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汉凤栖原墓群M1号墓耳室中编织器物的鉴定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履的探究

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履的探究

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履的探究董鲜艳;王树金;王帅【摘要】鞋履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入繁的过程,制作的材质与形制也是多种多样.汉代是中国丝绸发展的巅峰时期,各式服装与工艺更是承前启后,汉代服饰尤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物为典型代表.本文以一号汉墓出土的四双型制完整的丝履为研究对象,探究丝履制作的材质以及相关工艺,梳理先秦秦汉时期鞋履的发展历程与演变,阐述“以礼治国”的文化传承中,着履的相关文化礼仪.【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马王堆汉墓;丝履;材质;工艺;研究【作者】董鲜艳;王树金;王帅【作者单位】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一、引言鞋履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入繁的过程。

从考古资料来看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已使用鞋子了,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有皮、丝、布、草等各种鞋。

由于历代鞋履的质料、款式及装饰各有不同,形制也很丰富,名称与种类也很多,如屦、舄、麤、屐、履、靴、鞜、鞋等等。

大致在战国以前,各式鞋都可以统称“屦”,屦是鞋子最早的总名。

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动词的“履”字逐渐取代“屦”成为鞋子的通称。

及至隋唐,本指生革之履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式鞋的通称,这种说法一直沿续至今。

在各类材质的鞋履中,丝履的使用最为普遍。

所谓丝履,实际上包括两种形制,一种用丝帛制成;另一种则以丝帛为饰,整双鞋虽然不以丝帛为之,但在鞋的某一部位装饰以丝帛,故也称“丝履”。

在殷商时,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

当时在贵族阶层中,除穿皮履外,已普遍穿着各种麻鞋和丝鞋。

在周代丝履也主要用于贵族阶层中,到秦朝时期,以丝帛制成的鞋子还属于高级奢侈品。

秦代限制一般平民穿丝履。

二、马王堆汉墓出土丝履之研究丝织技术虽然早就为人们所掌握,但在汉代以前,人们所穿的鞋履却很少用丝帛制作。

先秦时期的织造工艺技术

先秦时期的织造工艺技术

原始织机种类 --手工机械纺织从萌芽到形成阶段
引纬线,打纬刀打纬;随后,把下层经线放下,形成第三个织口,再织。如
此循环交替不断织作。织作时,经纱张力完全靠织工腰脊来控制。
原始织机种类
--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79年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对贵溪县鱼塘乡仙岩一 带的春秋战国崖墓群进行了清理,共清理18座墓,其中出土大量纺 织品和纺织工具部件,这批工具虽然己残,但还能看出其属于较为 复杂的原始腰机部件。经分析有夹布棍、分经棍、梭和引纬杆等。
图3-3)但这一错误并没有在下一循环单元中得到改正。这种错误的继
承,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可能控制图案经向循环的提花机 。它证明图案信息的贮存已经存在,以致被贮存的错误也不得不一 直执行下去。如果不是提花而是挑花,那么,织工完全可以下一单 元中改正过来。
原始织机种类
--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图3-3舞人动物纹锦 (舞人动物纹锦,战国楚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
—纺服学院
织造技术的萌芽
• 原始社会的织造技术是从编结、编织逐步演进而成的。我 国的编织技术出现很早,据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这里,网罟是一种捕鱼、 捕鸟兽的罗网,是编结而成的。 • 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编织物的印痕和实物。陕西半坡遗 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编织物印痕。1958年,钱山漾遗址除了 发现300多件竹编物和苇席外,还发现有编制细长的丝带 ,经测定,最宽部分5.85cm,最细部分4.44cm,是由 四根股线捻合的缕线编织而成,丝带纹呈人字形。
原始织机种类
--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关于提花织机的形式,纺织界有许多观点。但从纹样结构特点 分析,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所用的是一经穿多综的多综片提 花织机,而不是束综式提花织机

