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合集下载

护理生物化学期末复习题

护理生物化学期末复习题

生物化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蛋白质化学一.名词解释: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的序列,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二硫键,一级结构也包括生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

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是:肽键。

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

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主要是周期性出现的有规则的α-螺旋、β-片层、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主链和侧链所形成的全部分子结构。

因此有些在一级结构上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经肽链折叠在空间结构上可以非常接近。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再以各自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所形成的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空间结构的破坏。

4.蛋白质沉淀:蛋白质从溶液中聚集而析出的现象。

二.填空题1.不同蛋白质种含氮量颇为接近,平均为 16%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3. 蛋白质能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主要靠两个因素:水化膜和电荷层 .4.碱性氨基酸有三种,包括精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

5.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是肽键,蛋白质变性时一级结构不被破坏。

6.蛋白质最高吸收峰波长是 280nm .7.维系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的化学键是氢键。

8.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形式有α-螺旋、β-片层、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9.在280nm波长处有吸收峰的氨基酸为酪氨酸、色氨酸第二章核酸化学一、填空题1.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主要依赖氢键。

生物化学课件:维生素与辅因子

生物化学课件:维生素与辅因子
基的載體
維生素與輔因數
6.維生素B7與生物素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
維生素B7 生物素
衍生的輔因數
羧基載體蛋白的 輔基
代號
BCCP的輔基
結構
輔因數功能 參與羧化反應
6.維生素B7與生物素 7.維生素B11與葉酸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
維生素B7 生物素
衍生的輔因數
羧基載體蛋白的 輔基
維生素B11 葉酸
1.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生素 衍生的輔因數
維生素 B1硫胺

焦磷酸硫胺素
嘧啶環
維生素與輔因數
代號
結構 輔因數功能
Tபைடு நூலகம்P
主要參與a酮酸的脫羧
噻唑環
2.維生素B2與核黃素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 衍生的輔因數
代號
黃素單核苷酸
維生素B2 核黃素
黃素腺嘌呤二核苷 酸
FMN FAD
結構 輔因數功能
參與氧化還原反應, 是電子和氫的載體
四氫葉酸
代號
BCCP的輔基 THF、FH4
結構
輔因數功能 參與羧化反應 一碳基團的載體
7.維生素B11與葉酸
維生素與輔因數
8.維生素C
維生素與輔因數
9.硫辛酸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 衍生的輔因數
代號
結構
輔因數功能
硫辛酸
在a-酮酸代謝中, 傳遞醯基及氫。是 醯基和氫的載體
9.硫辛酸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與輔因數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類小 分子有機化合物。它既不是機體的結構物質,又不是 營養物質。許多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族,常常以 輔因數的形式參與體內代謝。

第7章维生素和辅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7章维生素和辅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2是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它溶于水,极易溶于 碱性溶液,水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荧光的强弱 与维生素B2含量成正比,利用此性质可定量分析。维生素B2耐 热和酸,对光和碱不稳定。烹调食物时加入碱易破坏维生素B2。
食品生物化学
图7-7 维生素B2分子结构
食品生物化学
FMN、FAD是多种氧化还原酶的辅酶,与酶蛋白紧密结合 组成黄素蛋白。从结构上看,这两种辅基在异咯嗪的N1、N10之 间有一对活泼的共轭双键,容易发生可逆的加氢或脱氢反应, 在细胞氧化反应中,FMN、FAD通过氧化型和还原型的互变, 达到递氢体的作用。在体内参与多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糖、 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缺乏时,组织呼吸减弱,代谢强度降低, 主要症状是唇炎、舌炎、口角炎、角膜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食品生物化学
TPP是丙酮酸氧化脱羧酶、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 醇酶的辅酶,因此维生素B1对维持正常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若 机体缺乏维生素B1,体内TPP含量减少,从而使丙酮酸氧化脱羧 作用发生障碍,糖代谢作用受阻,丙酮酸、乳酸在组织中积累, 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四肢 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心律加快、下肢水肿等症状,临床 上称为脚气病。
食品生物化学
L-抗坏血酸在组织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还原型抗坏血 酸和脱氢氧化型抗坏血酸(又称脱氢抗坏血酸)。这两种形式 可以通过氧化还原互变,因而都具有生理活性,若脱氢抗坏血 酸继续氧化或水解,生成L-二酮古洛糖酸或其它氧化物,无维生 素C的活性,在体内不能逆转。
维生素C为无色无嗅的片状结晶,固体维生素C较稳定,有 耐热性,加热到100℃也不分解。维生素C易溶于水,在水溶液 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加热易被破坏,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尤 甚,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遇光、微量金属离子(如Cu2+、 Fe2+等)都可促进维生素C的破坏。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肌无力、精神萎 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肾衰竭。
维生素E过量
可能导致腹泻、恶心、呕吐、口角炎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倾 向。
维生素C过量
可能导致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增加患肾结石 的风险。
辅助因子缺乏与过量的影响
β-胡萝卜素缺乏
可能导致夜盲症、皮肤干燥等 症状,影响视力和皮肤健康。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目录
CONTENTS
•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定义与分类 •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生理功能 •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缺乏与过量 • 如何合理补充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01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定义 与分类
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通过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的分类
根据其溶解性质,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可 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它们易溶于水, 摄入过多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辅助因子的定义
辅助因子
是指一些非必需营养素,它们在人体内起着促进维生素活性、吸收和利用的作 用。
如有需要,可咨询营养师 或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补 充方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应激反应。
03 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缺乏 与过量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与症状
01
02
03
摄入不足
饮食中维生素的摄入量不 足,如长期偏食、挑食等。
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疾病或药物影响 导致维生素吸收障碍。
需求增加
生长发育旺盛期、妊娠期、 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 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增加。

