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人教2011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写作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形式】一、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课程类型:人教版三、目标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四、实施时间:根据教学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安排;2.掌握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写作技能;3.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教学内容】一、课程简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涵盖了常见的语文知识。

本教材在字词、句子、篇章等方面做了精心编排,旨在帮助学生逐步领悟语文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开拓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课程大纲:1.入门篇——《初识语文》2.字词篇——《汉字的秘密》3.句子篇——《语言运用的规则》4.阅读篇——《阅读与表达》5.文学篇——《文学欣赏》6.写作篇——《写作与实践》【教学策略】1.多元化教学策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巩固练习、游戏等教学策略来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提问、互动等方式积极学习,提高语文成绩;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备齐课本、教学用具。

二、教学设计1.课堂教学(1)解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语法知识等;(2)介绍典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3)安排组内练习,让学生相互讨论;(4)分发手册,让学生边读边做。

2.课后巩固(1)布置课外阅读、作文、写日记等任务;(2)提前为第二次课做预习。

三、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解答学生疑问;3.布置下次课的作业。

【教学评估】1.学生上课听讲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教学反馈、学生课堂表现;3.学生的考试成绩、总评成绩。

【教学建议】1.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考试成绩是一种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标,但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应依赖于考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九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1、主题解读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2、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美、幽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想起、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苏州的美是(内在、含蓄)的。

要是不下番寻索的功夫,你就别想(领会、领略)它。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是一个以童话和寓言为主题的单元,包括《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两则》、《寓言四则》以及写作等内容。

这个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和寓言故事,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这个单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有趣、生动的童话和寓言故事。

以下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1. 掌握古代诗歌和寓言故事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寓意,能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3. 学习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和寓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教师版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教师版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①默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③朗读课文,感受神情。
(3).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盼望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第1段)
总括春天(第2段)
春草图(第3段)
春花图(第4段)
春描绘春春风图(第5段)
春雨图(第6段)
迎春图(第7段)
【综合运用】
5.按照《春》最后三段的பைடு நூலகம்式,为“秋”写三句话。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仿写:
秋天像调皮的小孩子,与我们捉着迷藏,它快乐着。
秋天像裁判员,他一声哨响,所有的植物都成熟了、长大了。
3.第3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并例举重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抓住的春草特点有:情态,重点词语如“钻”;质地,如“嫩、绿”;长势,如“满”;色彩,如“绿”;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用是形象、生动。
4.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学习过程
自主
学习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具有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秋天像秋天像和蔼的老爷爷,微笑着,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收获的故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过渡和照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过渡和照应
一、导入新课
一篇记叙文,就好比一台运转正常的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小不一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要相互衔接,还要吻合照应。因此,写作记叙文时,要做到过渡自然、照应紧密,使文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做到巧妙过渡与前后照应呢?
二、过渡:巧搭桥梁
文章中前后两层意思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这样才能够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一般地说,在情与景、叙与议之间,在视角转换,或是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的时候,均要用到过渡。
“自行车。”
“哎哟,这么‘先进的设备’您都弄出来了?”
“少废话,走吧”。妈妈做司机,我做“露天乘客”,向家的方向进发。
可是没走多远,由于路太滑,妈妈没有把握好“方向盘”,我们娘俩儿就双双倒地了。最惨的是我――摔了一个四脚朝天式,身上疼得很厉害。就在这时,也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了这么多人,有的人抬自行车,有的人扶起妈妈,还有的人掺起我,热心得真是不得了。那些陌生的面孔还不住地关问我们的情况。当时,我的唯一的感觉就是周围的雪快要融化掉了。
咦?怎么身上感觉好象多了点什么?是的,没错,实实地压在我上一样东西――哦......是一件羽绒服!我不由得回过头“妈!”我惊叫了起来。
“哎哟......救生人员可算来了!”
“冻坏了吧?还想潇洒战严寒呢!”
“是快冻坏了,不信您敲敲”我用手指了指自已的脑袋“都快掉碴儿喽......对了妈,您怎么来的?”
我不只喜爱聆听乐器所奏的音乐,更热爱聆听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天籁。
作者先是高度概括总结了上文的内容,然后自然过渡到下文,重点写“聆听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天籁之音”的内容。作者一线串珠,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过渡段贯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三、照应:前呼后应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遥相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要先做简要交代。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常见的照应方法有:

