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密封铅酸蓄电池内阻分析.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是指在电池内部,电流通过的过程中产生的电阻。
内阻是所有电池都具有的特性,它对电池的性能和工作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内阻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电解液的浓度、电池的结构和材料等。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铅酸蓄电池的内阻。
1. 化学反应速率:铅酸蓄电池的内阻主要取决于其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电解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当电解液浓度较低或温度较低时,化学反应速率较慢,内阻较高;相反,当电解液浓度较高或温度较高时,化学反应速率较快,内阻较低。
2. 电解液浓度:电解液浓度是铅酸蓄电池内阻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解液浓度过低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内阻增加,从而影响电池的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
因此,保持适当的电解液浓度对于保持铅酸蓄电池的良好性能至关重要。
3. 电池的结构和材料:铅酸蓄电池的内阻还与电池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铅酸蓄电池的正极是由铅和过氧化铅构成的,负极是由铅和铅氧化物构成的,它们的电阻会直接影响电池的内阻。
此外,电池的电解质、分隔膜和电极材料的选用也会对内阻产生影响。
4. 电池状态:铅酸蓄电池的内阻还会随着电池的使用状态而发生变化。
当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内阻会随着电池的放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当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内阻会随着电池的充电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铅酸蓄电池的内阻产生影响。
例如,电池的寿命、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电池的存放时间等。
总之,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是一个综合因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铅酸蓄电池,延长其寿命,并提高其性能。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摘要:一、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定义与作用1.内阻的概念2.内阻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二、铅酸蓄电池内阻的组成1.电解液电阻2.电极电阻3.接触电阻三、影响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因素1.电解液浓度2.电极材料3.电池的使用状态四、降低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电解液浓度2.优化电极材料3.控制电池的使用条件五、铅酸蓄电池内阻与蓄电池性能的关系1.内阻对蓄电池容量的影响2.内阻对蓄电池寿命的影响3.内阻对蓄电池输出电压的影响正文: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动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可充电蓄电池。
蓄电池的性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阻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定义、组成、影响因素和降低方法,以及内阻与蓄电池性能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定义和作用。
内阻是指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内部产生的电阻。
它会导致蓄电池的能量损失,降低蓄电池的性能。
内阻主要来源于电解液电阻、电极电阻和接触电阻。
电解液电阻是内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受到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电解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内阻增加,进而影响蓄电池的性能。
因此,选择合适的电解液浓度是降低内阻、提高蓄电池性能的关键。
电极电阻受电极材料和电极结构的影响。
优质的电极材料和合理的电极结构可以降低电极电阻,从而降低内阻。
此外,电池的使用状态也会影响电极电阻,如过度放电、过充电等不合理的充放电方式会导致电极电阻增加。
接触电阻主要受电极与集电器之间的接触性能影响。
良好的接触性能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从而降低内阻。