维生素和辅酶

维生素和辅酶

16
(四)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化学本质:是一类能促进血液凝固的萘醌衍生物。
天然的维生素K有K1和K2两种。
1、结构
O
CH3
CH3
CH3
CH2 CH C CH2 (CH2 CH2 CH CH2 )H 3
O
维生素K1
O
CH3
CH3
(CH2 CH C CH2)6H
O
维生素K2
整理ppt
17
2、来源 猪肝、蛋黄、苜蓿、白菜、花椰菜、菠菜、甘蓝和其他
不是能量物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分参与
代谢,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④机体缺乏维生素时,物质代谢将发生障碍,导致缺乏症
整理ppt
2
2、命名
➢ 按发现的先后,在“维生素”之后加上A、B、C、D等字母 ➢ 根据化学结构或生理功能来命名,如硫胺素、抗癞皮病维生素 ➢ 最初发现时以为是一种,后来证明是几种维生素混合存在,便

O CH3-C-O-CH2-CH2-N+(CH3)3
整理ppt
29
5、缺乏病
脚气病:是因VB1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患者 的周围神经末梢及臂神经丛均有发炎和退化的现象,伴有 烦躁易怒、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 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VB1 ,不能形成足够的 TPP,糖的分解代谢受阻所引起的。
绿色蔬菜都含有丰富的VK。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细菌能合成 维生素K。
3、性质 VK1为黄色油状物, VK2为淡黄色晶体,均有耐热性,
但易被光和碱破坏,故保存时需避光。
4、生理功能
促进血液凝固,因维生素K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 几种其他凝血因子的重要因素。
整理ppt

维生素和辅酶

维生素和辅酶
缺乏症:贫血、凝血时间长。
Company Logo
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抗神经炎维生素)
化学本质: 硫胺素:一含S的噻唑环和一含NH2的嘧啶环;
体内以焦磷酸硫胺素(TPP)存在。 生理功能: 是脱羧酶辅酶,促进糖代谢,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 来源:酵母中含维生素B1最多,其他食物中含量多不高。五谷类 多集中在胚芽及种皮中。瘦肉、核果和蛋类的含量也较多。 缺乏:脚气病:神经末梢及臂神经丛均有发炎和退化现象,伴有 心界扩大、心肌受累、四肢麻木、肌肉瘦弱、烦躁易怒和食 欲不振等症状。
化学本质:维生素B7,含硫维生素 生理功能: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在体内参与CO2的固定或脱羧反
应。
分布及来源:蔬菜、蛋、肝、肾中丰富,肠道菌可合成。 缺乏症:人体一般不会发生生物素缺乏人类缺少生物素可能导 致皮炎、肌肉疼痛、感觉过敏、怠倦、厌食、轻度贫血等。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1878年,脚气病在日本军舰上极为流行。患病的水兵人觉 得身体疲乏、胳膊和腿像瘫了似的,最后导致死亡。奇怪 的是,日本士兵的伙食中并不缺乏蔬菜和果汁,脚气病照 样发生。掌管海军的高木将军得知英国人通过改变水兵的 饮食解决了坏血病的问题,而英国水兵从来不得脚气病。 他将英国水兵和日本水兵的食谱拿来作了一番对比。他发 现,日本水兵吃的是蔬菜、鱼和白米饭,而英国水兵不大 吃米,而是吃大麦之类的其他粮食,高木将军让士兵在吃 饭时也吃一些大麦,结果日本海军中的脚气病消失了。
Company Logo
2.分类
按照其溶解性质将其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在机体的吸收往往与机体对脂肪的吸收有关,且排泄效率 不高,摄人过多可在体内蓄积,以至产生有害影响。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排泄率高,一般 不在体内蓄积,毒性较低,但超过生理需要量过多时,可

