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过关检测22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乌鲁木齐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文科综合历史1.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些做法产生的影响是A. 士人竞相追逐功名利禄B. 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C.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D. 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规定,说明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以军功论赏的制度逐步确立。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得以确立,排除B项;秦朝统一后中央集权制逐步建立,排除D项。
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
”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
这种现象说明A. 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B. 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C. 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D. 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辟土殖谷为农”和“粒食之民”等信息表明,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粮食种植在农业中具有特殊地位,人们依靠粮食赖以生存。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动力,排除A项;B 项说法绝对,古代中国农业还包括养殖业,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排除C项。
3.按照《元典章》的记载,元代路、府、州、县各级官员,要“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各级“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
这种议事的方式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 保障地方官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 体现了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应有大小公事,官员别无差故,自上至下,须要圆书画押”等信息来看,元朝注重地方官员共同议事决策,实现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
故答案为D项。
集体议政实现地方官员之间的制衡,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地方官员之间互相制衡,不能独立行使权力,排除B项;唐代三省是中央官制,与材料反映的地方官制不同,排除C项。
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全解全析)

2019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全解全析24.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就周朝的范围而言,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就各诸侯国而言,诸侯地位下降、卿大夫地位上升。
这反映了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代,B错误。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虽然下降,但仍是天下共主,C项错误。
周天子之下的诸侯以及卿大夫均属于贵族,当时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仍然存在,D项错误。
27.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原料生产与手工制造业的分离,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
B项“商业资本日益活跃”材料不能体现。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地区之间商品交换的状况,与农业无关,C项说法错误。
28.C【解析】根据“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维持了暂时和好的局面,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C项正确。
《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开放表明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状态已被打破,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仅在应对西学问题上产生分歧,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且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因此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对立并未加剧,B项错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此新政策的实施使中外出现和好的局面不相符,D项错误。
29.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西学东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42526272829303132333435A CB DCD B D A B B D文科综合历史第1页(共6页)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西学,并成为传播西学的主体。
他们传播西学已从之前的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为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故A项错误,D项正确。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2019.4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 “天人合一”思想B. “无为而治”主张C. “知足常乐”观念D. “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B. 开拓创新精神C.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 锐意进取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 农本商末B. 重农抑商C. 工商皆本D. 四民皆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旧民主主义革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单选题1.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 5%,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当时( )A.协定关税的危害性很有限B.协定关税促进海关的近代化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清政府对国际公法缺乏正确的认知2.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
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
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3.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矸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 )A.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领导能力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的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4. 下表反映了 1837年和1864年清朝总督和巡抚满汉人数的对比情况。
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D.中央政府逐步丧失权威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D.中央政府逐步丧失权威5.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6. 下表是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对外贸易数据对照表。
这表明当时中国( )B.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海绖济屮心地位逐渐确立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7.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地区的农妇纺布1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1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1个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1个月挣4一5美元。
2019年甘肃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甘肃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2. 汉代大将军周亚夫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因此被汉景帝治罪。
主要是因为()A.冒犯了皇权的神圣性B.违背了官营手工业的规制C.超越了将军的权限D.有贪污渎职之嫌3.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
”出现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实施C.学校教育的发展 D.“三教合一”的出现4.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5.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
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明是霸道文明,东方文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明,日本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应主宰世界、拯救全人类,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
这些言论的本质是()A.歪曲历史 B.掩盖真相C.美化侵略 D.混淆是非7. 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考试试卷(含解析)2019.4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 “天人合一”思想B. “无为而治”主张C. “知足常乐”观念D. “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A. 极其鲜明的开放性B. 开拓创新精神C. 功利实用主义倾向D. 锐意进取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注重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 农本商末B. 重农抑商C. 工商皆本D. 四民皆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
新疆2019届高三第二次毕业诊断模拟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毕业诊断及模拟测试文综历史1.《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材料表明A. 重农抑商政策利于国泰民安B. 该思想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 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 商业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民从事农业,社会就会安定;相反,如果人民“舍本(农业)而事末(工商业)”,就会招惹很多是非,因此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泰民安,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认为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主张限制商业发展,B选项排除。
商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宋史·刑法志》记载:“黑宁初,置局修救,诏中外言法不便者,集议更定。
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
”这说明宋朝的“二府”A.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辖B. 职责分工明确C. 是宋朝法制建设的主体D. 参与国家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可知宋朝的“二府”参与国家决策,D 选项符合题意。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中央集权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二府职责分工明确,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宋朝的“二府”参与法律的审核,不能说明二府是宋朝法制建设的主体,C选项排除。
3.明朝后期,白银可自行精造,成色和衡量标准都不统一,“轻重难定,亏耗滋多”。
上述现象的出现A. 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B. 打击了商人的不法贸易C. 冲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后期,白银可自行精造,成色和衡量标准都不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白银铸造质量和标准不统一,容易影响市场秩序的稳定,A选项符合题意。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综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豪大商、寺观和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土地买卖并未得到法律保障;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只有《全唐文》提到了租佃经营,其他文献无法得出此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唐代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合
专题线索
不同时期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1)古希腊时期
①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他们反对迷信,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成为人文主义的源头。
②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和知识,主张“认识你自己”,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①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②主要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宗教禁锢。
(3)启蒙运动时期:①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启蒙思想家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尊重科学;猛烈批判封建的神权、王权和特权;提倡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博爱。
③提出资本主义新的国家构想:伏尔泰崇尚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等。
中外关联
比较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
开放性小论文型的试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每年都有题目出现。
这种题型因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供参考,几乎成为历史高考最难的题型。
也是令考生最头疼的试题。
例题(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解题思路]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题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
(4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如:
①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②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③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某一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
(8分)
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方法总结]
第一步:找出试题要论述的问题。
第二步: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和所学的知识中找出最有价值的史实材料,作为论据。
第四步:文字阐述。
最关键的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或“以论带史”。
不要说空话、不要只罗列史实,要有史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