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文化探析《诗经·国风》创作群体
诗经中和服装有关的诗句十字,加上译文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服装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服饰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诗经中和服装有关的十字诗句,以及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1.《诗经·邶风·柏舟》:“肤敏敏,维麻维絺。
”译文:肤色细嫩,衣服用的是麻和丝绵。
这句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衣服材质的注重,娓娓道来了人们对服装质地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2.《诗经·周南·关雎》:“流精素衣,魏之丝麻。
”译文:穿着精致的白色衣服,布料采用了魏国的丝和麻。
这句诗中描绘了古代人们对于服装的精美讲究,白衣素服上的丝麻之细可见一斑。
3.《诗经·小雅·羔裘》:“长长信美,烝烝黄裳。
”译文:长长的美丽衣裳,穿着黄色的外衣。
这句诗将人们对于美丽服装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黄色袍裳更是凸显了贵族的气派。
4.《诗经·大雅·荡》:“荡兮斯怀,宛且有卷。
”译文:衣服飘飘,像有层层叠叠的纱巾。
这句诗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衣袍飘逸的向往,以及对服装轻盈感的追求。
5.《诗经·小雅·卫风·惠我》:“靡室靡家,洵美且可。
”译文:家中没有华美的衣裳,还真是美丽而可爱。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家中美丽衣饰的向往,以及对家庭舒适和美好生活的愿望。
6.《诗经·大雅·螟蛉》:“岂弟君子,亦辱节矣。
”译文:哪里还有君子般的美丽衣着,这也是一种侮辱了风节。
这句诗强调了人们对于品行端正的君子般的着装要求,以及对于服装与品德的关联。
7.《诗经·小雅·鱼藻》:“言彼籧,为珠为璧。
”译文:说他的帷幅,像是珍珠和玉石一样美丽。
这句诗中描绘了古代人们对美丽帷幅的追求,以及对华美饰品的向往。
8.《诗经·鲁颂·门之雍》:“久而可爱,靡人之神。
”译文:长时间穿着美丽的衣服,使人们对其崇拜。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服饰文化。
在《诗经·国风》中,确实有很多描写服饰的诗句。
下面是《国风·邶风·绸缪》中的一句诗句作为例子:
缟(gǎo)衣綦(qí)巾,聊(liáo)乐我员(yuán)。
这句诗出自《国风·邶风·绸缪》,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情的愉悦。
诗中所描述的“缟衣綦巾”是一种华美的服饰搭配,缟衣指的是用白色丝绸制作的上衣,綦巾则是黑色的头巾。
这样的装束在当时被视为高贵和典雅的象征,通常是贵族或官员所穿。
这句诗通过描绘优雅的服饰来表达了诗人的欢乐心情,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服饰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国风》中还有许多其他诗篇也涉及到了服饰文化,这些描写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观念,也展示了他们对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认同。
1。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探析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记录了早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风俗和人情。
在整部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个性、行为和思想。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析《诗经》中几位代表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并从文学、历史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
1. 姬发姬发是《诗经》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在篇目《小山》、《小星》等诗歌中被提到。
根据传统解读,姬发被描绘为温柔贤淑的妻子,在家庭生活中起到积极推动和保护家庭团结的作用。
这种形象在当时社会尤其珍贵,因为女性在古代社会通常处于弱势地位。
姬发不仅具有崇高的品德美德,还展示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悟力。
她能从平凡事务中感受到带给人们温暖和欢乐的点滴细节,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正是姬发这种具有智慧与情感并存的形象,使得她成为《诗经》中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2. 周公旦周公旦是《诗经》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在篇目《邶风·静女》、《鲁颂·明明》等诗歌中被提到。
周公旦是西周宰相周公之子,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拥有极高地位。
从诗中可见,周公旦以其聪明才智、善于处理政务和言辞之能力而闻名。
他通过自己的举止和行为来塑造了一个具有权威与刚正不阿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的关注与维护。
周公旦在《诗经》中具有重要作用,展示了古代中国贵族社会对高大全面发展理想人像追求的向往。
3. 四子四子指的是《诗经》中四个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商鞅、国殇、荡子以及木兰。
这些形象在诗歌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男性角色。
商鞅被描绘为一个机智、果断而充满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创新精神。
国殇则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对国家和传统价值观的忠诚和捍卫。
荡子是一个嬉皮笑脸、享乐主义者,他通过对欢愉生活的追寻与执着,表达了人性中对享受和狂欢的渴望。
木兰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在家族荣誉和民族尊严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担负起男子汉应该承担的责任。
《诗经·国风》概述

《诗经·国风》概述《诗经·国风》概述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孔⼦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乐得名。
“风”是地⽅乐调,收录当时⼗五国的民歌;“雅”分⼤、⼩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录 1 述 2 地区年代 3 主要内容 4 徭役诗 5 婚姻爱情 6 艺术特⾊ 7 地位影响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艺宝库中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反映了劳动⼈民真实的⽣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述 国风的“风”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域之意。
