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节日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做什么的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先来讲讲少数民族吧。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仫佬族。
为什么会先选这个呢?有一次国庆,一个人开着车,不知道去哪里。
就想着,开到哪里算哪里。
就看看当地的文化和地域风情。
一个人,听着歌,走走转转。
从湖南郴州出发,经永州进了广西,看了桂林的山水。
发现人太多。
得了!咱还是往人少的地方走吧!兜兜转转来到了柳州,一个叫罗城的地方。
于是停下脚步,想起之前看过的电视剧《于成龙》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在这里。
就这了,这里是罗城,这里是仫佬族的主要居集地!书归正传民族历史及由来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主要聚集地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
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在贵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
主要节日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
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
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
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在广西罗城县,居住了许多仫佬族人民。
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民族都不是特别熟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仫佬族的种种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说媒男家相中某一女子,便请媒人前往女家询问。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结这门亲事,便把她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男家。
男方父母收到后,先将八字押在香炉底下,三、六、九日早,在此期间如果不发生鸡乱叫,打烂器具等意外迹象,便可进行“合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命。
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不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等)而相合,便可以订婚,否则,男方家退还八字,这门亲事便告吹了。
订婚双方八字相合,男方留下八字,送两斤猪肉到女家,作为“暖婚”。
随后媒人与双方商定,男方带上猪肉八斤、阉鸡一对、两壶酒、财礼钱若干前往女方家订婚。
有的地方男家留下女方八字后,请媒人送三斤猪肉到女家报信,称为“回六合”,算是完成订婚手续了。
订婚后,由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作为婚日,然后另择吉日上街为女方购衣料缝制新衣。
结婚婚前男家委托媒人到女家商议财礼银。
婚前一个月,男方必须“解礼”,即遣媒人携带猪肉四斤和半数财礼银以及所择的`各项吉日(新娘嫁妆布料的开染日、开剪日、迎亲日等)通知女家。
有的地方于婚前20天,将全部财礼银送去女家,称为“过礼”。
接亲那天,男方接亲到达女方家后,女家在这天设酒宴款待接亲客,并请房族、姻亲、送亲客作陪。
酒宴后,女家挑选男女二位青年歌手,陪伴接亲客的男女二位歌手开设两处“歌堂”,聚集村中的青年男女作陪,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一唱一合,直至天明。
歌词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的是互相奉承歌、古条歌(即故事歌)、相互诘难的盘歌。
也有的地方女家不设歌堂。
第二天新娘送到男方家,婚礼举行。
男方家举行盛宴招待女方送嫁者及亲友。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
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的传统盛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仫佬族各地的村庄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婆节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仫佬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着上自己的盛装,齐聚在村庄心脏地带,感受节日的气氛,放松身心。
为了迎接这个节日,仫佬族的村庄早早地就开始布置场地和制作各种色彩鲜艳的花车、花棚、花灯和花球等。
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花灯和花球是仫佬族花婆节最大的特色之一。
而花车和花棚则是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但常常隐含着丰富的寓意。
它们能够通过繁琐的制作和精心设计来展示仫佬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民智慧。
节日当天,花灯、花球、花车和花棚会在村庄内外游行,以拉动游客和村民的兴奋。
除了花车、花灯和花棚之外,各种传统的舞蹈、歌曲和音乐表演都是花婆节的重头戏。
在这一天,舞蹈和歌曲都是围绕着爱情和民间传说展开的。
特别是那些涉及婚姻的表演,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在这个节日里,对于想要结婚的年轻男女来说,更有机会通过舞蹈和歌曲的表演,传递自己的心意,找到心仪的对象。
当然,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赛马、表演处女秀等等。
据说,在花婆节赛马上获得胜利的马匹会被视为吉祥的事情,因此很多村庄都会特意举行这样的活动。
而表演处女秀的人则是村庄里最美的女孩子,她们会穿上特别的服装,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技艺。
总之,“三月三”花婆节对于仫佬族来说,是一次展示自己文化和传统的机会,也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感受节日气氛的时候。
这个节日不仅见证了仫佬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
广西传统节日

