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三单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2. 符号意识: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符号及其运用,提高运用符号表达数学关系的能力。
3. 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例题,使学生学会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或者对课堂活动不够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并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我发现学生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方面的掌握情况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作业设计中更加注重题目的难度和类型,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 运算符号错误:在加减运算中,注意区分加、减符号,避免错误。
- 忽视约分:在计算结果中,若存在可以约分的情况,要记得进行约分。
- 检查计算过程:在完成计算后,检查每一步的计算过程,确保无误。
7. 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
- 基础练习:针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设计基础练习题,巩固运算技能。
-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 画分数线段图:通过图形表示分数,直观地展示分数的加减运算。
- 寻找最小公倍数:在处理不同分母的分数时,先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进行加减运算。
- 约分:在计算过程中,若分子、分母有公因数,可进行约分,简化计算。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学案)一、前置知识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分数的比较大小、约分和通分;3.分数的加减法。
二、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3.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在复习分数的基础上,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告诉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指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加减运算的方法。
2. 运算方法步骤一:将同分母的分数的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步骤二:将运算结果约分到最简形式。
3. 操作练习1.让同学们以2/3+1/3为例,进行运算。
过程如下:$$ \\begin{aligned} 2/3 + 1/3 & = 3/3 \\\\ & = 1 \\end{aligned} $$运算结果就是1。
2.再给同学们几道练习题,如:$$ \\begin{aligned} & 1/2 + 1/2 \\\\ & 3/5 + 1/5 \\\\ & 4/9 - 3/9 \\\\ & 7/11 - 4/11 \\end{aligned} $$让同学们自行计算并求出最简分数形式的解答。
4.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讲解,引导同学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小明家里有一半苹果,他又买了两个苹果,那么他现在有几个苹果?解题思路:一半苹果可以表示为1/2,两个苹果可以表示为2/2,所以小明现在有3/2个苹果。
四、作业1.背诵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2.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 \\begin{aligned} & 2/3 + 2/3 \\\\ & 5/6 - 1/6 \\\\ & 1/4 + 2/4\\\\ & 3/7 - 1/7 + 2/7 \\\\ & \\frac{11}{12}-\\frac{7}{12}+\\frac{5}{12} \\end{aligned} $$将答案写成最简分数形式。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年级:五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 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3.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加减运算。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加减运算,那么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你们会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
2. 讲解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
3. 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 解释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强调分母不变,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
- 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三、练习巩固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包括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2. 强调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016-2017年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精品)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会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2、重点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约分的方法。
2.难点把最后结果化简成最简分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导学问题1.仔细观察信息窗2剪纸,看看你能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4.“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5.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四、参考资料1.剪纸发展历史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3.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3.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
2.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也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进而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a. 请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式,如1/4 2/4,3/5 2/5等,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b.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小组合作,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a. 请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式,如3/5 - 2/5,4/8 - 2/8等,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规律。
b.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 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请学生预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第一课时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4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概念。
2.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黑板,粉笔,同分母分数练习题。
2.学生: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同分母分数示意图让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同分母分数的概念。
呈现(15分钟)1.让学生自主尝试8/10+4/10和8/10-3/10的计算,并对计算方式进行梳理,将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2.把黑板上的计算方式简述为相加/相减分子,分母不变的规律。
练习(20分钟)1.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于同分母分数的理解。
2.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并批改。
总结(10分钟)1.整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2.强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关习题。
2.思考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通过展示同分母分数示意图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概念;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节课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实际应用,以更具体的知识和例子来帮助学生掌握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同分母分数加法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同分母分数加法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讲解。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技巧,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2. 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讲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结: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5. 课堂检测: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作业布置:布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同分母分数加法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题。
2. 提高题:同分母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拓展题: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3.2.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4. 应用拓展-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5.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3. 教学视频九、教学时间- 2课时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结合情景
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会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约分的方法。
2.难点
把最后结果化简成最简分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导学问题
1.仔细观察信息窗2剪纸,看看你能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4.“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5.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参考资料
1.剪纸发展历史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
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非常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手艺。
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