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 必修三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ppt精选
1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考点一 宋明理学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练出高分
ppt精选
2
考点一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
高考调研
4
考点一 宋明理学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天理 是宇宙万
“二程” 物的本原,先
有理后有物
理之源在于天
朱熹 理,天理就是
“三纲五识论
把天理和 伦理 提出“格物致知”, 道德 直接联系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起来
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强调“ 存天理,“格物致知”的目 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①致良知:去掉私欲, 恢复 良知 ②知行合一:用 良知 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 伦理道德 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pp化t精探选 究
高考调研
9
考点一 宋明理学
轻巧识记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pp化t精探选 究
高考调研
10
考点一 宋明理学
主题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主干梳理
深pp化t精探选 究
高考调研
11
考点一 宋明理学
(2)不同点: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 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 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 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清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清

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程朱理学1.背景(1)______________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_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内容(1)二程的思想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的思想①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__________________”。

②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意义(1)程朱理学适应了____________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______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1.陆九渊把“____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________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

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混易错从体验方法上看,程朱理学是“格物致知”;阳明心学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28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28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5.(2011 年海南单科)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选B。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反对理学家不 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 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 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 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 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 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 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心词“唐宋”、“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 合一。B 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 C 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D 项绘画风格的写实 更无法体现。
2.(2010 年广东文综)“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2)反封建专制统治。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 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 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以来不切 实际的学风。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 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朱子语类》
【探究】 据材料一,就“天理”与儒家道德伦理的关系, 朱熹是怎样认识的?据材料二,朱熹认为要“格物”应该怎样道德具有一致性、相通性,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 体化。(2)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层次,重重深入、层 层而进;强调对外在对象的考察了解。
[轻巧识记]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二、陆王心学 形成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__封__建__专__制__统治陷入危机
1.背景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_整__治__人__心___,才能挽救统治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 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 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 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 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1)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 可,实际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2)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 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3)良知无需外求,只需内 心反省、知行合一。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特点、影响 1.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 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 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哲学的本 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 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

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点一 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思想主张主张 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3(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轻巧识记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二、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主张 代表 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南宋)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 王阳明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①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②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示图解]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程朱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17.28+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17.28+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社会拜金逐利 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西方近代科 学传入中国。
2.思想主张: (1)李贽的离经叛道。 ①表现。 a.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_________也不是神圣不可侵 儒家经典 犯的理论。 b.批判道学家“______________”的虚假说教,强调人
【知识脉图】
考向一 【论从史出】 材料一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及作用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
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
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 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 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道教 佛道 ,同时又融合了_________来解释儒家义理。
佛道思想
2.思想主张: 哲学观 _____ 天理 是 宇宙万 二程 物的本 (程颢、 原,先有 程颐) 理而后 有物 代表 道德观 把天理 提出“格物 和封建 致知”,把知 伦理道 识、道德、 德直接 天理联系起 联系起 来 来 认识论
程 朱 理 学
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 趋势。 ②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 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消极影响。 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 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传统儒学的范 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历史课件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历史课件

5.明清之际新儒学产生的背景包括:政治上,专制统治腐败;经济上,商品 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 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6.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 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 河。
唐时期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
宋代 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
为基础的局面
明代
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 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考向预测二:明清儒学的新风尚
[通史链接]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接点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
政治

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统治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者极力加强专制统治,压制了新经济的
经济 义萌芽,闭关锁国
成长,使中国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思想
领域内出现了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君主专 文化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早期启蒙思想
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
西汉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时期 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形成“外儒内
法,济之以道”的完备模式
魏晋隋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漫画解史]
“三纲五常”即天理
[误区警示]
理学、程朱理学、心学
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 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漫画历史]
“心即理也”
主题一 史料一
“理”与“心”的激辩——宋明理学的特点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 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史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 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 ……因其目的是“卫道”,表 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 ……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 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 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 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试答: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影响:为皇权专制提 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 进程。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 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 想的自由发展。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文化的 特点。程朱理学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 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羲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解析:选B。

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2.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

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

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

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解析:选A。

为了统治的需要,元朝统治者“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

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

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体现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不能体现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与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

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

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

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不能体现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故D项错误。

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 )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解析:选B。

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

4.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

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

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

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二程思想走向对立解析:选A。

据材料中程颢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考查实质反映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未走向对立,故D项错误。

5.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解析:选B。

要从《三字经》内容来分析成书的年代和作者,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三字经》中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师生等关系,是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区性,故D项错误。

6.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

”其言论意在( )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解析:选C。

材料不能体现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反对用佛道文化“易中国之人……易中国之道”冲击、取代“中国”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石介认为,佛教来自西方、道教来自胡人,不应让佛道思想冲击中国之道——儒家学说,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体现了石介维护儒家传统的一面,故D项错误。

7.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解析:选A。

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实用,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范,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为了应对佛道对儒学的挑战而形成的对终极问题的回答,不是人们再度信仰儒学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致良知”的主张简化了对理的认识,便于普通大众的接受,普通大众的接受才是入学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该项属于引申选项,故C项错误;王阳明推动了儒家信仰理论的完成,但不是由于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就标志着该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

8.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材料( )A.否认“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9.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足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

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古今贯通解析:选A。

根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A.萌发民本思想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D.倡导工商皆本解析:选D。

材料不涉及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做学问应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但在材料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调查发现收取的税收中,商税占大部分,没有涉及轻徭薄赋,故C项错误;据材料,顾炎武强调商税在国家财政和国防中的重要性,提出应重新审视商业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 )A.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C.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精神D.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解析:选D。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之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王夫之而非黄宗羲,而且材料中并没有辩证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这又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中虽然闪烁着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的光芒,但材料中却没有相关反专制和倡民主的相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黄宗羲认为,无论是秦朝的郡县制还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抑或北宋的削弱藩镇,都是专制君王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人治”而非为天下人之计的“法治”,而这是黄宗羲所深恶痛绝和极力反对的,故D 项正确。

1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解析:选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即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了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没有民本的意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君臣友朋,相为表里”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反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对空谈义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

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