降低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电解液浓度、优化电极材料和控制电池的使用条件。
合理地使用和充电蓄电池可以降低内阻,提高蓄电池的容量、寿命和输出电压。
总之,铅酸蓄电池内阻对蓄电池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

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摘要:一、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概念二、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三、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四、降低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措施正文: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信和电力系统的储能设备。
蓄电池的性能指标之一是内阻,它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降低内阻的措施。
一、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概念铅酸蓄电池内阻是指在蓄电池内部,由于电极活性物质、电解液和隔膜等因素造成的电流通过蓄电池时的阻力。
内阻包括电极电阻、电解液电阻和隔膜电阻三部分。
内阻的大小反映了蓄电池的性能优劣,内阻越小,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越好。
二、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铅酸蓄电池内阻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蓄电池的类型和结构:不同类型的铅酸蓄电池(如开口式、密封式等)和结构设计(如极板数量、隔板材料等)会影响内阻。
2.电解液:电解液的浓度、比重、添加剂等因素会影响内阻。
3.活性物质:电极活性物质的种类、状态和质量分布等会影响内阻。
4.蓄电池的使用状态:如放电深度、温度、老化程度等。
三、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1.直流放电法:通过测量蓄电池在恒定电压下的放电电流,计算内阻。
2.交流法:利用交流电源和电桥平衡原理,测量蓄电池的内阻。
3.脉冲法:通过向蓄电池施加一定频率的脉冲信号,测量其阻抗变化,从而计算内阻。
四、降低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措施降低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措施包括:1.选择合适的蓄电池类型和结构,以减少内阻。
2.保持电解液的浓度和比重在适宜范围内,并添加适量的添加剂,以降低内阻。
3.采用优质的电极活性物质,确保其状态良好,以减小内阻。
4.合理使用和充电蓄电池,避免过充过放,以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内阻。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内阻构成与测试方法对比

t f |
l l \ /
, ,
/
}
/
\ /
,
C
. /
、
、
I l
■
在 实 际使用 过 程 中 , 由于受 到深 度放 电 、 充 电不 及 时或充 电不足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往 往 造成 蓄 电池 电极 过 早 的硫 酸 盐化 , 从 而发生 蓄 电池 容量 下 降过快 , 使 用寿 命 缩短 等 问题 ; 这些 隐患 的 存 在会 直 接 影 响到 通 信 安 全 。因此 , 加强 对 蓄 电池 组 的监测 和 管理 , 在运 行 中可
HOU J i a n - h u a
( He b e i Mo b i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o mp C a n y ,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 5 0 0 2 1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t e r n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d a t a i n VRLA b a t t e r y t e s t i n g d a t a i s a v e r y v a l u a b l e i n f o r m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t h e i n t e r n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c a n b e t t e r r e f l e c t t h e r e a l s t a t u s o f i n t e r n a l b a t t e r y .Cu r r e n t l y ma i n l y u s e d i n b a t t e r y i n t e r n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i n g
蓄电池内阻标准

蓄电池内阻标准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蓄电池的直流电阻值。