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if化学结构分子式

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if化学结构分子式

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if化学结构分子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是一种存在于人体胃酸分泌的壁层上皮细胞中的糖蛋白。

它在胃部的某些特定细胞上合成,并通过与摄入的维生素B12结合,帮助其被小肠吸收。

维生素B12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能够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并对红血球生成、神经系统功能等具有关键作用。

1.2 研究意义IF作为维生素B12吸收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关于IF化学结构及其分子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理解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因此,深入研究IF化学结构与其在健康问题中的关系能够揭示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影响。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阐述IF化学结构及分子式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IF与维生素B12的结合机制,并深入探讨IF在人体内的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分析IF化学结构对健康问题的意义,并展望基于IF分子式开展的新领域研究方向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IF化学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健康问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促进人们对维生素B12及其代谢过程的了解。

2. 维生素B12结合蛋白内因子IF的功能和作用2.1 IF的基本特征内因子(IF),也被称为Castle因子,是一种由胃黏膜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质。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IF在胃黏膜的上皮细胞中合成;其次,它在胃液中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将其保护起来;再次,IF能够与小肠黏膜上的受体结合,在维生素B12的吸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2 IF与维生素B12的结合机制维生素B12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人体无法自主合成,需要通过食物摄入。

然而,维生素B12在胃液中容易受到破坏。

这就是为什么IF对于维生素B12吸收至关重要。

当食物中含有维生素B12时,IF会与其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维生素的种类和作用

