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一)

合集下载

诗言志辨读后感

诗言志辨读后感

《诗言志辨》读后感《诗言志辨》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诗言志”的传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朱自清先生的学术功底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所打动。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言志”的含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诗歌往往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描写风景或者叙述故事的文学形式。

但是,朱自清先生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指出“诗言志”实际上是指诗歌应该表达作者的理想、志向和思想。

这种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认识,让我重新思考了诗歌的本质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朱自清先生的研究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运用了历史、文献、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于“诗言志”的传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认识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同时,朱自清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也给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让我明白了做学问需要具备的认真和勤奋。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诗言志”的传统,还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这种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诗言志辨》书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读1. “诗言志,言犹行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出自《诗言志辨》“诗言志”一)这句话是对“诗言志”这一观念的经典表述。

它指出,诗歌是表达内心意志的一种方式,情感在内心涌动并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这种表述强调了诗歌与内心情感和意志的紧密联系,也揭示了诗歌的本质和功能。

2. “志者,心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出自《诗言志辨》“诗言志”一)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志”的含义。

在这里,“志”被理解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目标。

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心愿,从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理想。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予读者以启示和激励。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作者:邬国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1期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

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诗言志辨》莫属。

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诗言志辨》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随祖父定居扬州。

他在北京大学读的是哲学,而内心十分喜爱文学,后来他转而以文学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一边创作,一边研究。

他长期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的科目也是中国文学。

朱自清个性冷静、理智,他不苟同,也不轻易立异,作文如其为人,所撰学术论文尤其如此,他对问题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见解,撰文条分缕析,辩论仔细深入,往往能照幽烛微,这些特点都带着他早年接受哲学训练的清晰痕迹。

朱自清一直关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状况,他以欣喜的心情对该领域研究取得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加以热情、善意地鼓吹和鼓励,曾撰写《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诗文评的发展》二文,后面一篇是合评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这两篇书评不仅扩大了三种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在当时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反思和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写这两篇书评有亲切的体会,是因为他本人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思考,有研究,有心得和真知,是专家谈他自己的本行,所以,处处显得游刃有余。

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从外国舶来的学问,与文学史同根而生。

在当时,有人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抱有成见。

“以为无创作才的才去做批评工作,批评只是第二流货色”,他们当然也不愿意去研究它(见《诗言志辨·序》)。

这是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表现,为朱自清所不取。

他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谈过两条重要的意见。

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朱 自清先生这段 论疏 , 是将 《 序》 《 传》 以“ 古史 辨 派” 回归原生态的尺度进行 的疏注 , 体现 了其对 “ 古史 辨派” 从民间的、 文学 的角度揭示 中国古代文化真相意 念 的新尺度 的接受 。然而朱 自清先 生 自身所持 的“ 自 觉 的” 尺度又与 “ 古史辨 派” 有别 , “ 古史辨派 ” 热衷的 是对历代注释爬罗剔抉后所必然恢复经典原生态之结 果, 因此难免会有牵强穿凿之 处。如周作人 《 谈( 谈谈 诗经 ) 》 所批评 : 《 嗡彼小星》 一诗 , 胡先生说“ 是妓女星夜 求欢的描 写” , 引《 老残游记》 里山东有窑子送铺盖上店为证。我 把《 小星》 二章读过好 几遍 , 终于觉不 出这是送铺盖上 店, 虽然也不能说这是 一定描 写什 么的。有许 多东西

经》 , 力 图掀掉 累积到《 诗经》 身上 的层层 瓦砾 , 尤其是 剥离掉历代解诗者加在《 诗经》 身上的礼教 内涵和教化

疏 论 有度 与 理 据兼 顾
意义……努力恢复其来 自民间的性质 , 试图还《 诗经》 本来面 目。 ” 如《 古史辨》 第 三册集 中讨论 《 诗经》 中 “ 兴” 义 的文章有 顾颉刚《 起兴》 、 钟敬文《 谈谈兴诗 》 、 何定生《 诗经之在今 日》 《 关 于诗的起 兴》 等, 虽然对 于 “ 兴” 的作用各 有 己见 , 但都认 为《 诗 经》 里的兴诗 , 类 似于现代 的民谣 , 并均例举 了不 同的民谣作为例证 , 来
第3 3卷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凯里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l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3 No . 5 0e t . 2 01 5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
《诗言志辨》是朱自清的一本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他的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