凤栖原大墓之谜

凤栖原大墓之谜

凤栖原大墓之谜作者:丁岩来源:《大自然探索》2012年第06期在西安南郊的凤栖原上,有一块土地。

农民抱怨说地里的庄稼长势从来都不好。

考古调查表明,该区域有太多太厚的夯土,庄稼难以生长。

有夯土就意味着可能有墓地。

2008年。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始,一座布局罕见的大墓渐渐显露出来。

凤栖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

顾名思义,凤栖原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据文献资料记载,该地名可能始于西汉中期,距今已有两干多年。

这里曾经植被丰茂、树木参天,鸟儿们常常栖息于此,百禽之首的凤凰也在这里起舞飞翔,因此就被人们称凤栖原。

位于渭河之南、秦岭北麓的凤栖原,原高气清,南有巍巍秦岭,北望西汉长安古城,东邻宣帝杜陵陵园,两接千年古镇韦曲,颇得风水形胜之势。

由于近邻汉、唐长安古城,且原高土厚水深,适合埋葬,所以干百年来成为达官贵人们最后的归宿之地,形成了坟冢累累的特别景致。

而今,大多数坟冢已经湮灭不见,而本文所要讲述,就是这些“消失”了的坟冢中的一座。

罕见的墓地布局2008年8月,为配合基建工作,考古队进驻这处大型墓葬所在地域进行考古调查。

与其他很多区域的情况基本—样,考古队员们面对的是非常平整、耕作已久的田地。

当地农民这块地里的庄稼长势从来就不好,而随后的考古发掘也表明这块地里的夯土太多太厚。

有夯土就意味着可能有墓地。

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始,一座布局罕见的大墓渐渐显露出来。

整座墓园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近300米,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其核心区域是一座大型甲字形墓葬。

所谓甲字形,就是墓葬的平面形状像一个“甲”字。

考古队员将这座墓葬编为“8号”。

墓圹(墓穴)全长约65米,深约15米,斜坡墓道在北,墓道两侧有三个耳室,竖穴墓室居南,为长方形,面积达900平方米。

在中国考古发掘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现如此布局的墓葬形制。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这座大型墓地的布局逐渐清晰起来。

墓地的核心是墓园,墓园的中心是8号大墓,其东、西两侧各有三座方向朝北、随葬内容丰富的从葬坑,东侧80米处有一座祠堂,墓地四周各有一道兆沟(即墓葬周围的围沟),由此形成墓园。

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发掘简报

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发掘简报

凤栖原十六国墓(M9)图一 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葬位置示意图012米图二 凤栖原十六国M9墓葬平、剖面图N B OW E 1、9.陶狗 2、3.陶鸡 4、5、38.陶罐 68、18.女侍俑 10.弹古琴坐乐俑 11.弹阮咸坐乐俑 12.吹排箫坐乐俑 13.吹奏坐乐俑 14.击鼓坐乐俑 15. 吹筚篥坐乐俑 16.陶猪 17.陶磨 19.连枝灯 20.陶甑 21.铜铺首 22.陶碓 23、24.乐俑 25、26.A型男侍俑 27、28.陶马 29、20.陶井 31.陶盆 32.铜 33.陶灶 34、35.B型男侍俑 36.铁销 37.铜扣鐎 38.陶罐 39.石器~图三 凤栖原十六国墓M9墓室平面图0 0.5 1米4)。

