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70 80 90消费特点

70 80 90消费特点

70后特点70后一代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乡村背景的70年代人而言,他们在童年时期基本上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

穿着过时的打着补丁的黑色或蓝色的布衣在田野上寻找快乐,他们在童年的时候没有任何高档的玩具,泥巴,石块,玻璃球,自制的火枪,铁刀,铁环,污水池,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他们在公社时代遗留的土地上、牲畜饲养室里上演着童年的廉价的欢乐。

个性特征:1、工作狂基本都是70后。

2、有存款3、周末约客户去吃饭4、思想比较保守5、喜欢把房子买到郊外,然后每天早上画一个多小时乘车去上班6、结交有地位有背景的人7、注重现实政治8、纯真与躁动并存9、虚荣心强,爱攀比消费心理区别案例“60后”家庭买冰箱支持国货,对于老一代人来说“国产情结”深重还一起使用着当年购买的几十年的冰箱“70后”家庭买冰箱价钱一定要便宜,由于当时条件并不富裕所以在购买冰箱时一定会选择价廉的产品“80后”家庭购买冰箱时却喜欢尝试新鲜时尚、多功能、环保的冰箱。

消费行为特点70后是传统心理与超前消费交织着的矛盾一代。

他们通常会有意识的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

面对汽车等各种现代化高科技商品诱惑时,却又蠢蠢欲动。

与80、90后相比,70后的超前心理总是大打折扣,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借款与贷款的偿还能力。

80后特点一、80后的消费心理特点在我国80后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一代。

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一族,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

80后一代从小就习惯于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时尚广告反应迅速。

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开放。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

“70后”到“90后”: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

“70后”到“90后”: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

“70后”到“90后”: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30期理财,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钱生钱”。

在中国居民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

当股票、信托、基金、保险、P2P等投资理财方式陆续走到身边,人们的理财观念逐渐被激活。

不同年代的人对于理财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经历。

“照现在的消费支出和可预计的工资水平,我感觉以后真的会入不敷出。

”在一家“985高校”读大三的小樊觉得有些焦虑。

刚入学的时候,小樊从来没有担心过消费支出的问题,更未想到过理财。

如今,不断上涨的每月开支、租房价格攀升、自己对于未来工资的预期值等都让小樊不得不考虑进行一些理财和投资。

相较于“90后”同龄人,小樊把自己愿意投资理财的想法归功于她已有20年投资经验的父亲樊辉。

投资观念的萌芽樊辉是一位“70后”。

1991年,他偶然看到新闻里说深交所成立不久没有交易量,鼓励大家投资,于是产生好奇。

刚参加工作的樊辉买了本《K线组合及盘口语言》,看了似懂非懂。

1990年12月1日,告别“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证券部柜台交易的雏形,深交所试营业。

此后的四五年,樊辉一边工作一边保持着对股市的关注。

直到1996年所在的国企改制,樊辉下岗。

“相当于一个契机吧,本来就对股市感兴趣,再加上香港即将回归,便一头扎了进去。

”樊辉回忆道。

樊辉生活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身边的人基本不接触股市,“专职”于此的更是少之又少。

樊辉笑称,下岗之后,每天进出证券公司便成了他的“工作”,“我基本上天天去证券公司看滚动屏幕,旁边有机器,通过发卡买进卖出。

”这样的日子延续到2001年,樊辉把这五年称作他股票投资的启蒙时光。

樊辉每天还花大量时间用于收盘后的复盘,长年累月研究的结果,是樊辉对深沪两市所有股票代码倒背如流。

股票投资这件事,对出生于50年代的小樊的爷爷奶奶来说完全没有概念,“他们认为最好的投资就是存银行,图一个稳妥。

”樊辉说,最初的时候,都是背着父母把每月的工资放进股市。

像像真人社交平台盘点70、80、90后三代人理财的差异

像像真人社交平台盘点70、80、90后三代人理财的差异

像像---真人社交平台
像像---真人交友,视频聊天,个个都是本人照!像像真人社交平台盘点70、80、90后三代人理财的差异随着90后进入职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70后、80后、90后齐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

