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2)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的:一、整体感知,深入领会词中表现出来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抓住关键词,细细品味诗词语言,理解词中描绘的形象,体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词中意象。

难点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教师课前提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小组互相检查识记、探究案完成情况。

2、教师检查课文注音、生字词掌握情况,点名分个人、小组朗读。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补充相关内容。

(1)知人论世(2)词的知识二、导入新课,提出课时目标任务【导语设计】“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反复诵读、划分节奏(音读)。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2、听范读,划分诗句的节奏;3、组内听读,正音、订正节奏。

(二)合作探究(1)上阕中作者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上阕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2)下阕中作者“忆”及的同学少年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迈气概;作者意在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意在抒发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

四、精彩展示、师生评价1、学生自行上黑板书写答案,其他组相互对照;2、师生点评,确定评分;五、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来自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课,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和术语。

2学情分析初中对于诗词只需要背诵,不需要鉴赏,所以学生没有诗歌鉴赏的储备。

我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在课前熟背全词,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分享。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背经典的诗词。

2、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评价。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感动于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

4重点难点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节课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在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上让学生合作探究。

6新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背全词,并明确如下背诵要求1、学生个人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超过25秒。

2、学习小组背诵。

要求背诵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节奏紧凑,不超过30秒。

3、课上给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7新设计贴近生活,深入浅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我把“婚礼”比作一首诗,那么喜糖、盛宴、欢快的音乐、幸福的新郎和新娘等就是意象。

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喜庆、幸福的氛围就是意境。

8新设计针对本词的上阕写景的特点,设计了写景诗的常见诗歌鉴赏题型。

题干如下: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等诗。

9教学过程 9.1第一学时9.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导学案《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课文,教师该怎么写该课文的教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 上片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三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三则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学习诗词的朗诵技巧,能够根据诗词的特点进行美读。

2、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3、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美读,并能通过美读,体味诗词意境,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诗人的豪情,唤醒自己内心的情绪积淀,体验胸怀天下的伟人情怀。

教学设想: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简单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和词的常识,指导诗词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在阅读中体会。

分析比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每一个年轮转过,都留下一个秋天的印痕。

不同的人,对于秋天的理解却各不相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落榜才子张继笔下的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看破世事的“诗佛”王维笔下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客居他乡的王勃笔下的秋。

一个人,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诗人,那他笔下的秋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回忆初中时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要求背诵《沁园春-雪》(1936-2)《长征》(1935-10)2、检查词的常识,教师予以补充。

(1)词的发展及别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2)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4)词一般分两段,即为两阕,也叫两片。

(5)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诗词。

3、检查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中的生字词,读音,注释情况。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沁园春-长沙》三、朗读1、听录音范读或师范读。

2、学生自读,抽读课文。

3、PPT显示读书的要求(1)读书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2)读书尤其是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3)读书要养成好习惯:圈画重点词句、段落,学会思考问题。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高中语文 1《沁园春 长沙》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沁园春 长沙》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
〕心情。
C.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
“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
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D.“寥廓〞一词在《沁园春。某某》指〔 〕,在此处应指〔
〕。
E.“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
教学后记:
4/4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3/4
word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
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A.本词依长短来看,属〔 〕,从分段来看,是〔 〕。
B.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 〕、地点

〕,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 〕、所嗅之气〔 〕,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
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
1/4
word
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全文总结:归纳这首词的主题?
明确:本词通过对某某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
重 点 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深入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难 点 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把握作者表现自己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手法。
课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让同学们诵读下阕,思考: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

高中语文 1.1《沁园春长沙》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1《沁园春长沙》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欣赏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

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

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

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

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青春年少之时。

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