M9:5,侈口方唇,束颈斜肩,腹微鼓,平封三,5)。

底。

颈下饰一组弦纹,其下再饰一组波浪纹。

口径小陶盆 1件,M9:31,敞口,斜腹,平底。

口9.7、腹径22.2、底径10.8厘米(图四,1)。

M9:径10.2、底径3.4、高4.5厘米(图四,2)。

38,口残,细直颈,斜肩,腹略鼓,平底微内凹,肩陶甑 1件,M9:20,置于陶灶之上。

敞口,斜部有三周带状几何纹。

腹径18.6、底径9.6、残高腹,平底,底穿五个小孔。

口径9.8、底径3.6、高19.6厘米(图四,5)。

4.8厘米(图四,3)。

陶灶 1件,M9:33,平面呈梯形。

灶面模印陶井 2件,M9:29、30,均为圆桶状,平底。

鱼、箅、铲等炊具及食物,正中心凸出一釜。

拱形灶标本M9:29,底径9.6、高11.2厘米(图四,11)。

门,灶前有阶梯状凸形挡火墙,已残,灶后设一障烟标本M9:30,底径8.6、高8.6厘米(图六,10)。

壁。

长15.2、宽10.6—14、高12.4厘米(图四,3;陶磨 1件,M9:17,仅余上扇,且残损严重。

N B O图四 凤栖原十六国墓M9出土器物图1、4、5.陶罐 2.小陶盆 3.陶灶 6.陶碓 7.陶鸡 8.陶灯 9.陶磨 10、11.陶井12345678910118:厘米厘米17911~、~:W E N B 中部有一凹窝,内有横梁相隔,横梁两侧各有一磨护后颈。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魏国锋;秦颍;胡雅丽;黄凤春;徐天进;王昌燧【摘要】从青铜器上所残留的陶范或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试了湖北、陕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古代遗址出土陶范、泥芯等冶铸遗物的稀土元素,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枣阳九连墩和荆门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上的泥芯进行稀土元素分析,为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地提供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各地陶范和泥芯的稀土元素特征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青铜器上所残留的泥芯或陶范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示踪古代青铜器的产地,即铸造地.【期刊名称】《岩矿测试》【年(卷),期】2007(026)002【总页数】5页(P145-149)【关键词】稀土元素;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青铜器;产地【作者】魏国锋;秦颍;胡雅丽;黄凤春;徐天进;王昌燧【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500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5000;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33;O657.31;K87商周文明是以铸造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和兵器为特征的,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当时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

对古代青铜器的产地进行研究,能反映当时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贸易往来等时代信息。

长期以来,在青铜器的产地研究中,很多学者都采用传统考古学上的器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和铭文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某一地区的典型特征风格,以此为标准,研究青铜器的产地。

这种研究方法,与研究者个人的知识积累、经验等有关,受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青铜是铜、锡二元或铜、锡、铅三元合金,同时古代青铜器矿料产地和铸造地又多是异地的,加之青铜器可能存在反复熔炼使用等复杂因素,国内外学者尽管从青铜基体的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期望利用自然科学手段解决青铜器产地问题,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一西汉单身墓中考古发现女用自慰工具,墓主可能是妃子,实物图

一西汉单身墓中考古发现女用自慰工具,墓主可能是妃子,实物图

一西汉单身墓中考古发现女用自慰工具,墓主可能是妃子,实物图梧桐树下戏凤凰2017-01-0733评一座西汉古墓考古的特殊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如果不是因为一组特殊文物的发现,这座墓,包括这次考古都不太会引起注意。

但在这组文物发现后,全中国的考古圈都知道了,接着全球的考古圈也知道了。

但知道后,大家都不公开谈论,多是私下说说,以致于到今日,不少圈外人都不知道这次十分有意思的发现。

因为这些文物真是太特殊了。

到底特殊到什么程度?先别急于知道,看看这个墓葬再说吧!此墓年代为西汉早期,位于西安北郊郑王村。

这里是一处西汉古墓葬区,西临雅荷城市新家园小区,南临常青一路,东至红色行政村何志西自然村。

南距古长安城很近,离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约4公里,西距汉长安城东城墙遗址约3.5公里。

介于汉长安城东城墙北边第一个城门宣平门与第二个城门清明门之间的东面地带。

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与下面分析这些特殊文物是谁的,谁会使用,有直接关系。

此地表原存圆丘形封土7座,其中2座底径分别为20米与10米,均残高3米。

当地俗称“七女冢”,但七女为谁、何时之人已不可考。

1982年,这里暴露出竖穴土坑和砖室墓数座,出土陶罐、陶仓、铁釜、铜镜、玉唅、铅人、五铢钱及五铢钱范等。

墓葬区面积约15000平方米。

因其位于郑王村东北,故称为“郑王墓群”,此后公开考古出版物,均使用此名。

据考古报告,发掘这处墓葬群,是配合建设的需要,西安一家房地产公司要在此开发房产。

于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考古队,由时副所长王炜林研究员任发掘领队,肖健一现场具体负责,于2002年、2003年分两次对其所在区域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与清理。