“三代同堂”的职场背景之下,每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除了在生活观念、工作方式、婚恋观念等方面存在分歧之外,理财观念也是大为不同。

那么,70、80、90后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有对比才有差异,一起来看看吧!
工资的处理方式:
一份工资发到手里,70、80、90后是怎么对待的呢?
70后“存起来”:留下点生活费,赶紧存到银行去。

80后“去投资”:留点生活费,存点到银行,再拿点钱来炒股。

90后“花出去”:苹果7S
出来了,赶紧攒两个月工资买去。

不同年龄段的投资理财策略

不同年龄段的投资理财策略

不同年龄段的投资理财策略投资理财是实现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不同年龄段的人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状况和理财需求,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本文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别探讨适合他们的投资理财策略。

一、青年人(18-30岁)青年人通常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经济状况相对一般。

在这个阶段,他们应注重长期的投资规划。

首先,建议他们建立充足的紧急储备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可以考虑投资股票和基金等风险较高但回报潜力更大的资产。

鉴于青年人具有更长的投资时间,他们可以承担较高的风险,以追求更高的回报。

二、中年人(31-50岁)中年人往往处于家庭成长期,需要兼顾家庭开销和未来规划。

在这个阶段,稳健的投资策略更为适宜。

首先,中年人应保持适度的风险管理,注重保值和稳定收益。

可以考虑分散投资,将资金分配到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等多样化的投资产品中。

其次,提前规划养老金和子女教育基金等重要目标,通过定期定额投资计划来实现。

三、中老年人(51-65岁)中老年人通常已经或即将退休,投资理财目标主要是保值和保护资产。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投资组合的稳健性和流动性。

可以适度增加债券和定期存款等相对保守的投资,降低风险。

此外,还可以考虑购买养老金或退休金等金融产品,以确保退休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退休,并面临着资产保值和长期护理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投资策略应更加保守和稳健。

建议选择一些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如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

此外,购买医疗和护理保险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因健康问题带来的经济风险。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的人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投资理财策略。

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个体差异可能很大,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调整。

记住,投资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不断学习和调整,以实现财务自由和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不同年代有不同理财特征 你应当知道的财龄

不同年代有不同理财特征 你应当知道的财龄

不同年代有不同理财特征你应当知道的财龄当满大街的小孩哼唱周杰伦那吐字不清的《双截棍》的时候,很多70年代人对音乐的理解,却更多停留在谭咏麟、蔡琴等老牌歌星的旋律之中。

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流行文化和偶像。

同样,不同年代的人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对金钱的看法、理财观念、保障意识等也大相径庭。

换言之,他们的“财龄”(财富年龄)不同。

对理财师来说,了解不同年龄段客户之间的理财差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便于找到共同语言,也便于“对症下药”)。

这里,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按不同的出生年代为区分标准,对中国人的财商状况进行了一次随机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35份。

希望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的人的理财特征。

——生于1960’s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繁荣的全过程。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生活匮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无上,给他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此在理财观念和行为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多注重储蓄和节俭。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见证者,逐步接受到很多的新鲜事物,虽然整体上趋于稳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尝试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赞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占80.6%;认为“钱是万恶之源”的占7.9%;坚持“人为财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或咨询。

53.4%的人表示“没有,以后也不会考虑”,12.8%的人表示“没有,但以后有可能考虑”。

从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而在下降。

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在职场上积累了很多资历,部分人在职场上已实现突破,获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则因体力与知识结构开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近80%的人有过不同的投资经历。

70、80、90后价值观比较

70、80、90后价值观比较

70、80、90后价值观⽐较作者:⼯商09-3班张名扬(组长)1、时代背景(1)70后这是⼀代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成长起来的⼀代⼈,只是这代⼈的个性特征更像60年代⼈的特征。