这本书的序言,可以看作是朱自清对自己文学理念的一种阐述。

朱自清在序言中首先谈到了"诗言志"这一传统观点,他认为这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他进一步指出,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工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朱自清在序言中还谈到了"言志"和"载道"的区别。

他认为,"言志"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载道"则是对社会道理的阐述。

他强调了诗歌的个性和独特性,认为诗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阐述一些普遍的道理。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序言阐述了他的文学理念,即诗歌应该以个人情感表达为基础,同时也要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现实。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地阐述普遍的道理。

这一理念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朱自清文学批评观述评

朱自清文学批评观述评

朱自清文学批评观述评朱自清的“背影”被世人记住是在上世纪30年代,他用温润的笔尖细腻地勾勒着一个又一个人们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细节,月色映照下的荷塘、年迈的背影、指缝中的时间等一起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散文世界。

独特的生存体验使他多了几许平常人少有的灵性与感悟,他创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朱自清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全面关照探索,均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从理论的层面关注其文学批评观及其批评实践的著作论文却少之又少。

作为一名作家,朱自清不仅在散文创作,新诗研究,语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诸如《新诗杂话》、《什么是散文》等理论文章及批评著作,对较长时间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观注重向作家作品审美心理的逼近,关注社会现实,时刻为人民大众、为文学发展着想,其精髓所代表的那种“理想主义”正像背影一样,正渐渐地被这个时代所遗忘。

现代社会注重现实功利性,评论家缺少的是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文学内部的精彩世界,忽略了文学体验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拗口的学术术语。

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观做一完整的剖析,寻求文学批评真正的源头活水。

一、文学批评观的形成早在《朱自清书评序跋集》的序言中,先生就已经对当时的文学批评现状做了精确的把握。

当时,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创作才能的人才去从事文学批评,批评只是二流货色,因此人们都不愿意研究它。

另一方面是与我国的文学发展史有关,我们的诗文评片断的多,成形的少,文学批评不易下手。

鉴于文学批评不被重视又不可忽视的这种尴尬现状,朱自清以一个学者批评家的姿态介入其中。

一生在文学批评方面著述颇多,有《诗言志辨》、《朱自清序跋集》、《民众文学谈》、《文艺的真实性》、《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等多部著作流传于世。

朱自清正式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正值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相对活跃与成熟之时。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文字洁净、含蓄深远的诗作闻名于世。

他的诗言志辩序意指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生活的理解,并借此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对社会现实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批判,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朱自清诗言志辩序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朱自清的诗言志辩序以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为特色。

他以简约明快的词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生活的点滴细节。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感受到青年时代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例如,《背影》一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写下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诗情深沉而平和,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之情。

二、对社会现实的独立思考朱自清的诗言志辩序中还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独立思考。

他以诗歌为媒介,对社会问题进行批评与反思。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社会进步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他关注教育问题、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倡导人们应该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

例如,《读小学弟的联想》一诗中,朱自清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的批判,讽刺了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表达了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真正教育的期待。

三、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和反思在朱自清的诗歌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赞美和反思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他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

通过对岁月变迁和人生百态的观察,他反思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价值,并以此反衬出自己的追求与向往。

例如,《春》一诗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春天的景色,展现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感悟,以春的变化和生机勾勒出人生的希望与向往。

四、诗言志辩序的意义和价值朱自清的诗言志辩序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更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他的诗言志辩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和自然的理解与思考。

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

[ 者 简 介 ] 张作 栋 (9 8一) 男 , 作 17 , 山东 临 沂人 , 池 学 院 教 师 教 育 学 院 教 师 , 学硕 士 , 要研 究 方 向 : 艺 河 文 主 文
理论。
上 世 纪 上半 叶 , 现 出 了一 批 学 术 经 典 著 作 , 涌
它们 不仅 具 有 较 高 学 术 价 值 , 有 治 学示 范 价 值 。 还