第一次发掘,从2002年3月开始至2002年10月结束,历时8个月,发掘古代墓葬91座;第二次发掘,从2003年4月开始至2003年9月结束,历时6个月,发掘古代墓葬72座。

这篇文章要说的这座古墓,就是在第一次发掘中发现的,编号M54,是这两次考古发掘中收获最大的古墓之一。

宜阳韩城马窑村汉墓M1发掘简报

宜阳韩城马窑村汉墓M1发掘简报
8
10 3
2
53 5
44 44
45 53
59 59 60
50
44
51 41 4947
46 7
盗 洞
19.35 米
1
0
1米
图二 M1 平、剖面图
1. 长方形锄 2. 铜弩机构件 3. 铁削 4. 陶仓盖 5. 筒瓦 6. 瓢形器 7. 铜铺首 8、40. 铜衔镳 9. 铜轴 10. 铅器 11、65. 泡钉柿蒂饰 12. 铁灯 13. 石圭 14. 带环柿蒂花饰 15. 铜镜 16. 铜钱 17、34. 陶鼎 18. 云纹瓦当 19、20. 陶盆 21、22、23、24. 陶仓 25. 蘑菇状器盖 26. 带钮器盖 27. 搂锄 28. 铁犁铧 29. 陶水桶 30. 陶猪圈 31、32、38. 陶壶 33. 陶灶 35、36、37. 陶罐 39. 大型器盖 41. 当卢 42、43. 当卢形铜饰件 44. 铜 45. 单鼻扣 46. 双鼻扣 47. 方框筒形饰 48. 兽面饰 49. 兽足状钉泡 50. 垫片饰 51. 叶形片饰 52. 铜环 53. 蚁鼻形扣鼻 54. 圆鼻形 钉饰 55. 方形扣 56. 大车軎 57. 小车軎 58. 较 59、60. 衡末 61、62. 盖弓帽 63. 柱状铜饰件 64.“日”字形饰件
2016 年第 1 期
宜阳韩城马窑村汉墓 M1 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洛阳市 471000)
摘 要:2011 年,为配合郑(州)卢(氏)高速洛(阳)卢(氏)段的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 宜阳故城城北的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 44 座。其中 M1 为一座西汉中晚期之间的封土墓,墓葬形 制特殊,随葬品丰富,对我们研究汉代晚期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为 研究汉代瘗埋制度和风俗提供了新资料。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中国古代的丝织业1.新石器时期发明育蚕抽丝〔材料一〕黄帝正妃西陵氏曰嫘祖①,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②。

──〔南宋〕罗泌《路史·后记五》〔材料二〕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③瘃④之患,后世礼为先蚕。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前编》上【解读】《路史》南宋罗泌著,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传说的史事,汇集了许多传说资料。

《通鉴纲目·前编》是朱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等,简化内容,编为纲目,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绸的国家。

以上材料是关于古代养蚕的传说。

在古代传说中,除了嫘祖发明养蚕外,还有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的传说。

在考古发掘中,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陶茧蛹,山西西荫村还发现一个蚕茧。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是1958年出土于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经放射性断代和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2600年,距今5000年左右。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发现蚕纹牙雕。

此象牙雕原为杖首,上面精致地刻着四条蚕纹,边饰编织纹,暗示着当时人们对蚕与织造之间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注释】①嫘祖:传说中的中国养蚕创始人。

②先蚕:即养蚕的创始者。

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始于北周,《隋书·礼仪志》:“先蚕西陵氏神。

”③皴:肌肤受冻而开裂。

④瘃:冻疮。

2.商周的丝织品春日载阳①,有鸣仓庚②,女执懿筐③,尊彼微行④,爰求柔桑⑤……蚕月⑥条桑⑦,取彼斧⑧,以伐远扬⑨,猗⑩彼女桑……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豳风·七月》【解读】这条材料说的是在暖阳阳的春日,一个姑娘手提罗筐,沿着小路采摘鲜嫩的桑叶。

