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1989年Morris等首次将其用于抗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现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有效抗增殖作用比环孢素(C17A) 强50~500倍,肾毒性比环孢素和他克罗司都低。1999年应用于临床。从目前临床应用来看,RAPA有很好的抗排 斥作用,且与环孢霉素A(CsA)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的新 型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01 英文翻译
03 临床主要
目录
02 的分类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 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 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
以环孢素(环孢菌素、环孢菌素A、山地明、赛斯平、环孢多肽A、环孢灵(Cy-A、Cs-A)、新出地明 (Neoral)和他克莫司为代表,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 2(IL-2) 的效应环节,干扰细胞活化,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CsA和FK506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余药 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它们主要的副作用是具有肾毒性;
临床主要
环孢菌素 他克莫司
雷帕霉素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咪唑立宾
芬戈莫德 (fingolimod)
七十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一种只含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取名为环 孢素(CsA),可以有效地特异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对T细胞,尤其是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而对其他的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用于自身免疫病的 治疗,因此是一种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的免疫抑制剂。经10年的临床试验应用研究证实其抗排斥反应作用较其 他药物强而且副作用小的多。故于八十年代末被批准正式注册投入市场应用。CsA近20年的临床应用显示了神奇 的效果,使得除小肠移植外,肝、肾、心及心/肺、胰移植的病人/移植物一年存活率达70-85%,而在此之前仅 30-50%。CsA相关性神经毒性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10-2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因素。轻度以头痛、 肢体震颤、感觉障碍等多见,中度以视力障碍为主。CsA相关神经毒性的重症表现发生率极低。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医疗药物,它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和自体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恶性肿瘤、自体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免疫抑制剂也有其副作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中特定细胞或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控制免疫反应。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它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降低白细胞数量,减少炎症反应。

环磷酰胺是一种细胞毒药物,主要作用于快速分裂的细胞,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自体免疫病和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

硫唑嘌呤是一种质子代谢途径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副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感染、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肤病变、肾功能异常等。

一般来说,副作用的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严格监测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感染是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副作用。

免疫系统被抑制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

因此,患者需要加强卫生意识,避免接触患病的人和物品。

肝功能异常也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之一。

大多数免疫抑制剂在肝脏代谢后分解成代谢物排泄,如果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代谢物积聚,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如果患者已经患有肝病或正在服用其他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应该告知医生。

胃肠道反应也是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些反应一般在用药初期出现,持续时间短暂,不需要特殊处理。

总结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监测,如有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同时,患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1 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剂会削弱免疫系统 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 肾脏损害
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肾脏 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肾脏损 害的风险。
3 恶性肿瘤风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病程和免疫 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最大程度减少 风险。
未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免疫抑制剂研究将更加注重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
新靶点的发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人员将继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靶点,以发展更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3
药物递送技术
药物递送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使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免疫抑制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包括干扰T细胞的活化、 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种类与特点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广谱的免疫 抑制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免 疫细胞的功能发挥作用。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主要通过 抑制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来抑 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 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 用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了解免疫抑制剂 的作用机制、种类与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和副作用与风险。同 时,我们也会探讨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药理学介绍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了解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在 临床中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效果。

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及白细胞异常增生等疾病的治疗中。

首先,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术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对新移植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的功能受损甚至失败。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免疫反应,降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

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保存时间,提高移植成功率。

其次,免疫抑制剂还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动导致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减轻疾病症状和病情进展。

此外,免疫抑制剂还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异常增生相关疾病。

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异常白细胞的增生和活性,减轻病情,延缓病情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潜在风险。

免疫系统的抑制可能会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导致其他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慎重选择和监测。

总之,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以及白细胞异常增生相关疾病的治疗。

免疫抑制剂可以显著减轻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然而,使用免疫抑制剂也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和潜在风险,合理使用并监测疗效和安全性。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副作用及护理要点免疫抑制剂是一类用于调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疾病。

诸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都可以通过应用免疫抑制剂来减轻症状。

但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和并发症,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护理要点尤其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关键环节,减轻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界侵袭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激活,引起炎症、组织破坏等不良反应,这时就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

免疫抑制剂具有以下几种作用机制:1. 抑制T细胞活性:T细胞是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2. 抑制B细胞活性:B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B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抗体的产生。

3. 抑制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释放和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

除了上述的作用机制外,免疫抑制剂还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其他的分子和细胞,比如抑制浆细胞等。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会产生副作用。

由于免疫抑制剂减弱了免疫系统的功能,患者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和严重性增加。

另外,免疫抑制剂还可能引发胃肠道病变、肝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皮肤病变等副作用。

特别是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患上恶性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护理要点尤为重要。

以下是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的护理要点:1. 个体化护理计划: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步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用药剂量等,制定专门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2. 监测感染情况: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患者易感染,特别是严重的病原体感染。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并及时采取措施,如联合用药、调整剂量等。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和肿瘤治疗等需求,免疫抑制剂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但免疫抑制剂本身也存在着对免疫系统极大的影响和诸多潜在危险性。

