和上达于天地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