受传统⽂化和⾰命传统教育以及⽆产阶级⽂化⼤⾰命的影响,⼤部分⼈注重理想,思想⽐较保守,并经历过贫穷时期,能以⾃⼰的实际⾏动不断改善⽣活状况、改变社会。

他们属于⽐较务实的群体。

70后⽣于动荡的年代,"⽆奈、保守、坚韧"成为这⼀代的代名词,他们在⽬前扮演着时代发展的主⾓;(2)80后是中国有史以来第⼀次⽤法制限制⼈类⽣育后所⾯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的独⽣⼦⼈群所⾯临的⽣活、成长、⽂化发展问题。

在80后这⼀代⼈⾝上具有鲜明的改⾰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

80后⽣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接受的事物均系"半成品",个性张扬却⼜被悲观地定义为"垮掉的⼀代";(3)90后从出⽣开始,就坠⼊⼀个经济富⾜、信息爆炸的多元社会。

关于90后的社会标签极其多元——他们吃着超市零⾷和洋快餐长⼤,听着S.H.E的歌玩着PSP;他们⼼智成⼈化、⾏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他们在课堂上吃奶⽚和棒棒糖,⼀边听歌⼀边写作业;他们拥有强烈市场消费的观念,是最年轻的国际⼈;他们以个⼈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标;他们享有极⼤的资源操纵和话语优势;他们充分地全球化,与互联⽹⼀同成长。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因为90后⾯临的⽣活压⼒、市场竞争将空前强⼤。

2、教育背景(1)70后接受的是传统⽂化和⾰命传统的教育,⽐较落后、中规中矩,他们常被认为是发⾔中带有⽂艺腔的最后⼀代。

他们集体⾯对着9⼨⿊⽩电视机、听着第⼀代国产摇滚乐、跳着⽼年迪斯科(2)80后教育⽔平明显⾼于前⼀代⼈,他们见证了中国改⾰开放后的崛起与成长,他们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缺缺乏综合能⼒(3)90后出⽣在⼀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接受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教育。

“颠覆三观”的“70”、“80”、“90”后

“颠覆三观”的“70”、“80”、“90”后

“颠覆三观”的“70”、“80”、“90”后
太申祥和老人生日会上的“70”、“80”、“90”后让我对这几个名词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70”、“80”、“90”不是指年代,而是指年龄,也就是说我口中的“70”、“80”、“90”后是一帮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

在我们的印象中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应该是行动滞缓、步履蹒跚、目光呆滞,但是在太申祥和老人生日会上颠覆了我的认识。

受朋友邀请参加这次活动,本来我觉得因为现场都是老人气氛应该是低沉的,但一进会场我就否定了自己。

老人生日会现场掌声、叫好声接连不断。

到了寿星切蛋糕环节,主持人说邀请“70”、“80”、“90”后寿星上台,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走向了主席台。

据说这些人有的还在坚持工作、有的能写会画、有的经常结伴旅游摄影。

这些老人的心态都特别好,他们一直在追求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说国家现在不是在倡导“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嘛,太申祥和敬老院每月举办一次老人生日会让我们“老有所乐”,我们也会编排节目在老人生日会上表演,这也算“老有所为”吧!。

708090后特点

708090后特点

708090后特点70后特点:1.相对较少的受教育机会:70后出生于中国开放之初,当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作为开放的第一代,7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利益和团结合作。

3.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相对于后续的80、90后,7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资源匮乏的限制,物质生活比较简朴,对物质追求不是很强烈。

4.价值观相对传统:70后成长于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比较传统。

80后特点:1.教育程度较高:80后是受益于中国教育的一代,相较于70后,他们更多人接受了较高的教育,许多人进入了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

2.开放自由的思想:80后成长于开放的鼎盛时期,接触到了更多的外部信息,相较于70后更加开放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3.对物质生活有较高追求:由于开放的经济发展,80后所经历的时期相对70后更为宽裕,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他们对于物质追求有较高的需求。

4.强调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80后更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对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有较高要求。