其开发与应用既包含了前沿科技的挑战,也涉及到社会伦理等多种层面的综合问题。

一、免疫抑制剂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它们是一类可以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器官组织的攻击性反应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机体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减轻器官损伤的目的。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广泛,如移植手术前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性肺炎、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随着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二、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开发方面,主要有三个方向:抑制免疫调节、炎症控制和肿瘤治疗。

1. 抑制免疫调节:这是当前免疫抑制剂开发的主流方向。

通过抑制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防止和减轻器官细胞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以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减轻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种类较多,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2. 炎症控制:免疫被激活时,可能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障碍,这是自身免疫疾病导致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目前,对于炎症控制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以抑制炎症细胞及分子的生理与生物学过程为主。

3. 肿瘤治疗:许多化学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如抗PD-1、抗PD-L1、CTLA-4等。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有着广泛的沿用,但目前的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 副作用: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到机体免疫系统,因此其药理学特征具有高度个性化,且其副作用较多。

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1.免疫抑制剂的基本概念
1.1 免疫抑制剂的定义和分类
1.2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2.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2.1 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使用
2.2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安全性监测
2.3 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
3.免疫抑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3.1 免疫抑制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2 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评价和副作用
3.3 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和持续监测
4.免疫抑制剂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 4.1 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4.2 免疫抑制剂与放化疗联合应用
4.3 免疫抑制剂在转化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
5.免疫抑制剂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5.1 免疫抑制剂对病原体的干预
5.2 免疫抑制剂在HIV感染者中的应用
5.3 免疫抑制剂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6.免疫抑制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6.1 免疫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
6.2 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6.3 免疫抑制剂与个体化医疗的结合
7.附件
附件1、免疫抑制剂常用药物表格
附件2、免疫抑制剂使用指南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免疫抑制剂:指能抑制或调节免疫反应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2.器官移植:将健康器官或组织移植到另一个部位,以替代功能丧失的器官或组织。

3.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和细胞,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疾病。

4.白血病和淋巴瘤: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是一类淋巴组织恶性肿瘤。

5.传染病防治: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的工作和措施。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心。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的药物,它们用于预防或治疗移植物抗排斥反应、自体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并且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免疫系统及其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大多是针对T细胞的,这是因为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增殖和活化是许多免疫反应的关键。

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抑制T细胞激活T细胞在受到细胞因子等刺激后会被激活,开始分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引起炎症、自身免疫反应等一系列免疫反应。

而某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这些刺激信号的传递,进而减少T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2. 干扰T细胞增殖T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并扩大免疫反应范围。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干扰T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过程,从而降低T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3. 诱导耐受性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能力被抑制的状态。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性,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 移植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因为移植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易引起宿主机体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的概率,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和功能。

2. 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当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时,便会发生自体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症性肠病等。

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减轻自体免疫疾病症状。

3. 免疫抑制剂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免疫监视的方式识别和杀死异常细胞,例如癌细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 药
续 继


按代分类
• 1代:非特异性:皮质激素、CTX、Aza • 2代:选择性:阻断IL-2,选择作用淋巴细 胞:CsA、FK506 • 3代:作用于抗原呈递分子:MMF • 4代:抗体


师 药
续 继


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一)抗移植排斥
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是移植排斥。目前尚无有效的诱 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因此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是器官移植 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师 药 3.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业 执
程 与环孢素A等合用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害和炎症过
续 继


预防、治疗
不良反应
1.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
(1)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 进综合征(柯兴征, cushing syndrome)

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水盐代谢 紊乱: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 背、多血质、紫纹、皮肤变薄,多 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 加用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低 糖、低盐、高蛋白饮食,KCL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 发生。抑制免疫应答可以控制变态反应强度,缓解症状。 临床上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时,用激素治疗可取得明 显疗效。治疗变态反应一般不使用环磷酰胺,CsA等强力 免疫抑制药。

师 药
续 继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以及肾病综合症等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 抑制病程发展,临床使用较多的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激素。 近来我国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肾炎、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 节炎都取得明显效果。少数报道应用CsA和环磷酰胺治疗 自身免疫病也有明显效果。


师 药
续 继


作用机制

(1)环孢素A与亲环蛋白形成复合物,并结合细胞内钙 调神经磷酸酶,干扰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进而影 响IL-2的激活和释放。 (2)环孢素A可影响巨噬细胞释放IL-1和TNF-α,并抑 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 (3)环孢素A可抑制血管紧张素II,有促进cAMP生成的 作用,进而干扰蛋白激酶A(PKA)及G蛋白介导的细胞内信 号传递。 (4)环孢素A还可直接抑制G蛋白的作用,从而影响细胞 内信号的传递。 (5)环孢素A除抑制T细胞激活外,可干扰多种细胞的增 殖,包括角质细胞、成骨细胞及鼠伊藤(Ito)细胞。
HSP90
师 药
续 继


免疫抑制方面的临床应用
1.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病、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缓解症状
梭形肿胀


师 药
续 继
尺侧偏斜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天鹅颈样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滑膜炎→ 关节炎
2.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输血反应等,缓 解症状
一般采用抗组胺药和拟肾上腺素药。对危重病例或其他 药物无效时作为辅助治疗。