维生素的种类和作用

维生素 B1在新 陈代谢中 具有重要 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脚气 病;缓解 有关牙科 手术后的 痛苦;对 带状疱疹 的治疗;
缺乏的危害: 导致脚气病, 乙酰胆碱分 解加强,影 响神经传导 性,表现为 消化液分泌 较少,胃蠕 动变慢,食 欲不振,消 化不良。
维生素B1缺乏多见于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 谢中间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发生障碍,血中丙酮酸和乳酸堆 积。神经组织供能不足以及神经细胞膜髓鞘磷脂合成受阻,导致脚 气病。严重者可发生负重,心力衰竭。 测定: 1.测定全血或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 是诊断维生素B1缺乏较为可靠的指标。若给予硫胺二磷酸盐后该酶 活性增加15%,则提示体内维生素B1缺乏。 2.血丙酮酸和乳酸浓度: 维生素B1缺乏病人血丙酮酸含量(正常值57~125μ mol/L)和乳酸 浓度升高。
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须的 物质,有助于保持细胞间质物质 的完整。 维生素C严重缺乏可引起坏血病。 坏血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增强易 破裂、牙龈腐烂、牙齿松动、骨折 以及创伤不愈合等。 维生素C缺乏直接影响胆固醇 转化,引起体内胆固醇增多, 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坏血病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特征为出血,类骨质及牙本质形成 异常。儿童主要表现为骨发育障碍,肢体肿痛,假性瘫痪,皮下 出血。成人表现为齿龈肿胀、出血,皮下瘀点,关节及肌肉疼痛, 毛囊角化等。 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胶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它有助于保持 间质物质的完整,如结缔组织,骨样组织以及牙本质。严重缺乏 可引起坏血病。 治疗方法:1.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橘子、柠檬等。 2.补充维生素C药片。
成人每日维持 维生素B2的 FMN和FAD 需要量为 是体内维生素 1.2~1.5mg。 B2的活性形 缺乏的主要原 式。它们是体 因是膳食供应 内氧化还原的 不足,如食物 辅基,主要起 递氢体的作用, 烹调不合理、 食用脱水蔬菜 参与呼吸链, 或牛奶多次煮 脂肪酸和氨基 沸等。 酸的氧化以及 柠檬酸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维生素与辅酶和辅基的关系
维生素(Vitamin)是动物和人类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从食物中获得 的一类有机小分子。它们并不是机体的能量来源,也不是结构成分, 大多数以辅酶、辅基的形式参与调节代谢活动。
脂溶性维生素: A 视黄醇(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 D 钙化醇 E 生育酚 K 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以下主要介绍B族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
B
合成酶 A+B
C, 需要ATP
1961年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EC) 规定酶的表示法:
EC. X. X. X. X
例如: 乳酸脱氢酶
1.4 酶活性(enzyme activity)
酶活性的表示方法: 酶活性指的是酶的催化能力, 用反应速度来衡量,即单位
时间里产物的增加或底物的减少。 V= dP / dt = - dS / dt
他催化反应高106 -1013倍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
2H2O2
2H2O + O2
Fe3+ 催化,效率为6×104 mol/mol. S 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为6 × 106 mol/mol.S
专一性
即对底物的选择性或特异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转 变成相应的产物。
绝对专一性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底物转变为相应的产物。 例如,脲酶只催化尿素水解成CO2 和NH3。
辅酶与辅基的异同点: 它们都是耐热的有机小分子,结构上常与维生素和核苷酸有 关。但是辅酶与酶蛋白结合不紧,容易经透析除去,而辅基通常与酶蛋白共价相连。
金属离子的作用:它们是酶和底物联系的“桥梁”;稳定酶蛋白的构 象;酶的“活性中心”的部分。
结合酶举例,( )内为辅因子:
乳酸脱氢酶(辅酶I,NAD) 异柠檬酸脱氢酶(辅酶I,NAD) 醇脱氢酶(辅酶I,NA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辅酶II,NADP) 琥珀酸脱氢酶(FAD) 乙酰辅酶A羧化酶(生物素,ATP,Mg++) 脂酰辅酶A合成酶(辅酶A,CoA)
磷酸吡哆醛
辅酶A(CoA) 四氢叶酸 生物素 甲基钴胺素 5′-脱氧腺苷钴胺素
酶促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α-酮酸氧化脱羧酮基转移作 用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氢原子转移
氨基转移
酰基转移 "一碳基团"转移 羧化作用
甲基转移
HO OPO HO O
羧肽酶
第7章 生物催化剂—酶
Enzymes
本章主要内容
酶的一般概念 酶的组成与维生素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酶的催化机理 酶反应的动力学 酶活性的调节
1.酶的概述
1.1 定义
酶是生物催化剂。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还有一些核糖核酸 RNA具有催化作用,称为核酶(ribozyme)。
相对专一性
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 例如,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对于所水解的肽键两侧的基团有 不同的 要求。
立体专一性
指酶对其所催化底物的立体构型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乳酸脱氢酶索酸(反丁烯二酸)。立体专一性保证了反应 的定向进行。
测定方法: 吸光度测定、气体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酶活性的计量: EC 1961年规定: 在指定的条件下,1分钟内,将1微摩尔的底物转变为产物所
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国际单位(IU) 。
比活性(specificity of enzyme )指的是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 的酶活性单位数。
比活性 = 活性单位数/酶蛋白重量(mg) 比活性反映了酶的纯度与质量。
R1: Lys, Arg R2: 不是Pro
R3: Tyr, Trp, Phe R4: 不是 Pro
酶容易变性
这是酶的化学本质(蛋白质)所决定的。
酶的可调节性 抑制和激活(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 反馈控制(feed back) 酶原激活(activation of proenzyme) 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 )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 酶在细胞中的区室化 (enzyme compartmentalization )
(2)系统命名—— 根据底物与反应性质命名
反应:葡萄糖+ATP
葡萄糖-6-磷酸+ADP
命名: 葡萄糖:ATP 磷酰基转移酶
(习惯名称,葡萄糖激酶)
1.3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 AH2+B 转移酶 Ax+C
A+BH2 A+Cx
水解酶 裂解酶
AB+H2O
AH+BOH
A
B+C
异构酶 A
细胞的代谢由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组成,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 由酶(enzyme)催化的。
酶对于动物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酶在生产实 践中有广泛应用。
1.2 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依据所催化的底物(substrate)、反应的性 质、酶的来源等命名。例如,胃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酶。
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
随着酶催化的反应进行,反 应速度会变慢,这是由于产物 的反馈作用、酶的热变性或副 反应引起的。但是,在反应起 始不久,在酶促反应的速度曲 线上通常可以看见一段斜率不 变的部分,这就是初速度。
在酶的动力学研究中,一般 使用初速度的(V0)概念。
1.5 酶的特点
高效性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提高108 -1020倍。比其
表 7-2 B族维生素及其辅酶形式
B族维生素 硫胺素(B1)
核黄素(B2)
尼克酰胺(PP)
吡哆醇(醛、胺) (B6) 泛酸 叶酸 生物素(H) 钴胺素(B12)
辅酶形式
硫胺素焦磷酸酯(TPP)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
2. 酶的组成与维生素
2.1 酶的化学本质
已知的上千种酶绝大部分是蛋白质 单纯酶:少数,例如:溶菌酶 结合酶:大多数 结合酶 = 酶蛋白 + 辅因子 辅因子包括: 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
酶蛋白的作用: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 辅酶、辅基的作用:参与电子的传递、基团的转移等,决定了酶所催 化反应的性质。有十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