选 题 上 “ 小 处 下手 " 从
研究 推 向深入 而不作 疏 阔之 谈 ,诗 言志 辩 》 成 为 《 能 经典 之作 , 很大 程度 上 也得 益 于 其选 题 上 的 精微 及 论 证上 的深 人 。时萌评 价《 言 志辨 》 “ 诗 说 以鲜 明 的 文 学观 点和严 格 的科学 态度 , ‘ 言 志 ’ ‘ 对 诗 、 比兴 ’ 、 ‘ 教 ’‘ 诗 、正变 ’ 四条流 传颇 久 的诗论作 了透辟 的 这
国历 史文 学 , 不 涉 猎 , 比较 集 中于 中 国文 学 史 无 而 和 中 国文 学 批 评 史 的研 究 ”21。在 治 学 选 题 上 [1 18
“ 从小 处下 手 ” 可 以说 是朱 先生 治学 的特 点 。 , 《 诗言 志辨 》 就身体 力行 了这 一 主张 , 先 生选 朱 取 了“ 诗言 志 ” “ 教 ” “ 、诗 、 比兴 ” “ 变 ” 、正 四个 批 评 意念作 为 考 察 对 象 , 题 可 谓 小 矣 。然 选 题 虽 小 , 选
第 3 卷第 1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 年 2月 01
河 池学 院学报
J 0URN CHIUN VE I Y AL 0F HE I RS T
Vo. 1N . 13 o 1 Fe 201 b. 1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思想家。

他的文学批评以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界的发展。

一、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风格朱自清的文学批评风格独树一帜,以平实、简明的语言表达权威观点。

他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并注重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在批评中,朱自清提倡“严谨的价值批评”,主张以理性审视艺术作品,并从中寻找价值,而非局限于主观情感或流行口味。

他的批评作品中充满了思索和反思,既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又对中国文学历史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二、朱自清对文学的评价标准朱自清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艺术性、真实性和永恒性。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艺术性,即用语准确、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并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同时,作品也要具备真实性,即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现实,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

而永恒性则要求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长久地影响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三、朱自清的文学思想朱自清对文学的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和批评中。

他强调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对人性的揭示和思想的发表,主张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作家要有感悟力和责任感。

他在《匆匆》一文中写道:“我只知道凡是人的,都值得同情,都值得怜悯。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朱自清还积极探讨散文的艺术性和特点,提倡自然、朴素的写作风格,并常用散文形式来宣泄个人情感和思想。

他的散文作品《背影》、《春》等广为流传,以深情细致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点滴,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四、朱自清的影响与启示朱自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对文学的理性思考和批评观点的倡导,为中国文学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他的作品和思想引领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一代作家和文论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表明了文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传递正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一)
论文摘要:朱白清在《诗言志辨》中,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以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法等方法厘清诗言志、比兴、诗教、风雅正变等命题。

论文关键词: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里,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

在明晰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源流时.运用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等科学的方法建构篇什。

使《诗言志辨》如竹节浑融一体,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册中。

一、征引法
在《诗言志辨》之《诗言志》篇中,朱自清先生考察《诗经》及历代诗论原着,爬梳舂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对“诗”、“志”考镜源流。

“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现时却变得和“载道”对立起来。

“诗教”原是“温柔敦厚”,宋人又以“无邪”为诗教,这却不相反而相成。

“比兴”的解释向来纷元定论.可以注意的是这个意念渐渐由方法而变成了纲领。

“正变”原只论“风雅正变”.后来却与“文变”说联合起来,论到诗文体的正变,这其实是我们固有的“文学史”的意念。

在《献诗陈志》一节中,朱先生首先引今文《尚书·尧典》中舜的话及郑玄的注说明两件事: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

从而得出论题,进一步考据诗与志之关系。

在文中朱先生引杨遇夫先生的观点:志字从心,声,寺字亦从声志、寺古音盖无二。

……其以…’为“志”或以“寺”为“志”.音近假借耳。

又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韩宣子“赋不出郑志”的话,说“郑志”即“郑诗”.因而以为古“诗”“志”二文同用,故许慎径以“志”释“诗”。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里更进一步说道:“志”字从“”,卜辞…’作.从“止”下“一”。

像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本训停止。

……“志”从“”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

停在心上亦可说是藏在心里闻先生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饱”。

从这里出发。

他证明了“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但是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饱”了。

分析诗与志之内在关联后。

对“言志”一词,朱先生从《论语》钩稽文献。

《论语》中的《公治长》篇云:颜渊,子路侍。

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进》篇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语更详。