90后特点:1.教育程度普遍较高:90后接受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人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群。

2.强调多元发展:90后更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于兴趣爱好、技能培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3.消费观念较强: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相较于前两代人,他们更加注重自身消费需求和个性化消费体验。

4.对社会问题具有更高的关注度:由于网络普及,90后更容易获取社会信息,对于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有更高的关注和参与度。

总体而言,70后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团结合作,80后更注重个人价值与物质生活,90后更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问题关注。

这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使人快乐,成长需要时间
70、80、90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70、80、90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有什么不同?当今,70、80、90这三代人正是理财市场的主力军,他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由于所处的年代不一样,思想肯定会有所区别,因此在理财观念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么,这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有什么不同呢?哪一代的理财观念才是对的呢?
1.工资的处理方式
一份工资发到手里,70、80、90后是怎么对待的呢?
70后“存起来”:留下点生活费,赶紧存到银行去。

80后“去投资”:留点生活费,存点到银行,再拿点钱来炒股。

90后“花出去”:苹果6S出来了,赶紧攒两个月工资买去。

2.办公室谈论的“钱”话题
工作之余,办公室的“三代人”会谈论哪些关于“钱”的话题呢?
70后“怎么赚钱”:最近银行利息上涨(下调)了多少、我们怎么存钱才能赚更多的利息、现在哪种投资方式收益最稳定等。

80后“怎么还钱”:这个月要还多少房贷、有多少个红包要准备、股市的行情怎么样等。

90后“怎么花钱”:这个月要交多少房租、要买什么东西、要还多少信用卡贷款等。

3.投资的风险偏好
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高,投资理财也日渐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那么,对于投资的风险偏好,70、80、90后三代人是怎么选择的呢?
70后“低风险”:那些股票、期货什么的风险太大了,还是求个安稳的好,把钱存在银行等利息、配置些稳利精选基金这样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也挺好吗?或者投个P2P网贷也是不错的选择。

80后“高风险”:银行存款、国债等投资的收益太低了,就算把钱全投进去也赚不了几个钱,何况银行也有风险。

说到底,还是炒股比较划算,虽然风险高了点,但收益高啊,再说有几个炒股不是碰运气的。

90后“零风险”:什么投资?每月的工资都不够生活开销,哪还有钱投资理财啊,投资还是等以后涨工资了再说吧。

4.花钱的态度
对于花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70后“能省就省”:挣点钱不容易,能省下来就省下来吧。

80后“该花就花”:虽然赚钱不易,家里欠的贷款也多,但是该花的钱还是得花,总不能让日子过得太苦吧,再说就算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啊。

90后“一定要花”:赚钱当然是用来花的了,要不然我们赚钱干什么?难道等到老了再来用?恐怕到时候我们想用都用不动了。

5.对于保险的看法
说到保险,好像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都不是太好,因为保险具有“可能会用不上”的特点,这让不少人觉得它是没有必要购买的。

那么,对于保险,职场“三代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70后“可以不买”:都活到这个岁数了,也没什么用得着保险的地方,买了有什么用呢?有钱倒还好,买了也吃不了太大的亏,没钱就不凑那个热闹了。

80后“应该要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未来的事都是未知的,所以保险有一定的购买必要,但是要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之内购买。

90后“必须得买”:保险当然得买了,万一哪天出了点什么事还能有个理赔的地方,要不然一下子上哪“找钱”去啊。

人们都说“三岁一沟”,也就是说,两个人如果相差三岁,就会有代沟。

在同一间办公室里,70、80、90后三代人的代沟自然也是不必说的。

就上述的理财观念差异来说,还真不能判断出哪一代人的观念是正确的,只能说理财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每代人的观念也不一样。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70、80、90后三代人的理财观念都是没有错误的。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每个时代的理财观念不同,但人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转变,并在转变的过程中更好的利用手中的理财方式,让财富增值。

免责声明:文章70、80、90三代人在理财观念上有什么不同?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修改或删除,另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

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