这个值是衡量蓄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蓄电池的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
1. 内阻的定义:蓄电池的内阻是指电池内部的阻抗,包括电解质的电阻、电极材料的电阻和隔膜的电阻等。
内阻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蓄电池的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
2. 内阻的测量:通常使用交流电桥法或者直流电桥法来测量蓄电池的内阻。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保持蓄电池的温度、电压和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内阻的标准:不同的蓄电池类型,其内阻的标准值是不同的。
例如,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标准值通常在0.01-0.05欧姆之间,而锂离子蓄电池的内阻标准值通常在0.01-0.08欧姆之间。
这些标准值是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得出的,实际使用时,蓄电池的内阻可能会因为温度、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 内阻的影响:蓄电池的内阻过大,会导致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增加,从而降低蓄电池的放电能力。
同时,内阻过大也会导致蓄电池的循环寿命缩短。
因此,降低蓄电池的内阻是提高蓄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
5. 降低内阻的方法: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的设计、改进电池的材料和工艺、控制电池的使用条件等方式来降低蓄电池的内阻。
例如,采用导电性能好的电极材料、优化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蓄电池的内阻。
2v铅酸蓄电池内阻标准

2v铅酸蓄电池内阻标准2V铅酸蓄电池内阻标准2V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常见的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通讯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种领域。
在使用2V铅酸蓄电池时,常常需要考虑其内阻问题。
那么,什么是2V铅酸蓄电池的内阻?内阻是什么样的标准?1. 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定义内阻是指电池在放电过程中,在外界负载电流作用下,电池内部各种电学物理过程导致能量损失的效应。
内阻本质上是由电池内部对电子流和离子流的抵抗而形成的。
2V铅酸蓄电池的内阻是指在标准条件下(一般是25℃),电池放电状态下,电池两端电压降低一个单位而外界负载电流不变时,电池内部所产生的电压降低的大小,即内部防御电流的能力。
2. 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标准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标准一般按照国家标准GB/T,行业标准YD 等进行规定。
这些标准规定了在哪些条件下测试电池内阻、测试的方法和工具、测试的结果和误差要求等多方面内容。
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标准通常包括:(1)测试条件:温度、放电深度、校准电阻器等;(2)测试方法:恒流放电法、交流法等;(3)测试结果: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具体数值;(4)误差要求:测试误差等。
根据不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测试时的实际条件等不同因素,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3. 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2V铅酸蓄电池内阻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电池质量:电池质量越好,内阻就越小;(2)放电深度:随着放电深度的增大,内阻也会增加;(3)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内阻也会增加;(4)操作方法:操作方法不当也会引起内阻增加等。
因此,在使用2V铅酸蓄电池时,需要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合理操作,以保证2V铅酸蓄电池内阻符合相关标准。
(整理)铅酸蓄电池的性能检测

铅酸蓄电池的性能检测一、容量电池容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并由制造商宣称的电池容量值。
实际上是在规定温度下,以一定电流放电一定时间,当达到规定的终止电压时,所能给出的电量,用C 表示,以安时(Ah)为单位。
⑴起动电池的容量a. 额定储备容量,用Cr.n表示,其值应符合GB/T 5008.2-2008标准的规定。
b. 实际储备容量,用Cr.e表示,其值应在第3次或之前的储备容量试验时,达到额定储备容量用Cr.n。
