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最新高考一轮基础选择习题8含答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宗庙祭祀”“宫殿警卫”“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2021高考历史一轮专项梯度训练:第8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学问1.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全部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进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C.不适应社会进展需要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 B解析材料中恩格斯依据1895年的欧洲社会状况,修改了原有的推断,对资本主义命运有了重新的生疏,故B正确。
2.邓小平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起初,他从“入门老师”那里学不到的是( )A.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B.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C.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D.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成功答案 D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转型时期,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列宁依据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的特征,并结合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的实际,争辩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成功的新观点。
解题时联系《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也可推断D为正确答案。
A、B、C三项均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3.“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全部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制造了如此浩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召唤出来的魔鬼了。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冲突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答案 B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冲突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冲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无法解决的冲突。
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必需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第一次实践这一观点的是( )A.俄国二月革命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新中国成立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同学的再认再现力气。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训练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先秦时期祭祀类建筑词汇中,泛指祭祀场所的词汇共有8个,祭祀神灵类建筑词汇共有17个,而祭祀祖先类建筑词汇则多达32个,其中,庙、宗、祖等词汇均多见于先秦文献中。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宗庙建筑技术精湛B.血缘色彩较为浓厚C.贵族政治不断衰落D.宗法制度经久不衰2.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
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4.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剌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促进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C.丰富了皇帝决策的信息来源D.制约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6.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某某写在密封线内。
3.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人口增长B. 稳定地方秩序C. 完善政绩考核D. 增加政府收入2. 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
此举反映了( )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3.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4.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 用于农田犁耕B. 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 便于交通运输D. 利用水力灌溉农田5.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
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
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材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 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6.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世界现代史阶段检测(含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世界现代史阶段检测一、选择题1.(2023山西名校联考)1908年,丘吉尔出任英国商务大臣后呼吁紧缩海军经费;但他在1911年被内阁任命为海军大臣时却称“必需加强英国海军,否则后患无穷”。
丘吉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政治斗争的需要B.精彩的军事观看力量C.英德冲突的激化D.英国霸权地位的动摇2.(2023重庆联考)下面所示为1921年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无法令人满足的金蛋》,该漫画意在揭示()A.凡尔赛体系违反了英法两国意志B.英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乐观争夺欧洲霸权C.凡尔赛体系对德制裁过于严苛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局势动荡担忧3.(2023河北张家口一模)1921年,饥荒快速席卷苏俄,这场饥荒引起坦波夫省农夫叛乱。
据镇压叛乱的图切哈夫斯基将军说,叛乱的主要缘由是“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以及在地方上拙笨地,甚至是极为残酷地执行余粮收集”。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乐观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B.国家与农夫关系亟待调整C.社会主义革命已提上日程D.市场经济受到进一步排斥4.(2023河北唐山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摩洛哥反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遥相呼应。
这些斗争都()A.催生了本国资产阶级政党B.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抗争C.体现了民族忧患意识觉醒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挂念5.(2023安徽宣城一模)下面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
该作品意在()A.警示时人欧洲有爆发战斗的可能B.批判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C.呼吁世界各国建立集体平安机制D.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6.(2023广西柳州模拟考试)《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安理睬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拒绝权;对于威逼、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联合国安理睬可打算接受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实行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平安。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1辛亥革命 含答案解析

考点11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自救,并非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2.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曾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表明孙中山()A.萌发民生主义思想B.主张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C.借鉴苏俄革命经验D.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作为目标“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萌发民生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目标,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可知当时俄国还没有发生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
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在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留学生和学生占据93%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和学生思想解放程度高,易于接受新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阶级属性都不是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排除B、C、D 三项。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58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第58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2023重庆一模)鲁国定公执政,公室益微弱,定公患之,问政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也曾回答他人对于“臣”的疑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行则止”。
这表明,孔子推崇的君臣之道是()A.尊君卑臣B.各尽其分C.君弱臣强D.公平共治2.(2023江苏南京三模)商人认为,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始终庇佑其统治。
周初则赐予“天命”以道德内涵,强调“以德配天”,上天庇佑的依据是“有德”而非血缘。
这一变化表明,周人意在()A.实现神权与王权结合B.强化政治的集权颜色C.适应地方制度的调整D.彰显西周政权的正值性3.(2023重庆二模)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4.(2023吉林延边一模)西周时期,统治者把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服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
这种思想()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B.催生了朴实唯物主义萌芽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5.(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章,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反四时则生祸。
君王要按季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
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崇德尚贤B.道法自然C.顺应民意D.以农为本6.(2023重庆三模)传奇中的伏羲氏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析: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汕头模拟)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
这一做法()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解析:由材料“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说明这些做法有利于形成反对侵略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1937年以后,故A项错误;由材料“根据日军侵华”可知不是红军战略转移,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1931年后”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3.(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
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时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1933.1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1933.11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A.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解析:由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可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历史高考一轮基础:选择习题(8)含答案
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解析:选D。
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2.右图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
《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
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此漫
画( )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解析:选C。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日本”“胶济铁路”,根据
所学知识得知,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把德国在山东青
岛的权益收回,但是列强却私下把权益转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人
民的不满,爆发了五四运动,漫画正是反映了这一事实,故选C项。
3、史学家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一书中探讨了中国历朝社会控制的得失,列出了下面的一系列标题: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那么,关于唐代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层的变化
B.中下层的整合
C.上层的分裂
D.上下层的缓和
答案 A
解析 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人员通过科举
制进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故选
A。
4.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
府出让的公屋)”。
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
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 A.变革政府职能 B.维护市场稳定
C.控制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
解析:选B。
据题干中“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
”“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说明政府禁止外臣到京城购置房产,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持都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故选B 项。
5.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
手中。
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
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
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
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解析:选B。
据题干中提到“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
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说明中国的革命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选B项。
6.“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选C。
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选C 项。
7.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
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
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
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
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
”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选B。
孙中山是革命活动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表明了其现实追求,其“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故选B项。
8.辛亥革命后,帽子销量突增,“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
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社会习俗变迁 B.生活水平提高
C.思想解放有限D.民众追赶潮流
解析:选C。
辛亥革命实行剪辫易服,废除清朝时的发饰,从材料可知即使贫穷也要戴帽子是适应不了新的发饰,反映出人们心理上没有接受新制度,故选C项。
9.《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材料“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可知晚清留学教育制度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以最终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项。
10.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
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
这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
C.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解析:选C。
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说明改造中思想冒进,故
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是改造进行,不是完成,故D项错误。
11.唐朝时,所有诏敕既须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共认,后盖政事堂印。
宋朝台谏制,“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其他权臣以纠正焉。
由此可知唐宋时期(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政事堂形成民主政治雏形
C.皇权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D.已有了权力制衡分权机制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中书、门下与皇帝共同决策,宋代监察机构对皇帝和大臣都有监督权力,可知皇权受到制约,故选A项。
12.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
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一现象( )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解析:选D。
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3.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
C.装订技术的提高
D.科举制的盛行
解析:选A。
据题干信息,“绵长的卷轴形式”是因为书写,而印刷需要单页,与材料中“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相符,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