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人民版

合集下载

33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33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真题典题
【点拨】18世纪60年代,英国成为 世界殖民大帝国。由于海外市场迅 速扩大,国内手工工场生产的商品 难以满足需要。通过“发明”革新 生产技术来提高产量,成为工场主 的迫切要求,由此引发了英国持续 一个世纪的机器发明热。18、19世 纪的很多“发明”其实早在17世纪, 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发 明”都可以看成是为“被迫”解决 某个生产环节遇到的瓶颈而“主动” 和“有意”地进行的技术创新.
范围内的奴隶贸易 角度12:史料实证——法国启蒙思想
真题典题 角度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英国的殖民扩张
(2022新课标甲卷)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 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
C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易错3: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运行 原则 【点拨】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首 相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 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 动施加重要影响,内阁名义上对国 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 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 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 新选举。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 府,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不符 合英国政治传统。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规律
2022 2021
2020
英国的殖民扩张 【甲卷】
巴黎公社政权性 质 【甲卷】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专题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金牌学案(人民版):专题1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第1课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据材料信息:一夫耕种可养活9-5人,体现了农业的收益丰厚,由此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故选A。

B与农业收益无关;C因果关系颠倒;D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

2.(2019·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

故应选B。

3.(2019·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4.(2019·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备注:无)2017年题组1.(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2.(2016·浙江高考·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含解析

第9讲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农业的发展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②元代错误!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错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燃料的明确记载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发展的概况2.市的发展破,早市、错误!夜市昼夜相接,出现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服务设施,出现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的概况(1)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08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元朝:错误!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问题探究] 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影响?提示: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减少,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概念辨析]“草市”与“夜市”(1)“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2)“夜市"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北宋时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家国情怀]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

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石破天惊”的城市变革——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专题11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专题11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考点梳理]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1)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疑心,法西斯主义开场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点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开场(1)背景:30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方案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生产力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根底、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构造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开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点三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立的实践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固了苏维埃政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连点成线整合突破(2)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连点成线整合突破(2)

课文6 石钟山记一、基础夯实(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虽( ) ②访( ) ③函胡( ) ④清越( ) ⑤桴( ) ⑥腾( ) ⑦余韵( ) ⑧徐歇( )答案 ①即使 ②寻求,探寻 ③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④清脆悠扬 ⑤鼓槌 ⑥传播 ⑦余音 ⑧慢慢消失 2.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②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得分点:是、名,定语后置句)(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赴()②因()③固() ④方() ⑤心动() ⑥罅()答案①赴任,就职②于是③本来④正⑤内心惊恐⑥裂缝5.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含答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含答案)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0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
材料: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 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 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 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 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 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 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 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 一一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课堂演练
• (2011· 天津文综· T2)宋人诗云:“东家打 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 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 宋代( )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 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 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 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 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 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 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 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 一一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汝窑天青釉碗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
北宋钧窑花盆
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3、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 限,商业活动的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 (2)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方便了交易。 (3)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管理。 (4)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 施。 (5)宋代的都市商业繁荣,并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清明上河图》 (6)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 西亚及东欧、北非地区。 (7)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8)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 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9)城市的发展:北宋的汴京(开封)、南宋的临安 (杭州),国际大都市元代的大都(北京)、杭州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如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考讲座(二)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H卷非选择题突破 环节一高考第40题规范答题讲评 技巧1 篥三读—三找几三界定"破解高考非选择题 ▼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 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 (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 ),完整 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 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 史实和论点。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 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 (时间、 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 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 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以及材料与教材之间 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 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 “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 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 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根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 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 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高考示例] (2014 •全国卷n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 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 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 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 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 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世 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2

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 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 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 (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 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万人。1911年,清 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 “三界定”, 体现规范答题的要求。 材料要

a —- 读”

速读材料,两则材料均围绕清代东北移民进行论述。细读材料一,介绍 了东北地

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代向东北移民;材料二指出近 代清政府开发东北,移民规模逐渐扩大

要点要 a —-

找”

—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建都北京后,开发东北 地区;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向东北移民的过程。二找体现中心论点 的关键句、关键词,材料一中“清廷……东北……实施军事化管辖” “乾 隆年间……闯东北者日盛”,反映了清朝对东北的开发;材料二“清政府 制定了实边章程”。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清政府对东北的管辖 答案要 a —-

界定”

第(1)问,注意要求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 有关移民的相关史实,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在 此基础上提炼出移民过程的特点。 第(2)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相关信息,简析移民东北的作用 【规范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 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 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 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运用演练] 1 . (2017・全国卷n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 为地方隐忧”为由,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 3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 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 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 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 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加强对某些从前 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 例如石油 )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 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 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 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 【解析】 第⑴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 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 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 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 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 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 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 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 【答案】 (1) 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 70年代:允许开矿, 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 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 求很大。 (2) 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 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 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技巧2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 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 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 4

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 •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 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 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 •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一一紧抓“题 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一一辨别题型, 确定方法;审题分一一注意题分, 看分作答。 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 •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 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 •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高考示例] (2016 -全国卷I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 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 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 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 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 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 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 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 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 价。(13分) 【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 用了轮作、 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 甘薯等耐寒、 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人 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 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