c. 20h率额定容量,用C20表示,其值应符合GB/T 5008.2-2008标准的规定。
d. 实际容量,用Ce表示,其值应在第3次或之前的容量试验时,应不低于额定容量C20的95%。
⑵牵引电池的容量a. 额定容量,用C5表示,在30℃温度下放电5h,放电电流是C5/5(A),放电至单体电压1.70V,所给出的电量(Ah),其值应符合GB/T 7403.1-2008标准的规定。
b. 实际容量,用Ce表示,在规定条件下,电池所能放出的电量(Ah),其值应在第1次容量试验时应不低于额定容量C5的85%。
实际容量在前10次容量试验内至少有1次达到额定容量。
⑶内燃机车用排气式电池的容量电池的额定容量以C5表示,其值应在第6次循环内达到电池标称容量值,应符合GB/T 7404.1-2008标准的规定。
⑷内燃机车用阀控密封式电池的容量电池的额定容量以C5表示,其值应在第6次循环内达到电池标称容量值,应符合GB/T 7404.2-2008标准的规定。
⑸铁路客车用电池的容量a. 额定容量,用C10、C5、C1表示,其容量值在进行容量试验时要达到额定值,在3次试验中有1次合格为合格,应符合GB/T 13281-2008标准的规定。
b. 实际容量,用Ce表示,即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电池实际放电容量。
c. 低温容量,用Cd表示,电池在零下40℃环境中静置8h,以I10(A)电流放电至单体电压1.60V,计算其容量,低温容量Cd与常温容量C10、C5、C1的比值不少于0.4(>40%)。
铅酸蓄电池内阻测试方法

铅酸蓄电池内阻测试方法铅酸蓄电池是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其内阻测试方法对于评估蓄电池的性能和健康状态非常重要。
内阻是指蓄电池内部导电路径的电阻,它的大小直接影响蓄电池的电流输出能力和充电效率。
以下是常用的铅酸蓄电池内阻测试方法:1. DC方法:这是最常用的内阻测试方法之一。
通过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之间施加一个小电流,然后测量蓄电池正负极间的压降,从而计算出内阻值。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测试电流的选择,过大的电流可能会对蓄电池产生损害。
2. AC方法:使用交流信号进行内阻测试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之间施加一个正弦波信号,然后测量信号的相位差和幅值衰减,从而计算出内阻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交流电池的内阻测试,由于不需要施加直流电流,所以对于蓄电池的损伤较小。
3. 其他方法:除了上述两种常用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内阻测试方法,如电化学阻抗谱法、四线法、放电曲线法等。
这些方法在特定的测试场景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测试方法。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内阻测试,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试环境:在测试过程中,应确保测试环境稳定,避免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 测试设备:选择合适的测试设备,如内阻测试仪、电流源等,确保测试精度和准确性。
3. 测试参数:根据蓄电池的规格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参数,如测试电流、测试频率等。
4. 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蓄电池的健康状态和性能,并根据需要进行维护和管理。
总之,铅酸蓄电池内阻测试是评估蓄电池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正确的测试步骤,可以有效地评估蓄电池的健康状况,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封铅酸蓄电池内阻分析桂长清柳瑞华中船总公司712研究所湖北430064前言现在我国邮电部门已广泛采用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作为通信电源。
由于这种电池是密封的,不像原来的自由电解液固定型铅蓄电池那样透明直观,又无法直接测量电解液密度,因而给使用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于是人们希望通过检测电池内阻的办法来识别和预测电池的性能。
目前进口的和国产的用于在线测量电池内阻的VRLA电导测试仪已在一些部门得到应用。
然而实践中可以发现,利用在线检测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或电导)来识别和判断电池的性能并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拟在分析电池内阻的组成、测试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阐述这一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1 蓄电池内阻的组成宏观看来,如果电池的开路电压为V0,当用电流I放电时其端电位为V,则r=( V0-V)/I 就是电池内阻。
然而这样得到的电池内阻并不是一个常数,它不但随电池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条件而变,而且还因测试方法和测试持续时间而异。