⼗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风。
周南、召南、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乐。
国风中,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于西周外,⼤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中,我们看到了奴⾪们⾎泪斑斑的⽣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的奴⾪已经向不劳⽽获的寄⽣⾍、吸⾎⿁⼤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三百兮?不守不猎,胡尔庭有县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争,以便取得⽣存的权利。
在这⽅⾯,《⿏》具有震⼈⼼的⼒量。
“国风”中有⼀些反映兵役、徭役给⼈民造成极⼤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于役》等就是这⼀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
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造成极⼤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华夏有衣——从《诗经》看周代服饰及文化

文史纵横丨服饰,即“服装与配饰”,体现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形成首先是自然产物和人体生理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人的特质为基础的。
[1]自古以来便有“衣、食、住、行”一说,“衣”居四大事之榜首,体现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据统计,在《诗经》全书中,涉及到当时的服饰及相关民俗的就有96处之多。
[2]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蕴含丰富而鲜明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资料,服饰文化的演变与更新已经成为反映人类社会生产水平和人类生存历史性的独特记录与分享。
通过研究《诗经》中的服饰及相关民俗文化,一方面能够对先秦人民的生产生活客观水平有所了解,洞察古人的时代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另一方面,可以梳理我国古代文明在周代的发展轨迹脉络,品鉴先秦社会时代风尚。
一、服饰民俗及起源:衣之风,周之韵致“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
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代名词。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起源,历来没有规划统一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与介绍,后人只能通过古书文字资料记载、文物存留和墓葬考古发掘考证,但由于时间跨度大且久远,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准确反映历史真相,很多想法和相关结论只能作为一种推测假设,仅供参考,如“御寒防暑说”、“遮羞说”、“美观与装饰说”等等。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衣,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人以丝麻,观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色成以服,间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先民衣着服饰的原料多数取材自然且构造简单,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懂得参考模仿飞禽走兽的生理结构特点为自己增添装饰,美化自己。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共收录了305篇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众多具有鲜明特点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分析她们在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与女性主义运动的意义。
一、《诗经》中女性形象分类1. 家庭妇女形象•黄巢:黄巢是《关雎》和《黍离》,凭借自己纯朴善良、勤俭孝顺等优秀品质成为了广大读者心目中理想之家庭妇女。
•褒姒:褒姒是《葛覃》,她以其非凡美貌和聪慧才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因其不忠实于守节道德最终被视为反面人物。
2. 宫廷妃嫔形象•周武王后:周武王后是《桃夭》,她作为妇女代表,表达了对天命的顺从和对丈夫的忠诚。
•西施:西施是《东篱》,她以绝代佳人的美貌受到宠幸,并被利用于政治之中,再次体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较低的现实。
3. 田园乡村女子形象•邶风中的女子形象:《邶风》描写了农村社会中普通农妇、少女的生活状态,展示出她们朴素与真实的一面。
二、分析与讨论1. 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家庭妇女形象代表了传统家庭观念中,妇女应该贤良淑德、持家有道、勤俭节约等观念;宫廷妃嫔形象则展示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妇女所处的境遇;田园乡村女子形象呈现出寻求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愿望。
2. 当代社会与女性主义意义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当代社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和女性地位。
虽然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她们仍然展现出坚强、智慧和勇敢的一面。
这些形象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职场上,妇女应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益,并且发挥出自己特有的才能。
结论《诗经》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妇女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认知。
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当代社会中妇女的处境,并从创作角度加以评价。
同时,《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也给当今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启发,促使我们关注并努力改变当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而努力。
从《诗经》中看“国风”,这才是国风!