语文七上四单元导学案

语文七上四单元导学案
人:佟海霞 审核人:王秀云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训练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4.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 功的喜悦之情。
17 《看云识天气》
执笔人: 佟海霞 审核人:王秀云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 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 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 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 彩的文章来。 二、【整体感知】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
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
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
二、【基础积累】
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
出现了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这种变幻莫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读音、节奏和声调等朗读方法,读出文言的韵味;2.能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及常见成语,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3.能运用字源、虚词、句式知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课前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

2.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看看能否解决。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读标题、知背景,初步把握作品内容1.看“诫”的小篆体,了解其本义。

2.用“诫”组词,理解“诫”的含义。

3.由“书”的含义入手,解读标题“诫子书”,明确诸葛亮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写下这篇书信。

4.看背景资料补充,初步领悟诸葛亮写下这篇书信时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疏通文意,读出文言的韵味。

1.第 1 遍自读,力争读得准确流畅。

(1)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多音字语义,选择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2)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难字读音,自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2.第 2 遍再读,结合《诫子书》注释及补充练习, 理解句子并划分节奏,力争读得节奏分明。

(1)完成重点词理解补充练习。

Ⅰ.能联系以前所学,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Ⅱ.能联系成语,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Ⅲ.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

Ⅳ.能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2)结合注释, 理解句意,划分节奏。

Ⅰ.能根据例子归纳文言文节奏划分依据。

Ⅱ.梳理虚词含义,借用虚词理意群。

Ⅲ.能借用句式(对偶句、四字句)理意群。

(3)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节奏划分,自查节奏读得是否分明。

3.第 3 遍又读,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指导,跟读第三层各分句最后一个字,力争读得抑扬顿挫,并能通过音调的变化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1.《説文解字》: 敕也。

从言,戒聲。

左“舌”上加一小横,表示从口出,由舌头发出的声音。

作偏旁多与说话等语言行为有关。

右“戒”下部两只手,拿着武器“戈”,表示手拿着武器警戒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文及作文导学案各四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文及作文导学案各四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课文及作文导学案各四套纪念白求恩1.纪念白求恩【教学目标】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教学重难点】1.对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理解。

2.对文章雄辩说服力的理解。

具体表现为:事和理、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概括而有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激情朗诵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写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导入。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

/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有条件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积累词汇,进行语言训练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熟悉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字词。

教师帮助整理重点字词音形义:以身殉(xùn)职派遣(qiǎn)狭隘(ài)热忱(chãn)拈(niān)轻怕重纯粹(cuì)鄙薄(bï)漠(mî)不关心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窄小,也形容心胸、见识不宽广。

鄙薄:轻视。

2.给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在上述词语中选词默写,评比得分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如何突出中心”作文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

2.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突显文章中心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习作: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

以“书包”为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选一选】围绕“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从选材的角度思考你会选择哪个?
那一次,我很感动
1、全球爆发电脑勒索病毒,目前很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

2、奶奶大老远来看我,我忙于学习,没有陪她,看着她带来的一篮鸡蛋和她离开时在风中
步履蹒跚的背影,我想了很多……
3、下雨了,好朋友把伞留给了我,自己冒雨回家。

4、公交车上我给老人让座,众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5、我感冒去医院,老医生给我开了一种副作用小价格也实惠的。

我和妈妈都不敢相信这么
点钱就能看好病。

他诚恳地告诫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点滴,吃贵的药,那样会降低自身的免疫力。

【自主学习一】
默读《突出中心》知识短文,回顾旧知完成练习。

知识短文《如何突出中心》
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叫人不知所云。

围绕中心写作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为此,写作者要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的次序。

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文章线索分为以下几类:人物线索,事情线索,物品线索,地点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

突出中心,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能强化中心的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

突出中心,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可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散步》一文,作者开篇即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其后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叙述。

思考:
1、什么叫中心?(请在短文中用“”标注)
2、在全班交流展示。

大家点评,不足之处加以标注。

【习作修改】自己对习作做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