春社节农历二月初二杀鸡鸭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歌圩节农历三月三日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在邕江举行龙舟赛,分男女组对阵,胜者可得一头烤猪作奖赏。
新节农历六月初六乡间人家把新米做成米粉,叫“吃新”。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乡村杀鸡鸭过节,用纸糊成冥府的钱物祭祖。
王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乡村各家打扫一年积下的灰尘,并备酒肉祭送“ 王爷”防城港 - 节日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居住在防城港市万尾、巫头、山心三岛的京族,世代沐浴着南海波涛的洗礼,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京族人民历来重视与喜爱歌唱,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哈节”(也叫“唱哈节”),在京族语言中,“哈”有“唱歌”和“吃”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在哈节进行祭祀神灵祖先、“唱哈”跳舞和品尝风味食品等活动,历时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唱哈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仙女来到京族渔村,不但传歌授舞,还施展妙手回春之术治病救人,送医赠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
中越边境旅游节每年10月28日至30日在中越边境防城港东兴市举办的“中越边境旅游节”,由中越两国共同举办,节日期间推出中越两国青年在中越边界北仑河上对歌和文艺演出以及越南风情游等,集中体现了防城港市“上山下海又出国”的边境旅游特色。
钦州 - 节日跳岭头节每年中秋节前后十天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先、跳师公戏、武术表演等节目,热闹非凡,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国际海豚旅游节每年10月国庆期间“国际海豚旅游节”主要在风光旖旎的三娘湾景区进行,这里聚集了大量珍稀的中华白海豚,旅游节期间开展出海觅海豚、海豚奇观抢拍、婴儿沙滩爬行比赛、海钓比赛、花灯展、沙滩自行车比赛、果汁竞赛等旅游活动,是钦州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节日之一。
仫佬族饮食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饮食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导语: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
那么在仫佬族文化中有哪一些美食特产你知道吗?
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
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
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
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
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
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
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传统节日

仫佬族传统节日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仫佬族人民的重要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仫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节日一:龙田节龙田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仫佬族农民为了祈求丰收而举办的盛大庆典。
龙田节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持续数天。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
龙田节的庆祝活动以仫佬族特色的“龙田舞”为主要表演形式。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五色镇纸,在田间舞动,象征着对丰收的祈福。
舞蹈既有力量感又有美感,让人沉醉其中。
龙田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祭祀。
仫佬族人民为了感谢土地之神和祖先的恩惠,会提前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进行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十分庄重,人们虔诚地向神灵祈求,希望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节日二:泼水节泼水节是仫佬族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主要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这个节日有很多象征意义,不仅仅在于迎接新年,更重要的是传达着对水这个神圣元素的崇敬。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以水为主题,人们会手持水桶和水枪,相互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泼水活动通常会持续数天,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在街头巷尾欢乐狂欢。
泼水过后,人们还会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共度美好时光。
泼水节是仫佬族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机会。
他们通过泼水、共进美食,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节日三:祭马节祭马节是仫佬族人民为了纪念历史英雄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十五举行,历时一天。
仫佬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敬仰。
祭马节的主要活动是马球比赛。
人们会骑着马,分组进行激烈的比拼。
这项运动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技巧的展示,让观众们过足了瘾。
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舞狮、歌舞表演等节目,增添欢乐氛围。
祭马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祭拜英雄神像。
人们会聚集在纪念神像前,焚香献花,向英雄祈福,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意。
广西各民族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

广西各民族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
广西各民族有哪些有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
壮、汉等民族春节(农历初一至十五);
壮、汉等民族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壮、汉等民族社日(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农历八月初二为秋社);
壮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壮、汉等民族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壮、汉等民族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壮、汉等民族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
壮、汉等民族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壮、汉等民族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隆林、乐业壮族牛魂节(农历六月初六);
瑶族(盘瑶)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
大化、都安、东兰、巴马瑶族(布努瑶)祝著节(农历五月二十九);
融水苗族苗年(农历十一月十五);
融水、资源苗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日);
融水苗族坡会(正月十六);
隆林苗族跳坡(农历春节期间);
苗族拉鼓节(秋收后农闲期间,三年一小鼓节,九年一大鼓节);
三江、龙胜侗族,融水苗族花炮节(正月初三、二月初二);
壮、瑶、苗族尝新节(农历六月间);
仫佬等民族吃新节(农历七、八月间);
罗城仫佬族二月社(农历二月间);
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立冬后择日举行,三年一次)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农历五月间)
回族伊斯兰教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九月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日);
融水、宜州、罗城、南丹水族端节(农历八月或十月间);
东兴京族唱哈节(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二十五日);那坡彝族跳动公节(农历四月上旬);
隆林仡佬族拜树节(农历八月十五)。
仫佬族民俗 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

仫佬族民俗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仫佬族婚俗文化,你知多少?婚俗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仫佬族的婚俗历经几千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其独特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民族本身。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习俗,有着如此的魅力呢?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仫佬族文化之特别的婚俗习惯。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
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仫佬族节日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做什么的
导语:仫佬节日二月春社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
仫佬节日——二月春社
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能保禾苗丰收,因此为仫佬人民所崇敬,二月祭社的目的就是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
社有社庙,多设于村头大树下。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当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
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色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祭期,由值年头人(由同“冬”的各户轮流担任)备办香纸蜡烛,同时还要担负杀猪分肉的事务。
祭一次杀猪一头(全村集钱),以煮熟的头、脚、尾、肚肠祭供社王,其余的生猪肉待祭过社王后,由值年头人平均分给各户。
当天夜晚,家家户户过节,杀鸡、包粽粑(春节期间仫佬族不包粽,二月社才包)。
先供奉祖宗,后全家食用。
凡在上年讨媳妇的,必须在这一天送10至20担粽粑到女方家认亲,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也必须以相同的礼物回敬。
社节那天,仫佬族还有向"社王"报丁的习惯。
凡是有新生男婴之家,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