究其实质,乃因电池内阻r包括着复杂的而且是变化着的成分。
理论电化学早已指出,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其端电压V是由以下3部分组成的:(1)式中的IRΩ称为欧姆极化,它是由电池内部各组件的欧姆内阻RΩ引起的;是由电极附近液层中参与反应或生成的离子的浓度变化引起的,称为浓差极化;是由反应粒子进行电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称为活化极化。
由(1)式可知,宏观上测出的电池内阻(即稳态内阻)R是由3部分组成的:欧姆内阻RΩ、浓差极化内阻R c和活化极化内阻R e。
欧姆内阻RΩ包括电池内部的电极、隔膜、电解液、连接条和极柱等全部零部件的电阻。
虽然在电池整个寿命期间它会因板栅腐蚀和电极变形而改变,但是在每次检测电池内阻过程中可以认为是不变的。
浓差极化内阻既然是由反应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只要有电化学反应在进行,反应离子的浓度就总是在变化着的,因而它的数值是处于变化状态,测量方法不同或测量持续时间不同,其测得的结果也会不同。
活化极化内阻是由电化学反应体系的性质决定的;电池体系和结构确定了,其活化极化内阻也就定了;只有在电池寿命后期或放电后期电极结构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反应电流密度改变时才有改变,但其数值仍然很小。
2 电池内阻的测量原理2.1 直流法测电池欧姆内阻对于平板式单电极而言,当有阶跃电流i流过时,其电位就会随时间t而变化,当 t >5×10-5s时,电位变化η可用下式表示[1]:(2)式中C d表示电极附近双电层电容值,i o为交换电流密度,RΩ为电极欧姆内阻,N、R、T、F、n均为常数,其物理意义可参阅文献[1]。
(2)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iRΩ表示电极欧姆内阻引起的电位变化,它与时间无关;第2项表示浓差极化随时间的变化;第3项表示因给电极附近的双电层电容充电引起的电位变化,在t→0时其值也→0;第4项则表示电极反应的电化学极化,铅蓄电池的i0较大,则1/i0必然很小。
由此可知,当t→0时,η→iRΩ。
由此看来,在电池中有阶跃电流I流过时,电位就要发生变化;只要测出t→0时电池电位的变化△V,就可以算出电池的欧姆内阻。
试验结果表明[1~2],当电池以恒电流I放电时,测出其在0.5~1ms内电位的变化△V1,则由RΩ=△V1/I即可算出电池的欧姆内阻。
用此法测得3Q10 5汽车电池欧姆内阻1.8mΩ,单格电池为0.6mΩ[1];200Ah的VRLA为0.5mΩ[2]。
目前在一些部门使用的VRLA电导测试仪,其测试原理与此相似。
它将已知频率(大约为10Hz) 和幅度的电位加在单元电池的端子上,观察相应的电流输出[3],用此法测取电池的电导 (或电阻)。
由于其频率较低,信号持续时间较长(100ms),则测得的电阻值中既含有欧姆内阻又含有变化着的浓差极化内阻(此时活化极化内阻忽略了)。
2.2 交流法测电池内阻在工作[4]中介绍了用交流阻抗法测密封铅蓄电池内阻,其交流信号频率变化范围为0. 05Hz~10kHz。
由于电池阻抗模与频率的对数之间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但在高频区(1kHz~10kHz)却变化较少,于是取此时的阻抗模作为电池内阻,结果得到6V/4Ah密封铅蓄电池内阻为40mΩ。
由于电池中的电极是多孔性的,而且又是多片电极紧密并联在一起的,它的交流阻抗等效电路极其复杂,至今尚无法从理论上精确地解决,只能根据在平板电极上得到的理论分析结果近似地处理电池中的多孔性电极问题。
再者从(1)式可以看出,电池中有恒定电流流过时,其端电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同的时刻测得的电位变化中包含了不同的成分,因而用本方法测得的电池内阻是随交流信号的频率而变化的。
过去也曾用交流阻抗法测电池内阻,但均得不出准确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建立准确的等效电路,并且受外来噪声的干扰比较严重。
3 电池内阻跟荷电态的关系在工作[2]中采用直流电压降法对200Ah/2V的密封铅蓄电池欧姆内阻测试结果如表1 所示。
对浮充状态下工作的电池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池失效之前其容量很少变化,欧姆内阻也变化不大;一旦电池容量迅速下降时,其欧姆内阻也同步增大。
虽然如此,但仍然得不到电池欧姆内阻跟电池容量 (荷电态)之间的严格的数学关系。
表1 电池荷电态与欧姆内阻的关系根据文献[4]采用交流阻抗法对6V/4Ah密封蓄电池的测试结果,在电池剩余容量高于4 0%时,电池的内阻(它包含了欧姆内阻和部分浓差极化内阻)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在低于40%时,其内阻才迅速增加。
此结果跟文献[2]中观察到的相似,即密封铅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容量高于80%),其内阻改变很小;一旦电池内阻有了显著变化,则电池的寿命也即告终止了。
在电池剩余容量与内阻之间没有找到严格的数学关系。
4 电导法在线测量结果的分析根据以上对单个电池的测量结果,再来观察和分析当前邮电部门使用的电导测试仪对密封铅蓄电池组的测试结果。
表2列出了用电导法对2V/300Ah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内阻和电位的测试结果。
前2 行取自文献[3],后4行取自曹昌胜先生在1998年4月召开的通信电源检测技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表2 中最下排的代表该组电池的电导或电压的平均值;S表示它们的标准差,它代表了该组电池中各单电池电导或电压的离散程度。