从《诗经》中看“国风”,这才是国风!一、何谓“国风”?“国风”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伟大文学源头——《诗经》。
如果从音乐体制上来看,《诗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风”、“雅”、“颂”三部分。
这三部分中,“风”主要指的是从周南、邵南、唐、卫、陈、豳等十五国地区采集而来的土风歌谣,因为这些地方都属于当时周朝封建制度下的分封国家,所以“风诗“也被称为“国风”。
就文学性而言,《诗经》内部三个部分的文学成就各不均等。
“雅”是当时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相当于周天子的“歌单”,主要是用于各种典礼仪式和朝觐时候进行演唱、表演的官方乐曲。
相当于“主旋律”,格调和气势自然是很高的,但是就艺术性而言则要比“国风”逊色很多了。
“颂诗”同样在艺术上要远逊于“国风”。
“颂诗”主要是周王朝各种宗庙祭祀时期的演奏乐曲。
从现存的诗歌来看,大部分都是歌颂祖先功业、歌功颂德之作,对于表现王朝建国和部分诸侯国的历史有一定意义,但是它同“雅诗”一样,属于当时士大夫和贵族公卿文士的作品,从表现现实的深刻性以及表达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来看,他都不如“国风”。
“十五国风”的汇集方式以采诗为主。
对此汉代文人曾有过专门论述。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而“雅诗”、“颂诗”则是由专门的文人创作,通过献诗的渠道来送达于朝堂之上的。
二、“国风”意义如果纯粹从“国风”一词的词源来看,我们今天在提倡“国风”,实际上就是在提倡一种中国长久以来失却掉的、却无比珍贵的民间文学、民间叙事、乃至于个人文学的渊源。
这是一种长久一来不被我们所重视的一方面,一个充满了个人情丝、个人情绪和纯粹世俗生活的广阔世界。
它在近现代一些作家中时有见到,比如沈从文《边城》是西南边陲湘西世俗的世界;阿城的某些小说也具有和浓烈的乡土意识,是乡土世界的产物。
诗经中,相比于“雅诗”的醇厚雅正、“颂诗”的庄严肃穆,“国风”可能更为幽怨,更尖酸刻薄,更爱的痴狂、恨的撕心裂肺,更鲜活,也更贴近于人。
古风文化消费者特征

古风文化消费者特征古风文化消费者的特征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年龄结构:根据2021年的中国汉服行业消费者分析,中青年爱好者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这一群体通常包括青少年到中年阶段的消费者,他们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热情,并通过汉服、古典文学、音乐、艺术等形式表达对古代文化的喜爱。
2. 地域分布:数据显示,超过三成的汉服用户位于华东地区,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古风文化消费群体更为集中。
3. 心理特点:1)思维细腻:喜欢古风的消费者往往心思细腻,对细节有独特的审美追求,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2)文化认同感强:他们倾向于欣赏并追寻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与美学理念,注重个性表达和社会身份的独特性。
3)情感寄托:通过古风元素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灵回归,可能表现出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
4. 行为特征:1)参与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古风主题相关的展览、文化节、线下聚会等活动,并乐于购买周边产品。
2)穿着打扮:日常或特定场合会选择穿着汉服或其他古风服饰,以及配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3)创造力与个性化:热衷于创作和分享古风内容,如诗词歌赋、绘画、音乐、摄影等,倡导和实践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5. 媒介使用:古风文化消费者普遍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交流互动,例如社交媒体、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形成线上社群,传播和共享古风文化。
6. 价值取向:古风文化爱好者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传统,希望借助古风元素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满足感。
综上所述,古风文化消费者具有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热衷于购买古风相关产品、消费行为受到情感驱动、愿意为品质和创意买单、积极分享和推广古风文化、期待更多的互动和社交体验、对个性化定制有较高需求以及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等特征。