师 药
续 继


药理作用
选择性抑制T细胞活化,使Th细胞减少并降低Th与 Ts的比例 抑制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选择性地抑制IL-2的产生与释放 对B细胞作用弱,部分抑制T细胞依赖的B细胞反应 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可通过 IFN-γ的产生而影响活性 增加TGF-β的表达
师 药
续 继


基因效应


师 药
续 继


非经典作用原理—快速效应
非基因受体介导效应
– 快速、短暂,数分钟起效(如大剂量抗过敏) – 与细胞膜类固醇受体有关,不通过胞浆受体
生化效应


– 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氧化磷酸化耦联解离 – 直接抑制阳离子循环(不减少细胞内ATP产 生)
细胞质受体的受体外成分介导的信号通路
(四)感染性炎症

在细菌性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大量炎 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免疫抑制药物可 抑制炎症反应的强度,减轻反应症状;与有效抗生素配合 应用,有利于炎症的控制。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激素,如强 的松等。应用激素控制细菌性炎症应注意与抗菌药物合 用,以免感染扩散。

师 药
续 继
师 药
选择性(雷氟米特)
续 继
免疫抑制剂 抗体类


生物类
自然物质(皮质激素、雷公藤)
融合蛋白
细胞因子及受体(INF-γ,TGF-β)
作用机制分类
• • • • •
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剂:FK506、CsA 细胞因子作用抑制剂:雷布霉素、来氟米特 DNA、RNA合成抑制剂:CTX、AZa 细胞成熟抑制剂 非特异性抑制细胞生长诱导剂

应,但对巨噬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无明显作 用。硫唑嘌呤不降低NK细胞数,但可抑制其活力。

师 药
续 继


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 • 胃肠道反应 • 皮疹 • 肝损害
恶心,呕吐,口腔食道溃疡


师 药
续 继


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 抗风湿,采用小剂量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可给
药2年,能明显改善关节炎症状。


师 药
续 继


(2)反跳现象及停药症状
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是突然停药所致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对激 素的依赖性及病情尚未控制。 停药症状: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肌 痛、乏力、发热、情绪低沉等


师 药
续 继


临床评价
优势在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强大, 可迅速缓解或消除症状,另价格便宜,适宜 国情。 不良反应大
防止排斥反应与抑制物抗宿主反应。 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缓解的多种自身免 疫性疾病。
肿瘤,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

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流行性出血热,通过减少抗体产生,阻断免疫
师 药
续 继


不良反应
• • • • •


师 药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 出血性膀胱炎 脱发 肝功能障碍 偶见
续 继


临床评价
抗炎症各个阶段的反应: 早期:红肿热痛 晚期:肉芽组织,疤痕……

※注意:在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防御功能, 也使炎症后期组织的修复功能降低,易使病灶扩 散,伤口愈合障碍。

师 药
续 继


2. 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

1)巨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淋巴细胞的识别 ↓、淋巴母细胞的增殖↓ ; 2)加速敏感动物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血中 淋巴球↓;人淋巴细胞移行至组织→血中淋 巴球↓; 3)治疗量抑制细胞免疫,从而抑制迟发性过敏 反应和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也减轻一 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师 药
续 继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
硫唑嘌呤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作为嘌呤类 似物,抑制核糖核苷酸的代谢。 巯基嘌呤需代谢为伪核苷酸-6-硫次黄苷酸才能起 效。后者通过抑制嘌呤碱基对的相互转化,即由 次黄嘌呤核糖核苷转化为腺嘌呤核糖核苷和鸟嘌 呤核糖核苷的过程,阻断腺嘌呤和鸟嘌呤的补充 合成途径。淋巴细胞较其他细胞更为依赖此条嘌 呤合成途径,因此对硫唑嘌呤较敏感。

育 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和机制 教 续 及临床应用 继 师 药 业
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一、免疫应答
可分三期:①感应期②增殖分化期③效应期


师 药
续 继


免疫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药物作用环节
二、免疫病理反应
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抗感染、抗肿瘤及抗器官 移植排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时,可出现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反 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殖病 等,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过度增 强,严重时可导致机体死亡。


师 药
续 继


真菌代谢产物
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 物具有选择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 孢素A和FK-506。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 移植的发展。


师 药
续 继


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
• 环孢素A为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 亲脂性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目前已用 人工合成的方法大量生产。 • 强效免疫抑制剂。 • 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对急性炎症反应无作 用。

师 药
续 继


4)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减少; 5)消除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
6)抗过敏,减少肥大细胞产生组胺、5-羟色 胺及其他过敏物质;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 充血、水肿、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的损 害


师 药
续 继


抑制免疫的机理


• 诱导淋巴细胞DNA降解 • 影响淋巴细胞的物质代谢 •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CD4+CD8+T、B • 抑制转录因子NF-κB活性 直接与RelA(NF-κB 异源二聚体的p65亚 基)相互作用,抑制NF-κB与DNA的结合 增加NF-κB抑制蛋白IκBα的转录

师 药
续 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