S越小,则该蓄电池组中各单电池的性能越均匀,反之亦然。
S/则代表了相对标准差。
表2 电导法对在线电池的测试结果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①电池的电导跟电压之间没有对应的关系,②同一组电池的各个电导之间的离散程度远大于电压之间的离散程度,③对同样的2V/300Ah电池,不同作者用不同电导仪测试的结果会相差1倍以上。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看来首先在于目前用电导仪测得的电池“电导”的含义不够明确,它既包含了电池欧姆内阻的影响,又包含了变化着的浓差极化电阻的作用。
再者从所测的电导值来看,电池的内阻是在mΩ级,测量过程中接触电阻引入的误差(接近mΩ级)严重干扰了测试结果。
因此用电导仪测试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时,必须由专人细心操作,尽量减少引入的误差,这样得出的数据才能真正反映电池实际。
对照相同情况下电池电压的分布,其离散性则小得多。
这是因为电极的电位是电极表面热力学和动力学状态的直接反映,并且在测量过程中引入的误差较电导测量要小,因而电池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不是开路静置时)电位的变化比较更能反映电池的状态。
5 结论a.密封铅蓄电池的内阻是复杂的,它包含了电池的欧姆内阻、浓差极化内阻、电化学反应内阻以及双层电容充电时的干扰作用。
b.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不同时刻测得的内阻值中包含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是不同的,因而测得的内阻值也不相同。
c.密封铅蓄电池内阻(或电导)跟电池容量之间没有观察到严格的数学关系,无法根据单个电池的内阻(或电导)值去预测电池使用寿命。
但电池内阻突然增大或电导突然减小时,则预示着电池寿命即将终止。
参考文献1,桂长清,包发新.大容量电池欧姆内阻的测定.电源技术,1984,(6):13~ 152,Isamu Kurisawa,Masashi Iwata.Internal resistance and deterior ation of VRLA for stand-by applications.GS News Technical Report,1997,(2):19~253,陈熙.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的管理计划.通信电源技术,1998,(3):33~354,佘沛亮,陈体衔.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的内阻.蓄电池,1995,(3):3~6(1)蓄电池的内阻蓄电池的内阻由欧姆极化(导体电阻)和电化学极化及浓差极化电阻三个部份组成。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阻是变化的,充电过程内阻由大变小,反之内阻增加。
温度对蓄电池内阻也颇有影响,低温状态如0℃以下,温度每下降10℃,内阻约增大15%,其中因硫酸溶液粘度变大,而增加了比电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较高温度时,如10℃以上,硫酸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了浓度极化作用将明显减小,极化电阻下降,但导体电阻却随温度增加而上升,不过上升的速率较小。
蓄电池的内阻与放电电流的大小有关,瞬间的大电流放电,由于极板空隙内的硫酸溶液迅速稀释,而极板孔外90%以上溶液中硫酸分子来不及扩散到极板空隙中去。
这样,极板孔中溶液比电阻增加,端电压明显下降。
但停止放电后,随着浓度高的硫酸分子向极板空隙中扩散,极板孔中溶液比电阻下降,端电压回升。
另外,薄极板的电池,其内阻明显小于厚极板,因为同容量电池的极板数量,薄的要多于厚极板电池的极板数量,因此相同电流放电时,薄极板电池的电流密度小,其各极极化也要小得多。
由此可见,蓄电池内阻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电阻。
我们研究蓄电池的内阻是为了了解与蓄电池直接连接的母线及馈线出口短路时,蓄电池将提供多大短路电流,并依此来选择母线及其它设备,并根据短路电流来确定保护电器的级差配合。
显然,同容量的蓄电池短路电流越大(即内阻越小)对设备和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性也越大。
(2)蓄电池内阻的测定方法确定蓄电池的内阻有两种方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称之为一次放电法和两次放电法,对此分别说明如下:一次放电法对充足电的蓄电池,首先测取其开路电压U0,然后以电流Ikt=1.0~1.5C10A放电,测取放电瞬间电压Ut,则蓄电池内阻:U0-Utrb = ——————(3-2)Ikt由示波器来测定0~1s冲击放电电流Ikt及放电瞬间电压Ut:U0Ikt = ——————(3-3)rb两次放电法两次放电法,是IEC896.2-1995提出的一种方法,对充足电的蓄电池,首先以I1=0.4~0.6C10A放电20s后,测取电压U1,放电时间不超过25s,立即断开放电回路。
静置2~5min不再充电,然后再以I2=2~4C10A的电流放电5s,测取电压U2。
则蓄电池内阻:U1-U2rb = ——————————(3-4)I2-I1U1I2-U2I1Ibk = ——————————(3-5)U1-U2(3)连接条的电阻计算蓄电池短路电流时应计算电池间连接条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