针对这些特征,品牌方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社交体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材料 着眼 , 审视《 国风》 的创作群体 , 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视 角。 关键词 : 《 诗经 ・国风》; 服饰 文化 ; 创作群体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1 8 6 9 ( 2 0 1 7 ) 0 3— 0 0 1 2— 0 5
巫 祝祭 祀服 饰发 展 出一套 完整 的礼 仪制度 。关于 服 饰 无论 是从 出 土文 物 还是 古 籍 文 献 中看 , 它 的等 级 性 是毋 庸置 疑 的 。墓 葬 中 的文 物最 接近 古代 真实 社 会 。商代 墓 葬 出 土 了玉 、 石、 陶、 铜 等 不 同 材料 的人
形, 从 制作 材料 和衣 着形 象 , 可 以区别 出奴 隶 、 人质 、
年代 , 学术 界 又开 始重新 关 注 创 作 群 体 。9 0年 代后
就创 作 群体 问题 展开 热烈 的讨 论 。聂石 樵 、 鲁洪 先 、
是 一部 现实 主义 的诗歌 集 , 所谓“ 饥 者 歌 其食 , 劳 者 歌 其事 , 感 于哀乐 , 缘 事而发 ” 。鉴 于 服 饰 的 等 级 性, 从 服饰 角度 研究 《 国风》 的 创作 群 体 不 失 为一 个
1 2
一
、
从祭 祀服 看《 国风》 创 作 群体
信服。
衮衣 , 天 子诸 侯 祭 祀 先 王 之 服, 《 周 礼 ・春 官 ・ 宗 伯》 “ 享 先 王则 衮 冕 ” 。 l 9 l 5 《 诗 集传 》: “ 衮 衣
裳九章 : 一 日龙 ; 二 日山 ; 三 日华 虫 , 雉也 ; 四 日火 ; 五
了宋 代 , 郑樵 、 朱 熹 又 相继 论 证 《 诗 经 ・国风 》 写自 庶人 阶层 。郑 樵 云 : “ 国风 之 诗 , 大概 小夫贱隶 , 妇 人 女子 之言 。 ” l 2 朱 熹发 挥更 甚 , 在《 诗集传 ・ 序 》中 说: “ 凡《 诗》 之所谓风者 , 多 出 于 里巷 歌谣 之作 , 所 谓 男 女相 与 咏 歌 , 各 言其情 者。 ” [ 3 1 3 自郑 樵 和 朱 熹 起, 《 诗 经 ・国风》 来 自民间之 说便 逐渐 被确 立 。
然而 到 上 个 世 纪 3 0年 代 朱 东 润 先 生 发 表 了
风》 创作群体 。服饰制度 的产生 , 应该与巫祝宗史 操持 礼仪 所形 成 的习惯 有关 , 在 早期 神秘 仪式 中 , 象
征 了 神 灵 的 巫 祝 是 要 特 别 讲 究 服 饰 的 象 征 意 味
的。 巫祝 是神 与 天子 沟 通 的桥 梁 , 贵 族 们 逐 渐从
摘
要: 历史上有关《 诗经 ・ 国风》 创作 群体 身份 的研 究成果很 多, 学界 主 流认 为其创作 群体 为平 民阶
层 。但 自上世 纪 8 O年代 开始 , 学界 开始产 生 了《 诗经 ・国风》 的创 作群体 中部分 人是 贵族阶层 的观 点。《国 风》 中有大量描 写服饰的诗篇。在等级森严的 中国古代社会服 饰代表 着不 同的身份 地位 。因此 , 从服 饰这一
服 饰 制 度产 生 伊 始 , 它 就拥 有 了不 可违 逆 的象
征 意义 。当服饰 制 度逐渐 被政 治权 威 与普通 民众 认
可之后 , 在 这些 制度 中包 含 的一套 技术 , 就 可能被 当
做 是很 实 用 的生活 策 略 而 普遍 适 用 , 而 背后 隐含 的
第三 , 后 代 的民 间作 品为何 达 不 到 《 国风 》 平 民创作
水平 。但 是对 其 质 疑 却 鲜 有 人 注 意 。到 上 世 纪 8 0
的条 文 , 即使 到 了春 秋 战 国 , 珠玉 、 锦 绣 出现 在 市 场
交易, 它仍 然 是 诸 侯 、 贵 族 之 间互 通 有 无 。《 诗经》
新 的角度
褚斌杰 、 谭家健等学者认同《 诗经 ・ 国风》 中部分作 品来 自贵族 , 部 分来 自平 民 。 l 4 J
收 稿 日期 1 2 0 1 6—1 2—2 1
作者简介 : 杨燕珍( 1 9 9 2一 ) , 女, 广东广州人 , 兰州大学文学院硕 士生 , 主要从事 中国古典 文献 与文化研 究。
对于《 诗经 ・ 国 风》 创 作 群 体 的 问题 关 注始 自
笔者 试 从 服 饰 文 化 角 度 继 续 探 讨 《 诗 经 ・国
汉代 。何休提 出《 诗经 ・ 国风》 的创作群体来 自平 民阶 层 。他 认 为 : 官 员 从 民间采 集 诗 歌 , 献 给 天子 , 以观政 治 得 失 。 采 自民 间 , 就 来 自平 民 之 手 。 l l 到
奴隶 主 身 边 的 弄 臣 和 奴 隶 主 血 缘 亲 属 等 不 同 身 份。 _ 6 J 3 而《 周 礼》 《 仪礼》 《 礼 记 》中 涉 及 服 饰 的 记
载, 内容 多限 于上 层 统 治者 在 朝 会 、 郊庙祭祀 、 婚 礼 和 宴飨上 礼仪 规 范 , 按 身 份 规 制穿 着 朝 服 、 吉服 、 婚 服 等 。西周 等 级 森 严 时 期 有 “ 珠玉 锦绣不鬻于市”
2 0 1 7年 6 月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N AC ADE MI C J O URNAL
J u n . 2 0 1 7
Vo1 . 3 0 No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3 0卷
第 3期
从 服饰 文 化探 析 《 诗经 ・ 国风 》 创 作 群 体
杨 燕 珍
( 兰州大学 文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国风 出 于 民 间论 质 疑 》 一 文 。他 在 文 中提 出三 大 质疑 : 第一 , 与 《国风 》 同 时代 的钟 鼎 简 策 都 出于 王
侯士 大夫 , 何 以唯 独《 国风 》 出 自民间 ; 第二 , 君 子 淑 女并 不是 民间通称 , 琴 瑟钟 鼓更 不是 当 时民 间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