两处所记“言志”,非关修身,即关治国,可正是发抒怀抱。

在《礼记.乐记》载子夏答魏文侯问乐云:“今夫古乐……: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

修身及家。

平均天下。

此古乐之发也。

今夫新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此新乐之发也。

这里“语”虽在乐终.却还不失一种“乐语”。

这里所“语”的是乐意.可以见出乐以言志.歌以言志,诗以言志是传统的一贯。

正是通过翔实的、可信的史料,朱先生总结出:以乐歌相语.该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那时结恩情,做恋爱用乐歌,这种情形现在还常常看见.那时有所讽颂,有所祈求,总之有所表示,也多用乐歌。

人们生活在乐歌中。

乐歌就是乐语,日常的语言是太平凡了.不够郑重,不够强调。

明白了这种“乐语”,才能明白献诗和赋诗。

但这仅仅只是“诗言志”的第一层含义。

在《诗言志》篇第四节《作诗言志》中,朱先生说:“清代袁枚也算得一个文坛革命家.论诗也以性灵为主,到了他才将“诗言志”的意义又扩展了一步,差不离和陆机的“诗缘情”并为一谈。

他在《与邵厚庵太守论杜茶村文书》中说道:诗言志。

劳人思妇都可以言,《三百篇》不尽学者作也。

(《小仓山房文集》十九)劳人思妇都是在“言志”,这是前人不曾说过的。

可是在《随园诗话》一文里他又道:《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

那么,他所谓“言志”,“言情”只是一个意义了。

这是将“诗言志”的意义第三次引申.包括了“歌食、歌事”和哀乐之心朱先生由远及近。

纵向分析,将“诗言志”的本义。

引申义厘清。

同时这一诗学的古老命题.让朱先生通俗简明的话语说清了。

二、定量分析法、
“比兴”是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术语。

此二字.尤其是“兴”字向无确解。

朱先生对《毛传》释“兴”诸例作精确统计和严密考析后说:“《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

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前人没有注意‘兴’的两重义,因此缠夹不已。

他们多不敢直说兴是譬喻,想着那么一来便与比无别了。

”他以为.所谓“比”就是“兴以外的譬喻。


在《比兴》篇第一节《毛诗郑笺释兴》中.朱自清先生对《毛诗》中有“兴也”的出现作了统计:“兴也”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三0五篇)百分之三十八。

《国风》一百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

《毛传》的“兴也”,通例注在首章次旬下,《关雎》篇首章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也”便在“在河之洲”下但也有在首句或三句、四句下的。

一百十六篇中,发兴于首章次句下的共一百零二篇.于首章句下的共三篇。

于首章三句下共八篇,于首章四句下的共二篇即《汉广》、《桑柔》。

在精确的的数字下,朱先生对《毛传》的“兴”有结论:即“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为了能有更加可靠的证据.朱先生又对“兴”义进一步溯源,参考劳孝舆《春秋诗话》对《左传》了然于心后的一番计算:《左传》所记赋诗,见于今本的《诗经》共五十三篇;《国风》二十五,《小雅》二十六,《大雅》一,《颂》一。

引诗共八十四篇:《国风》二十六,《小雅》二十三,《大雅》十八,《颂》十七。

重见者均不计。

再将两项合计,再去其重复的,共有一百二十三篇:《国风》四十六,《小雅》四十一,《大雅》十九,《颂》十七,占全诗三分之一强.可见“诗三百”为时流行之盛之广了赋诗各篇中《毛传》定为兴诗的二十六,引诗中二十一;两项合计,去重复,共四十篇,占兴诗全数三分之一弱。

赋诗显用喻义的九篇。

有七篇兴诗。

引诗显用喻义的十篇,有五篇兴诗。

经过定量分析后,朱先生举《左传》明言喻义而与《毛诗》相合的五篇为例对兴义进行溯源例如文公七年《传》云:宋成公卒,……昭公将去群公子。

乐豫日:“不可。

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

葛墓犹能庇其本根。

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按《葛蒜·序》、《传》云:《葛蒹》王族刺平王也。

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绵绵葛墓,在河之浒。

(兴也,绵绵.长不绝之貌。

水崖日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兄弟之道已相远矣)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