姑娘将丝麻染成黑色或黄色,其中红丝最漂亮,交给公子做衣裳。

材料显示了商周时期丝织业发达的情况,说明当时已广泛种植桑树,采桑已成为人们普通的劳动。

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觚、爵、戈等器物上附着的丝织品痕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附于器物表面的纤维属于蚕丝纤维,可以大体辨认出有五种不同规格,其中有的很可能是文献中常提到的纨、纱、罗、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汉凤栖原墓群M1号墓耳室中编织器物的鉴定研究[摘要] 将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用于考古领域,揭示传统考古学无法读出的”潜
信息”,已成为现代科技考古的重要走势之一。

西汉凤栖原墓群(张安世家族墓群)规模罕见,出土文物丰富,荣获201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其中祔葬墓M1保存最为完好,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该其耳室内编织盛器进行的形态学,确定了这种质地几乎完全灰化材料为芦苇,而不是文献记载较多的竹材质,即该器物并非为竹笥。

这一认识对促进该墓地的文物保护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认识西汉的丧葬、饮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 凤栖原墓群编织器超显微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又称西汉张安世家族墓群)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地处秦汉时杜县东部,东距西汉宣帝杜陵约6公里,西北距西汉长安城约40公里[1]。

2008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

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中外罕见。

该项目荣获201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在已发掘的祔葬墓中,M1号墓为唯一未遭盗窃的墓葬。

2011年4月,在其耳室中发现11件疑似竹木编织器,其形态与记载中”竹笥”[2]类似。

由于其质地几乎完全灰化,其材料难以用传统方法进行鉴定。

本课题采取形态学比较为主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来源:M1号墓耳室中竹笥样本3片,毛竹篾、亚麻纤维、芦苇、柳条皮少许。

4种对比物的均来自陕西省西安市。

主要仪器设备:卡尔·蔡司EVO MA 10/LS 10扫描电子显微镜;鑫光XGB-1000系列生物显微镜。

1.2 方法
(1)用一次性无菌器材取材,取M1号墓耳室中竹笥样本共3片,大小约1.5cm×3.5cm,样本质脆,易夹碎。

(2)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初步认定样本可能为竹篾、麻纤维、芦苇、柳条皮之一
(3)经固定液4℃过夜后,用pH7.0漂洗缓冲液漂洗。

将标本经酶消化和酸消化后,作石蜡包埋纵切片,光镜下观察
(4)四种疑似物分别制片观察
(5)用扫描电镜对样本和疑似物作进一步鉴别
2 结果与分析
光镜下,样本与芦苇结构相似,与竹子结构不相似。

样本有均匀的明暗相间波浪形条纹,无横节,芦苇也为均匀波浪条纹、无横节结构,而竹纤维则为平行的纤维形成管状结构,有由短纤维垂直连接相邻纤维形成管内节段的典型横节结构。

麻纤维镜下结构与竹纤维相似,柳条皮则无规则纹路。

电子显微镜下,样本部分崩解,未崩解区域结构与芦苇电镜下有极高相似度,均为未消化崩解的波浪形韧皮纤维平行排列,表面可见不规则细胞器残影,与竹篾的纤维结构相差甚远。

以上形态学对比结果显示,该编织器的成分为芦苇。

3 讨论
本实验对样本、毛竹篾、亚麻纤维、芦苇、柳条皮进行光镜、扫描电镜鉴定结果表明,该编制器物的成分为芦苇,而不是常见的毛竹。

这一结果证明,在西汉时人门已经使用芦苇编制较大器物了,随葬品中陈放衣物、饮食的器物也不仅仅由竹篾编织。

植物叶表面在扫描电镜下所表现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和鉴别价值[3]。

对于考古研究而言,使用形态学的方法,可以对质地保存不佳,无法用生化方法分析的植物检材进行可靠的鉴定。

利用扫描电镜对古代植物材料鉴定是可行的,不仅为检材的识别提供了形象直观的依据,而且具有取样小、可信度高的优点,有利于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仲立,丁岩,朱艳玲. 西安凤栖原西汉墓地田野考古发掘收获[J]考古与文物,2009,5:111-114.
[2] 周贻谋. 从马王堆汉墓食品竹笥谈起[J]. 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7.
[3] 武玉翠,曹晓燕,王喆之. 秦艽组6种植物种子的比较和扫描电镜观察[J]. 种子,2011,2 (30):94-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